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426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docx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和消费倾向变化

——基于政府心理干预政策有效性研究

摘要:

大学生群体是除了医务人员外首批了解新冠疫情严重性的群体,这和他们的社交平台,信息敏锐度和知识渴求度都有关系。

因此,大学生正面临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配备了相应的心理疏导方式,在多种方式中,专业的心理健康帮助是被广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因其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在特殊阶段的心理需求。

未来大学生心理干预疏导也应该继续大规模推广。

关键词:

新冠疫情、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大学生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自2020年1月以来,全社会一直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

即使全国人民不畏艰险奋勇抗疫,我们仍然无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损失和伤害,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身体上。

疫情初期,是大学生群体反应最快并努力扩大影响,让周围人都了解到新冠的可怕,可以说这个群体是除了医护人员接触了解新冠时间最长的群体,小部分人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应激反应,或者说受到了“替代性创伤”。

不久后社会各界注意到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广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疏导。

本研究试图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政府政策及多种具体实施方法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效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在应对负性社会事件的心理应激现象主要表现为愤怒性心理、抑郁性心理、抗拒性心理和恐惧性心理(奚佳梦,2019)。

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与象牙塔的交界处,最容易发现社会真实的一面和自己的想象不符,感性情感又多于理性情感,因而情绪波动较大,由此衍生的大学生社会适应度也一直都是公众讨论的焦点。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学生群体也普遍产生焦虑恐慌情绪,并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之中。

但如果负向情绪得不到即时的调节,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心理问题。

(王慧、黄琦岚等,2020)多数时候,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给予了过高的抗压能力的希望,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是最能自我调节的一个群体,因此在疫情期间紧张环境下时常被忽略,但适度的关爱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际疏离程度越高,人越容易延续不健康的心理,这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朱越、沈伊默等,2020)新冠疫情下的有效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消除由疫情危机引发的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增强抗击疫情的能力和行为,顺利度过心理危机。

相关政策方面,政府高度重视疫情期间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部门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分级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2020年1月26日,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以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

通知将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制定分类干预计划,并针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人员等不同群体提出心理干预要点。

各地教育局也在此通知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群体编写了心理健康手册以及提供不同的心理疏导帮助。

例如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电子版于2月13日推送给全省大学生。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南京审计大学及周边辐射到的大学的同学们,年龄从18-22不等,年级涵盖大一至大四。

采用方法为线上问卷星调查,多平台投放问卷入口,保持了一定的随机性。

得到样本数据后,运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和处理,形成可视化图表,对于研究目的有了一定的指导。

(下面为问卷问题)

1.请问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请问您是否早于家人了解到新冠?

A、是B、否

3.请问您是否对家人进行科普?

A、是B、否

4.请问您是否在疫情期间时常感到情绪低落?

A、是B、否

5.若是,原因是什么

A、觉得生病的人很可怜

B、看到有人得不到救助觉得很着急

C、出不了门很愤怒

D、害怕自己或家人得病

6.请问您日常通过什么去了解信息

A、微博B、朋友圈C、新闻媒体D、其他

7.个人或者家庭上是否有消费支出缩减的感觉

A、是B、不是C、其他_____

8.在新闻媒体多次强调疫情后,感觉原有的消费结构是否有改变?

A、有B、没有

9.如果有,改变在哪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问学校是否有相应的心理辅导

A.是B、否

11、若是,是以什么形式?

A.公共讲座B、班会C、心理老师辅导D、其他

12、请问您觉得心理疏导的效用大吗?

A、大B、一般C、无效

 

(三)、研究结果

本次共收集到1023份有效样本,对于数据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发现有877(85.73%)位同学是早于家人知道新冠疫情的,这和我们的研究背景一致,大学生日常使用的信息媒介较多,消息灵通。

样本中有1020(99.71%)位同学对家人进行了科普,这说明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跟进消息并和家人进行分享,也就是说长期接触新冠发展情况,这为后续研究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铺垫。

接下来的问题就直切重点,我们了解到有901(88.07%)位同学在新冠中常常感到情绪低落,这是心理趋于不健康的初期表现。

根据研究目的,后续的数据总体样本从1023缩减为感到情绪低落的901个个体。

如上图所示,此题为单选题,不排除有人有多种情绪诱因,这里的设置是根据《大学生群体对负性社会事件的心理应激现象分析》中多种负向情绪,各设置了一个选项,想看出大部分的情绪倾向,得出结论是大学生面对疫情以愤怒和同情为主,更多的是为他人而产生的情绪变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生容易产生“替代性效应”。

大学生更容易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同理心,从而耽于这种情绪。

这种现象也可能大概率来自于自媒体的使用,自媒体对于新闻的真实度要求不如主流媒体平台高,为了吸引流量会大量运用煽动性的语句,大学生群体接触时间长,接触面广,往往更容易被影响。

这一点在下一个问题也能得到验证,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集合的地方,大学生在这些地方倾注的时间也较多。

问卷第七题开始,就切入了心理辅导的相关的问题,根据问卷信息所有的同学都表示学校开展了心理辅导,这也是学校相应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学校的疏导方式基本上以公共讲座和心理老师为主,少数也会有公众号推文这样的形式。

学生对心理疏导的接受度是比较高的,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在学生主观看来效用不一样。

由图可以直观看出,同学们普遍觉得公共讲座无效,心理老师方式有效(其它方式样本太少,认可度高也不具备代表性)。

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一对一的关怀可以减轻被忽略的失落感,大学生作为在疫情期间被“强行长大”的群体,密切关怀可以有效舒缓负面情绪;第二,心理老师可以找出个体化的原因,负向情绪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不光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老师会根据不同的原因定制化进行疏导;第三,心理老师对于被疏导学生是跟踪型长期的,至少是有反馈的。

这些特点是公共讲座无法达到但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是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而不是强行接受防疫知识或者心理健康知识。

(四)、结论

(1)对人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比不用心理疏导方式对大学生的效用程度,结果显示心理老师一对一疏导是最有效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因其满足了大学生在新冠疫情人人自危情况的迫切想获得关爱的心理。

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的外表,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在压力环境下,容易变成脆弱的心理状态。

在新冠疫情的环境下,大学生被迫成长,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新冠严重性的及时科普以及家族中新冠新闻的解读和跟踪都是由大学生群体负责。

负面消息和高压力环境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健康危机,根据张皓炎在2020发表的论文,这种初期的心理健康危机提早干预会很大程度上阻止其发展为心理疾病。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不应该只是身体强壮,更要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完全的人,是可以走向社会的人。

公共讲座在此次心理疏导中发挥作用较小,大家隔离在家,听讲座也都是线上,这就产生了极强的距离感,哪怕讲座过后有专家答疑环节,也很难鼓励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把问题说出来,并去解决。

并且,公共讲座的内容是一些普适性的问题,很难针对单个个体给出解决方案。

有些学校会采用公众号推送的方式,这和公共讲座一样,都是一种距离感的疏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心理危机还没有发生之前去引导,就比如抽样调查的1023个样本中不感到精神压力的122个个体,可以使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延续下去,并科普一定的心理知识让他们去潜移默化影响周边的人,达到一个辐射效果。

总之,这类的心理疏导方式在心理健康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效用较少。

对各种群体的心理危机进行心理疏导都要从事实出发,逐个问题逐个解决,个性化地疏导,但日常也要经常开展公共讲座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科普,防患于未然。

如果已有心理疾病,那还是需要直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产生的消费习惯的改变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大学生对个人消费改变的感知是较为敏锐的,有73%的学生感受到了个人消费的缩减,但由于不是家庭收入的主力军,所以对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改变感觉不大(58%)。

大学生个人消费的削减,最根本原因是企业工厂停工停产,大量从业人员无法复工,收入下降,消费能力显著下降,造成了家庭总支出的的缩减,所以大学生个人获得的生活费也有所减少。

另外还有客观上受到疫情防控出行限制,线下消费受到了抑制,旅游这类大宗支出减少,导致个人消费缩减。

在个人总消费缩减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大学生在数字文化娱乐服务领域的消费显著提高,例如网络视频会员、游戏、线上教育等方面的付费大量增加。

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宅经济”的特点,这也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大趋势。

可以预见,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是未来居民消费变动一大重要趋势。

目前居民消费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会形成居民的消费惯性,所以近期线上消费水平并不会大幅下降;且国内疫情虽然暂时处于稳定期,后续还存在二次爆发的可能性,居民日常出行仍要注意安全防护。

因此,即使政府对疫情控制有力,复工复产的企业员工消费能力有所回暖,居民生活方面以及精神方面的消费还要依靠线上得以满足。

(五)政策建议

这篇论文是一个简单现象描述的论文,得到的结论和我本人的预设吻合,但我纵观整个研究流程,发现很多问题都没有进行一个控制变量,比如问卷一开始的年级问题,很多论文已对年级影响心理做出了一定的论述,不同年级面对的生活压力是不一样的,这很大程度会影响到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缺失了心理健康危机的程度分级,严重的接近心理问题和疾病是不适用于学校提供的心理疏导的,必须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健康危机过轻的可能不需要额外照看,过度关注反而滋生依赖性,所以心理危机的程度也是一个需要控制的变量点,但这个很难控制,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总体来讲这次社会学研究调研也是对学校心理疏导的一种积极反馈,未来可更多部署相关服务。

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居民消费是国内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寒冬下,政府应该采取举措推动国内市场发展,为企业以及经营个体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工作,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进一步引导全体居民健康消费的观念意识,推动居民健康消费,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发展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