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docx
《三年级小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小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小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五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年级为中段;四、五年级为高段。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一)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
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
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
这一年又是两极分化的开始,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
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
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
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只会不断进步。
我们一定要记住: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
表扬和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用钱去贿赂孩子。
(三)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
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
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
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
心理学家对几千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能力素质和品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少的孩子。
(四)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转变,一方面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大发展,但也使这个时期的孩子带来很多转变期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逆反逆反是坚持一种与他人愿望、意见相违背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个体独立性发展的一种表现。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其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常会支持一些表面的事实或依据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正确的,还会由于晕轮效应,认为某一个老师或家长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对的,是与自己过不去,因而采取反其道而行的态度,与家长、老师和学校唱反调。
也有的三年级孩子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大孩子看,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能产生逆反心理。
当孩子逆反心理得不到及时矫正时,可能发展成为逆反习惯,即不假思索地与别人唱反调。
(2)意志薄弱小学三年级是意志发展的关键期。
由于这个阶段学习活动的巨大变化,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碰到许多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如果这些困难产生累积效应,孩子便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偏向于悲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产生畏难情绪。
当这种情绪泛化时,孩子的意志力就受到影响,孩子在从事各种活动时,遇到困难时倾向于放弃完成任务。
研究表明,个体的意志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即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个体,意志力也高,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个体,其意志力水平也比较低。
(3)厌学厌学可以说是可能贯穿于整个学龄期的心理问题。
在三年级阶段,除了那些以前积存下来的厌学心理以外,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可能还基于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由于失落感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许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比较优秀的状态,但到了三年级以后,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增大,他们的学业分数低了下来,很难再看到那可爱的红勾勾和令人自豪的100分了,这种状况使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沮丧,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引发厌学情绪,一旦遇到某些事件,便产生厌学、甚至是逃学行为。
(4)多动症有调查发现,儿童多动症、不良习惯和品性障碍在小学三年级表现最突出。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队员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
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
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
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
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减少多动症的发生。
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不是盲目简单地训练。
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不是看他行动的早晚,而是看他在该行动的时候能否果断地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行动。
因此,意志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挑战极限”、“与自己过不去”,而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心理技能训练。
这些技能包括制定合适目标的技能、行动调整技能和克服困难的技能。
(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
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
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技术,对孩子进行倾听训练,首先要孩子学会尊重说话者,别人的话没说完不能打断。
其次要学会多听少讲,要关注说话者的内容,不要将谈话的话题转向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抢着发言。
再次,要学会引导别人的话题,把话题引向说话者感兴趣,有话可说的方面,例如,在交谈过程中,学会使用复述、征询、疑问等技术,使谈话内容深入下去。
一次成功的谈话,往往不是自己说了多少,提供了什么信息,而是自己通过交谈获得了什么信息。
善于交谈的人,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那些能引导话题,使谈话得以热烈进行的人。
倾听效果与理解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仅学习倾听技术而不学习理解技术也无法使孩子通过交流扩大见识,了解事物。
如果说倾听可以使孩子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刺激的话,那么理解就是使得孩子能理解这些刺激信息的意义,仅有信息刺激而不理解信息意义就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水过鸭背”一样没有意义。
理解训练首先要使孩子学会归纳,总结说话者的主要意思。
其次,要使孩子学会向说话者征询。
例如,养成询问对方“您的意思是……对吗”,“您是说……我理解对吗?
”等的习惯。
再次,要使孩子学会通过关联方法获得有关内容的更多信息。
与谈话内容关联的信息很多,如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后续发展可能、谈话者的体验等。
如果谈论的是一般的信息,则可进一步与谈话者交流其观点、态度,对不同意见的看法等等。
通过理解技术的训练,使孩子通过交谈获得有关交谈对象的完整的信息。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但合作的方式、效果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
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关于孩子拿家里和别人的钱的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孩子“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孩子没有自主使用零用钱或零用钱不够;受她人指使、教唆或胁迫;用钱来“围”朋友;模仿父母大手大脚花钱等等。
要了解孩子“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的原因,我们做父母的最关键的就是静下心来创造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融洽环境,让孩子自己述说“私拿”和别人家里的钱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以及平常的生活中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
当孩子说出了拿钱的真实原因之后,切忌以呵斥、严厉的批评为手段来进行“教育”孩子,而要运用“0×0教育诱导模式”来引导——肯定和表扬孩子讲真话的行为表现(0),用“如果”和“假设”的方式指出孩子努力的方向(×),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肯定(0)。
具体到你的孩子来讲,你可以说“囡囡对我说了真话,说明你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好孩子,爸爸妈妈非常高兴,也非常喜欢你这样诚实的好孩子,如果你以后拿钱的时候能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之后再拿,那么你就是爸爸妈妈最喜欢、最值得骄傲的好孩子”。
这样孩子会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改正“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的行为。
其次,当发现孩子“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之后,我们做父母的要控制自己易激惹的情绪,冷静分析孩子为什么要“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如果是正当合理的需求,那么就要给孩子讲明:
这些需求对于孩子来说是合理自然的,如果能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爸爸妈妈一定会满足你的。
不过你今天拿钱的方式不合理、也不明智,这样一来你就把合理的需求变成了不合理的行为,让爸爸妈妈感到非常不高兴;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也需要我们以心平气和、循循善诱的心理和行为来给予孩子引导和嘱咐,切忌严厉斥责和体罚(大量的案例表明:
严厉斥责和体罚正好与教育初衷相反,孩子由于害怕和屈辱,变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趋向于不诚实)。
随意在教育孩子之上我们建议:
从尊重孩子身心需求做起,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愿望,让孩子觉得我们在尊重她、关心她和爱护她,把心态放到与孩子同等的水平之上,这样她就不会以“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第三,当发现孩子“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之后,我们做父母的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
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
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
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
一是是非问题。
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
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
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
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第四,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乃至预算,这是家教中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金钱的意义、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
孩子“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是发现家长对自己的钱没有清楚概念,以为自己拿了家长也不知道,让孩子钻了空子。
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乃至预算,孩子一方面会知道家庭收入支出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可以培养其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孩子会会知道自家的经济情况,培养合理用钱意识,还有一方面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也是爸爸妈妈非常信任的人,而彻底改变其“私拿”家里的钱的行为。
第五,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榜样影响,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其实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同时要明白教育和培养孩子是需要恒心、耐心和信心的系统工程,所以任何时候都要
第六,从我们自己本身分析,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温暖和关怀;平时是否给她一些零用钱,其数目要与一般的小朋友差不多;是否每周或每月给一次;是否对孩子交待了这些钱的使用和安排,即便是买了一些不恰当的东西也不要过分的批评她,因孩子有自己的爱好。
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经济管理”,所以要付“学费”。
孩子手中有了钱后,看到别人的钱也不稀罕,不会去求她平时“求之不得”的东西,“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的行为也就随之改掉了。
第七,前面我已经说了孩子“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多是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欲望是正当的需要,父母就应该满足;一时满足不了,父母要说明情况,给孩子以期待的希望;同时训练她一定的抑制能力,但不可哄骗。
哄骗的结果是你失掉威信,孩子不但还会重犯错误,而且学会了撒谎。
如果孩子的欲求是不正当的需要,一定不要去满足她,而要耐心地向她解释,克制她的贪心,教育她抑制自己。
分析原因,及早地教育,是预防孩子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方法,这就是“防患于未然”吧。
第八,也有可能是你们家父母的角色不清楚,在家庭中本来是父亲要扮演正直、刚健、严厉的角色,母亲要扮演慈祥、关爱、温柔的角色。
在对待孩子“私拿”家里和别人的钱这一件事情上父亲要以严厉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她,之后母亲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情父亲会打、会骂以及要遭受惩罚,同时要向她说明父亲这样对待她是关心、爱护她的表现。
所以以“严父慈母”清楚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于“她现在也越来越不听话,也不想好好学习,总是很浮躁,成绩也不如以前”的问题,首先,建议你参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2)》,同时多运用“0×0教育模式”--指出孩子的优点(0),然后由“如果”或“假设”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进一步肯定(0)。
这个模式具体运用到你儿子的身上就是:
你记忆力好,善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这一点爸爸或妈妈非常欣赏(0),如果你能制定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按部就班完成之(×),那么你的学习就会有飞跃性的提高(0);你还可以利用儿子的特长、兴趣以及其他表现良好的地方运用利用“0×0”教育模式来建立起他对文化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对文化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上的成功感,让儿子优上加优。
其次,你希望孩子怎样,就说孩子已经怎样了。
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就说孩子已经有了这样品质。
比如,希望孩子爱学习,就说孩子爱看书,爱问问题;希望孩子记忆力好,就说孩子看两三遍就记住了等等。
千万别说孩子“没有记心”“笨头笨脑”“总爱撒谎”“老师不喜欢”等等。
第三,在学习上不要与其他的孩子去比较,而是要与他自己比较,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既可以帮孩子找回自信心,让他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在自信中达到更进一步的成功,又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达到自觉自愿高效率学习的目的。
第四,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爱听赞美。
孩子是你的心头肉、掌上珠,所以你要记住在日常生活中多表扬孩子。
所以你要多发现孩子的特长、兴趣以及其他表现良好的地方。
要结合他现有的优点,鼓励和督促孩子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建立起对文化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对文化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上的成功感。
所以要想达到目的就不要吝惜表扬,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自我意象,那么孩子也就如我们所愿的优秀起来了。
第五,要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关心、支持、鼓励;孩子出现进步行为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又快又好等),鼓励和支持孩子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独立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六,孩子调皮“不想好好学习,总是很浮躁”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用耐心、忍心、仁心、苦心、爱心来帮助孩子学会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技能和技巧,要多理解、多照顾,要及时正确而正面地对孩子进行评价,肯定其点滴的成功之处,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第七,孩子的学习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或某一个学科中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其成绩,要多讲他的长处,闭口不谈他的短处,让他在表扬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激励和影响下,逐渐达到思维开拓,记忆力增强的目的
第八,每天父母特别是父亲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和讨论,同时也别忘了与孩子在一起去逛街、参加文娱体育娱乐活动等,随着我们与孩子接触机会的增加,一方面我们与孩子的情感也会与日俱增,在幸福、愉悦和快乐的情绪体验之中与孩子拉近距离,于无声处使孩子得到教育和诱导;另一方面随着我们与孩子距离的拉近和情感的增加,就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鼓励孩子的一点点成功,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期待他的成长,你在相信他的成功,那么他也就会像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九,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做到:
接受事实,接纳孩子现状;多看孩子优点,少看孩子缺点,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多鼓励表扬,不要过于批评指责、唠叨过度;改善亲子关系,注重沟通交流,把孩子当作是与成人一样的朋友,从过去的导师身份转变为目前的助手身份。
只要我们放平了心态,放松对孩子过分的管理和约束,真正把学习的责任心交还给了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我们所期望的一样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优秀学生的!
关于“人的性格和生活和人的名字到底有没有关系?
”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多少有点关系的,比如:
一个人生性懦弱,凡事消极,就要起一个叫“志强”的名字,再如一个性格争强好胜的人起一个诸如“若水”的名字,每当自己运用或大家叫他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时时警醒他本人向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地她也就会养成习惯,而达到性格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