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docx
《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
2019年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
经济实力: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国产业经济布局,黑龙江省形成了以能源、装备、石化和食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长期以来第二产业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经济重心南移、资源日趋枯竭等因素影响,传统支柱产业日渐式微,地区经济增长趋缓;现阶段,黑龙江省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期,加之省内人口流失、新旧动能转化滞后以及投资拉动作用减弱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18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经济规模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
当年,黑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19万元,同比增长5.0%,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6万元)。
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61.0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
从政策环境看,长期以来受益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黑龙江省持续获得中央各项政策扶持,且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黑龙江省有望更为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自身打造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中心枢纽,地区发展面临较好的政策机遇。
从下辖地级市(地区)(简称“地市”)情况看,黑龙江省各地市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相对较高,二产发展受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以及环保政策加码等因素影响,占各地市经济比重持续下滑。
2018年基建投资增长乏力、固投拉动能力减弱,全省各地市经济增速普遍出现下行;且由于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居民消费缺乏财富基础支撑,省内各地市消费市场增长压力较大。
从规模看,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首位度显著,2018年GDP占全省比重达38.5%;大庆系省内第二大城市,2018年大庆工业增长低迷,服务业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位(3.5%)。
牡绥齐3市经济规模接近,但2018年牡丹江市受结构转型滞后和环保问题整改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经济增速和增速降幅均位居全省最末;当年佳木斯市经济总量超过千亿,但仍于前述地市存在差距。
其余地市经济体量较小,得益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黑河是经济增速持续位居首位,但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资源型地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加之资源枯竭、环保等因素影响,经济实力薄弱。
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各地市经济保持增长,当期黑河增速仍居于各地市之首,为7.0%,哈尔滨同比增长5.0%;大兴安岭与全省平均水平(4.3%)持平;大庆和七台河市分别为4.0%和2.2%,处于全省尾部。
财政实力:
黑龙江省财政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相对偏弱,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2.60亿元,同比增长3.2%,连续两年保持增长;同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76.8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4.1亿元,同比增长10.3%,单项支出占比达21.9%,较上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持续增长的消费性支出压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投资能力,当年全省城乡社区、交通和环保等领域财政支出均出现不同程度缩减。
同年,全省一般公共自给率仅为27.42%,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矛盾,公共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依赖程度高。
但同年,全省获得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性支付规模合计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第8位,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较大。
政府性基金收入对黑龙江省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较小,2018年全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57.1亿元,同比下降4.2%。
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4.5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受减税降费政策影响,税收收入完成505.5亿元,同比下降3.0%;同期,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3.3亿元,同比增长9.8%。
总体看,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以及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支出的扩张,黑龙江省财政收支矛盾短期内难以缓和,但是受益于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推进全国均衡性发展下,黑龙江省可持续获得较大规模的中央转移支付,能够对地方财力形成稳定支撑。
从下辖地市情况看,2018年,大庆、牡丹江和鸡西3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余各地市收入均呈增长态势,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序次大致相同。
同年,哈尔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市,达384.4亿元,除此之外仅有大庆收入过百亿、牡绥齐3市超过50亿,其余各市收入规模偏小,大兴安岭以9.1亿元居于全省末位。
从收入质量上看,2018年哈尔滨和大庆以84.4%和79.9%的税收比率位居前列,此外除黑河市税收比率低于50%外,其余地市均处于60%~75%的区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尚可;但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普遍较弱,除大庆达50.2%外,其余均在40%以下,对上级补助的依赖程度高。
哈尔滨占黑龙江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过半,其余各地市对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的贡献较小,且2018年除大庆、绥化、黑河和七台河等地市外,黑龙江省内主要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总体看,受制于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低迷,除哈尔滨市以外,黑龙江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小,但相对应各地市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程度相对偏低。
债务状况:
黑龙江省政府债务规模全国各省市中处于中下游,截至2018年末,黑龙江省政府债务余额为4116.5亿元,位于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第22位,但由于自身财力偏弱,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重,2018年末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21倍,位列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第7位,且排位较上年上升2位,区域债务压力加大。
从下辖地市情况看,哈尔滨政府债务余额在黑龙江省内各地市中规模最大,达1938.0亿元,大兴安岭债务规模最小;从偿债资金来源及预算管理看,省内各地市债务以一般债务为主,且2018年均出现较快增长,其中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和伊春5市2018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倍以上,其中伊春高达7.0倍;大庆偿债压力相对较轻,比值仅为1.4倍。
专项债务方面,除哈尔滨(680.2亿元)和大庆(53.5亿元)外,其余地市专项债务规模均在50亿元以下,但由于当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相对薄弱,部分地市偿债压力仍较重。
黑龙江省城投平台债券余额在全国各省中相对较小,截至2019年9月末,伊春、佳木斯、大兴安岭、黑河4市无存续城投债。
从偿债压力看,截至2019年9月末,牡丹江、大庆和双鸭山3市存续期内城投债余额与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26倍、1.03倍和1.00倍,其余各地市城投债余额均未超过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且该比率普遍在0.5倍以下。
由于财力普遍偏弱,除鹤岗、绥化外,省内其余各地市城投企业有息债务负担相对较重,特别是双鸭山、鸡西、齐齐哈尔、七台河4市城投企业有息债务与2018年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均在3.0倍以上。
一、黑龙江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分析
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经济总量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且受制于原油减产和环保政策压力等因素,工业经济式微、服务业增长放缓,地区经济增速持续下行。
现阶段,黑龙江仍处于去产能、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期、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期,加之省内人才流失、新旧动能转化滞后以及投资带动作用减弱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摆脱路径依赖仍需时间。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向北开发的重要沿边窗口、我国最北端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家东北振兴战略持续实施助力下,黑龙江有望打造成为对俄罗斯和东北亚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地区发展面临较好的政策机遇。
建国初期,国家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地区建设了以原材料、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以及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近年来,因资源衰竭、产业结构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才流失等原因,东北经济呈现衰退态势,其经济发展与东中部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作为东三省的一个缩影,黑龙江省经济变迁中折射出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历史性发展困局。
黑龙江省与日朝俄蒙毗邻,是东北亚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同时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单省粮食产量常年占全国的10%以上,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点。
由于传统产业持续衰退、新兴替代产发展滞后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18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经济规模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
当年,黑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19万元,同比增长5.0%,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6万元)。
黑龙江省已呈现收缩型社会的特征,2015年以来自然人口增长率以及常住人口增长率处于负增长状态,老年人口占比自2011年起持续较快提高。
人口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已对黑龙江省劳动力供给、消费需求释放形成不利影响,且加重了地方政府在养老、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支出的财政负担。
2018年末,黑龙江省常住人口3773.1万人,较2017年末减少15.6万人。
当年,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9‰。
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力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至76.5%,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2.9%,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投资等地缘政治历史原因,黑龙江省形成了以能源、装备、石化、食品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长期以来,第二产业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同时得益于地区独特的土地、林场和牧产等资源,农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资源日渐枯竭[1]、石油减产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往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等原因,目前黑龙江省经济面临发展困局,油煤等传统产业持续给经济带来负向拉动。
近年来第一、第三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工业增速显著低于GDP增速且对经济的贡献度亦持续下降。
2018年,第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3%和57.1%,较2000年分别增加6.1个和2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00年的54.9%下降至2018年的24.6%,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增速持续低位运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增速下降2.4个百分点。
同年,重点工业产品中,原油和原煤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7%和3.0%,其中原油已连续5年减产,当年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7.1%。
黑龙江省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在沿边对外开发和对俄经贸合作方面具备独特的区位条件。
货物及服务净出口曾经是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国内外宏观形势低迷及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出口额持续缩减,同时近年来随着中俄油气管道全面建成,对俄原油进口额逐年攀升,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逆差持续走阔,对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负向拉动。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18.5%逐步跌至2017年的-24.9%。
2018年,主要得益于俄罗斯原油进口快速增长以及原油价格的回升,当年黑龙江省进出口总值为1747.7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出口294.0亿元,同比下降16.7%,进口1453.7亿元,同比增长56.5%;同年,全省进口原油2951.7万吨,同比增长95.5%,其中自俄罗斯联邦进口原油2663.9万吨,同比增长59.4%,占同期黑龙江省原油进口量的90.3%,进口原油均价同比上涨31%。
由于外贸景气度走弱以及持续的贸易逆差,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46.3%上升至2017年的61.2%。
201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5%[2]。
消费方面,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看,2018年,黑龙江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万元,同比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0万元,同比增长9.2%,上述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均值(3.93万元,2.61万元)。
2015年以来,在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投资等因素影响下,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升,但2018年主要受基础设施和农业投资下降拖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收缩。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7%,其中第一、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下降27.6%和9.4%,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回升9.4%,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下降22.3%。
房地产市场方面,2018年黑龙江省房地产投资出现2014年以来首次回升,当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44.4亿元,同比增长15.38%;截至2018年9月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1862.2万平方米,比2017年末减少233.0万平方米。
短期内,黑龙江省仍将处于去产能、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期,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是黑龙江省稳增长的重要手段。
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61.0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2.9%和5.2%,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进出口贸易延续增长趋势,出口情况大幅好转,当期完成进出口总值933.4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出口总额162.8亿元,同比增长22.9%。
同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同比增长6.4%,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
东北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性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自2003年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以来,对东北地区采取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振兴发展的专门措施。
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总体来说,虽然黑龙江等东北地区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仍尚待时日,但长期以来受益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黑龙江省持续获得中央各项政策扶持,且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黑龙江省有望更为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把自身打造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中心枢纽,地区发展面临较好的政策机遇。
(二)黑龙江省财政实力分析
黑龙江省财政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相对偏弱,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延续了2017年的增长态势,但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推进以及脱贫攻坚、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需求增长,全省财政收支矛盾仍将较为突出。
政府性基金收入对黑龙江省财力贡献较小,且由于经济下行、人口流出等因素影响,土地市场行情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得益于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推进全国均衡性发展下,黑龙江省可持续获得较大规模的中央转移支付,能够对地方财力形成稳定支撑。
黑龙江省地方财力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较大,2015年以来随着政府债券发行,债务收入成为地方财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相对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黑龙江省财力贡献较小。
2016-2018年,上级补助收入(含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上级补助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合计[4]的比重分别为44.5%、47.0%和45.9%,占比略有浮动但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考虑到在东北振兴战略推进下,为支持黑龙江省部分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脱贫攻坚等,中央或将在专项奖补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黑龙江省一定的政策扶持,全省上级补助收入可持续性较强,能够对地方财力形成稳定支撑。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2018年黑龙江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2.60亿元,同比增长3.2%,连续两年保持增长;从规模看,在全国31省市中排名第25位。
当年,全省税收占比为76.5%,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在全国31省市中排名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稳定性尚可。
黑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76.8亿元,同比增长0.8%,主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教育、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方面,2018年用于上述方面的支出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6.7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4.1亿元,同比增长10.3%,单项占比达21.90%,较上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但社保等消费性支出扩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投资能力,当年全省城乡社区、交通、教育和环保等领域财政支出均出现不同程度缩减,分别同比下降9.0%、3.1%、5.0%和20.2%。
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看,黑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以来受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支出等因素影响,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进一步下滑至30%以下,其中2017年为近年来最低值仅为26.8%,2018年略升至为27.4%,公共财政支出对上级补助收入、债务融资等依赖仍然较大。
同时,当年黑龙江省获得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性支付规模合计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第8位,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较大。
政府性基金收入对黑龙江省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较小,2018年全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57.1亿元,同比下降4.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235.23亿元,同比下降7.6%。
由于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来自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市场行情对其产生重要影响,2018年全省土地供应总量为12898.83公顷,同比减少4.79%;其中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量为1351.52公顷,同比减少22.99%。
从财政平衡情况看,2015年以来得益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黑龙江省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状况稳步提升,但2018年受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及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规模增长等因素影响,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大幅下降至69.1%,为近5年来最低水平。
2019年上半年度[6],黑龙江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4.5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受减税降费政策影响,税收收入完成505.5亿元,同比下降3.0%;同期,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3.3亿元,同比增长9.8%,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
同期,黑龙江省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145.4亿元,同比增长34.4%,完成年初预算的41.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99.2亿元,同比增长69.6%;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248.9亿元,同比增长144.7%,完成年初预算的52.9%。
同期,全省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1亿元,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亿元。
二、下辖各市(地区)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黑龙江省下辖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和黑河12个地级市以及大兴安岭1个地区行署。
从省内区域均衡发展状况看,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基本呈现出以哈尔滨和大庆为中心,以两江平原上的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为次级经济中心,其余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不均衡格局。
根据“十三五”规划,黑龙江省将优化城镇化布局,依托快速铁路和高铁公路网,推动人口、产业向城镇聚集,打造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牡鸡七双佳”东环城市圈,努力建设“哈大齐北绥”西环城市圈。
以东西环城市圈为重要支撑,辐射带动鹤岗、伊春、黑河和大兴安岭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下辖各市(地区)经济实力分析
黑龙江省各地市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相对较高,第二产业发展受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以及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占各地市经济比重持续下滑。
2018年基建投资增长乏力、固投拉动能力减弱,且由于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居民消费缺乏财富基础支撑,省内各地市社零增长压力较大,全省各地市经济增速普遍出现下行。
从规模和增长速度看,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会,其经济首位度显著;大庆是黑龙江第二大城市,2018年经济增速稳步回升但仍处于低位。
牡绥齐3市经济规模接近,但牡丹江市受结构转型滞后和环保整改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2018年经济增速和增速降幅均位居全省后部;当年佳木斯市经济总量超千亿,但仍与前述地市存在差距。
其余地市经济体量较小,且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资源型地市,产业结构单一,受资源枯竭、环保等因素影响,经济实力薄弱。
黑龙江省下辖各地市经济分化格局明显,作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其经济首位度显著,2018年GDP达6300.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8.5%;油城大庆规模次之,当年GDP为2801.20亿元,同比增长3.50%;牡绥齐在全省各地市中规模过千亿的城市,但2018年牡丹江市经济增速下滑,排位由省内第3位降至第5位;佳木斯市于2018年跨过千亿,但总量较前述地市仍有差距;四大煤城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以及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等7地市由于面临资源枯竭、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其中鹤岗、伊春、七台河、大兴安岭4地市经济规模不足300亿元,在全省各地市中排名垫底。
从经济增速看,2018年黑龙江省各地市经济均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为分化,其中得益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基数相对较小的客观因素,黑河市当年经济增速为7.0%,连续两年为各地市之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大庆、绥化、佳木斯和牡丹江市四市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牡丹江市以1.30%的经济增速为全省末位。
从经济增速变动情况看,2018年全省13个地市中9市经济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速下滑,仅有4市增速较上年提高,其中牡丹江、鹤岗、佳木斯、绥化、哈尔滨和鸡西等6个地市增速降幅超过1.5个百分点,主要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动能转化期矛盾增多和环保整改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牡丹江市经济增速降幅达4.8个百分点,降幅全省最大;在增速提升的地市中,大庆市和黑河市增速分别回升0.7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其中黑河市GDP增速保持连续两年增长。
农业在黑龙江省经济结构占据了重要地位,但省内各地市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林业资源的发达的黑河、伊春和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地处平原的双鸭山、佳木斯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2018年上述5地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在35%以上,位于全省前列,其中黑河市高达44.2%。
由于全省工业体系具有明显重化工和资源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受去产能、调结构和环保政策收紧等影响,工业经济持续承压,第二产业对传统工业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处于下行通道,相应地,地区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滑。
2018年,大庆第二产业占比较2017年下降为0.7个百分点至53.9%,但仍为全省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地市。
而第三产业方面,2018年哈尔滨市以64.8%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位居第一,其余地市中牡丹江市和齐齐哈尔市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3.1%和51.1%,同比增长2.0个和1.7个百分点,其余省内各地市第三产业占比均低于50%。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2018年黑龙江省12个地市[9]中,除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20%外,其余各地市均成增长态势。
从增速变动情况来看,则呈“八降四升”态势,其中哈尔滨市投资增速较2017年下滑14.3个百分点至7.20%,而七台河市则由2017年的-25.70%反弹至7.00%。
整体看,2018年各地市固定资产投资大部保持了增长,但主要受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各地市增速出现了较大面积回落,其中哈尔滨市作为省会和最大城市所受影响最为严重,当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2.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达14.3个百分点。
外贸方面,从对外贸易体量看,大庆、哈尔滨、牡丹江在全省各地市处于前三位,其余地市年进出口总额均低于10亿美元。
2018年,大庆、牡丹江两市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5.8%和21.5%,且进出口总值增势显著,当年同比增幅分别为72.90%和12.10%,均以对俄原油进口为主要增长点;近年来哈尔滨对美国、巴西等主要地区的进口额持续缩减,进出口总额呈持续负增长态势,但在对俄贸易的带动下,降幅持续收窄,2018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0%,降幅较2017年减少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