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课堂实录文档资料.docx
《《愚溪诗序》课堂实录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溪诗序》课堂实录文档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溪诗序》课堂实录文档资料
《愚溪诗序》课堂实录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师:
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请问大家。
不过,大家一定要说实话哟!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生:
(喧动)什么问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师:
大家是喜欢别人说你聪明呢,还是喜欢别人说你愚蠢?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生:
(异口同声)聪明!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师:
看样子啊,好智之心人皆有之,恶愚之心人皆亦有之。
(生会心地笑)说自己愚蠢,在别人看来那是愚不可及。
可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这么一位愚不可及的人。
他不仅自己称愚,而且连其所钟爱的山水也被他以愚冠之。
初中阶段,同学们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他就是被称为唐宋什么家(生齐答:
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与谁齐名(生齐答:
韩愈)的唐代文学家(停顿。
生齐答)柳宗元。
那么,他为什么以愚自称并且称他所钟爱的山水为愚呢?
今天,就让我们用问题探源法来共同欣赏他的散文《愚溪诗序》,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
(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设置了一种悬念,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索,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同时也注重积累,巧妙复习了相关文学常识。
明确提出学习方法,指令明确。
师:
这篇课文大家都读熟了吗?
生:
(齐声)读熟了。
师:
那好。
现在呀,我来朗读一遍,请大家当当老师,看我读得好不好,有没有错误,怎么样?
生:
(高声)好!
师:
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字音是否正确,二是句中节奏是否准确,三是作者以愚自称之处是否读出了悲愤之情,四是次段愚溪七愚景是否读出了层次感。
(师范读。
其中故设三处机关:
一句节奏出错,一个字音读错,一个字读成旧读。
)好,我读完了,请大家评判评判?
(生掌声)谢谢大家的肯定!
不过,我还是想听听大家批评性的意见。
生A:
(迟疑,举手)老师,我觉得您有两个字的音读错了。
(师期待神情,目光鼓励)一个是塞其流的塞应该读sāi,您读成了sè;一个是夫水,智者乐也的乐应读lè,您读成了yào。
师:
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A:
因为好像只有闭塞、堵塞、塞责这些词中塞才读sè,乐在这里的意思是爱好,喜欢,应该读lè。
师:
好,好!
能发现问题,还能说明理由。
关于塞的读音,你的意见非常正确。
同学们注意,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读sài好说,如要塞、塞外等,读sāi和sè时,要注意区分。
当其为堵塞义时,在某些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合成词中读sè,而不读sāi,除刚才××同学说的外,再比如搪塞、淤塞、阻塞等,其他情况下读sāi而不读sè。
关于乐,古人依反切读为yào,沿袭至今。
但反切注音,拼读时随意性较大。
老师对乐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进行过研究,认为读yào无必然和充分依据,而且也违背字义之理。
所以老师当场更正,这个字按无据从简原则读lè。
这就叫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贡献!
生:
(大笑)广告辞呃!
师:
好。
还有哪位发现我朗读的其他什么问题没有?
生B:
您朗读确实读出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
愚溪七景您也读出了层次感。
但是我认为第一段的今予家是溪的节奏您读错了。
师:
(鼓励)能给老师纠正过来并说明理由吗?
生B:
今予家是溪应读成今予/家是溪,而您却读成了今予家/是溪。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在这条溪流边安家,若按您的读法,那意思就变成了现在我的家就是这条溪流了。
师:
(击案)精彩!
老师被你说服了。
这里就应该读成今予/家是溪,老师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看来呀,真是活到老,学不了噢!
【点评】积累乃语文课堂之魂。
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说学好了语文,那是骗人。
关键是积累应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
在此,老师创设了一种学生当老师的课堂情景,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师:
这篇文章的意思大家都弄懂了吗?
生:
(齐声)弄懂了!
师:
中气十足啊,好!
不过,老师现在却遇到了一处疑问,那就是文章最后寂寥而莫我知中的莫我知究竟应怎样理解。
(板书莫我知)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意思是没有人理解我,一种观点认为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
老师也搞糊涂了,拿不定主意。
同学们能不能认真思考或相互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呢?
(生兴奋)不过,要求大家说服我的时候,一定要有文中依据。
[4]
(生思索、讨论,举手。
师随点生C)
生C:
我认为应该是没有人理解我。
因为作者是由于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受牵连被贬到永州的,所以他一定会认为别人不理解他。
而且,文中最后一段明确提到他自己不合于俗。
师:
既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又能找出文中依据,嗯,很有说服力。
老师准备接受……
生D:
(迫不及待地)老师,您要听听我的。
我认为莫我知的意思是不知自我也就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
因为作者不是清清楚楚地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吗?
这是他对愚溪之美的高度肯定,正反衬了他称溪为愚是迫于无奈的违心之语,其愤激之情可以想见。
师:
依据充分,很有说服力。
我现在真是双手提篮子,左也篮(难),右也篮(难)啰!
这样吧,这两种理解我都接受,同学们意下如何?
生:
(齐声)可以!
【点评】抓住两可问题,引导学生依文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持之有故的辩证思维能力。
师:
现在,我们不妨将全文核心内容梳理归结一下。
我因不合于俗遭贬,是愚;溪因莫利于世而称愚。
可以说是以一愚字贯穿全文。
(板书归结内容)给大家一个任务,数数正文中有多少个愚字。
(生数。
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
)
师:
我听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
到底多少个?
生:
(齐声)27个。
师:
对了,27个。
28个是包括了题目中的那个愚字的。
大家记住了,探究任何问题,首先要弄清条件。
刚才我说正文中,那就是条件。
那么,我想问一下,面对这通篇的愚字,大家就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
(哄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愚”字?
“愚”溪那么美,为什么要说它“愚”?
作者称己“愚”景“愚”的目的何在?
……
师:
大家能提出这么多问题,很好。
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连环的核心问题。
首先是:
愚溪真的愚吗?
那么,现在请大家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要能从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
据。
(生思考、讨论)
师:
问题解决了吗?
谁来给大家谈一谈?
(生举手,师随点一人)
生E:
我认为愚溪表面愚,实际上不愚。
师:
(颔首)为什么呢?
生E:
在世俗之人看来,它很愚,因为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
无以利世。
但事实上它很美,因为它善
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只是它这种美不被世俗之人接受和欣赏罢了。
师:
嗯,有理有据,言之凿凿。
好,好!
(生掌声)那么,现在就涉及到第二个核心问题了:
既然愚溪这么美,而作者偏偏说它愚,其目的何在?
生F:
我认为作者这是正话反说,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师:
何以见得?
生F:
作者给愚溪命名,是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且古有愚公谷之故。
根据我查阅的柳宗元的相关资料可知,柳宗元聪警绝众,很有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
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王伾等人发起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柳宗元受到重用,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
由于改革触犯了权贵和宦官的切身利益,顺宗受手握兵权的宦官俱文珍的胁迫,将帝位让给太子宪宗李纯。
宪宗杀死王叔文,逼死王伾,把柳宗元贬到荒凉的永州作司马。
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其愤激可知。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只是不合于俗罢了。
所以,当他看到秀美的愚溪无人问津时自然联想到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命运……
师:
对不起,我打断一下。
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秀美的愚溪和寂寥的自己其实是智的。
当真是同''''''''愚''''''''相怜,痴心不改呀!
(板书)好,请接着说。
生F:
于是,作者悲愤无奈之情顿生,才正话反说,托物言志,借叙写愚溪之景来抒发自己遭贬见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师:
真是精妙无比的分析!
(生掌声大作)我想,到这个份上,老师也没有必要再饶舌了。
【点评】以数愚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和相关资料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正符合问题探源法的精义。
师:
以上是同学们对课文内涵的探究、挖掘和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解决一个行文技巧方面的问题:
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将愚溪七景叙写得井然有序的呢?
(生思考、讨论,举手。
师随点一女生,一男生听错,倏然而起,生哄堂大笑。
)
师:
(莞尔)好好好,就是你。
生G:
作者在介绍愚溪七景时先一个一个地引出景物,就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
[4]
师:
对不起,我打断一下。
同学们注意,这里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很重要,这种写法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
请继续。
生G:
介绍到愚池时,就像是游客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一样。
作者就是这样巧
妙布局的。
师:
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的写法,就叫定点取景。
这样,作者将移步换景和定点取景两种叙写手法融合使用,由线而点行文,自然使得叙写景物层次井然。
大家今后在作文中也不妨试试这种写法。
最后,老师归结一下问题探源法的基本思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完成课外作业:
找出文中的典故,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其内涵,并分析其文中作用。
好,下课了。
我衷心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
同学们再见!
生:
(齐声洪亮地)老师再见!
【点评】由老师就课文局部行文技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内容技巧并重。
适时对问题探源法进行归结,既显示理性深度,又使学生易于操作、学以致用。
最后明确要求学生用问题探源法解决问题,以巩固强化。
附:
板书设计
愚溪诗序
柳宗元
溪
莫利于世秀美
愚智
不合于俗寂寥
我
同愚相怜痴心不改
【总评】双促双发旨在使师生双方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和对话式的教学状态中共同促进、提高、发展,而问题探源法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一个最佳渠道。
本教例中,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被发现――提出――探究――解决的过程,使师生双方在一种令人轻松愉快的创造状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双促双发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王群丽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
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
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
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
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
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
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
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
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
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
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
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研究材料,拟出题目,准备答案。
这样最大限度的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
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知识预计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
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导入新课。
我说道:
本学期我们走进屈原,感受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九死犹未悔的远大抱负;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走进了苏轼,感受到他历尽磨难依旧旷达豪放的胸襟,今天我们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气。
然后由学生代表主持擂台赛。
第一是字词比赛,注音解释各占一分,红队蓝队各领风骚,红队略胜一点。
(点评:
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读比赛。
每组分别出两个人范读。
(点评:
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
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
本文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的也非常好,两组不分上下。
)
第三质疑比赛。
两个组各精心设计了题目,互相质疑问答,答案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
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
作者为什么正话反说?
作者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
不少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意。
提问时注意了细微的差别,比如,课文有给溪水改名的原因,还有溪水命名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样,如果不细心读课文,很容易回答错误。
还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
设题的细微差别,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第四抢答比赛。
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就设成了抢答题,例如全文用了多少个愚字?
(24个)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
(8个)比赛学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五,挑战比赛。
对难度较高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愚自称?
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主持人设置了不同分值的选答题,两个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分值高的题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贵的朝气。
最后,我做了总结和补充。
首先鼓励肯定同学的积极参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强调了本文的两个鉴赏要点。
一是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第二善于摄景,巧于布局。
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
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
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柳宗元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节课,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