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3543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docx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前言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新世纪、新形势下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制定以适应当前师范音乐教学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课程所属内容应包括乐理视唱、声乐与合唱指挥、音乐欣赏等多项内容,作为未来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全面系统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视唱技能、学会正确的歌唱方法,自然大方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教学大纲是实施音乐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应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初中起点五年制小教大专的培养目标,确立以系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循序渐进训练演唱演奏技能,不断掌握和提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法和指挥技能技巧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今后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课程的内容包括乐理视唱、声乐与合唱指挥、中外音乐作品欣赏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应与初中阶段的艺术课程相衔接。

《音乐基础》是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的必修基础课。

师范教育阶段的课程既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延续,又是其课程的深化与提高,还要结合小学课程实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一)基础性

《音乐基础》是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的必修基础课。

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掌握基本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技能,和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

(二)延续性

《音乐基础》教学大纲是建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知识点必须保持其延续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基础上拓展延伸。

必要的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已涉及的课程内容,为知识的深化与专业化做好铺垫。

(三)师范性

师范性是区别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与义务教育课程的关键,也是区别高中音乐课程与音乐专业院校课程的关键。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课程以面向小学为指导,培养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为目的。

(四)科学性

音乐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课程有别于专业性很强的师范本科音乐课程。

科学编排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课程,使其适用与实用,显得尤为重要。

(五)时代性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音乐课程,结合时代特征,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合格的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人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强化基础知识、喝基本技能学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情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初中起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掌握一定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丰富多彩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和地方优秀民族音乐为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下实施教学,培养学生音乐表演兴趣,不断提高演唱、演奏水平为基本理念,将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演奏中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渗透,贯穿整个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作品艺术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作品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感受和作品表现放在重要的位置。

《音乐基础》课程在让全体学生普遍了解基础乐理知识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从第三学年开始将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组成音乐方向专业班,重点系统的更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音乐知识和音乐表演技能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因此,专业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音乐表现意识

在实施《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音乐表现意识十分重要。

因此,无论是在指导学生歌唱还是指导学生欣赏音乐,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音乐表现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音乐基础》课除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演唱演奏一些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学习了解一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通过《音乐基础》教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音乐作品的练习,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

《音乐基础》是面向全体五年制专科层次师范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以提高和培养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全面实施小学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

本书共有144课时,计划开设两年,分上、下册编辑,每册划分72课时。

在课程及教学时量分配上,根据师范音乐教学特点和各主要内容的教学内容作如下分配建议。

《音乐基础》上册(72课时)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40课时

二、声乐与指挥14课时

三、音乐欣赏18课时

《音乐基础》下册(72课时)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20课时

二、声乐与指挥26课时

三、音乐欣赏26课时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五年制专科层次音乐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切合学生实际,以初中毕业起点,大学专科毕业程度的音乐课程性质定位。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逐步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演唱演奏表演技能、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及内容与要求,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为小学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表演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让其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建立起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2、运用所学音乐基础知识和视唱练耳基础,较完美的演唱演奏表现好音乐作品,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3、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了解,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各个不同层次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在教育学生具备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表现的过程。

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表现技能、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指导和鼓励学生再次创作。

2、比较。

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3、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合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相互协作共同塑造好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

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的学习

通过音高、长短、强弱等读谱法以及音程和关系大小调式、民族大小调式等相关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入手,指导训练学生对音乐的音准、强弱、节奏与节拍等基本表现手段的学习,把握音乐表现的准确性,较系统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视唱练耳技能。

2、声乐与合唱指挥的训练

五年制小教大专班学生应在两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中,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

学会合唱指挥的基本姿势、起拍与收拍、常用拍子的指挥手势,能较准确地指挥二声部合唱,掌握合唱训练的方法。

3、音乐欣赏

欣赏不同题材、不同的体裁不同风格的中外民歌及器乐曲,了解不同时期中外音乐作品,扩充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上述课程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选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材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生为本原则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科学性原则

注意音乐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谨性;符合学生音乐审美认知规律,建立基础音乐教育的科学体系.

四、实践性原则

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教材应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教材的难度、分量要适应多数地区的水平,以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五、综合性原则

教材要注意发掘音乐文化的内涵,加强音乐文化与姊妹艺术、其他相关文化的联系.

六、开放性原则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第四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五年制专科层次教学教师培养《音乐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与合唱指挥、中外声乐作品欣赏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总学时为144节,分为两学年:

一、教学内容

<一>乐理、视唱部分

一学年40课时

1、乐理部分

1)音及音名与唱名,五线谱与简谱

2)音符、休止符、音组

3)节奏、节拍、拍子

4)音值的特殊划分

5)常用记号、速度、表情术语

6)装饰音、音程

7)和弦及相关知识

2、视唱练耳部分

1)五线谱C调视唱、G调、F调视唱

2)简谱视唱

3)各种音值组合的节奏练习

4)音的高低、长短、听记

5)单声部简短的旋律听记

二学年20课时

1、乐理部分

1)调式:

大小调式

2)调、调号

3)民族调式

2、视唱练耳部分

1)C、F、G调线谱视唱

2)C、F、G及关系小调视唱

3)D、降B调识别及视唱

4)二声部旋律视唱

5)听记节奏、单音、音程、和弦

6)听记旋律(大小调、民族调式)

<二>声乐与合唱指挥部分

一学年14课时

1、内容

<1>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

发声器官、姿势呼吸、吐字、咬字、嗓音保护

<2>发声练习:

呼吸控制、哼鸣、连音、跳音、二声部练习

<3>必唱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爱我中华

长城谣、雪绒花

2、指挥:

姿势、击拍、拍点、反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指挥图式、起拍、长音、收束、换气的指挥动作

二学年26课时

1、发声练习:

连音、顿音、力度控制作用、二声部练习、带词练习

2、人声的分类:

3、必唱歌曲

共和国之恋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五月的鲜花

保卫黄河

4、后半拍起唱的指挥动作

5、延长记号的指挥动作

6、强弱的变化、指挥方法

7、六拍子的指挥图式

8、二部轮唱、伴唱及领唱的指挥方法

<三>欣赏部分

一学年18课时

内容

中外民歌、欣赏、声乐演唱形式欣赏

二学年26课时

内容

1、中国儿童歌曲欣赏

2、外国儿童歌曲欣赏

3、中外著名歌曲欣赏

4、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二、基本要求

(一)、乐理和视唱练耳

1、乐理与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读谱法以及音程、和弦、大小调式、民族调式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音准、强弱、节奏与节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音乐理论修养,具备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最基本的能力。

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能力培养,讲清基本概念,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形式力求多样化,采取口头、书面、自测、讨论。

要训练唱准单音、音阶、各种自然音程和和弦,及其转位、熟练掌握简谱视唱,五线谱两升两降视唱曲的视唱。

(二)、声乐与合唱指挥

1、声乐教学主要是多听、多唱、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基础知识,更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歌唱技能技巧,并对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

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姿势、起拍与收拍、常用拍子的指挥手势以及对不同拍子、不同速度、不同情绪歌曲的指挥动作。

2、运用电教和现代教育设备欣赏中外优秀独唱童声合唱和优秀合唱作品,感受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唱不同的题材、体裁、风格的独唱歌曲以及小型号的二部合唱作品练习,初步感受和体验歌唱与指挥的音乐内涵与魅力,为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组织群众性歌咏活动打好基础。

(三)、音乐欣赏

1、通过一、二年级的音乐学习,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了解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中外声乐作品、民歌、儿童歌曲、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外名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2、借助音像资料,欣赏各种声乐作品,激起想像、联想、聆听、识别。

对所听的作品进行思考,对未听到的进行相像,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第五部分教材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音乐基础》教学的规律,突出技能学科的教学特点

《音乐基础》课的教学,是指导学生演唱演奏为主的技能教学,由浅入深的指导学生唱好每首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练习方法,提高演唱技能,运用所学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分析理解、表现好每一首作品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演唱、视谱技能技巧,表现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模块中。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音乐视谱、演唱能力。

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练习、理解每个音乐作品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

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演唱演奏技能之方法,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五年制大专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在必修内容方面,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练习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获得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学习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练习。

教师对具有较突出歌唱、弹奏基础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演唱演奏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从时间分段来讲,前两年为普修阶段,打好基础,后三年为专业选修阶段,全面提高音乐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演唱弹奏技能和音乐表现潜能。

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

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评价建议

(一)《音乐基础》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价值判断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人生规划意识等提供有益的参照;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学校加强、改进、提高音乐学科教学工作,促进课程改革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基础》学科的特点和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五年制小教大专《音乐基础》课程的性质,符合大专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3.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项内容。

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肯定其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方向,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

根据《音乐基础》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如:

对音乐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平时自我练习中的态度、练习中与同学之间的商讨交流;对学习演唱、弹奏歌曲的感受体验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探究能力;对演唱弹奏作品音乐情绪内容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等。

2.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应给子充分关注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表演等方式进行。

终结性评价在某一模块的学习结束时进行。

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做出总体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是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町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演唱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进行定量评价。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以各主要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

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做出相应的评价。

音乐会及专业汇报,音乐评论,或就某一专题展开的讨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的展示等活动,是生动活泼、富于实效和具有音乐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

这类方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

通过此类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

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对师生的评价,都是必要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可以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教科书要依据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音乐基础》教学大纲相吻合。

2.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大专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

内容要生动、丰富、多样,应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有助于学生探究式、自主式的学习。

3.教科书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师范音乐教育的规律.保证教材内容的准确性、严谨性。

加强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发掘音乐的人文内涵。

4.教科书应重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设计内容应联系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教科书的编写应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

注重吸收具有时代感、符合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所选曲目中,应包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初至今以来的优秀音乐作品、世界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适量的通俗音乐和电子音乐。

6.教科书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要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模块之中,注意每—部分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均衡。

7.教科书由文字、乐谱、图片和视听材料共同组成,各部分应紧密结合、整合配套。

视听材料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CD、VCD、DVD和CD—R等),以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音乐基础》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解教科书(包括学生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及配套的视听材料),要依据《音乐基础》教程大纲和教科书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2.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学校应配备音乐专用教室和必要的教学设备,除学校常用乐器(如键盘乐器、部分管弦乐器、民族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外,还应配备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设备和多媒体电脑。

学校图书馆和音乐教研组应购置足够数量的音乐书籍、乐谱、杂志和视听资料以及音乐软件,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音乐书籍和视听资料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用。

4.学校的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门。

学校领导不仅应该加强管理。

还应要求学校的有关部门配合音乐教育活动及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5.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

学校应将此项工作合理地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场地、经费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6.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

应重视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可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如:

组织学生听音乐会、采访民间艺人,或请专业音乐家到校表演、举办音乐讲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