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docx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幻灯片1
(一)如果老师是第一次来XX小学,当时我们找不到学校门口在哪里,我发现我可以动脑筋想办法:
“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呀,跟在你们后面就能找到这里来啦。
你们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能把我给引来了。
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一文。
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
(二)课文中的“我”因什么现象而去探索发现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课《童年的发现》,去了解清楚。
出示幻灯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指名分节读通课文。
(二)小组检查读课文,边读边思:
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
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
(三)交流:
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
出示幻灯片
(在我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现象。
几乎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
而且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个地方。
)
1、随机理解词语:
“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
2、理解“几乎、似乎”在文中的含义,并且试着说一句话。
3、仿照课文样子,找句式先说后写。
出示幻灯片
我对是那样,只要,就。
我的是那样,那样,似乎,就能。
4、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
(富于幻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这时的我对“飞行”,产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四)交流:
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
(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
三、回顾小结
课文中我对每天夜里做梦飞翔感到迷惑不解,从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揭开谜团。
出示幻灯片
(一)朗读课文2—9节,思考:
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揭开“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谜团的,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
1.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2.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之一。
板书:
请教老师。
(二)他问了老师哪些问题?
找到答案了吗?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2.同桌讨论,大组交流。
板书:
为什么会飞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生长为什么生长的时候就要飞
长身体晚上细胞不停地繁殖人还是鸟?
3、通过这连珠炮般的追问,我不禁想到一个歇后语:
打破砂锅问到底,读到这儿我们对费奥多罗夫又有了怎样的了解?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发现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的精神。
(三)老师的解答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又是怎样做的?
我的问题解决了吗?
自己又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
后来又是怎么探索的呢?
1.自己读课文12、13段。
从“为什么是九个月呢?
”、“为什么不是八个月?
不是十个月?
偏偏是九个月呢?
”可以看出我探索的方法是什么?
(自己提问也就是勤于思考)
板书:
勤于思考
2.比较句子:
①我的身体轻盈,随心所欲。
我的身体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
自由轻声朗读:
体会“那样”在句中的作用。
(表示程度深)
②高年级,离我们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比较读,读出强调语气。
仿照例句,学习用“那样”造句。
(大山里的空气新鲜,简直是个大氧吧。
)
自由用“那样”造句。
3、为了这个发现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认真、痴迷)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
什么意思?
你能用换词法来解释下吗?
(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从哪里体会出作者绞尽脑汁?
梅花香至苦寒来,所以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高兴,自豪)
4、介绍“画地图”
补充:
达尔文的人类起源的观点
板书:
独立发现
二、抓住“发现”,感知“我”的探索精神。
出示幻灯片
(一)读句子:
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老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将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理解:
一本正经。
(二)当我想起自己的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自己的发现是什么?
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理解:
情不自禁。
(板书:
得到证实)
教师点拨比较:
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想象一下当时作者会想些什么?
(三)而我的情不自禁的笑竟然被老师误以为是不怀好意,于是我被“请”出了教室,并明白了一个道理。
理解句子: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展,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资料介绍:
历史上因发明与发现而遭受迫害的事例。
*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
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
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伽利略:
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
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
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
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
“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
”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 哥白尼:
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
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不然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
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师: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有勇气去面对……)
(五)教师小结。
从“我”探究人的起源过程中感悟到了那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多问几个为什么;与伙伴交流;向老师请教;带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大胆想象)
三、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
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的从树上落下来,人们司空见惯,但只有落在牛顿面前的苹果,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壶盖被热气顶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发明了蒸汽机。
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
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
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
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四、扩展延伸、出示幻灯片PPT
1.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2.推荐名言,激发学生不断探索、钻研的精神。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板书设计:
22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富于幻想
怎样发现?
请教老师勤于思考
痴迷研究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大胆想像
教学反思: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到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
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
在熹微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
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
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会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
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
“赶快,你得赶快!
”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了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军冲锋队员闯了进来。
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伞兵的降落。
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
他们搜查得很彻底。
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
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
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插上了。
这间棚屋里,有个小小的窗口,窗外是田野,越过田野就是树林。
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奔向树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嚷声。
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
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
他一回头又奔进田野,穿过院子。
院子里还躺着被害者的尸体。
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出来了,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惊奇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
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使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快!
”她毫不迟疑地送他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没有来这个农家搜查。
(1)填空。
①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
②第2自然段中的“那时候”是指________。
(2)“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为什么会滔滔不绝?
(3)女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3~4个词语来概括。
(4)安道特的“第一次冒险”是指什么?
(5)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方面写出“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答案】
(1)1944年春
;法国诺曼底地区
;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2)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深感动。
(3)善良、镇定、勇敢、坚强
(4)安道特不知道要去躲藏的农家里住的是敌人还是朋友,他要去碰碰运气。
(5)安道特方面:
女主人的丈夫为救他已被德军杀害,不知道女主人是否再愿意救他。
女主人方面:
如果德军再次发现安道特藏在家中,她和孩子也会被德军杀害。
【解析】【分析】
(1)①考查筛选相关信息。
解答时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找出答案即可。
②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会滔滔不绝,那是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深感动。
(3)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
(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考查“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安道特方面:
女主人的丈夫为救他已被德军杀害,不知道女主人是否再愿意救他。
女主人方面:
如果德军再次发现安道特藏在家中,她和孩子也会被德军杀害。
【点评】
(1)①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5)此题考查“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3.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一心: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héhuō)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
“知道了,知道了。
”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féng fèng)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jiējié)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mēnɡ)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暖和________(héhuō) 窗缝________(féng fèng)
结结实实________jiējié) 发懵________(měnɡ mēnɡ)
(2)比一比,再组词。
端________ 锋________
喘________ 缝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再仿写两个。
①AABB: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AABC: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选择填空。
省略号表示:
a、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①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________
②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整晚都睡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
________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
请写下来。
【答案】
(1)huō;fèng;jiē;mēnɡ
(2)端正;锋面;喘气;缝隙
(3)端端正正;跌跌撞撞;整整齐齐;真真切切;斤斤计较;津津有味;蒸蒸日上;栩栩如生
(4)b;a
(5)因为冷空气即将到达武汉,老王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他只想到关心自己的儿子,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在关心着他,而老王根本没有想到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
(6)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下一代,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呢。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暖和(huō)、窗缝( fèng)、结结实实(jiē)、发懵(mēn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字音、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①是AABB式结构,如:
端端正正。
②是AABC式结构,如:
津津有味。
(4)解题时要细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了解省略号的作用,①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②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5)考查回答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一般都能找到答案,但有的需要加以概括。
(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7)考查对相关彦语,诗句的掌握,在与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能力。
(7)主要考查学生对谚语的掌握,要求学生请教长辈或借助资料收集谚语,平时多记多积累。
4.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
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
他很平静,很配合治疗,而且相当用功,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
他叫阿明,19岁,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
由于多次化疗,这个19岁男孩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如纸,只有一双大眼jiǒngjiǒng()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
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
他写了这样的诗句:
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
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
只留下苍白的影子在风中悲泣
心中的太阳陨落在无歌的冬季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
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
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
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我故作轻松地说:
“起码要活100年,好好过你的瘾。
”他却盯着我的眼睛:
“我想知道实情。
”我躲开他那探询的目光,说:
“好好做治疗。
”便匆匆逃出病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
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
“我要上学。
”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
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
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
“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
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
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
“不行,那样违反规定。
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
”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
“不!
”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
”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
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
生命也许很cuì()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我想:
“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仿佛传来了郎郎的读书声。
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读书郎……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jiǒngjiǒng()()有神cuì()弱陨()落夭折()
2.选句。
灿烂绝伦——
活力四射——
3.找出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的错别字。
()——()()——()
4.运用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仿写下面的句子。
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
5.“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6.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一句,你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吗?
1.炯炯脆yǔnyāo
2.略
3.祥→详郎郎→琅琅
4.略
5.生命的“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6.如: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
5.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①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②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本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
③“‘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一位英国学者说。
④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⑤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二次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所做出的努力。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高兴。
⑥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⑦在美军炮火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时,梁思成却立马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美军上校布朗森递交上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古建筑图纸,并要求保护奈良城。
为什么呢?
正如梁思成所说: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
(有删改)
1.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梁思成眼中“古建筑”的含义与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
4.“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阅读全文,你认为梁思成是一个怎祥的人?
1.承上启下
2.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只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而梁思成的眼中,古建筑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3.对梁思成来说,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