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198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1893年,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发运了起义,这是第一次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斗争,斗争目标明明的对准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资料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这是一次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斗争,斗争明确的对准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2,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于核心地位,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所产生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

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经济学;

3,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他们代表着在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

前两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后一个是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1,没有把资本主义看成永恒的、最后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只不过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提出了对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设想;

2,提出国家消亡观点;3,否认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唯心主义历史观);4,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实现未来社会的社会力量。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机械的、形而上学

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用唯心主义形式系统的、有意识的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他们的历史观均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英国古典经济学。

最主要的是严密的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主要代表人物有: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圣西门(私有制下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私有制下的和谐制度)、欧文(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联合体,废除了国家)。

他们关于理性支配世界,关于否定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都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是综合的、相互交织的。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1847年7月发表)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2月发表)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

学社会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

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1,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

2,党最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宝

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个中心:

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代表: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科学体系,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

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其中:

革命性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社会主义制度还在在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需要通过改革不断的自我完善;还表现在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工人阶级)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内涵)1,在于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提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户规律的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2,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内涵的界定,就鲜明的体现了其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

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包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人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理想是人的奋斗目标,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他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决定着其他理想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划分,理想分为长期的远大理想(最高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共同理想),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行动的指南,它提供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必然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提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普遍规律。

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挤为价值评价标准。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要在弄清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物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从人和世界的关系角度提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统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辩证唯物主义01,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02,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0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0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哲学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哲学是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并不是简单的描述现实世界,而且还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理想的世界。

哲学往往作为理想、信念从而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

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世界观:

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在内整个世界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01,本体论:

最重要方面(世界本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本体论,物质是第一性,是本原;意识是第二性,是派生的;02,认识论:

世界可不可以认识:

哲学上的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分为:

可知论、不可知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01,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是本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02,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是第一性,是本原,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世界如何存在(辩证法、形而上学):

01,辩证法: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02,形而上学:

世界上的事物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

世界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01,哲学上一元论(物质):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02,哲学上二元论(物质、意识):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相互独立的本原。

一元论:

01,唯心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02,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0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人的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整个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01)存在就是被感知;

(02)物是感觉的集合;

(0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04)心外无物

(05)天地万物皆在吾心;

02,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论、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如:

(01)黑格尔: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02)朱熹:

理在事先,理乃天地万物之根;

(03)神学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一元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0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根于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形态:

(01)古希腊:

水是万物的本原;

(02)古希腊:

火是万物的始基;

(03)中国:

五行说“五行杂以成百物“,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

(04)印度:

地水火风构成万物;

(05)古希腊:

(颗粒)原子论;

(06)中国:

元气说(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大局限性:

以当时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不能理解特性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统一。

其局限性:

01,机械唯物主义:

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02,形而上学性:

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本质上不发展变化的;

03,直观性:

对世界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04,不彻底性:

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基本思想是:

0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0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0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朴素唯物主义等旧唯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

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1,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的物质过程;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由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

0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02,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03,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体现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多样性与统一性,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与本原是原子)。

运动是物质是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01)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性原理);(02)肯定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

(03)承认物质绝对运动:

无条件、永恒、绝对的;

(04)承认物质的相对静止状态(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暂时稳定的状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暂时平衡的状态(一个事物相对另外一个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物质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是生命的本质条件。

01,形而上学:

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02,相对主义诡辩论:

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03,唯心主义: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0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先后顺序;过程的长短)(一唯性、不可逆);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光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0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三唯性):

(01)体积(长度、宽度、高度);

(02)空间位置关系(上下、左右、前后);

03,时间与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四维时空概念(长、宽、高、时间),人们在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时,需要把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结合起来;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物质及其运动是客观的,作为物质运动存在方式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客观的;

04,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01,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0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具有直观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世界,忽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

(01)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02)实用主义:

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抹杀实践生活的社会性;03,唯心主义:

抽象的发展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现实的、感知的活动本身的,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把意识看成世界的本

质,当然它也不可能坚持实践的观点;

(01)知行合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02)把实践看成自我产生,设定非我(客观事物)的活动;

(03)实践是精神性的理念活动;

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实践出发来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01,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01)马克思主义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

(02)实践主体: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主体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实践主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03)实践客体:

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客体分为自然客体(天然的自然物/自在自然、人工自然物/人化自然)、社会客体(人类社会)、精神客体(主观精神、客观化精神,如文学作品、理论著作)(0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只有坚持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05)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社会革命;科学实践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成功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

其他实践:

教育实践、科学实践、医疗实践。

02,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0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化自然、自在自然):

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0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03)实践的人的存在方式;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通过改造外部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0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生产制造工具、人脑、语言、意识);02,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范畴是提示事物联系和发展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01,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01)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不可分割、不可孤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对立、相互吸引的存在、互相包含、可相互转化、互为前提、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对立统一、互相依赖、辩证关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兼容;

(0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要素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事物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

(03)形而上学的观点:

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相对主义的观点:

只见联系,不见区别;

(0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05)联系是普遍性:

任何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世界都不能孤立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的;

(06)认识到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并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01,世界的运动发展;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是过程(产生、发展、灭亡)的集合体

(0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最一般的意义);

(02)变化:

运动过程中具体内容的改变;

(03)发展:

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

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04)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