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培训之研究结果样例.docx
《教育课题培训之研究结果样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课题培训之研究结果样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课题培训之研究结果样例
教育课题培训之:
研究结果样例
例1
第三部分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11
一.主要研究结论11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14
(一)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与内涵的梳理14
(二)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和物流职业教育的分析总结16
(三)广东省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19
(四)广东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与物流人才培养配套政策研究23
(五)珠三角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理论研究25
(六)广东物流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优化研究29
(七)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31
(八)物流企业岗位群技能要求及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34
(九)现代物流设备设施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及操作技能训练方法和评价研究36
(十)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教材研究38
(十一)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40
(十二)物流专业基于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实训教学研究40
(十三)基于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实训室建设、使用及其评价研究41
(十四)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43
(十五)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适应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研究45
(十六)物流人才职业技能评价模式研究47
三.广州铁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实践48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改革的思路48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49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54
―――摘自“构建适应珠三角现代物流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之目录
例2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探索
(一)“影响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课堂学习为基础的。
根据学习心理的理论,学生的有效学习系统是由动力系统、认知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其中,学习动力系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由学习兴趣引发的学习动机;学习的认知系统主要是对信息知识的接收、加工、存贮和输出等过程构成,其主要包括选择、建构和应用三个心理机制;学习的控制系统主要是计划与评价二个机制构成。
因此,为了从学习系统的角度,了解“影响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越秀区25名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下样本25份,实际回收23份,有效率达到92%,符合正常回收率。
通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见表1:
表1“影响学校地理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频数
百分率%
有效的百分率%
累加的百分率%
教师自身实践和能力有限
18
25.4
25.4
25.4
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
6
8.5
8.5
33.8
多媒体资源不能共享
11
15.5
15.5
49.3
学生不感兴趣
10
14.1
14.1
63.4
教材和教辅不配套
9
12.7
12.7
76.1
地理综合学习实施需要占用大量实践
15
21.1
21.1
97.2
其他
2
2.8
2.8
100.0
总和
71
100.0
100.0
从表1可知:
受访教师认为影响学校地理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主要是“自身实践和能力有限”,此外还有“地理综合学习实施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多媒体资源不能共享”以及“学生不感兴趣”这三因素对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表1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影响因素是教学背景的“个性要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研究能力,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可认为是教师已有的认知结构;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教学背景的“环境要素”,即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信息要素”,即教学的资源。
(二)探究性教学的分析
1、学习中思维障碍的表现及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仍处于“经验型”。
如学习“地球”、“地图”和“世界气候”等抽象的地理知识时,常常需要具体、直观、形象的感性经验支撑,否则就会出现对地理概念、规律、成因、特征等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造成思维障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下面就从思维品质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1)感性认识不足,影响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这一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善于对地理感性材料由表及里的加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作出概括归类。
因此,为了测试学生地理思维的概括性,在学习“中国的人口”一节中,出了四道题目,以测试实验班48名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题目如下:
①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况?
②分析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③分析人口增长快,人口数量大带来了哪些问题?
④根据新学的知识和搜集到的信息及当地(广州)的人口状况,谈谈为什么我国要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满分为10分,具体测试结果见表2:
表2地理思维的概括性的组间差异a≤0.05
组别
人数
平均分(X)
标准差(S)
t检验(实际值)
t(df)a
感性认
识丰富
21
6.19
1.87
2.12
2.02
感性认
识不足
27
4.78
2.57
备注:
组别的选取参照附录中的调查问卷(I)
从上表可知:
t的实际值:
2.12>t的理论值:
2.02,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组与感性认识不足组,在地理思维的概括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不够,实践能力较差,导致感性认识不足,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和所学的地理知识,从“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和“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感性材料中获取处理信息,从而不能产生对“人口的增长趋势”等问题的认识;不善于将调查研究和利用网络提供的当今社会有关人口数量、资源、环境、西部大开发等信息在大脑中加以综合并推广到“为什么我国要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解答中,从而影响了思维的概括性。
(2)思维方式不当,影响思维的准确性
地理知识体系的地域性(区域性)特点,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和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系统与局部等多种地理思维方式,建立正确的区域空间概念,形成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特征及将同类区域的共同特点,归纳概括成一般规律的能力。
因此,在实验中,为了测试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学习完“经线和纬线”一节后,让学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的共同特征,但比较的指标则由学生自己设计。
满分为10分。
具体测试结果见表3:
表3地理思维准确性的组间差异表a≤0.05
组别
人数
指标设计的平均分(X)(满分4分)
指标设计的标准差(S)
总平均分(X)
总标准差(S)
t检验
t(df)a
方法恰当
23
3.09
0.83
7.48
2.10
3.23
2.02
方法不当
25
2.08
1.26
5.8
2.98
备注:
组别的选取参照附录中的调查问卷(II)
从表3可知,t的实际值:
3.23>t的理论值:
2.02,说明方法恰当组与方法不当组在地理思维的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选择不当,导致在地理学习中,不善于捕捉地理事物间的变化和联系,不能及时地排除各种干扰,从而不能较好地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从指示方向、长度、弧度状况等方面设计指标,影响了对经线和纬线特点的掌握,造成对经线和纬线概念理解的模糊,从而在实际读图中,不能迅速地、准确地判断图中的经线和纬线,出现将经度读成纬度,纬度读成经度的错误现象,影响了思维的准确性。
(3)定势的消极作用,影响思维的灵活性
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点,使它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范围广,并融合了许多新的观念。
这一开放性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由此及彼地思考问题,能举一反三,不拘一格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强,能机智地处理实际情况。
因此,在实验中,为了测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完“地图”一章后,出了四道测试题。
题目如下:
①人们在选购住房时,普遍都喜欢有南风窗的房子,如果你是建筑师,有客户要求为他建造一间四面八方都有窗的房子,你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吗?
②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但你若站在青藏高原上眺望,并不感到它很高,为什么?
③当你到陌生的城市旅游时,你如何利用该地城区图来判别方向?
如何利用它来找出你所要参观的旅游景点?
如何选择所乘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
④某科学考察队由甲地出发,向北走30千米,再向西走60千米,最后又向南走30千米,发现又回到原地。
你认为这可能吗?
如果可能,请找出甲地的地理位置。
满分为10分。
测试结果见表4:
表4思维灵活性的组间差异表a≤0.05
组别
人数
平均分(X)
标准差(S)
t检验(实际值)
t(df)a
积极作用组
22
6.14
2.28
2.1
2.02
消极作用组
26
4.69
2.48
备注:
组别的选取参照功能固着实验(见附录固着实验题)
从表4可知,t的实际值:
2.1>t的理论值:
2.02,说明积极作用组与消极作用组,在地理思维的灵活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受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向对图表、数据、文字等资料进行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不善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因此,当改变提问的角度时,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影响思维的灵活性。
(4)迁移的消极作用,影响思维的独创性
地理学科融合了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特点。
这一科学•人文性,使学生的思维兼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新颖性、独特性。
因此,在实验中,为了测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初一上学期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假期的时间观察身边的地理问题,特别是生活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选好研究的课题,开展广泛地调查研究。
第二学期结束时,要求每一个课题小组交一篇研究成果。
在学生所交的研究成果中,有特色,有独创性的成果,并获得市、省奖项的,不到1.6%。
造成学生思维独创性的障碍表现见表5:
表5思维独创性的障碍表现
思维障碍
提出问题
获取、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
独创性
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不善于提出新颖的、独特的研究、调查或设计方案
不善于独立地获取、处理信息;不善于独立开展调查研究或小发明
不善于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研究结果没有独特的见解
究其原因,主要是迁移的消极作用,影响了学生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应用,使思维不能突破经验和已有知识的束缚,不能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去认识事物,从而提出新见解,易出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现象。
2、实践活动的结果与分析
99个研究学生在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中,有53%的学生的活动成果分别获得省、市和全国大奖。
如:
在“广州市第四、五、六届壳牌美境活动”中,学生设计的“废旧电池回收箱推广活动”、“清洁白云山路活动”、“垃圾回收行动”分别获得了市的一等奖和实施奖。
在“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撰写和设计的《大城市改造的成功范例——广州市三年一中变系统工程的调查研究》、《塑造岭南文化品牌——广州南越时期考古遗址的调查》、《家庭污水处理器》分别获得广州市论文一等奖(2个)、设计三等奖,其中《大城市改造的成功范例——广州市三年一中变系统工程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全国一等奖。
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撰写《构建广州市绿色生态环境的研究》、《文明古城、千年沧桑——广州古城商都变迁的研究》分别获市一、二等奖,其中《构建广州市绿色生态环境的研究》获全国二等奖。
如:
学生在《塑造岭南文化品牌——南越古遗址的调查》研究的感想中是这样写的“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活动中,我们有幸地参观了广州西汉南越文王墓,引发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广州历史文化的起源中,西汉南越国时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
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开始建成、发展,回头一想,几千年的痕迹经过岁月的流逝,沧海变桑田。
今天,只要你在广州的北京路上走走,你会惊讶地发现处处能找到广州文化起源的痕迹。
我们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古遗址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认为南越时期的考古遗址,不仅在建筑史、科学技术、园林史、航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考古价值,而且在教育、旅游、经济、文化、文物保护等方面极具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
因此,建议加大对四大古遗址的宣传和可持续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力度,形成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南越国古文化”景点,让更多的国内外朋友通过旅游和参观学习,感受古代—近代—现代的广州文化风貌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实地考察虽然辛苦,但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和游客交往,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懂得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也纠正了我们重主科、轻次科的不良学习心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历史地理的兴趣。
”
从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成果情况和研究感想可知: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也体现了求真求实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因此,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研究是有效的、可行的。
3、学业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从记忆、描述、读图、绘图、综合分析、应用等方面自编试题,采用入学试、学年考式的方式,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具体情况见表6:
表6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况表N=48/50a<0.01
序次
班别
人数
均分
标准差
T检验
结论
入学
实验班
48
67.94
23.116
T=0.073<2.617
差异不显著
对照班
50
68.28
22.670
第一
学年
实验班
48
75.60
14.133
T=3.6947>2.617
差异显著
对照班
50
65.60
21.214
第二
学年
实验班
48
81.02
11.091
T=3.837>2.617
差异显著
对照班
50
67.50
21.584
注:
评分满分为100分
从上表可见,实验所选定的两个对比群体的认知水平基本一致,但经过二年的实验,“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平均分提高,标准差缩小,学生的学业分化缩小,综合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4、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与分析
课题组基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案例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地理教研员和初中地理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4个方面,并将这四方面细化为“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能力、效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读图能力、思维能力和发展能力”12个特质作为评价指标。
实验后,采取在实验班、控制班中随机抽24名学生分别由科任老师、课题组老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四个指标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取平均数对照。
表7学习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统计表A班:
实验班B班:
控制班
评价指标
权重
班
平均数
问题能力
20
A/B
17/13
实践能力
30
A/B
25/20
合作能力
20
A/B
16/15
综合能力
30
A/B
23/14
注:
85分以上为优,75―84分为良,74―65分为中,60―64分为合格。
从上表可知:
两个班随机抽样1/2的学生进行地理能力的评价比较,实验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均属“良”,控制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均属“中”。
而且,在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实验班的优势较明显,尤其以综合能力更为突出。
5、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在研究前后的变化,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研究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保证研究的纵向可比性。
表8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问卷统计表N=48/50a=0.05
问题
测量序
班
频数
χ2检验
结论
符合
不符合
我认为目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我的需要
前测
实验
23
25
χ2=0.038<3.8140
不存在显著关系
控制
24
26
后测
实验
41
7
χ2=9.949>3.814
存在显著关系
控制
27
23
我感到目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图形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
前试
实验
22
26
χ2=0.044<3.814
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5
25
后测
实验
40
8
χ2=8.435>3.814
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7
23
我认为目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满足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前测
实验
21
27
χ2=0.032<3.814
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2
28
后测
实验
40
8
χ2=13.283>3.814
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3
27
我认为目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前测
实验
23
25
χ2=0.041<3.814
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6
24
后测
实验
45
3
χ2=11.937>3.814
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8
22
我认为目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前测
实验
24
24
χ2=0.00002<3.814
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6
24
后测
实验
39
9
χ2=7.078>3.814
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7
23
我认为目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前测
实验
25
23
χ2=0.343<3.814
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30
20
后测
实验
45
3
χ2=13.163>3.814
存在显著的关系
控制
28
22
从上表可知:
研究前,实验班和控制班并无太大差异,而后,实验班学生的自我内在需要、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说明:
探究性学习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可行的。
(三)案例教学的分析
为了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效性,我们选取了广州市培正中学某个班的某次月考成绩作为对比分析样本,题形、题量、分值与今年高考的文综卷一致,即题形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的题量为11题,主观题的题量为2题;客观题的分值是44分,主观题的分值是56分;客观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国际合作与发展、区域自然特征、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区域自然资源(石油)、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表作用、人口迁移、环保、工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观题第一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消费结构、环境问题措施、气候特点及影响、外力作用、农业地域类型对比,主观题第2题涉及的知识占主要是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特点和迁移及成因、河流、、城市内部布局、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工业区位条件和类型及分布、产业结构变化及转移意义。
通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得出结果见表9、表10和表11:
表9:
总体水平描述性分析
Mean
N
Std.Deviation
Std.ErrorMean
前测一卷
30.27
37
8.871
1.458
后测:
一卷
35.89
37
5.206
.856
前测:
二卷(1题)
15.78
37
3.735
.614
后测:
二卷(第1题)
17.57
37
3.834
.630
前测:
二卷(第2题)
12.30
37
2.548
.419
后测:
二卷(第2题)
15.46
37
4.141
.681
前测:
总分
58.35
37
12.182
2.003
后测:
总分
68.92
37
9.296
1.528
从表9可知:
可见前测平均分为58.35,标准差为12.182。
后测平均分为68.92,标准差为9.296。
因此得知,经过改进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
表10:
相关性分析
N
Correlation
Sig.
前测一卷&后测:
一卷
37
.140
.408
前测:
二卷(第1题)
后测:
二卷(第1题)
37
.455
.005
前测:
二卷(第2题)
后测:
二卷(第2题)
37
.216
.200
前测:
总分&后测:
总分
37
.290
.081
通过表10可知:
前测一卷,与前测二卷的相关度为0.140,显著性检验p=0.408>0.05,说明相关度不高;前测二卷(第1题)与后测二卷(第40题)相关度为0.455。
显著性检验p=0.05≤0.05,说明前后两次测验的二卷(第1题)关联性较高;二卷(第2题)与后测二卷(第2题)相关度为0.216,显著性检验p=0.290>0.05,说明两者相关度很低。
表11:
使用“案例教学”前后差异分析
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Mean
(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Difference)Lower
(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Difference)Upper
t
df
Sig.(2-tailed)
前测一卷–
后测:
一卷
-5.622
9.636
1.584
-8.834
-2.409
-3.549
36
.001
前测:
二卷(第1题)
后测:
二卷(第1题)
-1.784
3.952
.650
-3.101
-.466
-2.746
36
.009
前测:
二卷(第2题)
后测:
二卷(第2题)
-3.162
4.369
.718
-4.619
-1.706
-4.403
36
.000
前测:
总分–
后测:
总分
-10.568
13.003
2.138
-14.903
-6.232
-4.943
36
.000
根据表11可知:
进行“案例教学”前后测试总分成绩差值序列的平均值为-10.568。
一卷、二卷(1题)、二卷(2题)前后测试总分成绩差值序列的平均值各为-5.622、-1.784、-3.162。
一卷、二卷(1题)、二卷(2题)及总分伴随概率分别为0.001、0.009、0.000、0.000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
说明,实施“案例教学”前后,地理学科成绩有了明显变化。
从测试样本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实施“案例教学”后的成绩比实施前的成绩要高。
―――摘自课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例3
“基于校园环境管理的广州市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2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7
(一)研究目的7
(二)研究意义8
三、研究内容8
四、研究方法9
第二章国内外环境教育与校园环境管理10
一、概念的界定10
(一)环境教育10
(二)绿色学校11
(三)环境管理11
(四)校园环境管理12
二、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