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040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闻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闻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闻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闻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资料整理.docx

《新闻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资料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资料整理.docx

新闻资料整理

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出题人:

林小慧审核人:

卢小薇

一、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

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

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

O%,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

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

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

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研、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

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

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

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

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

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4分)

 

二、(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

“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

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

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

请简要说明。

(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6分)

 

三、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

“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

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

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

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

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

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

”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

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

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

“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1月25日,在外奔波17天的罗阳最后一次乘车回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不久他就牺牲了。

B.罗阳是11月18日登上“辽宁舰”并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的,上舰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急着将今后8天的日程做安排。

C.在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和“辽宁舰”进行“体检”的几天里,罗阳依然闲不下来,他一直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并思考着中国的航空的未来。

D.11月23日、24日是海试日,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罗阳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巨大。

E.本文截取罗阳生命中最后的八天七夜的生活片段,描写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航空英雄”的伟大人格。

2.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4分)

 

3.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

(4分)

 

四、陈丹青:

六十岁的自画像张莹琦

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家的陈丹青,一直没有淡出过公众的视野。

无论是出书,还是论事,无论他如何自嘲,陈丹青的文字依然充满了“存在感”。

2014年,陈丹青一连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这三本新作,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期。

他的心态有何变化?

生活和工作的重点是否转移?

张莹琦:

您曾自嘲,“写得太多,画得太少”,《草草集》序言中也写到“多数碎稿是应酬”。

这次暌违5年才出书,是有意减少写作、放慢写作吗?

陈丹青:

我不是学者,并没一肚子学问憋着要说,只靠不同稿约才能写作。

近年确实有意怠慢媒体,“减少写作”,可是美术界,或别的什么界,不断有人要我写点什么——逝者,师长,同辈,晚辈,甚至孩子——其中深交浅交都有,或并不认识,但家眷熟友辗转恳求。

我婉拒了不少,凡接了的,零碎时间就被榨光了。

张莹琦:

写作是您的爱好,您对写作也很认真,但书的篇章几乎是“命题作文”,是否感到厌倦?

陈丹青:

倒没厌倦。

前面说了,没有“命题”,我几乎就不写作。

张莹琦:

您曾说,出于难于申说的理由,中年后几乎丧失了阅读小说的兴味,反复阅读的只有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能具体谈谈吗?

比如它们对您写作或者画画的影响。

陈丹青:

那是客气话,诸位听不出:

丧失兴味,只因当今好小说太少太少了。

另一问题,是你十几岁死心塌地读过的书,会影响一辈子,说难听点,是偏食症,说好听点,是口味刁。

但我读书并不为了绘画,只因喜欢,你掉进一部好作品,什么念头都没了。

小学时读到英国小说《流浪儿》,哭得直打嗝,后来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之前所写的短篇集《顿河故事》,毛发直竖。

14岁借到托尔斯泰长篇,根本忘了这是小说。

你要知道,孩子看艺术,全部是当真的。

日后我记住了故事与人物,同时,请注意:

也一句一句记住了作者的笔法。

童年记忆,等于下载,成年后复读,逐渐明白哪句是修辞,哪里是匠心——和理论完全无关,但和写作有关:

多一字或少一句,段与段的排布,用词的分寸,还有轻重与节奏,等等。

张莹琦:

您说过,每个人初出道的作品此后不可超越,您至今画不过您的初作。

那您会因此有失落感吗?

现在画画的状态是怎样呢?

陈丹青:

我比年轻时画得不知好多少,这才羡慕少年时。

画画的心态则一点没变。

画画、写作,不必心态,那是让你自动安静的勾当。

张莹琦:

看自己25岁时的自画像,您形容,“装大人、扮成熟,脸上分明有野心”。

现在再看您60岁时的自画像,有什么野心是已完成或者淡泊的?

还有什么是未完成的、感到遗憾的?

陈丹青:

半数野心其实是妄想,我从未停止妄想。

一切艺术都是热情,都是痕迹。

不要听信艺术家说自己淡泊。

真的淡泊,别弄艺术。

张莹琦:

您日常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最近忙些什么呢?

陈丹青:

画画,写稿子。

当事人很安静,旁观者很乏味。

你去裁缝铺或厨房看看,就是我每天的样子。

最近我在忙木心故居纪念馆的无数杂事。

年初偷空画了六十岁的自画像。

张莹琦:

您说过,“艺术家都是虚荣家”,在得到了名声、身份、拥趸过后,现在的您更看重的是什么?

陈丹青:

看重什么?

独自,安静,干活儿。

从小一路到今,都是独自安静干活儿。

给弄成有点名,又活在电子媒体时代,露脸两三回,网上又能搜着,好像天天人堆里混,其实我一年四季宅在家里、画室里,出差时也猫在宾馆,独自,安静,干活儿。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公众眼中,陈丹青是一个作家,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存在感”。

但是,他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

B.暌违5年,陈丹青才推出了三本新作,而且大多为应酬之作,这说明他现在“写得太多,画得太少”,有意放慢写作。

C.写作是陈丹青的爱好,他在写作上的态度积极、认真,不过他因为有意减少写作而怠慢了媒体。

D.陈丹青现在的画比年轻时要好得多,心态也一点没有改变,但是,没有了年轻时画画的安静,因此会感到失落。

E.“艺术家都是虚荣家”的意思是艺术家也需要名声、身份、拥趸等,不过陈丹青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安静地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

2、在阅读小说方面,陈丹青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概括。

(4分)

 

3、陈丹青在阅读方面的理解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5分)

 

五、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定时炸弹”[美]盖洛德·肖

一架直升机低低地飞过劳雷尔兰水库那片阴沉难看的沟谷,然后在一大堆泥水和岩石块上盘旋,两天之前这里还是一座拥有1亿加仑储水量的水库。

宾夕法尼亚州水坝安全工程师约瑟夫?

埃拉姆在检查过现场后沮丧地说:

“19年来我一直试图告诉人们这些地方到处都有定时炸弹,他们总是不信。

埃拉姆讲的“定时炸弹”,是指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狭长的山谷中星罗棋布的几十座老化的水坝——其中一些显然难以抵挡暴风雨经常性的侵袭。

星期三凌晨,还在黑暗中,一场12英寸降水量的暴雨致使这座大约400英尺宽的大坝倒塌了三分之一,洪水奔泻而出,造成至少55人死亡,损失2.5亿美元。

建于60年前、为约翰斯敦供水的劳雷尔兰水坝一下子成为灾难的制造者。

像埃拉姆这样的工程师多年来都知道,全国5万座大型水坝中有一些有巨大隐患。

但政治家和官员们对他们的警告和建议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而只有这些人才能通过法令拨款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当星期五埃拉姆乘坐直升机巡视了劳雷尔兰水坝和几英里外另一座也在星期三倒塌的小一点的水坝之后,神情沮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8000万加仑储水量的这个第二座水坝就在另一座高70英尺的水坝上游不远处,那座水坝曾于1889年倒塌,那次倒塌中有2200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坝倒塌事故。

“每年我都要在那里停一停,”他提起1889年的那场灾难时说,“这会使人头脑清醒清醒……”

劳雷尔兰水坝下游的谷地如今又为美国水坝史提供了新的使人头脑清醒的纪念物。

这里一度是坦纳斯维尔社区,中等收入的钢铁工人、木匠和卡车司机的宁静家园,也是德拉戈维奇、费利克斯、帕斯科里奇以及托马斯家族的居住地。

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

到处是断壁残垣,卡车和汽车被埋在土堆里,电线杆和其他碎片像牙签一样东倒西歪到处都是。

一些人眼含泪水,一些人沉默不语,在寻找着亲人和朋友。

39岁的房屋维修工查尔斯?

克雷默发现了渔业公司一个熟人的尸体埋在3棵连根拔起的树底下的泥土里。

“大坝塌下来时,他的渔船被卷走,”克雷默说,“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出了什么事。

我知道至少有30人失踪。

镇长约翰?

贝尔茨拿着一张印有42名死者的名字的名单。

他说,这些人都是在山谷中丧生的。

他还说,本来有关部门应事先警告居民们大坝可能倒塌。

贝尔茨的邻居也同意他的话。

他们对官方最初的说法很愤慨。

官方说,大坝并未带来损失——只是因为雨量过大,在短期内引起洪水泛滥。

看管水坝的蒂摩西?

伦茨告诉记者说,水库的水急涨,泄洪水道根本应付不了巨大的水流,水坝突然倒塌。

洪水涌上了42英尺高的大坝,这座土质结构的大坝迅速崩溃。

伦茨说:

“我听见比雷还要响的轰隆隆的声音……我还以为是山的一侧塌下来了……”

埃拉姆认为水库泄洪能力不足可能是水库溢水和大坝倒塌的原因。

他说,这个州其他的900座水坝中有许多都存在这类问题。

“这些水坝都是50、60或70年前建起来的,”埃拉姆说,“那时的技术与今天大不相同,但我们对这些旧水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时报》今天一早就报道过全国只有一半的州有水坝安全计划,国内36000座大型水坝从未被州或联邦的工程师视察许多专家认为,虽然财力、人力有限,但宾夕法尼亚州的水坝安全计划仍是全国最好的10个计划之一。

埃拉姆说,他们办公室曾对劳雷尔兰水坝进行过考察,发现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很不错。

除了对两座倒塌的水坝进行视察外,埃拉姆还紧急察看了约翰斯敦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

他是由一个工程检查团的专家斯图尔特?

朗陪同的。

“它们看起来比昨天情况要好得多——都很好,”埃拉姆谈起这10座水坝时说,“我可以放心了。

感谢上帝,雨不下了。

(选自《洛杉矶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劳雷尔兰水库现在的样子与两天前它们蓄水的情况对比,详细地描述了水坝坍塌后的景象,揭示新闻主体并引出下文对水坝坍塌造成的后果的描述。

B.“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这句话语调悲凉、情感压抑,十分客观、克制地写出因为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造成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

C.新闻引用房屋维修工克雷默、镇长贝尔茨的话的作用有:

一方面体现作者采访的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体现新闻的绝对真实性。

D.新闻在描述灾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局者的愤怒之情,比如埃拉姆提到的政治家和官员对警告、建议的充耳不闻以及官方对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的最初说法等。

E.文章结尾详细介绍了灾难过后埃拉姆以及同事的做法,比如对劳雷尔兰水坝和约翰斯墩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进行现场考察并发现这些水坝比昨天情况要好的现实。

2.请简要分析这篇新闻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