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633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 人民版.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1人民版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 专题一 专题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苏北四市)“(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权利,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

所以C项符合题意。

2.(2012·潍坊一模文综)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也参与政治,据此可知科举制符合题意。

3.(2012·潍坊)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后是士,实施层层分封,所以孤竹国内,当地长官由其诸侯任免,所以C项符合题意。

4.

(2012·丰台)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汉(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

(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

”该文物有助于研究(  )

①秦朝制度②秦始皇功绩

③古代文字演变④秦朝灭亡原因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立号为皇帝”、“法度量……皆明壹之”“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秦朝通行的文字”分别可知①、②、③都正确,所以选B项。

5.(2012·丹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 B

【解析】 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基础建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防止分裂割据,所以B项正确。

由限制词“优秀”可知应是积极影响,A项排除。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专制集权,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是方式特点。

6.(2012·黄冈)“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

7.(2011·泰安)“炉灰筑不了墙,女儿供养不了爹和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2400万。

导致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A.宗法制B.科举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宗法制,宗法制重视血统,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家庭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因而形成了重男轻女的传统。

8.(2012·云浮)《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 B

【解析】 王沈“有俊才”,A项错。

C、D项出现于隋唐,排除。

材料说的是王沈少有才能,但因出身寒贫而被当时的豪强所压制,说明当时取官用人不依据才能,而是出身门第,结合时间提示“西晋”可知选B项。

9.(2012·苏北四市)“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在明英宗时期内阁与六部等机构并重,内阁设立于明,A、B、D各项分别出现于秦、唐、清朝,所以选C项。

10.(2012·吉林质检)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B.公民素质的不同:

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C.政治制度的不同: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D.经济制度的不同: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 D

【解析】 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和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

11.(2012·宁波)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

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材料未体现统治者的民权意识,排除④;同时,材料体现出对民的重视,所以②正确。

故选B项。

12.(2012·茂名)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

这一职务是(  )

A.御史大夫B.刺史

C.门下省给事中D.通判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十三个行政监察区”可联系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而将全国划分13个州,设置刺史监督地方。

所以选B项。

13.(2012·济南)“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

”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

A.世袭制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据时间限制隋或者是唐,排除实行于汉代的B项;由材料“贵族力量逐渐衰弱……被职业官僚所代替”强调的是世袭制的松动,排除A项;故选D项。

14.(2012·潍坊)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明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神宗沉吟良久后说:

“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

”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

从材料可以看出(  )

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

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

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宋初,重文轻武,士受到重视,材料中宋神宗时“杀士”受到反对直至作罢,说明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体现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与影响。

“士可杀,不可辱”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①②③项符合题意,④未体现,故选A项。

15.(2012·西安)宋太祖曾说:

“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

”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

B.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C.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即藩镇的问题,尤其是司法方面的问题,所以排除A、B两项;因为A项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旨在限制知州的权力。

提刑按察使司设立于明代,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排除D项。

16.(2012·衡水)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这种现象表明(  )

A.宋代思想有民主化趋向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仁宗时严格的等级色彩日趋淡化,进而反映的是门阀制度的松动。

17.(2012·唐山)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答案】 A

【解析】 “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长盛不衰体现了人们重视血缘亲情,这根源于西周时期盛行的宗法制等制度形成的重血缘的传统。

18.(2012·日照)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的信息避讳制度指“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旨在强化尊卑等级。

19.(2012·浙江六校联考)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下列对“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说明唐代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人特别多

B.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专制

C.宰相们集体议事,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

D.唐代政治具备了分权制衡的“现代属性”

【答案】 D

【解析】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设置众多宰相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从而实现皇权的集中,与今天西方的分权制衡有本质上的区别。

20.(2012·深圳)有学者认为: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察举制D.均田制

【答案】 B

【解析】 科举制的实行,使庶族地主也能通过考试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改变了隋唐之前世家大族把持国家政权的状况,故选B项。

21.(2012·潍坊3月)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  )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

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

D.政局由动荡走向安定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对比省略号两边的关键信息“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可知B项符合题意。

22.(2012·德州)“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可见,明朝内阁(  )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

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

【答案】 C

【解析】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决策机构,它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它的出现使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用朱字”“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等体现了这一性质。

23.(2012·汕头)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由此可见,隋代(  )

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答案】 C

【解析】 “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体现了官吏的选拔权在地方,“悉由吏部”体现了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这加强了中央集权。

24.(2012·延边)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

A.宣政院B.中书省

C.行中书省D.枢密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代行省制的掌握情况,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接控制。

25.(2012·耀华)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

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

下列哪一引言并非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

A.“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B.“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C.“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D.“传述联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题中所指机构是清朝的军机处,“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说明军机处无任何实际权力,而B项“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明显与其不符,故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2分)(2012·常州)历史学家王思治认为:

皇权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

……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这些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

……(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门下省官职)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指皇帝诏书不当而被大臣举驳封还),上谕之曰:

“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唐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鏄)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津钱以赡国用。

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 (清朝时)每日清晨,军机大臣依次入值,等待皇帝召见,……事先已将奏折贮一黄匣,待“起叫”时,捧入请旨。

“见面”后退出,即召军机章京面授旨意。

……上谕有“明发”和“廷寄”之别。

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臣工有所奏请而降,且以事属机密,不由内阁发抄,令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

(4分)

(2)封驳制度是唐代三省制的亮点之一。

依据材料二,概括封驳制度的特点。

(2分)

(3)运用上述材料,论证王思治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

(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 

(1)制度:

郡国并行制。

(1分)变化:

高帝时诸侯王实际上统治其封国;景帝时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成帝时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3分)

(2)特点:

给事中有封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或没有否决权)。

(2分)

(3)评分标准:

(6分)

第一等:

观点方面:

观点理解正确,即提及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宋以前的皇权受到限制;清时绝对君权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论证方面:

有机结合材料,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

如论证“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要提及汉初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消亡,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但否决权在于皇帝。

表述方面: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

观点方面:

观点理解基本正确,如不提及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

论证方面:

结合材料,合理论证观点,逻辑关系明显。

表述方面:

有层次,详略不当。

第三等:

观点方面:

观点理解不够准确。

如只提及一个观点,其他观点含糊不清。

论证方面:

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缺乏逻辑关系。

表述方面:

缺乏层次,详略不当。

27.(12分)(2012·安师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

“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3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分)

【答案】 

(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分)

(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

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2分)

(3)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4分)

(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3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

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

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

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

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

2613;清康熙时(注:

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

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2分)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6分)

【答案】 

(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4分)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2分)

(3)危害:

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了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

(4分)

教训:

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2分)

29.(14分)(2012·牡丹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

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

会议商讨的主题: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二、“封建”还是“郡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两次朝议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太宗曰: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2分)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

(2分)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分)材料三作者对此有何看法?

(2分)

材料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

……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

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

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

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

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

票拟之法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XX百科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括明朝政治的特点。

(3分)

【答案】 

(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分)

(2)理由:

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

(2分)

过程:

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

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在此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