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15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1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docx

5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要点

SO/ZZ-4.4.6-05

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

控制范围:

各类塔机、人货两用梯的安装、升节、拆卸作业过程。

引用文件:

1)JGJ33—200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2)GB5144-94《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3)GB10055-1996《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

管理、技术控制措施:

1拆卸和装配的一般规定

1.1拆卸

1.1.1拆卸另、部件前,应熟悉设备的技术条件,了解其构造、性能和原装配程序,周密考虑拆卸方法和顺序,对特殊复杂的另、部件拆卸时,应订出专门拆卸方案。

1.1.2拆卸前应检查测量出被拆件的装配间隙的有关另、部件的相对位置,并作记录或在机件的适当部位做出标记。

1.1.3加热装配的机件一般均不得拆卸;如必须拆卸时,应将机件加热到规定温度后方可拆卸。

1.1.4滚动轴承一般不宜拆卸,如必须拆卸时,应选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如系加热装配到轴颈的滚动轴承拆卸时,严禁用火焰直接加热的方法拆卸,一般可采用热油等加热方法,但油温不得超过1000C。

1.1.5拆卸下的另、部件,就按顺序放置;拆下螺栓后,应将螺母、垫圈和开口销等装在螺栓上,以免丢失或错乱。

1.2装配的一般规定

1.2.1装配(或组装)机件前,应熟悉设备技术文件,了解其性能、构造和装配数据,周密考虑装配方法和顺序。

1.2.2装配时,应选按图纸查对另部、部件的规格的数量,并检查装配有关的外表形状的尺寸精度;确认符合后方可装配。

1.2.3装配时,应将另、部件的接合面清洗干净,去除毛刺,并以适量的润滑油脂,然后安装配顺序进行,防止错装或漏装;每一机件装配完毕,应随即检查装配精度,并做出必要的记录。

1.2.4装配时用的工具要适当,不得用铁锤直接敲打装配件,如需敲击时,应垫上衬垫或采用铜锤;采用千斤顶装配时,也应垫上衬垫后进行。

1.2.5在装配和吊装许可条件下,应尽量装配成大件后进行整体吊装;对有特殊要求的设备,装配时尚应按设计规定检查防漏、防腐、防爆等是否符合规定;对装配后不易拆下检查的设备应作渗漏或试压试验。

1.3螺栓的装配

1.3.1螺纹联接件装配时,螺栓头、螺母母子与连接的接触应紧密,如该处为斜平面时,应垫以同斜度的垫圈;不锈钢螺纹部分应加涂油脂。

(见图1-1)

图1-1拧紧螺母次序示意图

1.3.2拧紧螺母时,应次序对称;其拧紧力应均匀一致,并循序几次拧紧(见图1-1)

1.3.3螺母拧紧后,螺栓末端应露出螺母外,露出长为1.5~5个螺距;沉头螺栓头不得凸出于连接件表面。

1.3.4需热装螺栓时,加热温度一般不得超过4000C,否则会影响材质的金相组织,加热装配连接螺栓的顺序,应按对角线顺序同时进行。

1.3.5加热螺栓时,不得直接在螺纹部分加热,而且尽量使螺纹部分少受热,以免应螺纹膨胀而妨碍螺母拧入。

如采用的是油加热,可将螺母拧在螺栓上同时加热。

1.3.6紧配螺栓或有特殊要求的大直径螺栓装配时,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或拟订专门方案进行。

1.4键装配

1.4.1键的形式的规格,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两配合件上的键、槽应保持互相平行和对准。

1.4.2键装入键时,应将毛刺等清理光洁;

1.4.3平键、光元键,与键的工作面(键与键的两侧面)间,应紧密贴合,不得松动,而键非工作面(顶面)与轮壳槽键底面间不得接触,一般应有0.1~0.40mm间隙,导向平淡键有固定螺钉者,装配时不得遗漏。

1.4.4滑键装配后,轮壳与轴及键上平面,两侧面间,应无法为动配合状态。

以保证轮壳在轴上能滑动灵活,且键的长度不得小于轮壳在轴上滑动的距离。

1.4.5楔键、钩头楔键(见图1-2)的工作面,(键的斜面)与轮壳槽底面应紧密配合,不得松动,而键与键槽两侧面应有间隙;钩头楔键装配后,键头与轮壳间应留出a的长度,a约等于钩头楔键高的长度以便拆卸。

图1-2

甲----普通楔键乙-----钩头楔槽

1-----非工作面(键的两侧面)

2----工作面(键的斜面)

1.5密封件装配

1.5.1密封件在密封时,所用的垫料、填料的材质及规格,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装填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金属垫料,装在法兰凹槽内者,应略小于凹槽直经,其间隙作为受压变形后的填充余量;

b)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或质一类的垫料,一般不得有接头,如因情况特殊,有接头时其接头处应斜口搭接,并用白铅油或胶类粘牢;

c)法兰平面结合处,垫入石棉绳者,如系多圈垫入时,宜在螺栓内侧浇成S形,装填后应仔细检查,使垫料均匀受力;

d)减速机等封闭设备的盖与座之间的接合面上,可涂一层吸纳胶或用酒精和漆片(酒精与漆片重量比为2:

1)调和涂上,以防渗油。

1.5.2装配O型,V型密封圈时,应正确选择预压量(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时,预压直经的25%,用于运动密封的预压量为直经的15%)。

1.5.3装配V型,U型密封圈时,其唇边应对着密封解质的压力方向。

1.5.4密封圈如需搭接时,接口家成45度剖口,相邻圈的接口应错开90度以上。

1.5.5装配环形间隙密封,曲折(迷宫式)密封时,缝隙应均匀,在缝隙内一应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

1.6联轴节装配

1.6.1联轴节连接时,两个半联轴节的端面间隙;两轴的同轴度均应符合国家规范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1.6.2两个半联节的同轴度偏差,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采用钢皮尺、塞尺、百分表等进行测量。

1.6.3联轴节装配时,一般利用过盈配合使联轴节和轴牢固地连在一起,一般过盈配合装配有二种:

压入装配和热套装置;在具有较大直经或过盈量较大时,可采用热套装配。

1.6.4联轴节加热装配时,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a)加热前应对配合件的孔径和轴径进行测量,测出实际过盈量;

b)根据测出的过盈量,计算热装时的增大量;然后做几样棒,用这几根样棒来控制加热温度,直到样棒能塞入孔中,就可进行套装;

c)加热套装时。

取小间隙如无规定时,可参照表1-1的规定,但加热温度不宜超400C。

加热装配的最小间隙表1-1

 

另件重量

(公斤)

加热件直经(MM)

30~120

120~130

130~260

260~360

360~500

最小间隙

≤16

>16∽50

>50∽100

>100∽500

>500∽1000

>1000

0.05

0.07

0.12

0.17

0.06

0.09

0.15

0.20

0.23

0.07

0.10

0.17

0.24

0.27

0.30

0.12

0.20

0.23

0.31

0.36

 

0.24

0.32

0.36

0.40

1.6.5十字滑块联轴节,挠性爪型联轴节的装配,其同轴度应符合表1-2的规定。

十字滑块联轴节的端面间隙C,当外形最大直经不超过190mm时,应为0.5~0.8mm;超过190mm时为1~1.5mm。

挠爪型联轴节的端面间隙约为2mm。

 

十字滑块和挠性爪型联节两轴的同轴度表1-2

联轴节外形

最大直经D(MM)

两轴的同轴度不应超过

径向位移(MM)

倾斜

≤300

>300~600

0.1

0.2

0.3/1000

1.2/1000

1.6.6蛇形弹簧联节的装配,其同轴度和两端面间隙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蛇形弹簧联轴节的同轴度和端面间隙表1-3

联轴节外形

最大直经D(mm)

两轴的同轴度不超过

端面间隙C

不应小于

(mm)

径向位移(mm)

倾斜

 

≤200

>200~400

>400~700

>700~1350

>1300~2500

0.10

0.20

0.30

0.50

0.90

1/1000

1/1000

1.5/1000

1.5/1000

2.0/1000

1.0

1.5

2.0

2.5

3.0

1.6.7齿轮联轴节的装配,两轴的同轴度和外齿轴套端面处的间隙C应符合1-4的规定。

 

齿轮联轴节两轴的同轴度和外齿轴套端面处的间隙表1-4

联轴节外形

最大直经D

(mm)

两轴的不同轴度不应超过

端面间隙C

应不小于

(mm)

径向位移

(mm)

倾斜

170~185

220~250

0.30

0.45

0.5/1000

2.5

2.5

290~430

0.65

1.5/1000

5.0

490~590

680~700

0.90

1.20

1.5/1000

5.0

7.5

990~1100

1250

1.50

1.50

2.0/1000

10.0

15.0

1.6.8弹性圆柱销联轴节的装配,两轴的同轴度C符合表1-5的规定。

两个半联轴节端面间隙C应符合表1-6的规定,并不应小于应测的轴向窜动。

弹性圆柱销联轴节的同轴度表1-5

联轴节外形

最大直经D

(mm)

两轴的不同轴度不应超过

径向位移

(mm)

倾斜

105~260

290~500

0.50

0.10

0.2/1000

 

弹性圆柱销联轴节的端面间隙表1-6

轴孔直经D

d

标准型

轻型

型号

外型最大直径D(mm)

间隙C

(mm)

型号

外型最大直径D(mm)

间隙C

(mm)

25~28

30~38

35~45

40~55

45~65

50~75

70~95

80~120

100~150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120

140

170

190

220

260

330

410

500

1–5

1-5

2-6

2-6

2-6

2-8

2-10

2-12

2-15

Q1

Q2

Q3

Q4

Q5

Q6

Q7

Q8

Q9

105

120

145

170

200

240

290

350

440

1–4

1-4

1-4

1-5

1-5

2-6

2-6

2-8

2-10

1.6.9尼龙柱销联轴节的装配,应配符下列要求:

a)两个半联轴节连接后端面间隙C应符合符表达1-7的规定,并不应小于实测的轴向窜动。

b)两轴的同轴度可参照表1-5的规定

尼龙柱销联轴节两面间隙表1-7

联轴节外形最大直径D(mm)

90~150

170

~220

275~320

340~490

560~610

670

770

850

880

端面间隙C不应小于(MM)

2.0

2.5

3.0

4.0

5.0

6.0

7.0

8.0

9.0

1.7滑动轴承装配

1.7.1滑动轴承装配前,应对轴瓦(或轴套)与轴座作下列检查:

a)检查巴氏合金与瓦底贴合是否良好。

b)同一轴承的几块瓦枕合并放入轴承座内,合缝处用塞尺检查不得有错口或漏缝。

c)轴瓦与轴承座的接合面应均匀贴合,球形面者,并应转动灵活,可用着色法检查其接触斑点,必要时应进行刮研。

1.7.2轴瓦与轴颈的间隙值,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如无规定时可参照表1-8选择。

轴瓦负荷小,转速低、润滑条件好者,可取较小间隙值,反之则应取较大间隙值,高速运转更应取大值;同时为了便于工作时使用,也可根据经验公式:

顶隙为轴颈直径的1.5/1000~2.5/1000计算。

轴瓦与轴颈的间隙值(mm)表1-8

轴颈

转速小于1000转/分转间隙

转速大于1000转/分间隙

130~30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60

260~360

0.04-0.093

0.05-0.112

0.065-0.135

0.08-0.16

0.10-0.195

0.12-0.225

0.14-0.25

0.06-0.118

0.075-0.142

0.095-0.175

0.120-0.21

0.15-0.25

0.18-0.295

0.21-0.34

1.7.3轴瓦与轴颈的接触角度,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会影响油膜形成,过小会增加轴瓦的压强,者将引起轴瓦的加快磨损。

一般接触角度应在600~900之间,转速越高接触角度越小,转速低于500转/分的重负荷轴瓦,其接触角度不应适当增大,(见图1-3)

1.7.4轴瓦与轴颈的接触斑点,可用着色法查,必在时可进行刮研。

 

图1-3.轴与轴颈的接触角度

1.7.5轴承的紧力(过盈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若无规定时,一般为0.02~0.06mm;但上轴瓦有三块瓦枕时,其侧面瓦枕应无过盈。

1.7.6液体静压轴承装配时,油孔、油腔应完好,油孔应畅通,节流器、轴承间隙不应堵塞;轴承两端的油封槽不应与其它部位穿通。

1.7.7含油轴套装入轴承座时,轴承端部应均匀受力,并不得敲打轴套;轴套与轴颈的间隙一般应为轴颈直径的0.7/1000~2/1000。

1.7.8尼龙套与轴颈间的间隙一般为轴颈直径的5/1000~6/1000;装配时应涂以较多的润滑油脂。

1.8滚动轴承装配

1.8.1滚动轴承装配前,应按轴承、轴颈及轴承座的配合性质及尺寸,选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

1.8.2滚动轴承进行热装时,严禁用火焰直接加热,应采用热油加热。

装配时,应先将轴承在油箱中加热,待内圈膨胀后再装配;轴承在油箱中加热时,油温不得超过100度。

加热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1.8.3滚动轴承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装配时应先检查轴承是否良好,轴承与轴颈的配合性质,尺寸和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b)将轴承套在轴颈上时,压力应加到轴承内圈上,将轴承同时装到轴颈和轴承座上时,压力应同时加在轴承内圈和外圈上;且不行用锤直接敲打轴承;

c)装配时应使用轴承和轴肩靠紧,并且将轴承上注有规格字样的端面向外以便检查;

d)轴承装配后应用手检查其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死现象,并按规定的规格加注适量的润滑油脂。

1.8.4滚动轴承安装在对开式轴承座内时,轴承盖与轴承座的接合面之间应无间隙(以保证有一定的紧力),但轴承外圈两侧的瓦口处应出一定的间隙(见图1-4),以防由于拧紧螺栓或浇铸时的残余应力,使“瓦口”向中心方向收缩产生“夹帮”而影响轴承的正常工作,“瓦口”的侧间隙可用塞尺测量检查;若间隙太小或出现“夹帮”现象时,可用刮刀刮削以增大间隙,并应符合表1-9的规定。

图1-4滚动轴承与骊开式轴承承间的间隙

滚动轴承与对开式轴承座间的间隙表1-9

轴承外经(mm)

S

h

≤120

0.10

10

>120~260

0.15

15

>260~400>

0.20

20

>400

0.25

30

1.9传动皮带与健条的装配

1.9.1每对皮带轮(或链轮)主动与从动轴的平行度允差每米为0.5mm;两轮的轮宽中央平面应在同一平面上(指两轴系平行者),其偏移可用拉线没量(见图1-5)。

三角皮带轮或链轮为1mm,平皮带轮为1.5mm,两侧的平行度不超过0.5/1000。

甲----两轮偏移乙----两轴不平行

1----轮宽中央平面

图1-5每对皮带轮位置偏差

1.9.2皮带装在皮带轮上时,工作面应向内,皮带载面上各部分张力应均匀,皮带松紧适当,以手按皮带应有弹性。

1.9.3三角皮带轮与皮槽带规格应相符,各根皮带松紧程度应一致,与皮带轮槽侧面应密切贴合。

1.9.4链条装在链轮上后,从动边的弛垂度“f”应符合规定,当链条与水平线的夹角a小于45度时,弭垂行度约为两链轮中心距离L的2%,当a大于45度时,弛垂度为中心距离1~1.5%(见图1-6)

1――从动轮;2――主动轮;3――链条

图1-6传动链条弛垂度

1.9.5链条与链轮运行时,应平稳,啮合良好,并无卡住或撞击现象。

1.9.6平皮带如需预拉时,一般预拉力为工作拉力的1.5~2倍,预拉持续时间不少于24小时。

1.10齿轮装配

1.10.1已装好的齿轮轴装入传动装置时,应保证两啮合齿轮的中心距、啮合间隙与啮合接触斑点均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1.10.2用塞或寸压铅法检查齿轮的啮合间隙时,应在齿轮圆周上选择相对四处即0度、90度、180度、270度,分别进行测量和检查,取其平均值为齿轮的啮合间隙。

1.10.3用着色法检查传动啮合的接触斑点时(见图1-7),应符合下列要求:

a)将颜色涂在小齿轮或蜗杆上,在轻微制动下用小齿轮驱动大齿轮,使大齿轮转动3~4转;

b)圆柱齿轮或蜗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圆锥齿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并接近小端;

c)接触斑点的百分值应按下述公式计算

甲―圆柱齿轮;乙―圆锥齿轮;丙-蜗轮

图1-7着色法检查传动齿轮啮合的的接触斑点示意图

齿长方向百分值=(a-c)÷B×100%;

齿高方向百分值=hp÷hg×100%;

式中:

a——接触痕迹极点间的距离;

c——超过模数值的断开距离;

b——齿全长

hp——接触痕迹平均高度(对圆柱齿轮和蜗轮)或齿长上接触痕迹中部的高度(对圆锥齿轮)

hg——齿的工作高度(对圆柱齿轮和蜗轮)或相应于hp处的有效齿高(对圆锥龄轮)。

1.10.4装在花链轴上的齿轮或沿轴线滑动的齿轮,应能在轴上灵活、平稳地滑动。

1.10.5齿轮与齿轮,蜗杆与蜗轮装配后用人力盘动、其转动应平稳、灵活、无不正常响声。

1.10.6一般正常啮合的圆柱龄轮的顶间隙为0.25m(m为齿轮的法向模数),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蜗杆与蜗轮的侧间隙应符合表1-10的规定。

圆柱、圆锥齿轮侧间隙(mm)表1-10

名称

中心距(mm)

≤50

>50~80

>80~

120

>120~

200

>200~

320

>320~

500

>800~

1250

侧间隙

0.835

0.105

0.130

0.170

0.260

0.340

0.420

SC系列施工升降机安装

第一节安装前准备

1、在进行升降机的安装之前,必须详细阅读有关的技术资料,制定安装方案,熟悉升降机的机械原理和电气性能,尤其对各项安全要求应严格遵守。

2、工地应具备合适的电源,并必须配备一只专供升降机用的电源箱,每个吊笼应设有一开关控制,供电熔断器的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5~2倍。

3、安装人员应准备合适的起重机设备及安装工具,工地上应具备运输和堆置升降机零部件的道路和场地。

4、升降机基础应满足实际施工各项要求,预计基础所承受的载荷不得小于P值(基础承载),基础承载导架最大高度≤100m时为0.1mPa以上,导架最大高度>100m至≤200m时为0.15mPa以上。

5、基础设置方案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可选用以下方案:

a)混凝土基础平台设置在地面上。

b)混凝土基础平台与地面齐平。

c)混凝土基础平台低于地面,必须采取严格的排水措施,以免腐蚀坑中设备。

d)采用混凝土地坑,此方案仅适用于配备笼下式电缆滑车的升降机。

必须采取严格的排水措施,以免腐蚀坑中设备。

6、基础设置要求

基础设置的要求根据不同机型可分别按产品说明书执行。

7、附墙架的类型及选择

本系列升降机的附墙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可选用以可方案。

7.1Ⅱ型附墙架:

可供单吊笼或双吊笼,有对重或无对重,有驾驭室或无驾室的升降机选用。

用此附墙架必须配置过道竖杆,短前支撑及过桥联杆。

附墙架计算公司:

P=L×60000/B×2.05N

7.2Ⅲ型附墙架:

适用范围与Ⅱ附墙架相同。

当工地现场具有脚手架或登楼平台时,Ⅲ型附墙架完全可以取代Ⅱ型附墙架。

附墙架计算公司:

P=L×60000/B×2.1N

7.3Ⅳ型附墙架:

可供单吊笼或双吊笼,无对重,无驾驶室的升降机选用。

P=L×36000/B×2.1N

7.4SCD100/100AJ升降机专用附墙架。

8、附墙杆作用于建筑物上力的计算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执行。

9、附墙架的连接

各种类型的附墙架一端用四只V型螺栓与导架标准节框架固定,另一端的支撑底座用螺栓紧固到预先浇固在建筑物墙内的预埋件上,或用相同规格的穿墙螺栓紧固墙面上。

10、附墙的安装

附墙的安装根据不同机型可分别按产品说明书执行。

11、根据施工现场的需要,应设置好附墙架预埋件的浇固的登楼平台的附件,如支架、过桥板、安全拉杆和安全门,适用于安装附墙架的地方应是拱顶、阳台、其它混凝土或钢结构物。

12、安装升降机前,混凝土基础必须经过规定的凝固周期。

13、安装升降面前,应对待于安装和各个零部件进行检查,若因运输、吊装过程中所损坏的零部件,必须进行修复或更换,应严格遵守JGJ3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14、安装和拆卸必须严格遵守GB3603《高处作业分级》规定。

第二节安装步骤

1基础底架的安装

1.1将基础表面清扫干净,用起重设备把基础底架就位于混凝土基础平面上,旋上地脚螺栓。

1.2基础底架水平度的调整。

可在基础底架和基础之间插入钢垫片,钢垫片应垫实,并用较小的力矩拧紧螺栓。

对实施二次浇灌的预埋底架,必须在二次浇灌的昆凝土达到许用强度后,才能拧紧连接螺栓。

2基础底架上标准节的安装

2.1将按规定要求选用的底部标准节1~3节,进行预拼装。

2.2将预拼装好的三节标准节整体吊装到基础底架上就位,安装缓冲弹簧后,用螺栓将导架标准节与基础底架初步固定,螺栓的预紧力矩为350N.m。

2.3以经伟仪或铅垂线在两个方向上检查导架与水平面的垂直度,其导架垂直度允差必须按照GB10054《施工升降机技术条件》的规定,其安装垂直度允差见表2-1。

导架底部与基础底架如有间隙,必须用钢垫片垫实后,再进行固定。

此时,紧固螺栓的拧紧力矩为700N.m。

表2-1

导轨架设高度m

>70

>70~100

100~150

垂直度公差值mm

≤导轨架设高1/1000

70

90

3门框及围护的安装

3.1将门框接长墙板、侧墙板及后端板等部件分别进行预拼装。

3.2将拼好的围栏等下部与基础底架的六个端头相连接,然后通过托架再把后墙板、门框和接长墙板的下槽钢与预埋在混凝土基础里的地脚相连接。

3.3用可调拉杆将接长墙板与导架标准节连接起来,并通过可调拉杆的调节,调整门框的垂直度。

4对重的安装

4.1将六只对重导轨用螺栓和压板分别紧固到已竖起的三节标准节上,必须保证对重导轨处于标准节外端中心位置,导轨下端部与标准节管子端部要严格齐平。

4.2调整导轨接头,使导轨与导轨的连接处平直。

4.3在对重的缓冲弹簧处垫上250~300mm厚的垫木,用自备吊运工具将对重装置从对重导轨的上方正确地置于导轨上,使对重装置平稳地停靠在垫木上。

5吊笼的安装

5.1将传动机构上的压轮调整到最大偏心位置,卸下吊笼上的安全检查钩及对安装有影响的滚轮,插入楔块以松开吊笼内电动机上的制动器。

5.2将吊笼从导架上方吊装支导架内就位,使吊笼平稳地停放在有适合高度的垫木上。

5.3重新安装卸下的安全钩和滚轮,调整压轮和各侧滚轮的偏心距,使各侧滚轮与标准节主弘管的间隙为0.5mm,压轮与齿条北面的间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