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82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docx

确定位置单元教案第一课时

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1、第4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九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和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位置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介绍自己的位置

教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小伙伴,(课件出示主题图)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

学生:

想!

教师:

哪位同学能给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

学生可能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或第几组第几排来介绍自己的位置。

教师:

真不错,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老师特别注意到有的同学用第几组第几排这种方式介绍位置,其余同学能继续用这种方式来向你的同桌介绍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排向自己的同桌介绍自己的位置。

2.揭示课题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在同学们已经学过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确定位置。

(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了解用“列”、“行”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教师指着多媒体课件上的小红问:

同学们能用前面你们掌握的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新朋友小红的位置吗?

学生可能介绍:

小红在第3组第2排。

教师:

你们是怎么找到她的位置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原来找位置的方法后回答:

我是先数第几组,再数第几排这样找到的。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主题图上先闪烁第3组的前两个小朋友,再闪烁第2排的左边3小朋友,最后闪烁交点——小红。

教师:

是这样找小红的位置的吗?

学生:

是的。

教师:

非常好!

生活中我们习惯先横后竖的观察,先横着看小红在第3组,竖着看她在第2排,在数学中我们习惯把横着排列的说成“行”,竖着排列的说成“列”。

你能用“列”和“行”说一说小红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在第3列第2行。

教师:

再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同学们边说边注意思考一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用“列”和“行”说自己的位置。

教师:

不错,从刚才大家说位置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我们在介绍位置时都用到了第几列和第几行。

教师: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指着板书的第3列第2行)表示一位同学的位置通常用两个数,第1个数表示这个同学在第几列,第2个数表示这个同学在第几行。

2.探究在方格中用“点”来表示位置

(1)从主题图中抽象出方格及小红的位置。

教师:

想看魔术吗?

老师用魔术把主题图变一变。

(在主题图课件中小朋友位置上闪现方格,然后隐去图中的小朋友,只留下小红“点”的位置和方格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

小朋友们的位置变成了方格,并且方格中横着的数表示列数,竖着的数表示行数。

教师:

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

小红的位置在方格中用第3列第2行的交点来表示。

教师:

你是怎样找到这个点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

在方格中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然后用它们的交点(课件闪烁这个点)表示小红的位置。

教师:

真棒!

小红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这个点可以用数对(3,2)来表示。

(教师在小红所在点的下面板书(3,2))能说说(3,2)表示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回答:

前一个数3表示第3列,后一个数2表示第2行。

教师:

能说说从(3,2)这个点知道些什么吗?

学生:

知道小红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

(2)教学用“点”表示小娟、小强的位置。

(课件返回到主题图)

教师: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介绍一下小娟和小强的位置吗?

学生1:

小娟在第5列第4行。

学生2:

小强在第2列第5行。

教师:

试一试在图中用“点”表示小娟和小强的位置。

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方格中标出小娟和小强的位置,然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件上闪烁小娟和小强两个“点”的位置。

教师:

你为什么要用这个点(指小娟“点”)来表示小娟的位置呢?

学生:

因为小娟在第5列第4行,所以用(5,4)来表示。

教师:

你为什么又要用这个点(指小强“点”)表示小强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试着用数对描述自己或班上同学的位置,并在教师提供的方格纸上用数对标出自己的位置。

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第46页课堂活动,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题、第2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可以提出来大家研究。

[点评:

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把学生在第二册“找座位”中的几组几排迁移到几列几行上,有效地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关注现实情景的运用,让学生结合班上的座位来确定位置,把班上的现实情景抽象为方格上的位置,学生较为完整地经历了位置的抽象过程,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三是重视学生对找位置的方法的掌握,关注学生对数对的理解,使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实得比较好。

四是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

 

确定位置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棋盘、一盒黑、白两色棋子、一幅象棋、一张表格。

2.在本节课上课之前,用体育课的时间请体育教师配合教学生下象棋,至少要学会象棋的基本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

同学们,上一节体育课学习了下象棋,大家学会了吗?

学生:

学会了。

教师:

老师想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哪两个同学来露一手?

多媒体出示一个摆好的棋局,请两个学生来比赛。

教师:

为了使同学们都能观看到你们精彩的比赛,你们在座位上说怎样走棋,教师帮你们在电脑上操作。

先请×××同学说你怎么走。

学生在下面说怎样走棋,老师用多媒体上的象棋游戏软件进行演示;学生有可能不能选择准确的语言表达棋子的位置,妨碍比赛的进行。

教师:

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这个比赛没法进行呢?

学生:

他没法说清楚棋子每步走的位置。

教师:

怎样才能把棋子的位置说清楚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确定位置。

(板书:

确定位置)

[点评:

“思”启于“疑”,有“疑”才有“思”。

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必须从设疑开始。

教学中利用学生下棋时不能清楚地表述棋子位置这个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怎样才能把棋子的位置说清楚”这个问题,这样既巧妙地引入了课题,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

二、进行新课

1.学生用行、列表示棋子的位置

教师:

怎样在棋盘上确定位置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呢?

学生:

可以。

(多媒体出示第46页例2图)

教师:

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我们的棋盘和上节课我们的位置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

在上节课学习的位置图上,“组”用“列”来表示,“排”用“行”来表示,也就是说竖的表示“列”,横的表示“行”。

在这个棋盘上也有竖着的“列”和横着的“行”。

教师:

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棋盘中(多媒体隐去棋子),竖着的线也称为“列”,(多媒体隐去“行”,闪烁“列”)横着的线也称为“行”(多媒体隐去“列”,闪烁“行”)。

现在你觉得我们可以怎样来清楚地介绍每个棋子的位置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我们也可以用“列”和“行”来表示棋子的位置。

教师:

这个想法不错,为了我们研究方便,请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棋盘上的“列”编上序号,再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在左边把“行”编上序号。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辅导,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2.学生用数对表示棋子的位置(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如图所示)

教师:

谁能用“列”和“行”介绍“”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在棋盘上闪烁“”)

学生:

“”的位置在第8列第3行。

教师: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很好,你是怎样找到“”的位置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

我先竖着看“”的位置在第8列,再横着看“”的位置在第3行。

教师:

是这样吗?

(多媒体先闪烁第8列,再闪烁第3行,使列和行的交点落在“”上)

学生:

是。

教师:

你觉得该用哪一个数对来表示“”的位置呢?

学生:

应该用(8,3)这个数对来表示“”的位置。

教师:

为什么呢?

学生:

因为“”在第8列,第3行,所以用数对(8,3)来表示。

教师:

你能分别用数对来表示“”、“”、“”在棋盘上的位置吗?

选一个你喜欢的棋子,给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用数对表示后,选一个喜欢的说给同桌听,然后全班汇报。

[点评:

“列”和“行”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中的两个基本而又很重要的概念,虽然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但是还要进一步强调在确定位置中要注意的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在教学中先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棋盘和位置图的相似之处,再深入地理解棋盘图,找到棋盘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

3.探究用数对表示生活中的位置

教师:

你是怎样用数对表示棋盘上棋子的位置的呢?

学生:

和前面学习的一样,在棋盘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还是前一个数字表示“列”,后一个数字表示“行”。

教师: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棋盘上棋子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还有很多东西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比如,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1:

在做早操时,我们站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学生2:

排成方队的队伍中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学生3:

下围棋时,黑棋子和白棋子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

教师:

同学们真能干!

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还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希望同学们能多留心观察,好好地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简评:

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以后,还要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感受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

三、巩固练习

教师:

既然同学们都学会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那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下象棋。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棋盘,按大屏幕上的要求摆好棋子。

多媒体出示:

车(8,3),马(3,3),象(7,5),士(5,2),将(5,1),炮(8,5),兵(1,4)。

学生按要求摆棋,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集体订正。

教师:

下面请你们按象棋的走棋规则走棋,边走边说这个棋子是从哪个位置走到了哪个位置。

学生按要求走几步棋,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演示。

教师:

看到同学们走棋这么有趣,老师也想来试试,同意吗?

学生:

同意。

教师:

但教师走一步,就想请一个同学来帮我介绍棋子从哪儿走到了哪儿,行吗?

学生:

行。

教师走棋,抽学生说棋子的位置。

[点评:

通过走棋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既能和课始时的内容紧密结合,强化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中采用了学生走棋、教师走棋等多种方式变换练习形式,使练习内容生动活泼,学生练得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

四、课堂小结

教师: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怎样确定位置?

这样确定位置有什么好处?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提出来大家研讨。

学生回答略。

五、延伸课外

教师:

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不是还有一场象棋比赛没有完成吗?

剩下的时间我们就请两位同学上来参加比赛,其余的同学当评委。

我们规则还是参赛的同学只能在下面说,另外再请两位同学来分别按照参赛同学的要求帮他们走棋。

同学们开始进行精彩的象棋比赛。

 

确定位置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7~50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动点运动后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多媒体出示例3。

教师:

请你仔细观察情景图,用列和行说说小方家的位置。

学生:

小方家在第1列,第3行。

教师:

现在小方家从向东行到学校,每分行50m,她8分就能到学校,如果图中每格的距离代表50m,请你在图上用点标出学校的位置。

学校的位置应该在图上第几列第几行?

为什么?

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

学校的位置是第9列,第3行。

因为图中每格的距离代表50m,而小方每分向东行走50m,所以小方每分走1格,她走了8分就到了学校,所以她走了8格,也就是从第1列走到了第9列。

由于小方是向东行走的,所以她所在行数不变,还是第3行。

教师:

小方行走到现在的位置也就是学校的位置第9列,第3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呢?

学生:

(9,3)。

教师用多媒体闪烁,小方的家,再闪烁小方走的过程(格数),最后闪烁学校的位置,并在上边闪烁出数对(9,3)。

教师:

请同学们把表示学校位置的数对填在书上。

2.教学例4多媒体出示例4情景图及相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

(1)问后,再抽学生说一说,灰兔的位置和森林的位置,特别是森林的位置,要让学生看清楚。

教师:

两只兔子同时向森林的家中跑去,速度一样,它们能同时跑回家吗?

为什么?

小组议一议。

学生可能回答:

两只兔子不同时回到家中,灰兔比白兔先跑回家。

教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

因为灰兔在家的西方。

离家只有5格,白兔在家的南方,离家有6格。

所以灰兔向东跑回家只跑5格,而白兔向北跑回家要跑6格,它们的速度相同,所以灰兔回家时,白兔还差1格才到家。

教师:

观察得真仔细。

那么,当灰兔跑回家时,白兔应该在什么位置呢?

你能用列和行说一说吗?

学生:

白兔在第8列,第6行。

教师:

能用数对表示吗?

学生:

能,白兔这时的位置是(8,6)。

教师:

用多媒体闪烁白兔的位置,并在方格上标出(8,6)。

教师:

同学们真行,能仔细观察,准确的表示出白兔的位置。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多动脑,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的第6题,学生独立思考后画出1~2条行走路线,同桌互相说出行走的线路,再在全班交流。

2.完成思考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

[点评:

本课是在学习了用数对表示静止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运动到某一点时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数对还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变化的位置。

本教学设计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例和练习初步感受用数对还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后的位置,以及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位置。

]

 

三角形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3.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准备】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

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

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

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

(板书课题:

认识三角形)

[点评:

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

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

二、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

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

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板书)

(3)操作:

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点评:

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

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

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

(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

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点评: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

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

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学生观察讨论: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

(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点评:

数学新课程在第二学段对“高”的知识要求有所降低,通过折、在方格纸上画、用三角尺去画等多种操作手段去认识高,并观察底与高的关系,没有识记高的概念。

]

三、巩固练习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点评:

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不是像传统那样把几何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图形特征的识记上。

当然,在教学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地多给学生一些认识的媒体素材,在尽量多的表象中去抽取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

 

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

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猜测)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点评:

猜想是创新的起点,猜想最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节课题具有探究性,须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以猜想引入新课是适宜的。

]

二、探究规律

1.教学例3(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

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

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要求:

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

(可用mm作单位)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

(1)三角形

(2)三角形

(3)三角形

(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

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cm、4cm和18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为什么?

[点评:

此环节的教学是本课时的高潮,教学设计充分让学生操作、讨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注意:

答案不止一种)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练习十一第1~3题。

四、总结

教师: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

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点评: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理念,最大的特点在于让学生经历了从发现疑虑、探索规律、解释疑虑的完整过程,学生获得数学方法性的知识比纯数学知识更多,这正是我们想追求的目标之一。

]

三角形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纸做的)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景

(1)“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

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

“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配上一块,可是,玻璃已经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死人!

”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

“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

”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后,再请学生口答:

应该拿哪一块呢?

为什么?

学生1:

拿第一块,因为那块最大。

学生2:

第一块虽然最大,但是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拿只有一个角的这块玻璃去配,其形状大小是不确定的,另外的两个角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3:

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

延长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