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817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沙治沙10万亩项目实施建议书.doc

-.

古浪县北部防沙治沙工程建议书

1工程概要

工程名称:

古浪县北部防沙治沙工程

工程性质:

新建

工程依据:

市?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

古浪县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

工程规模:

腾格里沙漠沿民调渠向北纵深10公里塌井槽至大路塘以北,完成工程治沙造林10万亩,修建护林站3个,造林道路18公里。

工程投资:

工程总投资11134.2万元,其中:

工程治沙造林10800万元,修建护林站30万元,造林道路304.2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为:

中央投资10800万元,自筹334.2万元。

工程建立期限:

3年〔2013年—2015年〕

工程实施单位:

古浪县林业局

工程负责人:

王兴古浪县林业局局长

工程技术负责人:

冯得平古浪县林业局副局长

2工程背景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国土总面积5046.5平方公里。

全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南部是祁连山区,中部是绿洲区,北部是腾格里沙漠,山、川、沙各约占三分之一,是林业局确定的荒漠化重点监测县。

境沙漠化土地面积247.1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重点风沙口20多个,沙害面积大,沙丘类型复杂多样。

由于境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条件差,环境治理难度大,本钱高,致使沙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处于低度徘徊状态,人民生活相对困难。

土地沙漠化是制约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根治沙漠化的问题,就要对导致的沙漠化恶性循环链条的各个环节同时治理,把沙漠化治理同经济开展相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开展。

为了加快全县防沙治沙步伐,彻底扭转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在认真总结生态环境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治理沙漠化方面的经历以及技术措施的根底上,通过调查研究,编制本工程建议书。

3工程建立的必要性

3.1工程建立是维护国土生态平安的迫切需要

古浪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展治理,对绿洲区的经济社会开展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加快北部沙区防沙治沙建立步伐,不仅对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维护石羊河流域绿洲的生存和开展有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生态平安,提高我国国际声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工程建立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需要

处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古浪属区,干旱缺水,风大沙多,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近半个世纪以来,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大矛盾相互交织。

由于流域大面积开发利用土地、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大量原生植被开场萎缩和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北部防风固沙林是阻止沙漠南移的绿色屏障。

长期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石羊河流域林业的问题不仅是资源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

可以说,加强北部防沙治沙,在实现石羊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整个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治理、经济开展将起到积极的示带动作用。

3.3是加快脱贫致富和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容

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袭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原因,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农林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生活环境恶劣,农村经济开展相对滞后,致使古浪成为西部较贫穷的地区之一。

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全县上下一直坚持不懈地进展防沙治沙,治理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贫困状态,古浪的现状与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仍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工程的实施,将对加快全县防沙治沙进程,促进农村产业构造调整,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开展、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根底。

4工程区根本情况

4.1自然地理条件

4.1.1地理位置

工程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塌井槽至大路塘,地理坐标为东径103°15′—103°30′,北纬37°44′—37°47′。

4.1.2地形地貌

工程区平均海拔1650米,地势由南向北平缓倾斜,多为新月型沙丘链,对古浪县生态移民黄花滩工程区农业产业及干(塘)武〔威〕铁路、省道308线、民调渠〔路〕畅通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4.1.3气候条件

该区属温带荒漠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

年均气温5.57℃,≥0℃的年积温3050℃,≥10℃年积温2180℃,年日照时数2850小时,无霜期160天。

常年多西北风,平均风速3.3米/秒,最大风速8米/秒,年风沙日达120天左右,沙暴日47天。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沙尘暴、干热风。

4.1.4水文

工程区全年平均降水量160mm左右,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

降水天气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蒸发量1824mm,是降水量的10倍。

地下水埋深105—140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是农田灌溉的理想水源。

4.1.5土壤

区以风沙土为主,类型为沙地灰钙土,有机质含量低,并易于水解,平均含量0.75%左右,含氮0.%,含磷0.131%,速效钾146ppm,养分状况是氮少磷缺钾丰富。

4.1.6植被

受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规划区植被分布具有多样性特征和水平分布规律。

主要植被类型有荒漠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以及荒漠草甸等。

天然植物有白刺、红砂、沙米、苦豆草、沙蒿、沙生针茅等,块状或团簇状分布。

4.2社会经济条件

工程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其南部遭受风沙危害的区域涉及3个乡镇及黄花滩移民工程区,25个行政村,22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540户,总人口70977人,总耕地面积20.2万亩。

5工程建立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5.1工程建立的有利条件

5.1.1政策环境宽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立,党的十七大将建立生态文明,根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构造、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开展进展了详细的论述;2010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开展的假设干意见?

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立,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平安屏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立拓展到“五位一体〞当中;2010年我市提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一系列政策为工程建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5.1.2群众根底扎实。

当地干部群众对生态建立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已形成了全党发动、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格局,使工程建立具有良好的群众根底。

同时,在近几年的生态建立中,县上成功采用并完善了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帐制等制度和措施,总结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历。

5.1.3经历丰富。

古浪县防沙治沙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建立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通过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重点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54666.7hm2,封沙育林〔草〕40000hm2,在沙漠前沿已建起了乔、灌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根本上控制了东起三板滩、西至六墩子长约85公里的风沙线,初步治理了八步沙、明沙咀、黄沙梁等10多个危害比拟严重的陆沙丘和重点风沙口,根本上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5.1.4林业队伍实力雄厚。

在多年的生态建立和林业开展中,我县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专业水平高、实践经历丰富、操作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现有在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2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1名,工程师48名,助理工程师48名,技术员21名。

同时,与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林业大学、省林科所等林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为该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底。

5.2工程建立的制约因素

5.2.1由于生态建立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的公益性事业,地方财源严重缺乏,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根本依靠扶持困难度日,用于风沙治理的资金十分短缺,致使沙漠化难以从根本上得以遏制。

5.2.2沙区流沙分布集中,植被盖度低,治理难度大。

5.2.3干旱、风沙、干热风和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制约农牧业开展步伐。

以上存在问题,是造成古浪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社会经济开展缓慢,投资环境差的客观原因,也是影响全县生态环境建立的主要因素。

这些问题和差距,既是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又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潜力和希望。

6指导思想、建立原那么和治理目标

6.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

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

为依据,以保障绿洲生态平安为基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南护水源、中调构造、北治风沙〞的建立思路,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相适应的生态平安体系。

6.2建立原那么

6.2.1治理措施以天然植被保护为主,恢复和治理相结合的原那么;

6.2.2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那么;

6.2.3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那么;

6.2.4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突出保护的原那么。

6.3治理目标

新增人工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3个百分点,由目前的15.58%提高到16.88%。

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周边地区尤其是黄花滩移民工程区农业稳产高产和干(塘)武〔威〕铁路、民调渠〔路〕、省道308线、金色大道畅通。

7工程建立方案

7.1建立围

腾格里沙漠沿民调渠向北纵深10公里塌井槽至大路塘以北东西约22公里、南北6公里围。

7.2主要建立容及规模

方案完成工程治沙造林10万亩,修建护林站3处300m2,造林道路18公里。

分年度为:

2013年:

完成工程治沙造林4万亩,修建造林道路18公里;

2014年:

完成工程治沙造林4万亩,修建护林站1处;

2015年:

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万亩,修建护林站2处;

7.3技术方案

7.3.1沙障设置技术

材料选择:

选择无霉烂的麦草〔稻草,背风坡也可用麻草〕,长度大于30厘米。

设置模式:

全部采用一封到顶的全封式治沙模式。

设置方向:

横向沙障与主风方向垂直或按沙丘上的波纹线设置,竖向沙障与主风方向一致。

设置规格:

网格状双眉式沙障设置,横、竖向沙障径间距为1.5×1.5米。

〔2〕造林技术措施

树种设计:

栽植苗木主要以梭梭、红柳、花棒为主,适当配置沙拐枣等抗旱、耐贫瘠优良乡土树种。

种苗规格:

根系完整,苗干强健,无病虫害的两年生一级合格苗。

栽植密度:

205穴/亩,每穴2株,株行距1.8×1.8米。

构造配置:

三角形配置,块状混交。

栽植地点:

工程治沙草方格,沙丘迎风坡三分之一以下部位及丘间低地。

造林方式:

人工植苗造林。

整地方式:

穴状整地,规格:

0.4×0.4×0.4m。

造林时间与方法:

每年秋季10月上旬—11月下旬进展初植,翌年春季进展补植。

栽植前先铲去表层浮沙,在湿沙层挖穴栽植,然后将苗木放入穴,挖穴侧局部湿沙踏实后轻轻提苗舒展根系,再覆沙至穴沿,并踏实。

埋沙深度以根颈以上15—20厘米为宜。

8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8.1投资估算

工程共需投资11134.2万元,其中:

8.1.1工程治沙造林10800万元,具体为:

苗木费:

10万亩×120元/亩=1200万元;

埋压草方格及栽植费:

10万亩×160元/亩=1600万元;

麦草费:

10万亩×550元/亩=5500万元;

灌水费:

10万亩×200元/亩=2000万元;

管护费:

10万亩×5元/亩.年×5年=250万元;

其它费用:

10万亩×25元/亩=250万元〔包括病虫害防治、规划设计、工程监理等不可预见费〕。

8.1.2修建护林站:

3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