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438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9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章 系统分析110924.docx

第5章系统分析110924

第5章系统分析

学习目标:

Ø理解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内容,掌握分析的考虑因素及分析过程,编写出良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Ø了解调查的方法和工具,掌握需求分析必须的几类分析内容。

Ø重点掌握数据流程分析和相应的数据字典,了解其他描述处理逻辑的几种工具。

Ø了解管理业务模型及其应用,掌握并能够编写系统分析报告。

优秀方案的设计过程应该是从现行的物理系统出发,导出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再参考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设想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根据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建造新的物理系统。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包括组织管理、发展运作、改革需求的总信息需求和各级管理人员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的信息需求,确定新系统的逻辑功能,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完成新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成果—系统分析报告—的编写。

逻辑方案不同于物理方案,逻辑方案主要解决系统“做什么”,即系统分析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物理方案是解决“怎么做”,即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

系统分析阶段工作也为后续的开发与维护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因此,其开发质量决定了项目系统开发的优劣与成败。

5.1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所发现的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

通过客观分析,权衡几种主要的可能解法的利弊,从而判断既定的系统规模和目标是否现实,系统完成后所能带来的综合效益是否大到值得投资开发这个项目。

因此,可行性分析实质上是要进行一次较高层次上的、较抽象方式实施的、简化了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

确定了项目系统(即,新系统)的开发任务和目标,以及业务/管理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并对组织机构的基本运作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系统开发人员就可以开始对项目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

根据系统的管理、环境、资源等条件,进一步明确系统的目标、规模与功能,对系统开发背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调查分析,判断即将开发并实施的信息系统项目是否有必要性、可能性、迫切性,提出拟开发系统的初步方案与计划,即,若进入项目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何种开发方案,需要考虑除了技术因素外,运作管理、人才机制、基本保障、预期收益、机遇风险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项目系统开发与建设的可行性主要从管理(含制度、政策等)、进度、技术、经济、社会意义(含法律、法规等)等多方面去分析。

另外,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工作之前,在系统规划阶段调查的基础上,有必要作初步的相关内容分析,了解基于组织机构的管理、业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由此为可行性分析提供可靠的、科学的依据。

可行性分析的首要工作是,通过初步调查分析进一步澄清项目系统问题定义。

在项目系统问题定义阶段初步确定的规模和目标,如果是正确的就进一步加以肯定,如果有错误就应该及时改正,如果对目标系统有任何约束和限制,也必须把它们清楚地列举出来。

5.1.1初步调查分析

(1)目标

系统分析阶段的首要工作是做系统初步调查,由此标志着整个系统开发进入实际操作过程。

通过系统规划阶段确定拟建系统的总体方案,实施了战略规划、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组织信息需求分析和资源及应用环境的约束分析,并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与进度,将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划分成若干子项目分期分批进行开发。

系统规划阶段的工作是宏观的、面向整个组织机构的,着重于系统的总体目标、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以及系统内各子项目的关联关系,而对每个子项目的目标、规模和内容未作详细的分解、分析。

并且考虑到环境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系统规划阶段只能确定开发项目的基本要求和总体任务,在涉及到各子项目/子系统的实际开发时才考虑实际应用情况,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在规划阶段未曾出现的项目内容到开发阶段时,用户考虑提出开发要求。

因此,初步调查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新系统项目开发有无必要和可能。

(2)内容

①调查内容

系统分析人员(主要侧重业务分析人员)要初步调查组织机构的整体信息、人员信息及工作信息,包括主要输入、主要输出、主要处理功能以及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关系。

②分析内容

Ø现有什么,即统计现行系统的相关设备、软件、数据、资料、人员、管理、资金及其他物资;

Ø现行系统能提供什么;

Ø需要什么,即根据规划阶段的要求,考虑新系统在现行系统基础上扩充、完善所需要的必要资源与信息储备;

Ø此项目系统有无必要和可能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开发,即考虑现行系统与新系统之间的功能、业务、资源、管理等方面是否有差异,差异能够大到必须由新系统来解决,新系统能否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3)调查结论及工作成果

初步调查阶段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之一:

Ø拟开发项目系统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

Ø不必进行项目系统开发,只需对现行系统进行适当调整修改。

Ø现行系统的功能及配套管理、设施等未充分发挥作用,只需发挥现行系统的作用。

Ø目前无开发此项目系统的必要。

Ø目前还不具备开发此项目系统的条件。

其中,如果有必要且可能开发新系统,则系统分析员要向用户单位项目主管提出“系统开发建议性报告”,包含如下内容:

Ø项目名称。

Ø项目目标、应用范围。

Ø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Ø项目内容简介。

Ø项目开发的初步方案。

包括对项目的规模、目标、进度计划和投资的粗略估计,以及人员配备情况等。

Ø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安排。

包括可行性分析任务承担者及其工作要点、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工作的要求及进度安排等。

5.1.2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在澄清了项目系统问题定义之后,进行全面、概要的分析和论证,考察项目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减少开发的盲目性,以保证项目系统开发建立的科学性。

此项活动开始时,要对前面提及的初步调查结果进行复审,重新明确项目的问题,对所开发系统的规模、目标和有关约束条件进行论证,并且提出项目系统的逻辑模型,由此探索若干可供选择的系统开发方案,对这些方案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认真考虑,仔细研究各方案的可行性,为系统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可行性分析因素

一般说来,至少应该从下述各方面研究每种方案的可行性:

Ø管理可行性。

领导的态度、管理的条件以及组织与个人行为对系统的影响如何?

Ø进度可行性。

规定的时间内容,质量、成本、可靠性等问题是否予以考虑?

Ø技术可行性。

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实现这个系统吗?

Ø经济可行性。

这个系统的经济效益能超过它的开发成本吗?

Ø社会可行性。

社会因素对项目系统有哪些制约和影响?

Ø操作/运作可行性。

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组织内行得通吗?

具体分析如下:

①管理可行性分析

主要考察管理人员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及员工行为的了解。

首先,主管领导的态度是考察的重点。

如果主管领导不支持或抵触情绪很大,说明现在还不是开发的时候,项目系统还有必要再推迟一段时间,积极地去做领导的工作,设法让其加强对项目系统开发必要性的认识。

只有领导支持,各项工作才会顺利进行,遇到的障碍相对才会较少。

其次,管理方面的条件主要是了解组织机构的规模和业务范畴,从而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

组织机构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指管理的科学性要求,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机构全过程进行管理的人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它的成功必须以规范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同时,规章制度是否齐全、原始数据是否正确等都必须进行考察。

最后,行为的可行性分析也很重要,但这也是常被忽略的问题。

当项目完成之后,新系统进入组织机构,必然会引起某些方面的变化。

组织机构的部分职员也许会设法阻止这些变化的发生。

这会使项目开发中存在潜在的矛盾,这将给组织机构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方面的考虑也不可或缺。

②进度可行性分析

主要考察项目系统开发时间安排的可行性。

如果项目系统开发规定了最终的完成时间,那么能否按时完成项目的开发是影响整个项目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不能按时完成,那么即使其他条件都可行,也必须要重新考虑。

如果能按时完成,那么会不会因抢时间而影响到项目系统的质量、系统运行是否可靠、消耗成本是否会更大,这些都应进行考虑。

这方面系统分析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样就可给进度可行性分析提供较精确的时间进程。

如果开发系统特别复杂,系统分析人员还应该估计出可能延迟的时间。

还要考虑是否有现成的软件资源或环境可供利用,这样可以节省开支和时间,从而使得开发按时完成。

③技术可行性分析

针对现有可用技术进行评估,了解使用现有技术开发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对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分析在现有组织机构采用或能够接受的主流技术(即,同时代较成熟的技术,尽量不考虑未成熟的实验性技术)条件下,即将或正在实施项目系统的要求是否可能实现,分析系统是否可以用现有技术来实施以及技术发展对系统建设有什么影响。

例如,更新的生产设备对加快生产产品生产速度的要求,大型数据存储空间对各类生产数据存储能力的要求,信息交互过程中对网络通信与传输效率的要求等等,都需要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认真的考虑和采纳。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信息处理问题的考虑,开发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组织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或改造,使其提高运作效率与效力,而系统中提取的数据/信息对于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开发与建设信息系统的同时,要大力提高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

④经济可行性分析

是建设费用、运行费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即,对组织的经济状况和投资能力进行分析,对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进行估算,对系统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进行估计。

信息系统项目的预算费用、效益估算。

估算过程中,基于人们的乐观估计,常常低估费用、高估收益,或者反之,做悲观估计,能够综合多方面因素作较为客观、科学估计的情况较少,人们在面临实际项目开发问题时,基于主观思虑、经历经验等因素,经常忽略或扩大了一些重要的因素。

比如人们在考虑费用的时候,常常是:

Ø只考虑计算机的费用,而低估了辅助设备的费用、数据存储设备的费用、网络设备购置与安装费用等。

Ø只考虑硬件设备的一次性购置费用,而低估了相应软件的费用、硬件的维护费用、人员培训费用、设备更新或相关二次开发费用。

Ø只考虑一次性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费用,而忽略了系统运行期间的日常运行维护性费用(如,设备耗材、打印纸等各种耗材)。

Ø考虑的因素过多,认为系统的投入使用,必将耗费大量的财力,过高估计了相关硬件、软件、人员成本、开发费用等因素,而预期效果没有达到期望值,收益远远小于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

同前面提及的信息处理问题相关,信息处理效率不等同于实际效益,我们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然考虑信息系统项目带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但是实际效益的增加并不能简单归功于相应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因为信息系统实际运作过程中,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综合性因素,例如,管理与业务环节的效率、数据处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甚至数据处理的前后环节衔接是否及时、妥当并约束条件完备等。

因此,引进的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新设备,仅使信息系统在某些管理、业务环节增加了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决策与支持的能力。

⑤社会可行性分析

建设信息系统项目,还需要考虑组织机构外部的各种社会因素,才能确定项目是否可行。

信息系统服务于组织机构,以便在社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因此置身于社会环境中,除了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经济因素等因素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因素制约着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展,例如,竞争对手的运作状况对项目的竞争压力、政府行业政策的执行力对项目的支持、项目相关人员的配合对项目的开发帮助、管理制度的变更频率对项目的影响。

⑥操作/运作的可行性

尤指系统对组织机构的影响,系统与组织目标、运行机制的匹配关系,各业务与管理部门工作与新系统运行的适应性、人员的适应性,现有人员和机构、设施、环境等对系统的适应性和进行人员培训、人员补充计划的可行性。

总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来判断信息系统项目是否具备开发的必要条件,来较为全面地进行可行性分析,之后,将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形成正式的阶段性工作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严格地来说,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应该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为本阶段的实施或下阶段的预期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

当然,可行性分析最根本的任务是对以后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

如果项目系统没有可行的方案,分析员应该建议停止这项开发工程,以避免时间、资源、人力和金钱的浪费;如果项目系统值得开发,分析员应该推荐一个较优的解决方案,并且为工程项目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

(2)可行性分析过程

①确定系统的规模与目标(即,复审初步调查活动的内容)

通过访问关键人员,分析所获取的相关资料,对初步调查阶段关于规模和目标的报告进一步复查、审核,改正含糊或不确切的叙述,清晰地描述对目标系统的一切限制和约束,确保系统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目标是否正确。

②明确用户主要信息需求

现行的系统是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过对现行系统的调查(实地考察、文档资料和使用手册),了解现行系统的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费用,明确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明确新系统如何增加或减少相关费用;明确现行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情况,获得新系统构造的重要约束条件。

③提出新系统的初步解决方案(即,高层逻辑模型)

通过前面的工作,系统分析员初步了解了目标系统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和所受的约束,能够绘制顶层数据流程图(DFD)和相应数据字典(DD),及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关系,概括地表达了对新系统的设想。

这时的顶层数据流程图和初步数据字典共同定义了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为后续深入的新系统逻辑模型设计奠定了基础。

④审查新系统,进一步明确其定义范畴

为了就新系统模型达成一致的意见,分析员与用户就前面获得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作为讨论基础,共同再次复查系统项目范畴、工程规模和目标,以便及时发现和改正前面的遗漏、错误。

即,通过对用户的调查与沟通,对新系统的定义、规模、目标等进行审查、评估和完善。

由此,前4个步骤实质上构成一个循环。

分析员定义和分析系统范畴,导出一个初步原型;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再次定义、分析、修改这个逻辑方案;继续此循环过程,直至提出的逻辑模型完全符合项目系统的开发目标。

⑤评估各供选择的方案

从所建议的系统逻辑模型出发,导出若干个较高层次的(较抽象的)物理方案供比较和选择。

导出供选择的方案的常用途径有:

一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考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二是可以使用组合方法导出若干种可能的物理系统;三是把现行系统和人工系统作为两个可能的方案一起考虑进去。

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考虑到技术、经济、操作等方面的可行性,因此可能要涉及物理解决方案。

首先,从技术角度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系统解决方案之后,应该根据技术可行性的考虑初步排除一些不现实的系统。

之后,就获得了一组技术上可行的方案。

其次,考虑用户单位的管理需求和进度要求,考察初步选定的一组方案中是否适用于实际管理环境、符合管理制度和业务需求,以及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并在计划或要求的时限内合理规划作业进度,以期按时完成任务。

基于这些要求来去掉不符合要求的部分。

再次,考虑操作方面的可行性。

分析员应该根据用户单位处理事务的原则和习惯,检查管理、技术、进度等因素方面可行的那些方案,去掉其中从操作方式或操作过程等角度看用户不能接受的方案。

第四,综合考虑用户单位的外部环境,即社会因素的影响。

分析各种外部因素对备选方案的影响和制约,选定综合效果优良的若干方案,从而为项目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考虑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估计余下的每个可能方案的开发成本和运行费用,以及相对于现行系统而言可节省的开支或增加的收入,从而实施成本/效益分析。

最后,为每个可行的系统制定实现进度表,这个进度表不需要(一般也不可能)制定得很详细,通常只需要估计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工作量。

⑥给出项目系统的开发与否建议,同时确定已得到优化的方案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分析员必须清楚地给出对项目系统是否继续开发的建议。

若值得继续,那么应该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案,并且说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而由于用户单位的负责人主要根据经济上是否划算决定是否投资于一项开发工程,因此分析员对于所推荐的系统必须进行比较仔细的成本/效益分析。

⑦制定项目系统开发计划

除了制定项目系统进度表之外,还应该估计对各类开发人员(如,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各种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工具、其它设备等)的需要情况,应该指明什么时候使用以及使用多长时间。

此外还应该估计系统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成本。

最后应该给出下一个阶段(需求分析)的详细进度表和成本估计。

⑧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向用户提交本次工作的结果

把上述可行性分析过程的工作结果写成清晰的文档,请用户组织的负责人及评审组审查,来决定是否继续这项工程,以及是否接受分析员推荐的方案。

5.1.3可行性分析报告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不必要的项目是不应考虑实施的。

必须深刻意识到所开发的项目是否对组织机构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持,是要切实为组织机构创造经济或社会效益的。

因此,不必要的信息化项目可以取消,只有切实能够提高组织机构综合实力,以提高竞争力为现实目标,才可以花大力气开展信息化建设(包括组织机构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

由此,最终的信息系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说明新系统项目在管理、进度、技术、经济、操作、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可行性,由此选择、论证和优化,从备选的多种可选方案中得到最佳的方案。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引论或序言

①目的。

指出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写的目的,报告的受众人员构成。

②项目开发背景。

包括,新系统项目的名称,项目的任务申请单位或申请人,项目开发团队、终端用户及系统开发机构简介,新系统的基本外部关系(即,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相互往来关系)。

③组织机构运营概况,即未实现或低效能信息化运营的、所需新系统建设或改造的组织机构运营状况分析。

包括组织机构所处的行业性质、组织架构、遵循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营业务(包含特色业务)、核心竞争力、经营目标、行业地位、上下游客户关系、机器设备运行状况、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总数、主要软件资源(含应用与开发类软件)、其他重点资源、信息或能源需求状况分析、组织机构的持续发展计划、人员素质调查、销售收入、利润(率)、税收、固定资产统合、可变资产预期等情况,其中,就组织机构机械自动化、信息化设备集成程度等内容要作较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④现行系统概况。

即,现行系统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人员、设备、费用状况。

⑤拟建新系统的方案。

包括主要目标、规模、初步结构、实施计划与投资方案、人员补充方案等。

⑥术语解释。

列出报告中用到的专门术语定义。

⑦参考资料。

列出报告中所引用的各类参考资料,如本项目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属于本项目的相关己发表的文档、实践/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本报告中各处引用的文档资料,包括所需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2)可行性分析的前提

包括项目要求、基础条件、发展目标、假设条件、限定因素、注意事项等。

①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计划。

包括即将开发的信息系统投资的部分或集成业务、中长期投资依据和规划。

投资依据从成本控制、风险分析、价值期望、预期目标等方面展开,其中,主要开发目标包括人力与设备费用的减少、工程或数据处理速度的提高、精度控制或生产能力的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改进、决策系统的智能升级、人员利用率的提高。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融资、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绩效评估。

②项目要求。

包括:

Ø系统功能的概要描述;

Ø相关设备性能及参数;

Ø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Ø输入:

说明系统的输入,包括数据的来源、流向、类型、数量、数据的组织以及使用频度,更详细可参见系统设计阶段的内容;

Ø输出:

如报告、文档、统计或数据,说明相关输出项目的特征及特性,更详细可参见系统设计阶段的内容;

Ø业务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图、表方式表示本阶段相关部分的数据流程和业务处理流程,并作以简单的、必要的描述;

Ø系统、软件、信息、资料、设备安全与相关保密工作方面的要求;

Ø同本系统相联系的其他作业、应用系统;

Ø进度安排与完成期限。

③基础条件、假设条件和限定因素。

说明对该信息系统项目建设中的目前具备的基本软硬件条件、假设条件和所受到的限定因素,如:

Ø系统的运行寿命期望值:

最大效用期、最小效用期;

Ø系统开发方案及其选择比较的时间;

Ø经费、投资等方面的来源和限制,固定资产的折旧;

Ø法律、政策、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定与约束;

Ø硬件、软件、运行环境、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方面的条件和限制;

Ø可以利用的能源、信息和资源;

Ø系统投入使用的最迟时间,及由此造成的相关成本增加和收益亏损。

④可行性分析方法。

包括,如何实施可行性分析,如何评价项目系统,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模型和开发策略,等等。

⑤评价度量。

评价系统时所使用的主要度量,如费用支出状况、各项功能顺序和相应的优先开发次序、开发时间的长短、系统使用中的难易程度,等等。

(3)现行系统的分析

当前实际使用的系统,可能是一个人工管理系统、计算机系统、机械系统,或其它人工与信息化复合的系统。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系统的运行状况,获取更客观、可靠的现行系统运行参数和数据,从而阐明开发新系统或改造现行系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改造和建设提供开发依据。

对现行系统的分析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Ø组织机构构造和管理制度解析,为系统的应用提供管理依据;

Ø信息化系统应用情况;

Ø业务特色及业务发展规划、核心竞争力描述;

Ø效益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分析;

Ø业务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Ø工作负荷:

现行系统所承担的工作、工作量、具体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分析;

Ø费用支出:

由于运行现行系统所引起的各方面费用开支,如人力、设备、空间、数据维护、支持性服务、材料、日常维护等项开支以及开支总额;

Ø人员设备:

现行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的设备及所需人员的专业技术方向;

Ø局限性:

现行系统的局限性,例如处理时间过长,响应不及时,数据存储能力不足,处理功能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等,并且阐明现行系统的运行或改进性维护不适宜业务发展和外部环境的要求。

(4)所开发系统的期望

①宏观管理水平需求定位。

包括:

管理制度、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效果评估三方面。

②所开发系统的说明。

概要介绍所开发系统,并说明如何满足前面提及的项目要求,说明开发系统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技术手段及理论根据。

③业务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④系统改进。

⑤影响预期。

包括:

Ø对设备的影响:

新设备要求,及现运行系统中可继续使用的设备和更新;

Ø对软件的影响:

对现运行的软件系统部分内容继续在新系统中使用的改进和完善;

Ø对用户的影响:

新系统对用户组织机构、管理水平、人员数量与素质(尤其是项目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全部要求;

Ø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影响:

诸如,用户的操作规程、系统运行的操作规程、信息系统的管理机构的操作规程、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建设与开发(包括各类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进入系统的控制过程、对数据存储的要求、对数据故障与恢复的处理等)、输出报告的处理过程与存储介质、系统故障及恢复等;

Ø对开发过程的影响:

为支持项目系统的开发,用户和开发人员需进行的工作:

建立数据仓库所要求的数据资源、开发和测试项目系统而需要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项目系统所涉及的保密与安全问题、就具体管理和业务过程而进行的协商与沟通等;

Ø对项目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地点,以及环境设施的影响;

Ø对开发、运行与维护经费开支的影响。

⑥局限性与期望。

说明即将开发的项目系统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这些问题未能消除的原因,并对相应工作做预期,期望未来工作的实施重点、设想或意见。

⑦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Ø在当前的限制条件和环境约束下,系统的功能目标能否达到要求;

Ø利用现有的技术,系统的功能能否实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