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205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docx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

文言实词义项推演

(2010年1月版)

本文所选60个实词依据老教学大纲所列120词,删除可作虚词的“何”“若”“乃”等词,以及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次数偏多(一般在150次以上,如“王”出现了300次。

这样的词自然应该烂熟于胸)或偏少(一般在10次以下,如“贼”只出现了1次。

此依据为王力先生选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标准)的实词。

还剔除了2002年以来高考试卷中全国Ⅰ、Ⅱ、Ⅲ、Ⅳ卷已经考过的实词(经统计2002年以来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发现,没有一个省市重考过去已经考过的实词)。

所列义项一般为常见用法,选例一般采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原语原句,部分来自初中语文课本或常见诗词。

选例并非尽举,一个义项一般3-5例,同一篇目的一般只选一例。

推演过程一般是从本义到原义,再到引申义,最后是比喻义,从形象到抽象。

而语境义却是历年高考考查最多的内容,所以,推演的最终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习一种掌握实词义项的方法。

据统计,2002年以来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共考到350个实词,只有52个出现在大纲所列范围内,全国卷只出现8个!

所以,学习文言实词的最好方法是在熟读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推断。

001爱

爱,本义为“喜爱、喜欢”,如“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

喜欢得过分了,就可能先是“疼爱”,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再是“宠爱”,如“臣衰,窃爱怜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进而“溺爱”,如“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李朝威《柳毅传》)

招人喜爱自然是因为本身“可爱”,如“三五之夜……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由“亲爱”推出名词“亲爱的、心爱的”,如“寡人之爱弟。

”(李朝威《柳毅传》)“昨下第,闲驱泾水之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

”(李朝威《柳毅传》)

由本义也可推出“喜好”,如“晋陶渊明独爱菊。

”(刘禹锡《爱莲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因为“喜欢、喜爱”,所以有“吝惜、舍不得”的之义,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贾谊《过秦论》)“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用作褒义词,也可以说“爱惜”,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苏洵《六国论》)

“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如“吴广素爱人。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贾谊《过秦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杜牧《阿房宫赋》)“土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

”(蒲松龄《促织》)

由“舍不得”还可以引出“贪”的义项,如“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宋史·岳飞传》

“爱”字还通“薆”,作“隐藏”讲,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

002安

安,会意字,女人在家里,故其本义为“安全、安定”,如“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洵《六国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有时候用于使动,意为“使安定”,如“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由此也可引申为“镇定”,如“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李朝威《柳毅传》)

“安全”了就会感到“安逸、舒服”,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由“使安定”又可推出“安慰”,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并序)》)当然,这里的“安慰”是动词用作名词,意为“安慰的物品”。

“安”也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如“安与项伯有故。

”(司马迁《鸿门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龚自珍《病梅馆记》)“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或者“哪里”,如“沛公安在?

”(司马迁《鸿门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国语·勾践灭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鸿门宴》)“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洞庭君安在哉?

”(李朝威《柳毅传》)“无情郎安在?

”(李朝威《柳毅传》)

或者“什么”,如“尚安事客!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003被

被,形声字。

本义是“被子”。

由“被子”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引申出“覆盖”,如“未几成入,闻妻言如被冰雪。

”(蒲松龄《促织》)。

进而引申出“遭受”,如“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穿”就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就有了“穿、穿着”的意思,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给别人“覆盖”东西,实际上就是临时给别人东西,于是有了“施与”,如“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李朝威《柳毅传》)

无论“覆盖”还是“穿”,从使用的对象来说,都是被动的,所以,“被”(bèi)还表被动,意思是“叫,让”如“妆成每被秋娘妒。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并序)》)“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并序)》)“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杜甫《兵车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被”还同“披”,意为“披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

004本

本,指事字。

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

本义为“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徴《谏太宗十思疏》)“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用到其它事物上,“根本”一般用其比喻义,为事物的“根源、本源”,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屈原列传》)

进而将“本原”虚化为“本来(的)、原来(的)”,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并序)》)“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列子·愚公移山》

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探究”,如“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后来,“本纪”成为史书的一种文体,如“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日常生活中,“根本”便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了。

如一般人朗读的“根本”作“书册、本子”,常用作量词,“若止印三二本。

”(沈括《活版》)

005鄙

鄙,形声字。

从邑,啚(bǐ)声。

本义: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五鄙为县。

”(《周礼·遂人》)“都之所居曰鄙。

都鄙距国五百里。

”(《周礼·太宰》)理论上,“鄙”最多相当于现在的偏远小县城。

所以,“鄙”的原义为“边邑”,如“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为学》)“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在此,插一段偏旁说。

“阜”作偏旁均居左,它的变形就是居左的“阝”。

古文字形显示,带这个偏旁的字和阶梯、山崖、土山有关,如“隅”“陵”“陡”“降”“阶”等。

居右的“阝”的字一般是人口聚居之地或者城市,如“邦”“都”“郭”“郊”“郡”“邻”等。

古时候距离观念比较强烈,那么,带有居右的“阝”的字一般跟远近有关。

居住在“边邑”的人,相对于国都的人,自然是“见识浅薄,行为低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

边远地区的环境条件比较简陋,故引申出“鄙陋”之义,如“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王勃《滕王阁序》)

进而引申出“碌碌无为”,如“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称自己见识“浅陋”,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称自己的东西“不值钱”,如“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并序)》)

006兵

兵,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为双手持短斧之类的兵器,故本义是“兵器、武器”。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进而引申出“用兵器攻击、刺杀”,如“非我也,兵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由“兵器、武器”又引申为单个的“持兵器的人、士卒”,如“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司马迁《鸿门宴》)“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杜甫《兵车行》)“楚兵惧,自秦归。

”(司马迁《屈原列传》)“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第二个“兵”应指“军队”)

再引申出表示士兵整体的“军队”。

如“赵亦盛设兵待秦,秦不敢动。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苏洵《六国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贾谊《过秦论》)“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

”(司马迁《屈原列传》)“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司马迁《屈原列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司马迁《屈原列传》)“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勒兵,下令军中,曰……”(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还虚拟出“兵权”或者指代表兵权的一些物品(兵符),如“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然后引出跟兵器、武器以及兵士有关的“军事、战争”,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欧阳修《伶官传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进而虚化出“用兵策略、战略”,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司马迁《报任安书》)“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苏洵《六国论》)

007病

病,形声字。

本义是“重病”,如“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也可以作动词,意为“生(有)病”,如“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

”(《国语·勾践灭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韩愈《祭十二郎文》)“病偻,隆然伏行。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归有光《项脊轩志》)“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韩愈《祭十二郎文》)

也可以是使动用法,“使……病”,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可以灵活翻译为“损伤”。

很多时候只指生理上的“疾病”,不说大小,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韩愈《祭十二郎文》)“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身体上的疾病能使人虚弱,外界的影响和心理上的疾病则使人“穷困”,让人感到“困苦”,如“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

故病且殆。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生病、有病的不只是人,还可以是动植物,如“江浙之梅皆病。

”(龚自珍《病梅馆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植物有了病就会“枯萎”,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古时候,“疾病”连用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得病了,病得很重,如“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张溥《五人墓碑记》)一种情况是同义搭配的双音词,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李密《陈情表》)“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李密《陈情表》)“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孟子·庄暴见孟子》)二者都隐含有“生病”的意思。

008朝

朝,会意字。

甲骨字形上下为“莽”,中间为“日”“月”,表明太阳已从草丛升起,月亮还未落。

所以,“朝”字本义指“日出到早餐时”,泛指“早晨”,如“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常常“朝夕(晚、夜、暮)”并用,有助于区别词义,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杜牧《阿房宫赋》)“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李白《蜀道难》)“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节选)》)“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孔雀东南飞(并序)》)“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由本义跟太阳有关,推出“一日、一天”,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上朝、朝见”之义,如“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归有光《项脊轩志》)“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候还可能是弱国拜见强国,如“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贾谊《过秦论》)

有时候还借指君王等最高当政者,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由“上朝、朝见”引出朝见的地方,而有“朝庭”之义,如“使天下之士皆欲立于王之朝。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的使动义便是“使……入朝”,如“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后来人便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为“朝代”,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李密《陈情表》)“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

有时候,也指一个君王当政期间,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则分别指刘备和刘禅当政两个时期。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此句中,“朝”又有特殊的语境义,本来“市”指市场,“朝”指当政者,“市朝”连用指公众场合。

“朝廷”连用,有两种意思。

一种指“朝堂上”,倾向于指地方,如“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种指最高执政者,倾向于指人,如“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由第二种意思又借朝廷指当政者的执政效果,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读zhāo或cháo,要看具体情况。

一般情况下,用本义的读zhāo,引申义读cháo。

009辞

辞,会意字。

本义是“诉讼、打官司”。

后来衍生出两种基本义。

一种是“口供”,如“其次不辱辞令。

”(司马迁《报任安书》。

也有人说此处为“言辞”)

另外一种是“推辞不受”。

根据不同的语境,也可以翻译为“拒绝”或“逃避”,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鸿门宴》)“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李密《陈情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鸿门宴》)“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李密《陈情表》)“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不然者,我何辞焉!

”(李朝威《柳毅传》)

用来拒绝别人的“话语”便可能成为“借口”,如“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勾践辞曰: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请姑无庸战!

’”(《国语·勾践灭吴》)

无论是“口供”还是“拒绝”,都需要用言语作为工具,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话语、言辞”,如“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柳宗元《愚溪诗序》)“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很多时候是指“委婉的言语”,如“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屈原列传》)“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司马迁《报任安书》)“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司马迁《屈原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也可以根据语境翻译为“文笔”,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司马迁《屈原列传》)或者“书信”,如“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李朝威《柳毅传》)

由作名词的“话语、言辞”,还演变为动词的“辞别、告别”,如“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司马迁《鸿门宴》)“臣等不肖,请辞去。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孔雀东南飞(并序)》)“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因告辞曰……”(李朝威《柳毅传》)“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种委婉的话语也可以“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迁《屈原列传》。

指“楚辞”)后来还演变为一种古诗文体,如《木兰辞》《归去来兮辞》。

010从

从,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像两个人前后相随,所以本义为“随行、跟随”,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韩愈《祭十二郎文》)“影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

”(李朝威《柳毅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时候,其语境义为“挨着”,如“樊哙从良坐。

”(司马迁《鸿门宴》)

此义的使动用法便是“使……跟随”,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司马迁《鸿门宴》)

由具体的身形上的跟随,引申出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跟从、依从”,如“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并序)》)“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司马迁《报任安书》)“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进而虚化为言语、计策上完全接受的“采纳、听从”,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徴《谏太宗十思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特殊情况下,其语境义为“参与”,如“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从跟随者和被跟随者的关系来看,就产生了指代人的“随从、跟随者”,如“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孔雀东南飞(并序)》)“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后来逐渐虚化出介词“自、由、从”等,如“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杜甫《兵车行》)“从此以去,勿复如是!

”(李朝威《柳毅传》)“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归有光《项脊轩志》)“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司马迁《鸿门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特殊语境下,还可以译为“在”,如“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蒲松龄《促织》)或者“向”,如“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归有光《项脊轩志》)

“从”还与“容”连用,表“不慌不忙”的样子,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司马迁《屈原列传》)

“从”还通“纵”,意为“合纵”,指战国时期六国反对秦国的联盟,如“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贾谊《过秦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