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15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南子》楚语举证.docx

《淮南子》楚语举证

《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提要:

《淮南子》一書多楚語,本稿鉤抉是書古楚語語料50餘條,供治古楚語者參考。

關鍵詞:

《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Ⅰ.引言

《淮南子》21卷,是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1年)招集門客,于漢景帝、武帝之交時撰寫的一部論文集。

于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前139年)進獻於朝廷。

《淮南子》有東漢許慎、高誘二家注(今本許注、高注相雜)。

顧炎武曰:

“《公羊》多齊言,《淮南》多楚語。

”羅常培、周祖謨先生亦曰:

“《淮南子》所代表的語音可能就是當時江淮一帶的楚音。

”許慎、高誘二家注指明的古楚語共有25條。

嚴學宭先生《論楚族和楚語》一文考察了《淮南子》許慎注提到的13條古楚語。

本稿鉤抉《淮南子》古楚語語料50餘條,供治古楚語者參考。

我們所確定的古楚語,以許慎、高誘二家注所指明的為准;二家未確指者,則以《方言》、《說文》、《玉篇》、《玄應音義》、《慧琳音義》、《廣韻》、《集韻》、《龍龕手鑑》以及《楚辭》王逸注、《方言》郭璞注、《史記》三家注等指明為楚語的為准。

當然,古楚語中亦有來自全民語言或其他方言中的辭彙。

我們確定某個詞為古楚語,並不排除其他方言中亦有此辭彙。

古吳越方言、古江淮方言與古南楚方言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繫,《方言》常常“吳楚”、“江淮南楚”連言,我們指的古楚語有時包含著古吳越方言、古江淮方言。

所謂的“楚地”,主要在今長江中游,以及淮、漢、湘、贛諸水流域,往東曾擴至吳、越、揚州,往西則擴至漢中,這個概念至少保留到西漢時期。

林語堂將西漢楚語分為西楚、淮楚、南楚三系,據陳麗桂考察,《淮南子》中用得最多的楚語是淮楚,寫作時多雜用各系楚語。

前人作過專書的方言研究,如黃家岱《〈論語〉多齊魯方言述》、淳于鴻恩《〈公羊〉方

言疏議》、李翹《屈宋方言考》、駱鴻凱《〈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林語堂《〈周禮〉方音考》、徐仁甫《〈孟子〉方言考》、馬宗霍《〈說文解字〉引方言考》、姜書閣《屈賦楚語義疏》、亓宏昌《〈論語〉方言辨證》、李水海《老子〈道德經〉楚語考論》。

關於《淮南子》古楚語的專題研究,有陳麗桂《淮南多楚語--論〈淮南子〉的文字》、何志華《<楚辭>、<淮南>、<文子>三書楚語探究》、陳廣忠《〈淮南子〉楚語考》三文,楊蓉蓉《髙誘注所存古方音疏證》一文亦考查了《淮南子》六條古楚語。

陳麗桂文有以通語誤判為楚語的情況,如“搖消”、“嬈”、“壯”等。

何志華文比勘《楚辭》、《淮南子》兩書用詞,以類同者即視為楚語;此類詞語如果王逸、許慎、高誘三家未指明是楚語,又無其他旁證,則未可必也,猶當存疑。

陳廣忠文考查了許慎、高誘二家注所指明的25條古楚語。

本稿踵武前賢,其誤者正之,未及者補之,是而不盡者申證之。

學者幸以教正焉。

本稿以《道藏》本為底本,徵引諸家說未列出處者,並轉引自張雙棣《淮南子校釋》、何寧《淮南子集釋》,為簡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Ⅱ.舉證

(1)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原道篇》)

按:

“兮”為古楚語,用為語辭,《楚辭》例證極多。

嚴學宭指出:

“兮,音同侯字。

”“兮”古讀“阿”音。

《老子》第4章:

“淵兮似萬物之宗。

”又“湛兮似若存。

”兩“兮”字馬王堆帛本甲乙本並作“呵”。

《書·秦誓》:

“斷斷猗無他伎。

”《禮記·大學》引“猗”作“兮”。

《詩·伐檀》:

“河水清且漣猗。

”漢石經“猗”作“兮”。

“猗”《集韻》音倚可切。

可證“兮”字古音為“阿”。

吳秋輝曰:

“讀‘兮’稍延長,即可得‘些’字之本音(瀉耶切)。

”則讀“兮”為胡雞切,未得。

(2)童子不孤,妇人不孀(《原道篇》)

高注:

無父曰孤,寡婦曰孀也。

按:

《修務篇》:

“弔死問疾,以養孤孀。

”髙註:

“幼無父曰孤,雒家謂寡婦曰孀婦。

”《玉篇》:

“孀,孤孀,寡婦也。

”“孀”亦為古楚語,《慧琳音義》卷61:

“孀居:

《考聲》云:

‘孀居,寡婦也,楚人謂寡為孀居。

’”又卷98:

“孀孩:

《古今正字》云:

‘楚人謂寡婦曰孀。

’”字或作霜,《御覽》卷82、83引《修務篇》並作“孤霜”。

《詩·桃夭》孔疏:

“許慎曰:

‘楚人謂寡婦為霜。

’”考《說文》:

“霜,喪也,成物者。

”《釋名》:

“霜,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

”是“孀”之語源為“霜”,指喪夫者。

黃侃曰:

“今謂謂女人無夫曰霜婦,霜即與喪字通。

”又“孀,孤孀、寡婦也。

即喪之後出。

(3)排閶闔,鑰天門(《原道篇》)

高注:

閶闔,始升天之門也。

按:

《地形篇》:

“在崑崙閶闔之中。

”高注:

“閶闔,崑崙虚門名。

”“閶闔”為古楚語,《說文》:

“閶,天門也。

楚人名門曰閶闔。

”《玉篇》:

“閶,閶闔,天門也。

《說文》云:

‘楚人名門曰閶闔。

’”《慧琳音義》卷85:

“閶闔:

王逸注《楚辭》云:

‘天門也。

’《說文》云:

‘楚人名官門曰閶闔門,楚官也。

’”字或作“闛闔”,《漢書·揚雄傳》《校獵賦》:

“西馳闛闔。

”顏師古注:

“闛讀與閶同。

”《隸釋》卷1《帝堯碑》:

“排啓闛闔。

”洪适曰:

“碑以闛為閶。

(4)昔舜耕於歷山,朞年而田者爭處墝埆,以封壤肥饒相讓;釣於河濱,朞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原道篇》)

高注:

湍瀨,水淺流急少魚之處也。

曲隈,崖岸委曲。

深潭,回流饒魚之處。

按:

釣於河濱,疑本書當作“陶於河濱”,下脫“河器不苦窳;漁於雷澤”九字。

《俶真篇》:

“湍瀨旋淵。

”高注:

“湍瀨,急流也。

”《本經篇》:

“抑淢怒瀨,以揚激波。

”高注:

“瀨,急流也。

”《淮南》“瀨”字共5見,為古楚語。

《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臣瓚曰:

“瀨,湍也。

吳越謂之瀨,中國謂之磧。

《伍子胥書》有下瀬船。

”《慧琳音義》卷72:

“槎瀨:

王逸注《楚辭》云:

‘瀨,亦湍瀨也。

’《漢書》云:

‘吳楚謂之瀨也。

’《古今正字》云:

‘瀨,水流沙上也。

’”又卷85:

“河湍:

《字書》云:

‘湍,急瀨也。

’許叔重注《淮南子》云:

‘湍,疾水也。

瀨,淺水也。

’《說文》:

‘湍亦瀨也。

’”《史記·東越列傳》:

“下瀨將軍出若邪、白沙。

”《正義》:

“越州有若耶山、若耶溪,若如一預州有白沙山,蓋從如此邪?

白沙東,故閩州。

”“若邪”、“白沙”蓋吳楚之地,“下瀨”當為古楚語。

瀨字或聲轉作厲,《史記·南越尉佗列傳》:

“為戈船下厲將軍。

”《集解》:

“徐廣曰:

‘厲一作瀨。

’應劭曰:

‘瀬,水流沙上也。

’”《六書故》:

“水流石上亦為厲,漢有下厲將軍是也。

别作瀨。

”潭,《御覽》卷81引作“澗”,《原本玉篇殘卷》“潤”字條云:

“《淮南》:

‘以曲隈深潤相與。

’許叔重曰:

‘潤,入之處也。

’野王案:

謂潤利也。

”陶方琦、易順鼎並謂潤為澗字之誤;蔣禮鴻、馬宗霍謂澗當作潤,高本作“深潭”為長。

按“深潭”、“深澗”並通,潤為澗字之誤,野王說非也。

攷《楚辭·抽思》王逸注:

“潭,淵也。

楚人名淵曰潭。

”《玄應音義》卷5:

“潭然:

潭,深也。

楚人名深曰潭也。

”又卷18:

“潭水,亭水也。

楚人名深為潭。

”《慧琳音義》卷16:

“潭然:

潭,淵也。

楚人名淵為潭。

”又卷36:

“潬潭:

王逸注《楚辭》云:

‘潭,閑也。

南楚之人謂深水曰潭。

’”駱鴻凱謂“潭”為“潯”之音轉。

《淮南》多楚語,疑作“深潭”為《淮南》之舊,《御覽》、《原本玉篇殘卷》所引為別本。

《説文繫傳》:

“澳,隈崖也。

其內曰澳,其外曰隈,從水奧聲。

臣鍇按《淮南子》:

‘漁者以其隈隩曲崖相讓。

’澳謂岸內曲;隈,外曲也。

”所引《淮南》,又為別本。

《論衡·率性篇》:

“潭魚出聽,六馬仰秣。

”又《感虛篇》:

“傳書言:

‘瓠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皷琴,六馬仰秣。

’”“潭魚”即“淵魚”,所以名魚,言此魚常居深淵也;正以其所居深,故云“出聽”。

專字作鱏,俗作鱘,《説文》“鱏,鱏魚也。

《傳》曰:

‘伯牙鼓琴,鱏魚出聽。

’”《白帖》卷98引亦作“鱏”。

《演繁露》卷13:

“鱏、鱘同。

”又音轉為“潛魚”、“沈魚”,《慎子·外篇》:

“昔者匏巴鼔瑟,而潛魚岀聽;伯牙鼔琴,而六馬仰秣。

”《韓詩外傳》卷6同,《大戴禮記·勸學》作“沈魚”。

“沈”、“潛”與“鱏”古音同在侵部,故相通借。

“潛”非沉隱之義也,專字作𩻛,《説文》:

“𩻛,𩻛魚也。

”《説文》“𩻛”、“鱏”兩收之,實為音轉字。

趙宧光曰:

“(鱏)海虞方言讀若𩻛。

”《文選·別賦》、《雜體詩》李善註引《外傳》並作“淵”。

又音轉為“淫魚”,“淫”亦侵部之字。

桂馥、王筠並謂“鱏”通作“淫”。

《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李賢注引《外傳》作“淫”。

《説山篇》:

“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伯牙鼓琴,駟馬仰秣。

”高注:

“瓠巴,楚人也,善鼓瑟。

”《文選·蜀都賦》、《吳都賦》劉淵林註引《淮南子》並作“鱏”字,當是許本。

考《廣韻》:

“鱏,徐林切,魚名,口在腹下。

又音淫。

”《爾雅》《釋文》:

“鱏,音尋,又音淫。

”《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

“浸潭促節。

”《漢書》、《文選》潭作淫。

朱季海曰:

“楚音潭讀若淫。

”是“淫魚”即“鱏魚”、“潭魚”也。

又音轉為“流魚”、“游魚”,《荀子·勸學》: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書鈔》卷109、《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22、《記纂淵海》卷78、《朱子語類》卷87引《荀子》並作“游魚”。

朱駿聲曰:

“流,叚借爲游。

”游、淫一聲之轉。

《爾雅》:

“流,覃也。

”此為聲訓,是流可讀為潭也。

《文選·七命》李善註引《荀子》作“鱏”,益可知“流魚”、“游魚”即“淫魚”,亦即“鱏魚”、“潭魚”也,不是游動的魚。

楊注:

“流魚,中流之魚也。

”楊氏失之。

段玉裁曰:

“諸書或作‘鱏魚’,或作‘淫魚’,或作‘潛魚’,皆由聲近。

傳意謂大魚耳。

淫者,大也。

”朱珔曰:

“淫者,大也。

”盧文弨曰:

“流魚,《大戴禮》作‘沈魚’,《論衡》作‘鱏魚’,亦與‘沈魚’音近。

恐‘流’字誤。

《韓詩外傳》作‘潛魚’。

或說‘流魚’即‘游魚’,古流、游通用。

”王先謙曰:

“流魚,《大戴禮》作‘沈魚’,是也。

《外傳》作‘潛魚’,潛亦沈也。

作‘流’者,借字耳。

《淮南》作‘淫魚’,《論衡》作‘鱏魚’,此二書別為一義。

”屈守元曰:

“潛、沈、淫諸字皆音之轉。

至於作‘流’,當是字誤。

‘游’則作‘流’,而又誤者也。

”駱瑞鶴曰:

“古流、游通用。

游魚,謂游于水中之魚。

”王天海說同駱氏。

黃暉曰:

“淵當作淫,流為沈字之譌。

沈即淫也,聲近字通。

鱏、淫聲近字通。

《文選·別賦》註引《外傳》作‘淵魚’,與此文誤同。

淫、淵形譌也。

鱏為本字,沈、淫、潭並以聲叚借也。

段玉裁謂淫為大,失之。

”蔣超伯曰:

“淫魚即謂大魚也,高注非是。

”按上引諸說,惟段氏謂“皆由聲近”、黃氏謂“鱏為本字,沈、淫、潭並以聲叚借。

段玉裁失之”、屈氏謂“潛、沈、淫諸字皆音之轉”是也,餘說並誤。

袁慶述謂《説山篇》“淫”同“媱”,引《方言》卷10:

“媱,遊也。

江沅之閒謂戲爲媱。

”以牽合于《荀子》之“游魚”,亦未得。

(5)足蹪趎埳,頭抵植木(《原道篇》)

高注:

蹪,躓也,楚人讀躓為蹪。

按:

《本經篇》:

“終日馳騖,而無蹟蹈之患。

”王念孫曰:

“‘蹟蹈’當為‘蹪陷’,字之誤也。

蹪與隤同。

高注《原道》、《說山》、《修務》並云:

‘蹪,躓也,楚人謂躓為蹪。

’《玉篇》:

‘陷,隤也。

’《原道篇》曰:

‘先者隤陷,則後者以謀。

’又曰:

‘蹪陷(今本陷字亦誤作蹈)於污壑穽陷之中。

’皆其證也。

”王說至確,而猶未盡。

“蹪”為古楚語,《集韻》:

“蹪,楚人謂躓仆為蹪。

”《列子·說符》:

“其行足躓株陷,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張湛注:

“躓,礙也。

”則易作通語矣。

《説山篇》:

“萬人之蹪,愈於一人之隧。

”高注:

“隧,陷也。

”“蹪陷”即“蹪隧”也,隧讀為墜、隊。

隤,字或作𨽟,𨽟之言墜也。

《原道篇》:

“先者隤陷,則後者以謀。

”高注:

“楚人讀躓為隤。

隤者車承,或言羕躓之躓也。

”《廣韻》:

“隤,下墜也。

”“蹪陷”或作“隤陷”,《資治通鑑》卷248:

“後古牆因雨隤陷。

”胡三省註:

“隤,下墜也。

”字或作“潰陷”,《六韜·戰車》:

“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

”或倒作“陷潰”,《後漢書·南匈奴傳》:

“更相馳突,至於陷潰創傷者。

”朱起鳳《辭通》卷20從王氏說,是也;而卷19謂“蹟蹈”為“漬淖”之訛,解為“泥濘”,則失之。

《人間篇》:

“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

”許注:

“蹪,躓也。

垤,蟻封。

”考《韓子·六反》:

“不躓於山,而躓於垤。

”《古文苑》卷14漢·揚雄《揚州牧箴》:

“人咸躓於垤,莫躓於山。

”《呂氏春秋·慎小》:

“人之情不蹷於山,而蹷於垤。

”高注:

“蹷,躓,顛頓也。

”“蹷”同“蹶”,《說文》:

“蹶,僵也。

”《廣韻》:

“蹶,失腳也。

”諸書所引蓋古諺語,此正《淮南》用楚語“蹪”,而《韓子》、《呂氏》揚雄等用通語“躓”、“蹷(蹶)”之證也。

《玉海》卷31引《淮南·人間訓》作“躓”字,則亦易作通語矣。

《人間篇》“垤”亦古楚語,《方言》卷10:

“垤、封,場也。

楚郢以南,蟻土謂之垤。

垤,中齊語也。

”《玄應音義》卷19:

“蟻垤:

《方言》:

‘楚鄭已南,蟻土謂之垤。

’”

(6)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原道篇》)

高注:

蹠,足也。

實,地也。

按:

“蹠”為古楚語,《方言》卷1:

“䠛,跳也。

陳鄭之閒曰䠛,楚曰蹠。

”《說文》:

“楚人謂跳躍曰蹠。

”《玉篇》:

“蹠,楚人謂跳曰蹠。

”徐鍇《繫傳》正引《淮南子》“獸蹠實而走”為證。

高注蹠訓足,則是讀蹠為跖,《說文》:

“跖,足下也。

”高注失之。

《原道篇》:

“自無蹠有,自有蹠無。

”高注:

“蹠,適也。

”《精神篇》亦有此語,彼文高注:

“自無跡有從無形至有形也,自有跡無從有形至無形也。

”訓蹠為至,適亦至也。

《齊俗篇》:

“各樂其所安,致其所蹠。

”《説山篇》:

“方車而蹠越,乘桴而入胡。

”《説林篇》:

“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車,雖異路,所極一也。

”高注並訓蹠為至,蹠訓跳與訓至義相會。

《繆稱篇》:

“各從其蹠而亂生焉。

”高注:

“蹠,願也。

”蹠言志所至也,故高注訓願。

《主術篇》:

“明分以示之,則蹠、蹻之奸止矣。

”高注:

“盜蹠,孔子時人。

蹻,莊蹻,楚威王之將軍,能大為盜也。

”考《說文》:

“蹻,舉足高行也。

”是蹠、蹻二盜皆以跳躍善行而得名也。

字或作跖,《漢書·揚雄傳》:

“秦神下讋,跖魂負沴。

”王先謙曰:

“跖與蹠同字。

《說文》:

‘楚人謂跳躍曰蹠。

’言秦神讋懼其靈魂跳躍遠避而負倚坻岸也。

(7)葉累而無根(《原道篇》)

按:

《方言》卷3:

、翕、葉,聚也。

楚謂之

,或謂之翕。

葉,楚通語也。

”此文正用楚語。

《廣雅》:

“葉、積,聚也。

”葉累猶言積聚。

《主術篇》:

“業貫萬世而不壅。

”“業”為“葉”形誤。

字或作牒,《本經篇》“積牒旋石。

”高注:

“牒,累。

”《文選·吳都賦》劉淵林註引作“積疊琁玉”,朱駿聲、張雙棣並謂牒借為疊,《廣韻》:

“疊,重也,累也,積也。

”字或作揲,《廣雅》:

“揲,積也。

”《俶真篇》:

“揲貫萬物。

”王念孫曰:

“葉與揲通……牒與揲聲亦相近。

”李恕豪曰:

“‘葉’有‘聚’義,於文獻無徵,當是揚雄親自調查所得。

從聲音來講,‘葉’與‘集’相近……可見,楚通語作‘聚’講的‘葉’,其實也是出自全民族語言。

”李氏失考。

(8)終身運枯形于連嶁列埒之門,而蹪蹈於污壑阱陷之中(《原道篇》)

高注:

連嶁,猶離嶁也,委曲之貌。

列埒,不平均也。

污壑,大壑。

按:

連嶁,或作“連謱”、“謰謱”、“連縷”、“連遱”、“嗹嘍”,《說文》:

“遱,連遱也。

”徐鍇《繫傳》:

“臣鍇按:

《淮南子》有‘連遱’之言,猶參差零瓏、若連若絶之意也。

”《說文》:

“謰,謰謱也。

”《繫傳》:

“臣鍇曰:

義如前‘連遱’注。

”《方言》卷10:

“㘓哰、謰謱,拏也。

東齊、周晉之鄙曰㘓哰,㘓哰,亦通語也。

南楚曰謰謱。

”郭璞注:

“言譇拏也。

”錢繹《箋疏》申高注云:

“‘離婁’即‘謰謱’之聲轉耳。

”則“連嶁”正古楚語,高注“離嶁”者,猶言“離縷”,今吳方言尚有“離離縷縷”語,狀連續不絕,“離”字讀平聲。

《字林》:

“連縷,不解也。

”《玉篇》:

“遱,連遱也。

”又“嗹嘍,多言也。

”又“謰謱,繁拏也。

”《類篇》:

“遱,《說文》:

‘連遱也。

’謂不絶皃。

”《廣韻》:

“謱,《説文》云:

‘謰謱也。

’”埒,卑垣、矮牆。

句謂運枯形於連連續續的一列列矮牆的門中。

高注“列埒”未確。

洪頤煊引《廣雅》:

“埒,隄也。

”當與“矮牆”義類。

蔣超伯引《列子》張湛注:

“山上水流曰埒。

”劉文典曰:

“嶁,即㟝嶁。

連嶁列埒,謂㟝嶁連緜、卑垣橫列。

”蔣禮鴻曰:

“連嶁謂連延之嶁,列埒謂成列之埒。

”何寧從蔣說,並失之。

(9)漠㬆於勢利,誘慕於名位(《原道篇》)

高注:

漠㬆,猶鈍㬆,不知足貌。

按:

㬆,别本作“䁕”。

王念孫曰:

“‘漠䁕’皆當為‘滇眠’,字之誤也。

‘滇眠’或作‘顛冥’,《文子·九守篇》作‘顛冥’,是其證也。

《莊子·則陽篇》:

‘顛冥乎富貴之地。

’《釋文》:

‘冥音眠。

司馬云:

“顛冥,猶迷惑也。

”’高以‘滇眠’為‘不知足’,司馬以‘顛冥’為‘迷惑’,義相因也。

”王叔岷曰:

“竊以為䁕與眠同,似非誤字。

”合二王之說,斯為善矣。

蔣禮鴻亦曰:

“䁕不必改眠。

”字或作“顛瞑”,唐·韓愈《和李相公攝事南郊覽物興懷呈一二知舊》:

“顧瞻想巖谷,興歎倦塵囂。

惟彼顛瞑者,去公豈不遼!

”宋·方崧卿《韓集舉正》卷3:

“瞑,從目,古眠字也……《莊子》司馬彪云:

‘顛冥,猶迷惑也。

’”宋·魏仲舉《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7:

“孫曰:

‘顛瞑,眩惑也。

’”顛,讀為瘨,《說文》:

“瘨,病也。

”《廣雅》:

“瘨,狂也。

”冥、䁕(眠)讀為怋,《說文》:

“怋,怓也。

”徐氏《繫傳》:

“怋,亂也。

”《廣韻》同。

《說文》:

“瞑,翕目也。

”段注:

“引伸為瞑眩。

”段氏以引伸說之,茲所不從。

《玉篇》:

“眠,同‘瞑’。

”《方言》卷3:

“凡飲藥傅藥而毒……東齊、海、岱之間謂之眠,或謂之眩。

”郭璞注:

“眠眩,亦今通語耳。

”《廣雅》:

“眠,亂也。

”本書《要略》:

“所以使人不妄沒於勢利,不誘惑於事態。

”沒,貪也。

“妄沒”亦與“滇眠(顛冥)”義相因,可發明此文之義。

此二王所未及,因為補之。

朱起鳳《辭通》卷7采王念孫說,謂“漠䁕”當為“滇眠(顛冥)”,釋為“歆羨”;而卷19謂“漠䁕”同“漢漫”、“漢㦖”,釋為“煩懣”。

朱駿聲謂漠叚借為慕,高注非。

並未確。

“滇眠”、“顛冥”與“鈍㬆”音轉,或作“頓愍”、“頓悶”,為古楚語。

《方言》卷10:

“惃、愂、頓湣,惛也。

楚揚謂之惃,或謂之愂,江湘之閒謂之頓愍。

”郭注:

“惛,謂迷昏也。

頓愍,猶頓悶也。

”《玉篇》:

“惃,惛也、亂也。

”又作“鈍惛”、“鈍聞”、“屯閔”,《俶真篇》:

“狡猾鈍惛,是非無端。

”《修務篇》:

“鈍聞條達。

”高注:

“鈍聞,猶鈍惛也。

”《文子·精誠篇》作“屯閔條達”。

王念孫曰:

“聞當作閔,閔與惛聲相近。

‘頓湣’、‘屯閔’並與‘鈍閔’同。

”于省吾曰:

“王說非是。

金文聞字通作𦖞,與惛字通。

”王說改“聞”字未確,餘說是也。

《說文》:

“聞,知聞也。

䎽,古文從昏。

”是“聞”古文作䎽,故可讀為惛也。

《辭通》卷6謂“閔”為“聞”形誤,又卷18謂“聞”為“悶”形誤,並誤;而卷6謂“聞、惛音相近”,則是也。

蔣禮鴻謂“鈍聞”即“童蒙”之轉,亦未得。

(10)毁譽之於己,猶蚊䖟之一過也(《俶真篇》)

按:

“蚊”為古楚語。

《說文》:

“蜹,秦晉謂之蜹,楚謂之蚊。

”《慧琳音義》卷9:

“蚊蚋:

小蚊曰蚋。

《說文》:

‘秦人謂之蚋,楚人謂之蚊。

’”或作蟁,古字。

《俶真篇》:

“雲臺之髙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翺翔。

”《天文篇》:

“半夏生蟁蝱。

”《汜論篇》:

“夏日則不勝暑熱蟁䖟。

”字或作蚉,《慧琳音義》卷66:

“蠓蜹:

《論文》作蚋,俗字也。

《古今正字》云:

‘秦謂之蚋,楚謂之蚉也。

’”

(11)擢德𢶊性(《俶真篇》)

高注:

擢,取也。

𢶊,縮也。

按:

《莊子·駢拇》:

“擢德塞性。

”為此文所本。

《釋文》:

“擢德,音濯,司馬云:

‘拔也。

’”林希逸曰:

“擢,抽也。

塞,猶言茅塞也。

”擢當訓拔取、抽取,塞為誤字。

王念孫曰:

“塞當為搴。

”王叔岷申證之;王利器說同王念孫,于省吾曰:

“塞亦寋之譌,應讀為𢶊。

”𢶊訓縮者,字或作攓,《文子·上禮》正作“攓”,《玉篇》:

“攓,縮也。

”與高注正同。

字或作𦂇,《廣韻》:

“𦂇,𦂇縮。

”《國語·周語中》:

“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

”韋注:

“縮,引也。

”汪遠孫謂縮讀為摍。

《說文》:

“摍,蹴引也。

”《小爾雅》:

“縮,抽也。

”《廣韻》:

“摍,抽也。

”可證縮、摍通用。

又《楚語上》:

“縮於財用則匱。

”韋注:

“縮,言取也。

”縮亦當讀為摍,有“引取”、“抽取”之義。

楊樹達曰:

“高訓𢶊為縮,非也。

”于省吾曰:

“𢶊不應訓縮。

”王利器曰:

“高訓為縮,未之聞也。

”則皆失考矣。

楊樹達謂𢶊本字為㩃,引《說文》:

“㩃,拔取也。

”是也。

“㩃”為古楚語,字或作攓、搴、𢷘。

《方言》卷1:

“攓,取也。

南楚曰攓。

”又卷10:

“攓,取也。

楚謂之攓。

”《莊子·至樂》:

“攓蓬而指之曰。

”《列子·天瑞》同,《御覽》卷374引《莊子》、《類聚》卷82引《列子》並作“搴”字,《莊》、《列》正用古楚語。

《說文》:

“㩃,拔取也,南楚語。

《楚詞》曰:

‘朝㩃阰之木蘭。

’”《慧琳音義》卷87:

“𢶊芙蓉:

《方言》:

‘南楚謂取曰𢶊。

’《蒼頡篇》:

‘拔取也。

’亦作

,論作搴,亦通俗字。

’”《史記·孫叔通傳》:

“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

”《索隱》引《方言》云:

“南方取物爲搴。

”《廣韻》:

“搴,取也;𢷘,上同。

”《集韻》:

“㩃,《說文》:

‘拔取也,南楚語。

’或從蹇,亦作搴。

(12)不與物相弊摋(《俶真篇》)

高注:

弊摋,猶雜揉也。

弊,讀跋涉之跋也。

摋,讀楚人言殺也。

按:

陳麗桂曰:

“‘弊摋’亦宜為楚語雜揉之意。

”陳說是也,而無論證,茲為補之。

向宗魯曰:

“《莊子·駢拇篇》:

‘敝跬譽無用之言。

’《釋文》:

‘分外用力之貌。

’此‘弊摋’當與‘敝跬’同(跬,郭音屑)。

字又作‘蹩躠’,《莊子·馬蹄篇》:

‘蹩躠為仁。

’《釋文》:

‘李云:

用心為仁義之貌。

’案:

用心用力,義並得通。

向、崔本作‘弊殺’,蓋與《淮南》所據本同。

”楊樹達曰:

“《莊子·馬蹄篇》:

‘蹩躠為仁,踶跂爲義。

’《釋文》:

‘躠,向、崔本作殺。

’‘弊摋’與‘蹩躠’同。

《釋名》:

‘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言之也。

’‘末殺’與‘弊摋’亦同。

”譚獻曰:

“弊摋猶末殺。

”諸說並是也,而猶未盡。

《精神篇》:

“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

”高注:

“瑕,猶釁也。

其見利欲之来也,能審順之,故不與物相雜糅。

”故弊摋猶雜揉也。

《莊子》“敝跬”、“蹩躠”、“蹩殺”,正為古楚語。

此詞流傳至各地,語音變異,產生很多異體,下面詳考之。

字或作“弊𨭝”,《路史》卷3:

“揣丸變化,而與物相弊𨭝。

”《通雅》卷7:

“‘撇屑’一作‘徶㣯’、‘䠥𨇨’。

又脣送之為‘䠥𨇨’之聲,相如《賦》:

‘便姍撇屑。

’《史記》:

‘媥姺徶㣯。

’《南都賦》:

‘䠥𨇨蹁躚。

’或作重脣為‘勃屑’。

郝公收《莊子》‘敝跬’為‘撇屑’,非也。

”《别雅》卷5:

“弊殺、徶㣯、嫳屑,蹩躠也。

《莊子·馬蹄篇》:

‘蹩躠為仁。

’崔譔、向秀二本皆作‘弊殺’。

按《釋文》‘躠’本悉結反,又素葛反,與‘殺’音相近,故古本或通作‘殺’字,以音同也,今皆讀‘屑’。

《廣韻·葛韻》載‘躠’字,《屑韻》載‘𨇨’字,‘躠’為‘跋躠,行貌’。

‘𨇨’為‘蹩𨇨,旋行’。

音義各分,其實‘蹩𨇨’即‘蹩躠’,‘行貌’即‘旋行’,一字而二音耳,足字在旁在下無異也。

觀《莊子》‘蹩躠’一作‘弊殺’,《釋文》具兩音,可知《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

‘媥姺徶㣯。

’《漢書》、《文選》俱作‘嫳屑’,音義皆與‘蹩躠’通。

”二氏所系同源并是也,“撇屑”《漢書》、《文選》作“嫳屑”,未知方氏何據?

又方氏謂郝公以《莊子》“敝跬”為“撇屑”非也,則失考。

《莊子·駢拇》:

“而敝跬譽無用之言。

”《釋文》:

“敝,本亦作蹩,跬,郭音屑,一云:

敝跬,分外用力之貌。

”郭氏跬音屑,則郭氏以“敝跬”即“嫳屑”、“徶㣯”、“撇屑”,亦即“弊摋”、“蹩躠”矣。

《集韻》跬音先結切,與“屑”同音,正本郭說。

孫詒讓曰:

“《說文》:

‘蹩,踶也。

’‘敝’、‘弊’皆叚借字。

窪,郭本當作‘薛’,‘薛’俗書或作‘𦵮’,與‘跬’形近。

”則拘矣;孫氏又曰:

“‘敝薛’、‘蹩薛’、‘弊摋’、‘勃屑’聲義並相近。

”則得之。

《釋文》:

“敝,司馬云:

‘罷也’。

跬,向、崔本作䞨,向丘氏反,云:

‘近也。

’司馬同。

”林希逸曰:

“敝,勞也。

跬音企,蹻跂也。

”並未確。

“勃屑”字又作“勃窣”、“勃猝”、“勃𡨧”、“侼僁”、“𣭷㲞”、“㪍卒”、“䄶(𥞳)稡”、“鵓𪁽”、“勃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