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123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试题答案.docx

文言文试题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八年试题分类选编-文言文2004-2011年

(2004年)

1、【答案】B【解析】夺:

改变。

见《陈情表》:

“舅夺母志。

2、【答案】A

解析】第一个“之”可理解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可参考《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第二个“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3、【答案】A【解析】②是说徐勣的政勣,④是说徐勣对修史的建议,⑤是说徐勣侍奉皇帝。

4、【答案】D【解析】错在“蔡京……提出异议,但皇帝……的看法”。

而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的意思,并不就是指蔡京。

5、【答案】

  

(1)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勣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2)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3)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解析】 第

(1)题3分:

大意1分,“曲意”、“降节”各1分。

“降节”可译为“降低品格”“降低操守”“降低节操”“降低气节”;“降”译为“改变了”也对。

(2)题2分:

“易之”1分,语气1分。

“以”一定要译为“因为”,“之”可以为“它”,也可不译出。

“易”译为改变、改换、更改;译为“交换、换取、容易、轻视、代替”,不得分。

第(3)题3分:

大意1分,“为……所”1分,“惜之”1分。

  【参考译文】

  徐勣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

被举荐为进士,被选举为桂州教授。

朝廷的军队讨伐交趾(今越南),转运使发文征召徐勣从军。

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漫,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勣杖打百姓,徐勣说:

“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戒,这样做就可以了。

”使者发怒,想要连同徐勣弹劾,徐勣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能强行改变。

舒亶听说他的名声,将举荐他为御史,徐勣不齿他的为人,拒绝不回应。

徐勣担任通州通判,海边有防护大堤,废弃未曾整治,每年海水泛滥成灾,百姓以此为苦。

徐勣亲自督促防卒防护筑修,堤成,百姓依赖徐勣的功绩好处。

徽宗即位,升迁为中书舍人,修订《神宗史》。

当时绍圣年间结党结盟的现象在朝中还存在,人怀贰心,来阻挠新政。

帝对徐勣说:

“我每次听百官进谏回答,不是欺诈就是谄媚,只有你是骨鲠之臣,是我所倚赖的。

”诏令与蔡京共同校订《五朝宝训》。

徐勣不愿与京供事,坚决拒绝。

迁任翰林学士。

国史长时间未能修成,勣说:

“编修《神宗正史》,已经历14年了。

未能成书。

这是因为元佑绍圣年间的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门主管依靠司马光的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乎采用王安石的《日录》,各自著述,所以评议一片杂乱。

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哪一家能没有呢?

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验修订是非,集成大典。

”帝认为言之有理,命徐勣起草诏书警戒史官,使他们尽心选取剔除,不要使史书失实。

徐勣与何执申一起在宫中随侍皇上,蔡京用皇上旧宫僚的身份,常常曲意逢迎两人,徐勣未曾稍稍降低节操。

请求归省看望生病的亲人,有人进言说翰林学士未有出京的,帝说:

“勣请求谒告归省罢了,不是离开朝廷,(你们)怎么想要轻易改变他的诉求。

”大观三年,为太平州知州。

应召觐见,极力阐述茶盐法已成为百姓苦痛,帝说:

“因为财政用度不足,(所以推行茶盐法)。

”勣回答道:

“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

现在国库空虚,只要陛下明确诏令有关部门,研究商议,勉力行事就可解决。

”帝说:

“长时间没见你,今日一见才听到美芹之献。

”蔡京从钱塘应诏回京,用隐晦的言辞打动徐勣,说:

“您的功勣在伯通(何执中,字伯通,与蔡并为左右相)之上,伯通已经位居相位。

”勣笑道:

“人各自有自己的志趣,我怎么能因为利禄而改变呢?

”京惭愧不能对答,勣也始终未被重用。

因病辞世,年79岁。

勣正直公正,尤其被皇上礼遇推崇,却未被重用,当时的议论为他感到惋惜。

(2005年)

 1、【答案】B【解析】A.谢罪。

B.拒绝;辞别。

C.举起。

D.都读shuò,多次。

  2、【答案】A【解析】例句:

为,介词,替。

A.替。

B.成为。

C.因为。

D.被。

  3.【答案】D【解析】①②④明显与智谋无关。

  4.【答案】B【解析】“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不是阳城酗酒的原因,文中无此表述。

  5.【答案】

(1)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都送给了他。

  

(2)(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3)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解析】 第

(1)题中“会”,恰逢,正逢;“里人”,同乡;“亲”,父母;“贷”,借入,借钱;“然”,这样;“举”,全,都;“与”,给。

  第

(2)题中“常”,经常;“以”,拿;“质”,抵押,作为抵押品;“重”,敬重;“售”,买。

  第(3)题中“候”,等候;“其”,代词,代指阳城;“往”,前去;“称”,称赞;“获”,得到,所得。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

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

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

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

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

“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

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

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

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做右谏议大夫,特地派长安尉杨宁到他家送给他成捆的丝织品。

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

等到他出任官职,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

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锁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却与他的两个弟弟延请宾客,日夜畅饮。

有朋友想劝他不要整天宴饮,阳城揣出了他的心理,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拒绝,阳城就先举起满满一杯酒敬他,朋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与他推杯换盏,有时喝醉了仆倒在酒桌上,阳城有时先喝醉躺在朋友的怀中,朋友们说什么他全没听见。

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阳城常对他的两个弟弟说:

“我俸禄的收入,可以先估计一个月吃米及薪菜盐的花费,先准备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积余。

”衣服没有多余的,有朋友称赞他衣服漂亮,他就高兴,把衣服送给人家。

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

阳城听说了,就说:

“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

”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

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

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展开营救,结果阳城得以免罪。

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

阳城扬言:

“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

皇帝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为相,正是阳城的功劳。

阳城出京做道州刺史。

道州出产侏儒,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

阳城同情他们生离死别,不进贡。

皇帝派人去要,阳城呈上奏章,写道:

“道州这地方的百姓个头都矮小,如果要进贡,不知道哪些可以进贡。

”从此就不再进贡了。

州里赋税没有按时缴纳,观察使多次指责。

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赋税,到了道州,对阳城没有出来迎接感到奇怪,拿这事问当地官吏,官吏说:

“阳城认为自己有罪,把自己囚禁在牢狱里了。

”判官非常震惊,奔入牢狱,拜见阳城说:

“您有什么罪啊?

我只是奉命前来给你请安罢了。

”判官在道州停留了几天,阳城不敢回去,住在馆外待命。

判官见状勿忙告辞离去。

顺宗即位,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死了,死时七十岁。

  (2006年)

  1.【答案】B【解析】“责”是“要求”的意思。

  2.【答案】B【解析】A项“来”;B项和例句“用”;C项“凭”;D项“而”。

  3.【答案】C【解析】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

  4.【答案】

(1)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2)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3)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解析】 第

(1)题“民,吾民也”是判断句。

“振”通“赈”,救济。

“胡”,为什么,怎么。

  第

(2)“罢”通“疲”,疲惫不堪。

“所以”,“用来……的……”。

  第(3)题“大雨”“烈风”“雷电”“衣冠”,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时要补出相应的动词。

  【参考译文】

  董槐,字庭植,定远县城人。

年少时就喜欢谈论军事,暗地里读孙武、曹操的书。

他身体魁梧,额头宽,两颊丰润,长有漂亮的胡须。

谈论时事慷慨激昂,常自比为诸葛亮、周瑜。

父亲董永对他要求很严格,听到他自比诸葛亮、周瑜的事后,非常生气,叹息道:

“你不努力读书,又喜欢讲大话,只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我不愿意你成为这样的人啊!

”董槐心里很惭愧,于是就学于永嘉叶师雍的门下。

  嘉定十四年,朝廷任用他做广德军录事参军。

有人诬告富人李桷私下里铸造兵器,暗中结交豪杰来响应叛臣李全,图谋不轨。

郡守就将李桷逮捕入狱。

董槐通过查访,看出是桩冤案,告诉郡守。

郡守说:

“为叛臣说请,当诛族。

”董槐说:

“执法官吏明知案件有冤情,却还要把他推向死地来付会法律,难道法律规定被告人不论冤枉不冤枉,都要杀头吗?

”郡守仍不予理会。

不久,郡守因办理父丧去官,董槐负责处理郡事,感叹道:

“李桷确实是冤枉的,现在如果不想办法放了他,恐怕活不了了。

”于是为他翻案,表明他没有谋反之心,奏章呈上后,李桷终于得释。

  绍定三年秋天,暂任镇江府通判,刚到任,恰逢李全谋反,李全渡过淮水逼近长江,上级紧急从州里调拨军队。

董槐当日就带兵渡过长江,向西挺进,李全逃走,于是带兵返回。

嘉熙元年,被调往常州主持政务,三天后,董槐任湖北提点刑狱时,常德军中发生骚乱,夜里放火吵闹,董槐带领几个随从骑马赶到火场,问作乱者为什么这样?

乱者说:

“将军马彦直掠夺我们的年度军饷。

我们要求他偿还,并不是要反叛。

”董槐坐在马上,叫来彦直立斩于马前,于是骚乱的人都回到了队伍中。

嘉熙三年,主持江州政务。

秋天,渡江来归附他的灾民有十多万人。

官吏们都说:

“国家正在用兵之际,急需储备的粮食,哪里还顾得了给灾民粮食吃呢?

”董愧说: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于是灾民们到了他这里如同回到了家一样得到了救济。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

他检查税收,发现被官吏侵吞税收现象严重,于是下令说:

“我管理江西,官吏还敢侵吞税收不悔过自新的,我将杀了他!

”于是盗取赋税的官吏都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董槐趁机为民除害,裨将卢渊凶狠狡猾不听从命令,董愧将他在军中斩首示众,于是军中整肃,没有人再敢胡作非为了。

皇上一天天地重用董愧,董愧论事不隐藏自己的观点,意在阻止皇上有不利于治理国家的想法,不说取悦于皇上的话。

皇上问修太乙祠的事,他回答说: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皇上问边疆的事,他回答说:

“外面有敌国,就应该谋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能自强的人别人怕我,我不怕别人。

”董愧每次上奏,皇上总是称赞他说得好。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出去,给弟子们讲解《兑》、《谦》二卦,问他们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弟子们回答说现在是半夜,于是就去世了。

(2007年)

  1、【答案】C【解析】此处应取“窥伺,窥探,观察”之意。

  2.【答案】D【解析】①三人的交往是三人志义相合,此处仅是普通的叙事,与人物计谋无关;②反映人物的谦逊,与计谋无关;③反映人物心思的精巧,与计谋无关。

  3.【答案】A【解析】此项所叙述的事件时间颠倒,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具体时间文中并未涉及。

应表述为“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后来亡命江湖;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进之安葬母亲之后,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4.【答案】

(1)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2)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3)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解析】第

(1)题重点在于“忍”和“怨”,其中“忍”在《鸿门宴》中有“君王为人不忍”一句。

  第

(2)题“设备”一词古今异义,不可视同今日之名词“设备”,“悉”在中学课本中多次出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大王乃悉召群臣议”。

  第(3)题“死”是为动用法,《陈涉世家》有“死国可乎”。

  【参考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

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

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

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

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

“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

”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

留了五天,高进之说:

“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

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

“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

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

”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

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

“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

”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

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假装用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高进之就抄小道进入江陵,散布言论说:

“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斩了他的首级宣示于众。

”所以谢晦的同党听了之后瓦解松散,部下闭门不再作战,事情平定后,高进之担任了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攻打魏国,知道了高进之的名声,请高进之和自己一起去,高进之对家仆说:

“到彦之定会失败,我说的话就会惑乱军队,不说就会遭遇灾难。

”就请求护送粮草,才得以幸免。

檀道济晚年惧怕祸乱,他的夫人刘氏派婢女询问高进之,高进之说:

“道家警戒充盈满溢,(如果充盈满溢)的话,祸乱或许无法避免。

但是檀司空现在功名高出当代之上,如果能死得其所,也算不辜负自己。

”夫人刘氏哭着告诉檀道济,檀道济心下狐疑,没有多久,就被拘捕,檀道济目光发亮象火炬(愤怒),取下发巾扔在地上说:

“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

”薛彤说:

“身经百战,死亡不是意外的事情了。

”高进之托起胡须笑着说:

“我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这是大宋的光荣。

”坐在地上接受刑罚,脸色没有任何变化。

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所以没有人收尸。

薛彤死后,他的儿子背负尸骨回家安葬。

  (2008年)

  1.【答案】D

  【解析】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

《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2.【答案】B

  【解析】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

用排除法,选择B项。

  3.【答案】C

  【解析】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

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4.【答案】

  

(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

  第

(1)题“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第

(2)题“比”,近来。

“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第(3)题“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

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

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

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

诸将对吴汉说: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

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

周建军大败。

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

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

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

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

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

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

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

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

“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

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

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

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

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

吴汉随光武帝征战。

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

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

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

他说: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死后,谥忠侯。

  (2009年)

  1.【答案】D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之“率”(都,全)。

  2.【答案】A

  【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3.【答案】C

  【解析】C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4.【答案】

  

(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解析】

  第

(1)题重点落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

  第

(2)题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

  第(3)题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

  【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

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

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

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

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

“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

”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

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

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

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

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

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

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

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

彭公抓住他的手说:

“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

”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

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

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

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

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

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

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

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

哎!

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10年江苏卷)

5、B

【解析】B.容止:

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6、B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7、C

【解析】“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8、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喷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