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096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愿海心髓要义释1.docx

愿海心髓要义释1

法王著作译传系列

17

 

愿海心髓要义及引导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目录

愿海心髓要义释1

愿海心髓初机引导28

《愿海心髓》共修倡导55

 

愿海心髓要义释

益西彭措堪布 讲述

 

首先解释愿文的题目:

愿海心髓·普贤刹之大日轮

“愿”是指对普贤行的希愿之心。

由于普贤行有无量支分,对普贤行的希愿也就称为“愿海”。

《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等的注释中,将无量无边菩提行愿归纳成120万类,再归纳就全摄在《普贤行愿品》中,而本愿正是《普贤行愿品》的心髓。

藏文直译为“心中心要”,即广大愿海的心中心、要中要,故称“心髓”。

“普贤刹之大日轮”是譬喻,借助对比来突出本文的特点。

一般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十亿个小世界,每个小世界的须弥山腰部都有日月轮,整个大千世界共有十亿个日轮,每一个日轮只能照耀一个小世界,而照不到其他地方。

普贤刹则很特别,日轮能普遍照耀整个刹土范围,所以叫做“大日轮”。

与此类似,这篇心髓愿文能普遍含摄《行愿品》的一切内容,或者含摄所有菩提愿海的内容。

从内层来说,是将菩萨无量菩提行的行境喻为有无量设施种类的刹土,得获心髓就像出现了一个大日轮。

大日轮的光明能照耀整个刹土,而我们只要透达心髓法,心中出现这篇大日轮般的《愿海心髓》法义,就能照见、显了一切菩提愿海的内涵。

以下就正式解释此心髓法的甚深内涵。

首先在释迦佛前祈祷:

无量二聚圆满所成身,具有六十支分梵音语,

十力功德普门圆满意,能王天中胜天祈垂念。

此颂是忆念此颂是忆念大悲世尊身语意的圆满功德来生起信心和敬重,之后一心祈求世尊垂念,加持我等成就愿海心髓。

为了引生信心和敬重,首先要认识佛陀圆满的身语意功德。

“无量二聚圆满所成身”:

“聚”指资粮。

比如,成办一件事情或者到达一处目的地需要有圆满的资粮。

同样,只有福慧资粮达到圆满才能出现佛的色身。

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世尊因地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集福慧资粮,直到这一世才现出无与伦比的色身庄严。

圆满的色身是一切利他事业的依处,如《宝性论》中说:

佛有法身和色身,法身是自利圆满的依处,色身是他利圆满的依处。

我们现在虽然见不到佛身,但对佛的画像或塑像等以真实信心来缘念,也会当即得到佛的加被。

“具有六十支分梵音语”:

佛说法有无量妙音,每一种都不可思议,归纳起来有六十种妙音支分。

比如,佛的音声悠扬流畅,不急躁,也不会吞吞吐吐;佛说话的声音不大不小,而且非常清晰,无论在近处还是远处,乃至在他方世界,所化都能够清晰地听闻,跟在佛前没有差别;众生听闻佛语后,很快生起等持,身心轻安喜乐,善根得以滋润长养,无明和邪执减退,并随自身根机而得到调化;佛语完全符合实际,言词没有缺失,法教十分圆满,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法门丝毫不缺;佛通达一切所知,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有提问都能无碍解答;佛以一音声说法,在场的天、人、龙、畜等各类有情,都能听到自己同类的语言,并且都能随着自身根器得到相应的理解等。

“十力功德普门圆满意”:

这是显示世尊圆满的意功德。

佛的遍智于一切所知无碍而转,称为“力”。

“十力”是从十个方面来说明,包括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等。

总的来说,佛智彻见一切所知,如在掌中观酸果般清晰,又如一面大圆镜般完全照了一切法,这叫做“一切种智”。

“能王天中胜天祈垂念”:

由于佛具足圆满的身语意功德,因此称为“能仁王”或“天中胜天”。

这是通过比较来赞叹本师的无上功德。

“能仁”,指堪能防护三门业行。

这一分义通于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者。

“王”显示佛是无上的能仁。

断尽了极微细的习气,以及非一切智威仪的行为等,超过声闻、缘觉和菩萨,因此称为“能仁王”。

“天中胜天”:

“天”表尊贵义,通常会说到五种天:

世天、生天、净天、义天和第一义天。

其中“第一义天”特指诸佛。

佛彻见万法唯一是真如性,客尘只是无而现的妄相,实际没有,这就是佛性不空义,也是一切义中的第一义。

对于彻见真理的佛,就称为“第一义天”或“天中胜天”。

世尊有圆满的身语意功德,智慧身遍一切处,遍在我们心中,当我们向佛祈求时,佛即刻了知,并能当下赐予加持。

因此,念到这一句时要作意:

“祈求世尊以大悲眼观照我、护念我、证知我的发愿,加持我的发愿如实成就!

”如是提起极殷重的心,在世尊面前,随同法王发起殊胜的大愿。

以下逐条讲解各心髓大愿:

一、随学世尊发利他悲愿

佛于三苦极剧逼恼众,以大哀怜悲心近摄取,

为令所欲二利如意成,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我亦遍空有情界未尽,不贪自利寂乐自圆满,

如饰依止利他胜意行,普门当入三有城域中。

这一愿有两颂。

第一颂讲述世尊因地发菩提心的状况,以此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

“三苦极剧逼恼”,是说最苦难世界的状况。

苦以逼恼为相,一切烦恼性业的力量所感果报必然不安宁,处在苦性当中,对此以“逼恼”来描述。

“极剧”,指逼恼的程度非常强烈,达到了高度运转的状态。

其中“苦苦极剧逼恼”,指娑婆世界是恶业极其繁盛、痛苦不断加重的区域,这一点不同于他方世界。

尤其五浊炽盛时期,人们心中充满了邪见、烦恼,彼此斗争不断,造下各种恶行,感得果上出现极其剧烈的苦苦。

“坏苦极剧逼恼”,指由于执现前的乐为真实安乐,以及邪见炽盛、不信正法,众生无法得到正法的教化而认识现世乐的欺诳和过患,因此,他们把所有心力都投注于现世乐,在得到时就必然生起极度的贪著。

“行苦极剧逼恼”,指浊世的染污缘多,环境处处引诱人们起惑造业。

因位的感染程度深,播植的苦因量大而密集,所以果位行苦的逼恼性也是极大,一直不自在地随业迁转,很难处在平静中。

由此可知,浊世众生心中几乎没有乐因善法,仅仅不断地制造苦因,未来必将是无数世陷在极深的大苦中。

对此,诸佛也感觉极难救度,纷纷住持清净佛土,接引善根深厚的人。

只有释迦世尊以大哀怜恻怆之悲心,不但不舍弃众生,反而走近他们,修集功德,集聚力量来摄取,如同母亲不忍舍弃重病幼子,总是想方设法拔除他的苦,无论多艰难都愿意努力,无论受多大的苦都甘心情愿。

光有悲心还不够,为了达成所欲的自他二利,还要树立起坚实的愿力,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来作为根本,具体即是五百悲愿所摄的无量支分内容。

包括我们如今所得一切佛法上的利益,都来源于世尊发菩提心的恩德。

也就是说,只要发愿后不断地积资粮、修功德,当积聚到量时,的确将如所愿而实现。

第二颂是讲,我们要以释迦佛为榜样,随学世尊发利他悲愿:

愿我乃至众生界没有穷尽之间,恒时不贪自利寂乐的自圆满,如同佩戴美饰般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和行为,从一切门类趣入三有城域,在一切种类的众生界中去作饶益。

对此誓愿要从正反两方面来领会。

消极方面即“不贪自利寂乐自圆满”。

为私我谋利是大乘道的最大违品。

只有以大悲行持广大利他,不为一己之私,也不求小乘息灭自身惑业的寂灭乐,才能开发出无量的菩提行海以及佛的色身、刹土、事业等,最终真正达到圆满。

“不贪”表示所发的愿不著在自利寂乐圆满上,如同世尊因地般,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利他行,而且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来行持。

积极方面,指念念想到众生利益,发愿随自己能力的差别,从一切门类趣入三有城中救度众生。

“利他胜意行”,即利乐有情的增上意乐和增上加行,其实都是悲心的自性。

想让有情得到一切现前和究竟的利益安乐,即“增上意乐”。

依止作利乐的意乐后,以身口意的行为把众生安立在利乐中,即“增上加行”。

我们随学世尊就要发愿受生在众生界来引导众生,把他们安置在现前和究竟的一切利乐中。

受生轮回取决于增上意乐;如果没有增上意乐,最多就是以小乘心住在寂灭边。

所以,大乘人恒时不可离开增上意乐,依止情形应如女人依止饰品般。

女人认为没有首饰就不美;菩萨则唯一执持利他胜意行作为自身的庄严,感觉一旦失去,自己会变得非常丑陋,羞得没脸去见十方佛菩萨。

如是当悲心、增上意乐达到坚固,具足利他胜意行时,就不会如声闻般舍弃轮回,而是甘愿利益众生,甘愿数数受生在三有各种生处来作成熟。

有情有各种身相、语言、心性、苦乐等,对此普门遍入,发愿受生为各类有情的身相,以同类的身语切近地摄取有情,成熟他们的相续。

由此,能最大程度地利乐一切种类的众生,实现度尽一切有情界的悲愿。

总之,先是观察到一切有情被三苦极度逼恼,发起大哀怜心:

我一定要走近他们、摄取他们。

为了拔除彼等众苦,我甘愿牺牲一切,不贪任何自利的寂乐圆满。

也就是说,需要进行各种利他思维,时时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并由此启发出受生众生界以及入三有大城的愿力。

随后将在无数世间界,在有情面前出现相应的殊胜身,最终实现把有情都安置在现前、究竟利乐的果位,从而达成整个菩提行海的所愿。

因此,这一愿是开启无边菩提行海的根本。

 

二、依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海愿

祈愿恒为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

依于普贤行愿品所说,无量菩提行海究竟成。

这是祈愿自己时时依止文殊智来成满普贤行海。

对此从自力的随顺分、真实分和他力三层来解释。

第一层——随顺分

随顺分重在信解。

依据此义,“一父”指对如来藏或自性普贤的信解,信解此中有无量智慧德能,所以叫“智慧藏”。

一旦对自身本具的智慧藏生起信解,心就被它摄持,之后必然对《行愿品》的字字句句如是作意、祈愿,也就会出现“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的随顺分,即在心中逐渐出现妙吉祥。

“妙”,指远离无知、邪解、疑惑等违品;“吉祥”,指能够生起信解;“勇士”,指开始行持,能缘念愿文的字句而起愿,具有依《行愿品》发愿的能力。

启开信解之后,本体上确信自身是智慧藏,缘起上确信最合乎智慧藏全分流露的状况是普贤行海,于是能完全确定普贤行是自己唯一要走的路线,也是最圆满的目标,毫无怀疑。

这时,自然会有很大的欢喜、乐欲来恒时摄持自心来按照既定的方向运转。

所有回向都要以完成普贤行这一最大的宗旨来印持,如此才会出现信解位的“究竟”。

也就是确信普贤行海整个的路线,以及为什么要时时不离普贤行,这才是信解到了究竟。

从此不会变成其他,而将把这一原则推展到尽未来际。

如上所述,菩萨无量阿僧祇的愿归纳成120万类的菩提行愿;这些全部摄在《普贤行愿品》中;而《行愿品》的所有愿就摄在“随学文殊普贤二圣”愿中;这些愿又摄在“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两颂中;两颂再归摄就是“为得普贤殊胜行”一句心要。

因此,我们应当唯一往这一目标回向,无论修任何善法、做任何善根,都决定是“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就是在一切生中“恒摄持”。

第二层——真实分

一切佛法的心髓就是现见本性文殊。

一旦见到“一父智慧藏”并以此摄持,就可以使整个局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此处“一父”,指唯一的根本——不二智慧,它是现证涅槃的根本、一切转依的根本、出现无边普贤行海的根本。

因此说,称性发起普贤行愿、开发自心的转折性标志是登入初地。

“智慧藏”是无为法,指自身本有的智慧德相、本性文殊。

当现见本面时,将发现本具的智慧原本常住不灭。

这就是真实的文殊,远离了错乱境界中的各种不妙或粗浊法,叫做“妙”;不是犹如虚空般空无所有,而是空且光明,叫做“吉祥”;它一旦出现就具有大力量,能断能行,所以叫“勇士”。

也就是以证悟的力量,在任何处都能够不随妄识迁转。

这种力量逐渐增上,妄识就逐渐削减力量,本性的力用越来越圆遍地发挥,进而出现一切普贤行海。

一反过去的不贤不妙,此时变得逍遥自在,住在本来的大乐中,没有一刹那迁变,天真常乐,因此用“欢喜”来表示。

“恒摄持”,即刹那不离,不会流落到虚妄分别的幻影和流转当中,没有一刹那的生灭流注。

最终以本来智慧的起用,顿时圆满一切普贤行海,即“究竟成”。

因此,我们不应把文殊和普贤看成两个人,其实文殊代表根本,普贤代表极果的证成。

之后,一切发愿都往这个无上目标进趣,一切善根都往这个唯一目的回向,即是“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三层——他力分

我们是处在梦中没醒来的文殊,文殊圣尊是彻底觉醒的智慧本性,他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或代表。

我们要得根本,就要从随顺分开始起现智慧的力量,当证取或见到自性文殊后,就能有力量摄一切行,直接趣往果地。

而这一切都要先依靠文殊圣尊加持入心才容易成办;得加持的关键,就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欢喜摄持,此中含摄了一切依止法的根本。

如何才能得到摄持呢?

自己以信心和恭敬,向文殊圣尊顶礼、供养、承事、赞叹等。

只要信心和恭敬心到量,文殊的加持当即入心,就会很快开启我们的智慧。

由于自他不二的缘故,缘起一旦和合,力量当下注入心中,能使我们得到智慧尊的摄持加被,如同被赋予新生命般非常顺利地趣入菩提行海的修证中。

我们的修证路线是:

首先得文殊圣尊欢喜摄持,智慧一旦开发,就有力量摄持行为,此后一路的修证都能迅速开展,最终完成普贤行愿。

《华严》中讲,善财童子的根本上师是文殊菩萨,以文殊威神力的摄持,才能见到诸多善知识,逐渐圆成了依止110位善知识的历程。

而且,也是以文殊威神力的摄持,闻菩萨行、入解脱门,一路修证,最后在普贤座下得到加被,证到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到了今生,法王上师也是如此示现。

首先见文殊,然后在文殊前发普贤行愿,最终也是以文殊刹那不离而摄持,才使得整个普贤行究竟完成。

可见,这是一条直捷的路。

在他力方面,得“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的恒时摄持,是渡越一切普贤行海的根本要点。

三、随行诸佛获得增上事业之力愿

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

我愿常随佛行成胜仆,获得增上广大事业力。

这是以在此方世界为代表,发愿成就弘法利生的力量。

一尊佛出世是整个三千大世界最大的事件,意味着世界最光明璀璨的时刻、众生最得利益安乐的时刻来临。

佛陀出世以后将宣说圆满教法,有缘众生就能得佛摄持,脱出生死海,被安立在解脱和成佛的果位,所以是最大的事件。

因此,当佛出世时,我以普贤行愿力的缘故,发心做他最忠诚的仆人,到这尊佛前亲近、供养、承事,一切都听佛吩咐,鼎力支持他的事业,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兴起这尊佛的事业来。

要知道,法界当中本来没有任何角色,非主非仆,一切都不是。

然而,在缘起上是无私的,当每尊佛成为圆满教主,我们都要认定:

我要做仆人。

比如,释迦佛出世时千佛护持,而他们示现的相全是仆人。

当没有了私我时,充当什么都可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总之,缘起上主伴要相合,当一个成为主的时候,其他自然全是助手。

悟通这一道理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发愿了。

所谓的“普贤行”,正体现在“对一切诸佛承事供养、对一切众生作利乐”这两点上。

想一想:

除了这两点还有什么要做的?

佛作为圆满教主,他来的时候不去承事,怎么能利益众生?

对众生不去关怀,怎么会甘当奴仆?

佛出世和众生善缘成熟时都无动于衷,还有什么贤行?

还要思维:

以前每一尊佛出世时,我来了吗?

没有发愿力当然就没来。

即使来了,如果不曾发愿当佛的最胜仆人,就可能跟佛很疏远。

佛来的时候不去亲近承事,不去恭敬听法,不肯随佛的教令做一切有意义的事,该有多遗憾。

我往后一定再不能错过了。

思维以后,就要以胜解来发愿:

未来贤劫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在此世界示现成佛之时,我都决定在他的法会中作一个最好的仆人或眷属。

为了兴盛佛的事业,为了成办众生的利乐,尽一切心力承事佛、听命于佛,凡是能支持、兴盛佛陀法业的事,我全部去做,心甘情愿。

我要在自己的本分上把佛的事业撑起来,让我具有力量,成为他非常得力的助手,排除所有障碍和不堪能,圆满完成所有符合主人心意的事。

从弥勒佛乃至贤劫最后一尊胜解佛之间,我都决定做最配合、最忠诚、一切随佛心而转的仆人,如同舍利子、目犍连、迦叶、阿难等承事释迦佛那样。

“增上广大事业力”,是发愿自己能作种种佛事,真实摄引一切众生,把他们度到无上涅槃的彼岸。

或者,要止息违缘就有力量止息,要成就顺缘就有力量成就,要给予众生利益就能实际达成,要作一切息增怀诛的事业都能无碍进行,这就是具有能力。

我们在理上想通这一切愿,再确认它的意义后,就可以没有犹豫地在释迦佛前一次性全部发起。

此愿当中包含了在九百九十六尊佛前的承诺,以及在每一尊佛陀教法中正法、像法、末法所有时期当中仆人该做之事的全部承诺。

可见,本颂其实包含了无量如海的普贤愿行。

缘起上已经排定,公共教主就是这九百九十六尊,因此,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我们一直要充当仆人。

一切事情可以用这一句话确定,未来的一切方向也都可以用这一句话确定。

这是我们对此方世界最重大的发愿。

 

四、普摄众生往生极乐圆成智悲力之大用愿

愿结善恶业缘诸有情,此生命终同生极乐国,

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智悲力之大用速圆满。

这是普摄自他同生极乐国来圆成普贤行愿的大愿心髓。

以上三愿分别配属悲、智、力三德。

学大悲世尊是要成就大悲;依止文殊智成满普贤行,关键是得到文殊智慧藏的摄持;随行诸佛是成就弘法利生的力量。

而成就智悲力实际就是成满普贤行海,或者说是成佛。

如今已经明确目标,也大致了知行道的路线后会思维:

有没有办法让这一切在一生中快速完成?

普贤菩萨在《行愿品》中宣说了十大愿王以后,特别向华藏海众指示,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圆成大愿王的捷径,以此来迅速成满普贤行海或者智悲力的大用,而且自己带头如是发愿。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通过往生西方得弥陀愿力加被,将使这条路缩短到一生就能完成,对此称为“一生成佛之路”。

这就是我们要走的真实法道。

此“一生成佛之路”的进程有三个关要,所以发愿也要把握三个要点:

首先,在临命终外气已断、内气未断之时,祈愿没有任何障碍地见到阿弥陀佛,现前往生到极具功德的极乐国土;其次,一经往生就见到阿弥陀佛,以及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佛陀伸出如莲花般柔软的手放在自己头顶,授予成佛的记莂;再者,得授记后,本性所具的智悲力极快速地得以开发,从而出现极广大的利生大用,大用达到圆满就能现前成满普贤行。

或者说,得到阿弥陀佛授记后,自己能化无数身,以智悲力周遍十方无数世界利益一切众生。

明确了这条即生往生、得记、成满智悲力大用的“三关要”路线后,就要依此三者来祈愿。

而且,以大乘愿摄持的缘故,对一切众生也如是作三段祈愿,希望一切众生共同走上这条一生成佛之路,如经文最后所说“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更切近地,祈愿一切跟自己结上善缘恶缘的众生都往生西方净土。

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各方的亲属,以及从小到大遇到的老师、同学、邻居,一起工作的同事,包括走路、乘车等时看到的人,还有家里的宠物、其他动物等。

总之,无论认不认识、对自己好或不好,凡是有所接触、结上缘的一切有情,都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祈愿,愿他们能往生极乐世界。

具体来说,是愿他们能相信阿弥陀佛,临终时无碍见佛,当即往生到极乐世界;往生后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智悲力的大用迅速圆满。

这就是自他临终唯一的归宿。

我们要按上述理路一层层地思维,内心不断作意,然后就会愿意一切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

此后,自心也要时时专一地住在净土的愿境中作意:

愿一切有缘众生同生西方净土。

如是加强意乐能得到极大的利益。

五、心系圣教众生愿

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利乐恒吉祥,

心中所愿恒时唯有此,佛今赐予印可语安慰。

这是祈愿圣教恒常住世、众生恒常利乐吉祥。

心中所愿恒时是这两大愿,这也是三世一切佛大愿的心髓,祈求释迦佛赐予印可安慰。

圣教是佛彻见真理后宣流的教法,它圆满无谬,都是引导众生直接或间接成佛的方便,称为“无垢”。

离开圣教,众生将完全陷入黑暗中,连一丝真实的利乐都无法产生。

如同太阳升起自然出现光明般,佛的圣教兴盛,有情决定得到利乐吉祥。

也就是说,一旦圣教光明照耀整个世界,蒙受圣教之光照耀的人就会见到实现一切利乐的道路。

一旦有情明见法道,生起信解去执持,进而沿循法道行进,就会出现利或者因的吉祥,由此将得到乐或者果的吉祥(因位的吉祥叫做“利”,果位的吉祥叫做“乐”),恒时处在利乐吉祥当中。

因此,我们的第一个愿就是,祈愿圣教兴盛和增上。

不偏在某一个教派、某一个范围,而是祈愿所有圣教都兴盛,不光是此方世界,还要祈愿无边世界的一切圣教都得到兴盛弘扬。

兴盛圣教不是为了其他,而是要让所有法界众生得到利益安乐。

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愿。

所有普贤行愿的涵义归纳起来,就摄在《行愿品》的愿差别义中;而这一切又摄入为圣教和为众生两愿;进一步归摄,则是以圣教愿为根本,即摄持诸佛的圣法、兴盛佛的一切圣教。

也就是说,最终智慧圆显,大悲力用周遍开发,必然以同体悲遍入一切有情界,作各种利益事业;而欲求利益众生,唯有兴盛圣教。

因此,愿摄持一切如来的教法和证法,正是无量菩萨行愿的根本。

至此可知,为什么说一切菩萨行愿都归摄在摄持圣法和利乐有情愿中,而这两者又以持法愿为根本。

既然唯一持法具大意义,我们就应当一切处、一切时都在心中持法,日日夜夜都在十法行上精进,归纳起来就是“闻思修”。

时时用闻来熏染自己的心,用思来抉择义理,用修来成办所愿。

这也就是第三句的内涵——“心中所愿恒时唯有此”。

最后一句意为,我们以上的发愿请佛赐予印可的语安慰。

佛说:

善男子!

善哉善哉!

的确如此,三世诸佛菩萨的愿都是如此,这就是愿海的心髓。

如是印证后我们就放心了,因为我们的方向绝对正确,绝对有无上大义,可以尽未来际都在这方面祈愿,再没有更重要的愿了。

六、吉祥愿

祈愿吉祥圆满四部藏,群生悉皆成熟资养因,

遍寻不得不祥灾祸事,瑞光遍照三地悉普贤。

祈愿一切世间吉祥,也就是众生心中圆满地显出义无尽藏、欲无尽藏、法无尽藏和解脱无尽藏这四部藏。

经过正法的唤醒,有情觉醒过来,开始启发普贤行愿,从世间一分善开始,逐渐开发出善德,直至圆满显出四部藏,这些最为吉祥。

也就是说,对众生界最大的资助长养,是让每一个有情都从轮回有漏命开始逐步升华,出现出世间无漏命,再从小乘无漏命到大乘无漏命,最终出现本具的法身慧命,而这种资养的根本因正是四部藏。

因此,祈愿一切众生都成熟能资养他身心性命的因(“成熟资养因”即是“圆满四部藏”,这两句意义一致)。

祈愿无论在何处寻找,细至毫端,广到尽法界一切区域,在自他有情身上,都找不到不祥的恶趣灾祸性黑光,也找不到不祥的生死灾祸性有漏光。

祈愿一切三地有情都契入本性,周遍显出性德、显出无尽的四部藏,出现普贤的祥瑞之光。

一切有情的普贤性全部苏醒,一切国土全部成为普贤土!

如是于中土金刚座,菩提树庄严之世尊法座前,阿旺洛珠宗美善述,祈求诸佛菩萨加持如是成就。

恭敬弟子索达吉由录音记录成文,亦如是发愿。

善哉!

十七胜生铁马年九月初十

(1990年11月29日)

 

总结

我们在学修本法时,首先要认识到这是“愿海心髓”。

无量的菩萨行海愿、殊胜的普贤大愿王,摄集到心髓点,就是法王的这篇大文——《普贤刹之大日轮》。

它涉及到最关键要点的缘故,由此必将速疾趣入普贤行愿海,特别对于当代众生来说,无疑是极具窍诀性、极其精要、点中心髓的法。

首先,一切普贤行都以菩提心为根本,而本愿文就紧扣此界此期的大导师——释迦牟尼如来,他被称为“浊世悲心之王”。

他的五百白莲花悲愿特别摄受我们,跟我们因缘切近,恩德尤深,因此,我们效仿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发起最强大的悲愿。

再从这一悲愿发起普利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自己尽未来际的行为方向,或者《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恒顺众生、利乐有情等大愿,都摄在此中。

所以,发菩提心胜愿的窍诀即是随学释迦牟尼佛来发起无上殊胜菩提心。

其次,成就佛道的关键是犹如目、足般的智和行。

智慧如明目,大行如健足,二者并运才能完成无量行海,因此,这一愿是圆成普贤大行海的根本胜愿。

此中心要,就是时时都有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摄持,使我们完成《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无量行海,并达到究竟的地步。

也就是说,智行两者本来圆融,为此,我们要永远依于智行并运来完成菩提道。

“一父”,从外和内、自和他等方面都可以解释。

说到外文殊,当然是智慧大总集体文殊圣尊,实际也就是果地大智慧、根本智慧、如来藏性、万法本元。

他是智慧藏,有无尽的妙智,是出生诸佛的本源。

因此,我们要祈愿恒时为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摄持。

说到内文殊,就是恒时不离智慧本性,一切处都是智慧起用,而并不是其他。

如果能被这样的文殊恒时摄持不离,当然就不会落入虚妄分别,而且会由此发起普贤之行。

也就是由体起用,大智慧心会发起无边的贤善之行。

这种行是称合本性的,称为“普贤”,是普遍周遍的,称为“普贤”,是无所不具的,称为“普贤”。

总而言之,“文殊”表深,“普贤”表广。

普贤的大行海,在此人间就以这一品大经文来表述。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并依之趣入,将来就能发展出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

因此,我们要发愿在文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