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95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教参P19-2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

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

游戏规则:

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

(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

(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

陈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4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

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

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

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

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

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

5小格呢?

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

)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

(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

(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

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

(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

(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

(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

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

(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

+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

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

(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

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

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

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

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写在卡片上)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

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

(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

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

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

(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大家再想想:

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

+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

-155米。

(板书)

(2)小结:

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

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

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提出疑问:

0到底归于哪一类?

(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

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

(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

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

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

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

(板书:

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

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

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

(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

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

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科书P5-7例3和例4,教参P22-27

学情分析: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

(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

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

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练习课,补充整理。

练习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在同学们交流与反思中,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

2、在完成了作业本习题后的重点题讲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练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对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梳理成表。

整数

小数

分数

负整数

自然数

正小数

负小数

正分数

负分数

0

正整数

正数

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

0

 

负数

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

 

 

 

二、讲解学生困惑和疑难问题

选择:

1、一月份哈尔滨温度达到()度左右。

A-22  B22  C10

2、一月份南昌温度达到()度左右。

 A35 B-20  C4

判断:

1、不带正号的数都是负数。

     ( )

    2、整数都是正数。

             ( )

3、因为7大于6所以-7大于-6。

( )

4、最小的负数是 -1。

         ( )

三、作业超市(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做或者小组讨论)

1、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填一填

(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0米,记作( )米。

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 )米。

(2) +8.7读作(       ),“-”读作(                   )。

(3)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     ),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

(4)如果把平均成绩80分做原点,(    )记为0分,90分表示(   )分,-18分表示(      )分。

 3、比一比。

 -7()-5   1.5() 0()-2.4    -3.1()—3.1

4、判一判。

在8.2、-4、0、6、-27中,正数有3个。

(  )

5、选一选。

(1)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

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   )米。

 A、30    B、-30    C、60  D、0

(2)数轴上,-2在-1的(   )边。

 A、左        B、右       C、北     D、无法确定

(3)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8吨记为-8吨         B、15吨记为+5吨

 C、6吨记为-4吨         D、+3吨表示重量为13吨

(4)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

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

A、155      B、150      C、145     D、160       

 

四、拓展练习:

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     );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内容: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教科书P10-28,教参P29-52

教学要求: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推导。

教学难点: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3)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课时安排:

1、圆柱的认识       6课时

2、圆锥的认识       2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教参P32-35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将他们分一分类吗?

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

3、剩下的这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

突出两个圆柱图。

4、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2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3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平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象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5、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

 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点击出示研究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生1:

圆柱有2个圆。

你来指一指。

师:

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

你来指一指。

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②、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

师:

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2个什么形?

(板)

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

请同学们看平面图,圆柱的2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

它的2个底面怎样?

)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

有没有方法验证呢?

请同学们看桌上的3个圆柱,其中1号圆柱两个底面都可以揭下来,2号圆柱只有1个底面可以揭下来,3号圆柱的底面不可以揭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师:

你是用几号圆柱验证的?

说说你的想法。

生1:

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底面的直径,看是不是一样大。

   

师:

你的方法能验证别的圆柱吗?

你真了不起,一个方法就能解决3个圆柱的验证。

你是用几号圆柱检验证的?

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2:

揭下2个底面,重合起来比,发现它们完全相同。

演示。

生3:

揭下1个底面,贴到另一面,它们也完全相同。

演示。

生4:

先沿一个底面画圆,再把圆柱倒过来,和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它们也完全相同。

演示。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验证出2个底面完全相同(板)。

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

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师:

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

底面越大圆柱就越粗,底面越小圆柱就越细。

师:

圆柱的高矮由什么决定?

圆柱的高是从哪儿到哪儿?

从上底面到下底面的都是高吗?

高要怎样?

和什么垂直呢?

师:

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师:

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

(师生演示)老师斜看划一下,这个是圆柱的高吗?

想一想,圆柱有多少条高?

它们的长度怎样?

你能给2号圆柱画一条高吗?

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那么

圆柱的认识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书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教参P35-38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学生每人用硬纸制作一个圆柱体模型。

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

练习二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

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

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

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 侧面积:

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 底面积:

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 表面积:

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

(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练习二第6题。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

①侧面积:

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

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面积:

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一)

教学内容:

练习二余下的练习。

教材P16-18,教参P41-42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铺垫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第②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

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π÷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

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

(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

(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