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剧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893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1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著名剧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世界著名剧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世界著名剧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世界著名剧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世界著名剧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著名剧院.docx

《世界著名剧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著名剧院.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著名剧院.docx

世界著名剧院

 

巴黎歌剧院(法国)

 

巴黎歌剧院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巴黎艺术学园(Académie de

Musique),这好像是法国剧院命名时的惯例,有一连串的剧院都叫这名字。

但只要一提“歌剧院”(Opéra),那指的就是巴黎歌剧院,以及它属下的艺

术团体。

巴黎歌剧院创建之日,法国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当政。

路易十四信奉的

是君权神授,他精力过人,独揽大权,事必躬亲。

那时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

吕里,最得他的宠幸,此人才华横溢,而工于权术,媚上欺下,阴谋百出,

到1661年左右,他已将任免王室音乐家和批准歌剧上演的双重大权,把持在

手。

但在1669年6月28日,剧作家佩兰神父和音乐家罗伯特・康贝尔,因

为在改革歌剧上成功的尝试,打动了路易十四。

国王亲手批下一纸专利权,

准许他们独家上演法语歌剧,于是二人次年开始租地装修,到1671年3月3

日,就推出了一部两人合作的法语剧作《波莫纳》,由此拉开了巴黎歌剧院

的帷幕。

不过,吕里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时隔一年,吕里就借着剧院经

营不善,境况窘困,轻而易举地攫取了管理大权。

巴黎歌剧院的两位创建者,

下场都很凄惨。

佩兰神父负债累累,锒铛入狱,最后潦倒而终,一纸特许权

让吕里轻松买到了手;康贝尔被迫去伦敦的科文特花园剧院谋生,在那里遭

人谋杀。

吕里也是好景不长。

1687年他举办演出,庆祝路易十四龙体康复,以杖

击地指挥乐队,一不小心捣在自己脚上,竟然伤口坏疽,不治而亡。

吕里人

品虽不端,却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

他与莫里哀合作的芭蕾舞剧,在巴黎歌

剧院推出的17部大歌剧,确立了一种宏大壮丽、豪华繁复的风格,并且对芭

蕾的发展也颇有贡献。

巴黎人迷恋芭蕾,由来已久,路易十四就常常粉墨登场,大跳其舞,这

种风气经过吕里之手,更加绵延久长。

到一百年后,居然害得目空四海,眼

底无人的瓦格纳,在这上面吃了个大亏。

那是在1861年,瓦格纳预备在巴黎歌剧院上演歌剧《唐豪瑟》,巴黎人

按老规矩,非要在第二幕看一场芭蕾不可。

瓦格纳岂是成规所能束缚,虽然

老大不情愿加了一场,却偏不放在第二幕,这一下惹火了跳舞的芭蕾女星们,

因为这么一来,爱迟到的捧场客们,就赶不上替她们叫好了。

于是找了一伙

“赛马总会”的人来,搅黄了这场演出。

这次事件,在巴黎歌剧院的历史上,

可谓是臭名昭著。

第一座巴黎歌剧院,在1763年遭火焚毁。

新剧院设在杜伊勒里宫内,在

1764年以拉摩的歌剧《双子星》开幕。

拉摩是法国音乐世家出身,吕里的继

承者,为剧院写了几十部歌剧,很受欢迎。

第一场火灾6年之后,剧院迁回原址,经过改建,能容纳2 500名观众。

这期间让巴黎人看得兴高彩烈、赏心悦目的,不仅是高水平的歌剧演出,还

有一场音乐大师之间的对决。

对决的双方,是意大利的皮钦尼和德国的格鲁

克。

两位大师,风格迥异、旗鼓相当,整个巴黎分成两大阵营,各捧一方。

支持者中,不乏好事之徒,还有些人,别有用心,出于忌妒,也跟着摇旗呐

 

喊。

于是有人借题发挥,拿同一题材,约他们两人,各作一部歌剧,就是《伊

菲姬尼在陶立德》。

较量的结果,格鲁克的作品略胜一筹。

1781年6月,新建的剧院又遭回禄之灾,10月,安托瓦奈特皇后主持了

新剧院的开幕式。

皇后是皮钦尼的声乐学生,随后而来的法国大革命,不但

送了她的性命,也使得巴黎歌剧院人事动荡,更名频繁,1794年剧院搬到里

舍利厄大街,座位减少到1650个,名字最终定为皇家艺术学园。

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过后,富裕的中产阶级随之崛起,他们的口味,

更偏爱那种不惜工本的大场面、大制作,巴黎歌剧院的艺术家们乐得投其所

好。

1807年,意大利作曲家斯蓬蒂尼的歌剧《贞洁的修女》大获成功。

紧接

着他又写了一部《费尔南德・科蒂兹》。

科蒂兹是西班牙冒险家,在美洲,

靠铁血手段令强大而无防备的阿兹特克帝国臣服于他脚下。

这部歌剧场面之

大,无以复加,有骑兵的冲杀,有女主角投湖的场面,还在舞台上烧了一支

西班牙舰队。

剧中的重头戏,包括西班牙人和阿兹特克人的大合唱,还有盛

大的芭蕾场面。

这就是说,后来法国大歌剧的两个重要特征,在此已初露端

倪。

创作大歌剧的风气,既由斯蓬蒂尼开了先河,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此后

的几十年里,成了巴黎歌剧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大歌剧之大,大在场面壮丽,布景豪奢,题材也要庄重肃穆,有史诗风

格。

一般写来不是革命爆发,就是人民起义,再就是宗教战争。

要知道当时

巴黎政局动荡,群情不安,这类故事,既可刺激感官,娱乐观众,又可以略

慰不稳的民心。

这类大歌剧,多分为4到5幕,其间一场芭蕾,是万万不可少的。

对白

要绝对禁止,早先的作品,如有对白,则巴黎歌剧院在上演之时,全都得加

写宣叙调。

这时最出名的大歌剧,要算罗西尼的《威廉・退尔》、梅耶贝尔

的《恶魔罗勃脱》、《胡格诺派教徒》和奥柏的《波尔弟契的哑女》。

大歌

剧风气所至,全欧洲追随其后,巴黎歌剧院此时可谓风光独占,煊赫无比。

1822年巴黎歌剧院上演《阿拉丁》,首次用煤气灯照明,到1849年演

出梅耶贝尔的《先知》时,已用上了电灯。

剧院的地址几经搬迁,最后搬到

勒佩勒蒂埃大街,当时的座位能容纳1900余名观众。

1873年剧院又遭大火

焚毁,这才引出一座由加尼埃设计,豪奢无比的大剧院。

其实修建这座大剧院的主意,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已经提出,当时正

是第二帝国时期,法皇拿破仑三世想在巴黎盖一座举世无双的大歌剧院。

的目的,正如一位法国前总理所说:

“法国的政府首脑如想让自己彪炳史册,

先就会大兴土木。

”此话重在借古讽今,但一语中的。

拿破仑三世不但想创

造一种自己时代的建筑风格,更欲借此粉饰太平。

当时的情形,果然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为了征集设计方案,还特别

搞了场竞赛,参赛的方案,多至170余件,就连皇后也御手亲拟了一个。

最后脱颖而出的中标者,却是一位当时尚属名不见经传的铁匠之子——夏

尔・加尼埃。

加尼埃设计的剧院模型,深得拿破仑三世的赞赏;加尼埃也竭诚报效,

在研究了几百年来欧洲各地的剧院建筑,考察了各种视听效果之后,他决定

一反当时盛行的拟古风气,而创出一种“拿破仑三世”的风格。

实际上,就

是用流行的巴洛克风格为主,杂揉以五花八门的装饰题材。

用材必求讲究,

 

越贵越好,装饰务需繁复,不留空白。

装修时,金粉朱红用去无数,大理石、

马赛克更不在话下,主楼梯铺设的大理石,连花纹条理的搭配都十分考究。

据说加尼埃曾为此周游欧陆,遍觅石材。

所以整座剧院里里外外都是珠光宝

气,雍容华贵,与国家歌剧院的身份和第二帝国的时代特征都相符合。

不仅富丽堂皇,不管从哪方面看,巴黎歌剧院都可称得上是无与伦比。

剧院的舞台主台宽30多米,深20多米,如果连主台后面的附台都用起来,

进深可达40余米。

马蹄形的观众大厅,仍采用传统的意大利式样,也设有多

层柱廊式包厢,不过在建筑功能上,更显成熟。

剧场的长、宽各为170米和

100米,当年初建时,座位是2 156个。

前厅豪华而又复杂,比观众席还要

大上数倍,这些再加上排练厅、舞厅等等,总面积12 250平方米,在全世界

也是首屈一指。

在如此巨大的空间里,加尼埃用各式各样的艺术品,雕塑、绘画、挂灯、

吊灯……布满了每一个角落。

剧场正上方的穹窿顶吊着一盏大水晶灯,据说

有6吨多重,屋顶的巨幅画作,出自名画家夏加尔之手。

马蹄形剧场里上千

个座位饰以一色的红丝绒坐垫,极为华丽。

以往分散的小休息室,由一个金

碧辉煌的休息大厅取代,回廊曲折幽深,总长十几千米,里面布置着著名演

员的肖像和雕塑。

剧院的主立面又是一番气象。

宽大的台阶,引入首层拱廊,柱墩之前,

是诗、画、乐、剧诸位文艺女神的立像,两侧还有各色巨型群像,分成四组。

右侧有一组舞蹈群像,手法大胆泼辣,造型生动浪漫,是雕塑家卡尔波的名

作。

原作十分珍贵,已收藏在卢浮宫中,而在原位代之以复制品。

若论建筑风格,巴黎歌剧院代表着奢华的折衷主义的一大成功,并且它

本身就是“建筑艺术多色画法理论”的绝佳体现。

剧院的平面设计,尤其耐

人寻味,加尼埃独运匠心,于本来易受忽略之处,通过对多种功能,不同空

间,每处细节的巧妙安排,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虽然加尼埃最终没能如愿以

偿,形成一种流派,但巴黎歌剧院仍不失为第二帝国时代法国建筑中的代表

作。

另外剧院还有一部分场所属于法国国家音乐科学院,以及一所培养儿童

的舞蹈学校,剧院的图书馆,更是远近闻名。

现在的图书馆,过去叫帝王阁,巴黎歌剧院东西双侧,各有一个穹顶楼

阁,其中西面的一个,建得饱满挺秀,两边的坡道,可容车马直入无阻,极

为气派,这就是昔日帝王阁的所在。

当年拿破仑三世由这里直达包厢,远避

平民,为的是提防刺客。

时过境迁,帝制废除后,1881年这里改为图书馆,

如今以收藏丰富而知名。

拿破仑三世甚至没等看到剧院完工,便已倒台。

由于普法战争的缘故,

剧院一直修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麦克马洪时期,方始峻工。

这一年的1月5

日,巴黎歌剧院新址正式落成开幕。

自落成之日起,新剧院就有一种开放自

由的气氛,一方面尊重传统,也扶持了马斯内、古诺等新一代作曲家;另一

方面,对国外艺术团体和现代派作品也很欢迎。

剧院曾有过一系列重要的俄

国剧目演出季,瓦格纳在经过那次《唐豪瑟》的惨败后也重返这里的舞台,

就连一向不讨本国观众喜欢的柏辽兹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虽然他的《特洛

伊人》直到本世纪才得以演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剧院曾经多次改组,1973年,在凡尔赛宫上演《费

加罗的婚礼》,庆祝由指挥家索尔蒂爵士和经理莱伯曼组成的新领导班子上

 

任。

此后巴黎歌剧院在组织上,越来越倾向于皇家科文特花园剧院和大都会

歌剧院的形式,更加国际化。

演出中也开始允许使用对白。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德国)

19世纪的德国建筑,有人比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面是巴伐利亚王路

德维希的天鹅宫城堡,这座“浪漫主义的最后遗响”,高耸云端,下临飞瀑

溪谷,俨然是格林童话里的仙宫;另有一面,是瓦格纳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单看外表,它朴实无华,坚稳凝重,实用得像座工厂。

这个硬币的比喻,因

为瓦格纳与路德维希之间微妙的关系,显得格外有趣,这且不论。

要说二者

的运气,如今是盛衰各异,天鹅宫要靠国家出钱维持,成了画报和明信片上

的奇妙景致,反而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一到夏季,总有无数各国乐迷前来,

朝觐圣地,观摩那久享盛名,精彩纷呈的演出。

话说欧洲各地,每年都有很多既富传统又有特色的音乐节、艺术节举行,

其中最显要的,当数莫扎特故乡的萨尔茨堡艺术节和这里要讲的拜罗伊特音

乐节。

它是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

一手创办,只演他一个人的剧作的音乐节。

而且他年轻时的作品,还不包括

在内。

举办这盛大庆典的场所,就是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BayreuthFestspielhaus),说起它的故事,那还得从头讲起。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落成开幕,是在1876年8月,当时盛况空前,以至本

来就睥睨万物的瓦格纳,此刻更趾高气扬地宣称:

“从前,艺术家是供王公

大人消遣取乐的,如今破天荒头一遭,皇上和王爷们得上艺术家这儿来。

这话倒不假,首演当天,台下帝王将相荟萃满堂,有德皇威廉,有年轻的巴

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他是这出戏幕后的主角之一),有巴西皇帝唐・佩德

罗二世,以及数不清的达官贵人,着实让人眼花瞭乱。

全世界的音乐大师都

赶来赴会:

俄国的柴科夫斯基,挪威的格里格、布鲁克纳和马勒师徒从奥地

利来,圣桑从法国赶来,李斯特,瓦格纳从前的密友,如今的丈人也来了。

还有哲学家尼采,这位超人也驾到了,他神智清楚,端坐在观众席上,不消

多久,他就会和瓦格纳反目成仇,但此刻还是个五体投地的瓦格纳崇拜者。

首演剧目《莱茵的黄金》精彩绝伦,由大名鼎鼎的汉斯・李希特指挥,

演出阵容则囊括了许多当时的红角儿。

这将是乐剧《尼伯龙根指环》系列首

次完整地在世界上公演。

瓦格纳这部空前绝后的巨作,创作了26年,全部演

出要用20个小时,由《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

神的黄昏》四部分组成。

很多西方人认为,这部作品达到了人类艺术成就的

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讲,瓦格纳已经把所有的路都走完了。

从此以后,歌剧

乃至音乐都再也不能恢复原样。

可惜,虽然演出在艺术上大获成功,还有诸多大师、权贵前来捧场,艺

术家先前关于平等地位的豪言壮语竟全然不能兑现。

第一个演出季演下来,

剧院亏掉了十五万马克,几乎就要破产。

要知道金钱与女人,乃是令瓦格纳

困扰终生的“主导动机”。

他成名之后,每到一地,都起居豪奢,债台高筑,

并且从不费心考虑还债的问题。

债主逼急了,就三十六计,一走了之。

此刻

他万般无奈,只好四处筹措资金,还带上汉斯・李希特去伦敦,指挥演出自

己的作品,酬金虽不薄,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难补大局。

情急之下,他竟盘

算着要移民美国。

看来一切就要应验“旺佛雷德”(Wahnfried)——他在拜

罗伊特盖的出名豪华别墅——的名字了,Wahn是幻觉,Frieden是平静,可

解释为“梦想幻灭后获得的宁静”。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四面楚歌之际,慕尼黑的财政部出面替剧院

偿清了债务,原来又是瓦格纳的老恩主,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慷慨解

囊(当年瓦格纳盖旺佛雷德别墅,也是掏他的腰包)。

路德维希二世18岁登

基,一生经历扑朔迷离,包含了无数隐情与悲剧,他曾狂热地兴建一座座幻

想式的宫堡,掏空了国库,最终被人宣称发疯而被迫退位。

他屡屡救瓦格纳

于窘困之中,虽然桀傲不逊的艺术家并不对他感恩戴德,但拜罗伊特剧院能

够起死回生,他确是功不可没。

说到这座剧院,构想真是大胆惊人。

瓦格纳思想中的革命性,在此表露

无遗。

剧院有座位能容1745人,观赏大厅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意大利马蹄式

样,两边也不设多层柱廊式包厢,取而代之的扇形平面观众席,仅有一层。

皇室和贵族的包厢,更被放在平民观众之后,因而竟得了个“人民剧院”的

雅号。

顺便提一笔,时至今日,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绝非普通人能涉足,虽然

票价仍一如往昔,但若想由正常渠道购得剧票,竟要等上7年之久。

回首当

年初创业时,捉襟见肘的窘况,实在有天壤之别,不过离“人民”两字,怕

是越来越远了。

瓦格纳对自己的作品,不称歌剧,而叫乐剧,因为他的理想,是创造一

种音乐、脚本、舞台表演、造型美术诸多方面完美结合的综艺体。

他因而改

造剧院的布局,采纳名建筑师桑珀尔的设计,将一个面积很大的乐池,深埋

于舞台台口之下,结果使剧院的听觉效果,变得十分完美,并且由于观众看

不到乐队与指挥,加上呈扇形分布,向后渐次升高的观众席,使得多数观众,

都能不受干扰地看到演出。

另一项改革,是取消观众席的纵向通道,而加宽排与排之间的距离,两

侧太平门也增加了。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德国式观众席”,一经问世,全世

界的剧院争相效仿。

瓦格纳是个改革家,当然也不妨称他为战士。

他有大量的评论、自传、

书信流传于世,其中蔑视传统,鞭挞异己,文笔实在犀利。

说意大利歌剧是

水性杨花的贱货;法国歌剧像个卖弄风情的女子,嘴角还挂着冷笑;奥芬巴

赫的轻歌剧“是个大粪堆,全欧洲的蛆虫都在上面打滚”,就是他这类笔调。

乐剧的理念,本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可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空中楼阁,竟凭

着俾斯麦式的实干主义得以实现。

请看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舞台设计吧。

了让观众有一种与舞台世界的分离感,它特地设了两层台口,台口之间,是

一片黑暗。

后面再加一个附台,内里建有高压蒸汽管道——在舞台上用蒸汽

来制造烟与雾,这又是世界首创。

在《齐格弗里德》的葬礼一幕中,英雄齐

格弗里德的尸体被抬到他自己的盾上,这时薄雾从莱茵河上升起,渐渐弥漫

了整个舞台,英雄的葬礼行列,就消失在越来越暗的阴影中。

这不过是个小

场面,只在《指环》系列里,就还有屠龙、巨人、铸剑等等连台好戏,配合

瓦格纳出神入化的音乐,怎不令人看得惊心动魄,如醉如痴。

瓦格纳这个人,在艺术史上,可算是毁誉最不一的天才。

在他生前,就

有汉斯立克为首的评论界,长年对他进行围剿;好友尼采对他反戈一击;革

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严厉批判过他,还顺笔扫到他纠葛不

清的家庭生活,措词极为辛辣。

作曲家中,本国的勃拉姆斯和他水火不相容,

而歌剧领域,能和他分庭抗礼,堪称敌手的,非意大利的威尔第莫属。

威尔

第的事迹,我们在米兰斯卡拉剧院一篇中,会更多涉及,这里不妨先讲一则

趣闻。

有一次威尔第特意去听《罗恩格林》的演出,事后,他坦率地承认自

 

己打了瞌睡,但又说:

“那些德国观众也和我一样!

”作家里像音乐修养很

深的托尔斯泰,在听《尼伯龙根指环》时,不终场即拂袖而去。

另一方面,

瓦格纳的拥护者、追随者、赞助者更多,甚至有“瓦格纳协会”,“尼伯龙

根骑士团”这样的组织。

双方你来我往,口诛笔伐,互不相让,是音乐史上

尽人皆知的事实。

他又是个全才,举凡戏剧、哲学、诗歌,无不涉足,因而

他思想中阴暗的一面,像《音乐中的犹太风格》一类货色,对后世的消极影

响,更易扩散。

关于拜罗伊特城,有一点十分醒目,就是它的地理形势,恰好位于普鲁

士首都柏林与巴伐利亚首都慕尼黑中间,这两国,在德意志诸邦中,一个势

力最强,一个版图最大。

促进它们的融合,进而至德国的统一,是瓦格纳多

年的梦想。

唯其如此,当自奉为日耳曼精神表率的瓦格纳,在着手筹建剧院

时,处处碰壁(民间的反应十分冷漠,俾斯麦给他吃闭门羹,路德维希的援

助,又总是姗姗来迟),他便转而诅咒德国人这种精神状态,他后期的文章、

剧作中,都流露出对金钱万能的憎恶和强烈的排犹主义倾向。

而《指环》和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更汇入后世纳粹主义的浊流,甚至进而成了法西斯分子

寻求精神动力的源泉——“想要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必先了解瓦格

纳”。

希特勒曾如是说。

究竟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

长话短说,1883年,由于心脏病发作,一代

伟人瓦格纳撒手尘寰,拜罗伊特剧院,由他的遗孀、李斯特之女科西玛和爱

子齐格弗里德接掌。

这之前一年,有个希奇古怪的历史人物,纳粹主义的理

论先驱、英国人H・S・张伯伦,来到拜罗伊特,谒见他“心中的太阳”瓦格

纳,后来他更娶瓦格纳之女爱娃为妻,定居在旺佛雷德附近。

就是这个人,

先后被德皇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奉为先知和宗师,尤其对后者而言,因为谁都

知道,第三帝国的“元首”本人,是个很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更是个狂热

的瓦格纳信徒。

请看他的表白: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踏进旺佛雷德时的感

情。

说受到了感动,还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情于万一。

……他们从来总是支持

我的,甚至齐格弗里德・瓦格纳。

……拜罗伊特十天音乐节永远是我生命中

最幸福的日子。

”1

依照“元首”的指示,尼伯龙根神话与拜罗伊特节日剧院都成了塑造“日

耳曼式的世界观”的工具,而艺术家们,不管是否情愿,都必须为此效力。

1936年,“元首”在拜罗伊特召见帝国音乐副总监,20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家

富特文格勒,要他替纳粹做宣传。

据瓦格纳的孙女回忆,当要求被婉拒后,

希特勒勃然大怒,叫嚷要把对方送进集中营,迫于淫威,富特文格勒回答道:

“如果那样的话,帝国总理先生,我会好好合作的。

这情形一直延续到1945年。

终于,“诸神的黄昏”降临了,希特勒也像

尼伯龙根的主神沃旦一样,在自己点起的熊熊大火中,同帝国一起化为灰烬。

而曾有过这般历史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当然不可能再被允许经营下去。

到1951年,在原西德政府的支持下,拜罗伊特音乐节才重新开幕,由瓦格纳

的孙子维兰德和沃尔夫岗兄弟担任艺术指导。

哥哥维兰德艺术天赋极高,弟

弟沃尔夫岗则长于行政,在他们两人的策划、探索下,剧院与音乐节进行了

一场舞台演出的革命,并由此开创了“新拜罗伊特时代”。

维兰德的舞台设计,洗练简洁,极富哲理与象征意味。

他不断追求创新,

 

1

①引自董乐山译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

 

时常引起轰动,时常也引来一片非议。

不幸他英年早逝,但其弟沃尔夫岗,

颇有作为,在70至80年代,使拜罗伊特的音乐、戏剧活动,达到鼎盛。

人惋惜的是,近数年来,音乐节的水平,渐呈下坡趋势。

评论界的看法,多

归咎于沃尔夫岗,认为他的才气,不如其兄,而个性的专横跋扈,一如其祖。

时至1995年,更有瓦格纳家族中被多年逐出在外的后辈,公开站出来,著书

立说,历数其已往的过失。

而现年77岁的沃尔夫岗,也早已放出话来,称下

一任的拜罗伊特总监,绝不再从瓦格纳家族中挑选。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和音

乐节今后将往何处去,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意大利)

 

请猜猜这座剧院的名字:

它号称“歌剧的麦加”,从18世纪70年代诞

生起,所有的意大利歌剧大师都专门为它写作过;在这里举行世界首演的不

朽名作,不可胜数,像罗西尼的《贼鹊》,多尼采蒂的《卢克来齐亚》,贝

里尼的《诺尔玛》,威尔第的《奥赛罗》和《福尔斯塔夫》,普契尼的《蝴

蝶夫人》、图兰多特》……你猜到了吗?

这就是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全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好的剧院。

它昔日辉煌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传奇,在全世界爱乐者的心目中,它是不折

不扣的圣地,能在这里登台演出,是所有艺术家无上的荣耀,而任何一部作

品,一旦在这里获得认可,立即就会被当成是历史名作。

斯卡拉剧院的前身,叫做皇家大公剧院,它的房基,是14世纪一座教堂

的遗址,这座教堂,是用当时米兰大公夫人雷吉娜・德拉・斯卡拉的名字命

名的。

1776年,这座米兰最大的皇家大公剧院,毁于一场大火。

奉奥地利女

皇玛丽亚・泰雷莎“建造全欧洲最好的剧院”的懿旨,著名建筑师朱塞佩・皮

耶马利尼在原址上盖起了一座新剧院,命名为斯卡拉剧院。

剧院建好以后,在1778年8月3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首演剧目

是萨列里的《被承认的欧罗巴》。

根据传说,这位意大利作曲家,就是毒死

莫扎特的凶手,从普希金作的诗剧,到后来的传记影片里,此人都是一副嫉

贤害能、阴险残忍的样子,然而他实在是位平白受屈的长者,贝多芬、李斯

特、舒伯特都曾师从于他。

新建的剧院,是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外观上,宏伟壮丽,凝重大方,内

里装修,极尽奢华之能事。

405平方米的池座,面积不大,周围有六层楼座,

一色的红座椅,墙壁是白、金、栗色错杂相间,正中央点一盏极大的水晶吊

灯,有一吨半重,挂在近20米高的穹窿之上,是用360余盏小灯,精心构成,

其富丽堂皇,令人过目难忘。

这且不算,斯卡拉剧院另有一绝:

美妙无匹的音响效果。

指挥大师伯恩

斯坦曾极口夸它声响完美,举世无双,还说皮那马利尼的设计,每次都令他

激动不已。

这出色的音效,是得力于剧院的巧妙构造。

斯卡拉宽敞的观众大厅,设计成马蹄形,在19世纪,欧洲大剧院建筑的

鼎盛期,这是最流行的风格,在我国则绝少能见,只哈尔滨等地有一二处实

例。

和矩形观众厅比起来,这种形状的前部曲线是向里收缩,以座位而论,

偏而近的多,远而正的少。

马蹄形剧场的声效好于早期的矩形剧场,但由于

墙面是弧形,所以反射声很容易向后绕射,使声场不均匀,一旦处理不好,

甚至会造成声聚焦现象,但斯卡拉剧院却能始终保持优美的音效,可见设计

 

者的高明。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斯卡拉内里充斥的大量豪华装饰,起了乱反

射作用,它们才是直正的功臣。

这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