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079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docx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1

一、农业的基本概念

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1、农业的内涵

(1)狭义的农业是指生产业即种植业和畜牧业等;

(2)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渔业)、林业等。

(3)最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产业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

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

3、农业的八个部门

(1)农业生产业

(2)农业工业

•(3)农业商业

•(4)农业金融

•(5)农业科技

•(6)农业教育

•(7)农村建设

•(8)农村行政管理与政策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特点(论述)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由此繁生农业生产的以下特点:

自然再生产:

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生物循环往复不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

人们周而复始地从事生产劳动,实现劳动产品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

(2)市场周期性

2、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

(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

(3)农业技术措施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

(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

3、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1)温室效应

(2)酸雨

(3)臭氧层空间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自然气候条件有明显的地域性

(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

 (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等8个部门的综合组成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农业生产由产业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综合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

农业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绿色植物的过程,它们从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完成其生命周期,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性。

这种规律是不能被人随便改变的。

农业的生产资源如水、土、人力等都是稀缺的,因此具有有限性。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和连续性

大部分农产品是鲜活产品,不容易储存,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连续不断的。

农产品不仅是人类的食物,也为其它生物(包括微生物)提供食物;就其农产品(如谷物或块根)本身来说,也是一个生命体,在一般条件下,不宜长期保存;同时作物对环境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生产的物质有限。

所以讲,农业生产不可能一劳永逸。

第三节农业的地位与作用(简答)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这是因为:

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4、再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农业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全民幸福和中华崛起等伟大目标的实现,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二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发展简史

世界农业发展史,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就是农业与非农产业联合、分离、再联合,并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的发展史。

3、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干预少,土壤营养平衡完全依靠自然恢复,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水平都很低。

但也存在着缺点:

粗放、土壤肥力下降快、易发生水土流失、生产力低

2、对古代农业的简单分析(简答)

特点:

精耕细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目的。

—主要措施:

精耕细作,利用连作、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充分利用土地,和太阳能;

采用粮豆轮作、粮肥轮作和施用粪肥等实现养地,维护地力常新;

以人力、畜力为动力,农牧结合,很少使用商业能。

东方农业:

间套作方式、地力维持靠耕作、施肥、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论)

西方农业:

三圃式农业(林、牧、作轮换),后来发展为草田轮作,地力维持靠休闲。

特点:

规模小、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人口需求压力大、收入低

3、对近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替代农业

˜回归型:

自然农业、有机农业

˜替代型:

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业

˜持续性农业:

低投入持续农业、高效率持续农业、精久农业

替代农业的特点:

˜都有独特的哲理和世界观基础;

˜重视环境与生活质量;

˜强调利用自然过程,减少人类不必要的干预。

2、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在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内部的分工也在不断提高。

正是共同经济利益的形成和稳定,使农业和与之有关的工商业联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

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是以形色不同的农工商公司或农工商联合体为主。

现代农业阶段从开始至今尚不足50年,其内部矛盾还没有充分显示。

只能对它的特征和积极作用加以初步概括。

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机械化——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农工商联合生产经营的组织形成。

五、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城乡市场需求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国家经济政策

六、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简答)

•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各产业协调发展

•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简答)

•实事求是,逐步调整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面向市场,灵活应变

•统筹兼顾,综合发展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内涵。

1、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二、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

1、主要特征:

(简答)

(1)种植业比重大,其他各业相对小;

(2)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的比重大,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

(3)在畜牧业中,以生猪为主,其他畜产品少

(3)在林业中重采轻造,在渔业中重捕轻养

2、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在:

(简答)

(1)对整个土地利用不充分;

(2)对人财物的利用不充分;

(3)从生态环境来看,布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等问题;

(4)当前生产结构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程度低。

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方向(简答)

1、农业的增长不能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

2、农业专业化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基本途径。

3、增加高产值的农产品比重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相结合。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

6、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

7、要发展信息产业。

8、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空间结构。

(1)水平结构:

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2)垂直结构:

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

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简答)

1、生物适应环境

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

3、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

4、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一)农业景观的概念

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论述)

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Ⅱ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概要

1、前提条件

(1)孤立国中唯一的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周围为其农业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完全与外界隔绝;

(2)城市是腹地产品的唯一市场,并且不同其它区域获得产品供应;

(3)孤立国内的交通手段固定为马车;

(4)腹地具有均质性;

(5)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腹地经营者是追求最大利润,并且有能力按照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的农民;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农民承担;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4、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5、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6、杜能理论的缺陷

(1)假设是完全均一的平原,这在现实中很难找到;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第四章农业自然资源

(2)农业资源

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即指能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的所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广义的农业资源是指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源仅指农业自生资源和自然条件。

——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二、农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意义:

(简答)

(1)为研究农业结构和布局奠定基础。

(2)为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①摸清资源“家底”,查明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质量特征和潜力;

②评价各种资源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探索农业生态规律及各种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③综合分析各种资源条件在地域上的不同组合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④探讨各地区合理开发、利润、改造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向、方式和途径,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第五章生态环境

3、光周期现象

(1)光周期:

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

是指作物生长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需要一定的日照长度或黑暗长度,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这种生殖发育对昼夜交替的日照长度的感应.

也就是植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或每天昼夜长短影响植物开花的现象。

各种植物成花所需要的日照条件是不同的,但都有一个临界日长。

根据植物对临界日长的要求和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

⏹长日植物:

在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