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74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整理.docx

《教育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整理.docx

教育学整理

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4.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6.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7.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9.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0.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2.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4.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15.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18.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1)导向作用。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协调作用

(3)激励作用。

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4)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19.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20.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2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22.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7.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活动,创新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大量的知识作为基础,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是对尚无的新事物的发明,呈现出创新的意识和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的心理倾向。

因此,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8.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9.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0.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

31.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2.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33.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33.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递者、(2)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

34.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6.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7.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8.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4)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9.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

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0.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1.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4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3.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4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45.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

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46.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48.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49.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内容上,要根据教学计划一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围来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

(2)在编制形式上,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科学设计教材的结构和顺序,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实践性;

(3)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设计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参考材料;

(5)教材的版式、印刷、装帧等技术问题要符合卫生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要求。

50.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1.课程评价目的、功能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目的:

(1)改进课程;(2)改进教学;

功能:

(1)诊断功能;

(2)修正功能;(3)决策功能。

方法:

(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

52.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3.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54.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56.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9.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引导性

3、简捷性

4、交往性

60.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1.教学过程的结构或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6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4.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66.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3.教师应如何备课?

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方案,包括制定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教学方案(课案、教案)

74、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75.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76.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7.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性降低。

78.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

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

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79.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80.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81.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8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83.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8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5.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