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046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docx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

填空题

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代史官以“官”的角色定位为指导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

7、传说中在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8、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9、《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10、《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1、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12、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13、战国时期的代表史学著作有:

《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等。

14、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15、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亲自主持了白虎观会议。

16、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

17、汉朝著名史著有:

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晁错《举贤良对策》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荀悦的《汉纪》和官修的《东观汉纪》等。

18、为了救李陵,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19、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20、《汉书》在编撰方法上,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1、《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22、《吴越春秋》,作者是赵晔,东汉人。

对于吴,记载了从太伯立国到夫差亡国的过程,其中记述重点是从阖闾刺王僚即位到夫差败亡的后期历史。

23、《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其作者众多,吴树平在《秦汉文献研究》中指出对《东观汉记》贡献最大的是班固、刘珍、蔡邕三人。

24、三国时期,东汉史著作主要有三部,即谢承《后汉书》、谯周《后汉记》和薛莹《后汉记》。

两晋时期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和袁宏所著《后汉纪》三书。

25、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三国史:

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

吴国韦昭的《吴书》。

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

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65卷。

晋代史:

编年体晋史中,以干宝《晋纪》为佳。

纪传体晋史中,王隐、何法盛和臧荣绪三家《晋书》较好。

26、南北朝史:

南朝写成了多部刘宋史书,史学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沈约《宋书》;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魏魏收的《魏书》。

通史:

梁武帝萧衍组织史官撰修的《通史》。

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7、史考是考证史实,驳议辨疑。

蜀人谯周《古史考》25篇;孙盛《三国异同评》、王劭《读书记》、刘宝的《汉书驳议》、陈姚察的《定汉书疑》之类都是考史之作。

28、魏晋南北朝,史学评论逐渐发展起来。

从形式上讲,有学者间的口头讨论,如崔浩同毛脩之论陈寿作《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论;有史家专文论说,如宋人刘祥《宋书·序录》历说诸家晋史。

29、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

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

家史的表现形式有家传、家训等,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30、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31、487年,沈约奉齐武帝诏修《宋书》,历时一年完成纪、传两部份,其后续成志文。

计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

32、《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33、《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34、《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35、《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

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

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36、《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

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

该书共5卷。

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37、刘勰《文心雕龙》50篇。

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

对刘知几《史通》有较大影响。

38、刘义庆《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虽为文学作品,但却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该书记载了从汉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趣事。

分为三十六门。

39、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

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

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

40、隋朝修史的成就:

魏澹等重修《魏书》;王劭作《隋书》、《齐志》;牛弘修《周史》。

41、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

北魏曾经设立修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

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

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

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

史馆的任务是修前代史,也负责储备材料以修本朝史。

42、五代史:

《梁书》56卷:

帝纪6卷,列传50卷。

姚思廉撰

《陈书》36卷:

帝纪6卷,列传30卷。

姚思廉撰

《齐书》50卷:

帝纪8卷,列传42卷。

李百药撰。

后人为区别与萧子显的《齐书》,称之为《北齐书》。

《周书》50卷:

帝纪8卷,列传42卷。

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撰,其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

《隋书》55卷:

帝纪5卷,列传50卷。

魏征、颜师古、孔颖达等撰,其史论皆魏征所作。

43、唐初八史:

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隋书》该书总监是魏征,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晋书》,其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纪传的论赞,由唐太宗亲自撰写,故《晋书》题名为“御撰”;李延寿《南史》、《北史》。

44、《史通》由刘知几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

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几有“六家二体”之说:

“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

刘知几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

才、学、识。

45、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

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

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46、《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编撰。

将《食货典》立于卷首,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

在史学上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的通史体裁。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被合称为“三通”。

47、“十通”:

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瑞临《文献通考》、宋白《续通典》、王圻《续文献通考》、乾隆时官修成了《续通典》、《续通志》和《续文献通考》、又官修《清通典》、《清通志》和《清文献通考》、1921年刘锦藻又撰成《清续文献通考》。

48、五代时期后晋修《旧唐书》。

49、宋代形成了“十七史”的专名,指的是当时影响最大、在史籍中居于首位的十七部正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以及宋代所修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50、宋代修史机构主要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碟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和时政记房等。

51、《资治通鉴》问世以后,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注、考、续、仿之作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为一种专门的“通鉴学”。

52、宋代纪传体通史主要代表作是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一书。

该书是继《史记》、《南史》、《北史》之后又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志》的杰出贡献在“二十略”上,其中属郑樵首创的有“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八略。

(改“书”为“略”,改表称“谱”)。

53、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后,后世续、仿之书很多,逐渐形成一个纪事本末史书体系。

该史体也因此而与纪传、编年并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裁。

54、南宋理学家兼史学家朱熹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蓝本,略更其体例而著《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创立了中国史学史上又一种新的史体——纲目体。

55、中国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是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现存最早研究古器物图录专著是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现存最早集古器物之大成的专著是北宋王黼的《宣和博古图》。

其它有名的金石学专著尚有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56、宋徽宗赵佶,在朝廷设置专门的中央修志机构——九域图志局,主管全国的修志事宜。

这是中国最早由中央政权设立的专门修志机构。

57、志书体例的完备与记载内容的丰富,是宋代方志发展的主要标志。

58、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载入了姓氏、人物,以及官爵、诗词、杂事,集中反映了这种变化,为地方志人物立传和采集地方文献开了先例。

59、在宋代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方志学。

这之中,以周应合的贡献为最大。

在宋代诸多方志学家中,以他提出的方志理论最为完整。

60、胡三省的著作除《资治通鉴音注》外,尚有《通鉴辨误》十二卷,《通鉴小学》二卷,《竹素园稿》一百卷。

后两部已失传。

61、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史书编纂学上的一种新体例:

纪事本末体。

后世仿效者著名的有:

宋杨仲良《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62、马端临《文献通考》不是为续《通典》而作,它也是从上古记起,止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全书共348卷,分成二十四门。

其中十九门是《通典》原有的,而《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新增。

再如学校,《通典》仅在《选举典》中讲到它,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