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281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docx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名称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对王国疆域和人民的统治。

确立和巩固嫡系子孙在本宗族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分封制规定,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但是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根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层层分封,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作用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有利于稳定和巩固统治,以及促进边缘地区的开发。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总体上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王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王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特定内容和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

它们共同为维护统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

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

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

财政上:

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

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

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

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

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

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

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

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

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

(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②皇帝的无能或无知又是造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削弱又会助长地方的分裂割据。

③文化高压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④束缚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

1.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这一称谓从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特征: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僚机构: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下面设有九卿,是中央政府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丞相——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军事。

3.郡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总结: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探究点三 正确认识秦朝的历史地位】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自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

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例1[2009·重庆卷] 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例2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实行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来威胁中央集权、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知识延伸】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例3 [2010·安徽卷]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汉承秦制”】

(1)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趋势:

①由相权较重到皇权集中。

②由机构简单到组织庞大。

③由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

④由治理中原到统治边疆。

⑤由凭际遇用人到建立发展一整套的人才选拔制度。

(3)意义:

积极作用:

巩固了新兴的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政权;维护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封建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

消极作用:

皇权无限扩大;封建特权制度化、普遍化;封建道德、礼教体系化。

【思维发散】“汉承秦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它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的延续;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秩序,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的作用。

例4[2009·海南卷]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2.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完善中央机构)

短暂的隋朝:

唐朝前期的政局:

 【如何认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开通大运河,并不是在陆地上挖出一条新的水道,而是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

隋朝的大运河经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全长四五千里,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炀帝为何要开通大运河?

从政治上看,必须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需要沟通南北交通;从经济上看,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要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特别是让南方的粮食满足北方的需要,需要沟通南北交通;当然同时也不排除隋炀(3)历史作用:

①大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贯通南北,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因此,它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②运河各水路交汇处商业日益繁荣,成为繁盛的都会以及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

③运河在后世乃至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当然,运河的开凿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迫使农民离开土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发散思维】对于京杭大运河,可以用“12345”来掌握,即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余杭、涿郡;三大作用——政治作用(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经济作用(成为南北经济大动脉),现实作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段河道(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帝想到江南游玩的目的。

【比较认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广揽人才,“自荐”求官制度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实行募兵制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生产

文化

 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注重发展科举;崇佛抑道

 限制佛教;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思维发散】对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上的“治世”现象有共同的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昌盛等。

但这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现象。

例5[2010·洛阳模拟]武则天统治后期有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有人给他提供如下建议:

①进士科录取率较低,只有背熟四书五经才有希望考取。

②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法还可以报考武举科。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

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

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

C.①②说法都正确

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

例2 B [解析]规定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内容是明朝的特点,所以①的说法错误,武则天开设武举和殿试,②正确,所以本题答案应为B。

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四大变化】

(1)土地制度的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2)赋税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

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赋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3)选官制度的变化。

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级地主势力的上升。

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4)军事制度的变革。

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

【思维拓展】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的变化、军事制度的变化构成一个关联的整体,土地制度变化是导致赋税制度变化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

例6[2010·福建卷]《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 [解析]此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不属于监察机构。

【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意义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作用

 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政权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仍未解决

例7 [2010·武汉模拟]“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这一赋税改革指的是(  )

A.两税法B.一条鞭法

C.更名田D.摊丁入亩

A [解析]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解读,从材料中的“租庸杂徭悉省”这一信息可知,这是对租庸调制进行改革,“大历”是唐德宗年号,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一赋税制度改革是两税法。

3、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称雄干政的教训,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轻视军事,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

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同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反抗,但边防空虚,导致边患迭起,不时受到辽、夏的侵扰。

【思维拓展】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甚至科举制,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将对皇权容易构成威胁的朝中大将、宰相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层层削弱,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中央集权。

例8[2010·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变法的内容:

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摆脱严重的政治危机。

(3)变法失败的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没有触及、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反而对地主占有土地的现象予以认可和保护。

因为变法前北宋王朝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但这一危机的根源是地主兼并土地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不可能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无法缓和社会主要矛盾。

其次,改革严重触犯了官僚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思维拓展】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适应生产力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与历史的进步。

④改革必然触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而改革是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例9.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中的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以中国古典经济学为样板开始初步的常平仓实验,国家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前者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后者是对农场主投放信贷。

据此可看出美国的农业新政主要是受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法令的影响(  )

①方田均税法 ②青苗法 ③募役法 ④农田水利法

⑤市易法 ⑥保甲法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⑥D.②⑤

[解析]D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中等难度题。

解题关键是调动教材知识正确分析。

收购过剩农产品类似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对农场主投放信贷类似于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故D正确。

4、明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

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加强: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5、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的建立: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强化君主集权: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②削弱中央各机构权力:

明朝六部分理政权,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清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军机处也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分权,分别对中央负责,彼此相互牵制;清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同时又在边疆地区设将军、办事大臣辖区等特殊的行政区,加强管辖。

④加强思想控制:

明朝开始推行八股取士,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清代更是大兴文字狱,严厉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⑤实行特务统治:

设锦衣卫和东厂、西厂。

(2)影响:

①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在明清建立之初,对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的空前加强,说明其已经走向反动,人民受到空前压制,进一步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思维发散】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

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

例10[2009·辽宁、宁夏卷]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D.司法

例10B [解析]本题考查中央机构的职能。

结合元朝的中书省其职能是最高行政权,明朝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是将行政权归六部。

在明朝决策权归皇帝,监察权在六部之外,司法权是六部的部分权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王朝前期士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2)消极作用: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思维发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

它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做官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2)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3)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权。

(4)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

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