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19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docx

轨道安全保护方案

重庆·怡置招商上东汇小区F64-2地块小学项目工程

施工对轨道安全防护方案

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保护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维护乘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编制以下轨道交通安全防护方案。

1、工程概述

1.1工程项目概况

重庆·怡置招商上东汇小区F64-2地块小学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区。

地块处于兰桂大道以北,东兰路以南,春芳二纵路以西,春兰三纵路以东。

项目总用地面积18702㎡,总建筑面积16346.97㎡,

项目主要由地面1栋综合教学楼和1栋文体楼组成。

拟建场地已经进行平场,地形平坦。

拟建教学楼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层高为3.9m,3.8m。

建筑高度19m。

拟建文体楼地上三层。

层高为3.8m,9m、建筑高度16.6m。

均为多层建筑。

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基础拟采用独立基础和桩基础。

该项目区位示意如图1.1。

该工程场地平面示意如图1.2。

图1.1项目区位示意图

 

图1.2项目平面示意图

1.2轨道交通概况

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工程从回兴站起至花石沟站后折返,本项目地块位于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工程中央公园东站到兰桂大道站区间。

1.3该项目与轨道交通9线关系

1.3.1总平面位置关系

拟建项目场地中有轨道交通9号线(规划线路)穿过。

该区段轨道走向为由东南向西北走向,规划线路正好位于拟建教学楼与拟建文体楼之间。

其中拟建教学楼与拟建文体楼位于轨道交通九号线50米控制保护区范围内。

九号线受该项目影响范围为兰桂大道至中央公园东站区间,里程区间为AK35+379~AK35+526,长约147米。

该项目拟建建筑物与轨道相对关系如图1.3所示。

图1.3该项目与轨道交通平面位置关系图

1.3.2该项目与轨道工程的建设时序

业主安排本学校将于201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根据轨道公司提供的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二期)中央公园东站到兰桂大道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该段轨道将在学校建成后再开工建设。

所以本项目建设对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的影响很小。

1.4工程地质概况

F64—2地块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形坡角小于8°,一般地面高程353.0~355.5m,相对高差约2.50m。

地勘报告显示,场区未发现崩塌、滑坡、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

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1.5、编制依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99,2003年修订版);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4)《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实施指南》;

(5)《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2013);

(6)《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

(7)《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

(8)《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

(9)《重庆怡置招商上东汇小区项目F65—1/F65—2/F64—2地块及相邻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10)重庆怡置招商上东汇小区F64-2地块设计文件

(11)其它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

2、项目风险源辨识、分析及评估

2.1风险源辨识

该项目拟建教学楼及文体楼在轨道保护线以内,其对轨道安全的论证是必要的,综合考虑拟建项目与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相互关系,建设时序及项目的规模等因素,项目的修建对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可能造成影响。

2.5风险评估

本项目在轨道9号线动工前就建成,结合上述本工程与隧道的接近程度判断可知,本项目主要建筑物(文体楼、教学楼)与隧道工程不接近,对隧洞的影响很小。

综合判断本工程作业对轨道结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如下:

(1)据地勘显示,拟建场地内无天然地表水体。

场地总体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为缓坡及斜坡地带,局部为陡坎,坡角一般约5~12°,局部地段为50~87°。

场地地表水排泄条件好,不易汇集下渗,通过坡面径流,向场地周边低洼地带及市政管网排泄。

(2)根据地勘资料,本工程平场开挖挖除的这部分土石方以地表覆土和强风化岩层为主,对隧道拱顶的中风化覆盖层影响很小。

(3)本项目拟建主体结构基础设计时,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控制基础深度,确保建筑竖向荷载都有充足的扩散空间,荷载不会传递至轨道区间隧道结构或其围岩上。

3、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措施

3.1设计控制措施

结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建设项目对轨道结构的影响:

1)控制建筑基底深度。

确保基础荷载不直接传递至隧道结构;详见附图(总平面布置图、1-1~5-5剖面图)所示平面及剖面位置关系。

2)本工程基础形式设计为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以减少对隧道周边岩体的扰动。

3.2施工控制措施

(1)土石方基坑开挖时,轨道交通9号线隧道保护线范围内禁止使用爆破施工,防止爆破改变原地质状况。

(2)轨道保护区域内不得形成积水坑,如局部有水量汇集,应及时采取措施排离轨道保护区。

(3)施工期间严格控制基坑底部的超挖,特别是杜绝向轨道交通一侧的超挖,尽量减少对隧道周边岩体的扰动。

4、F64-1地块基坑工程施工对轨道交通安全防护方案

4.1施工总体部署

本工程按地块划分为三个施工段进行施工,首先施工教学楼,之后施工文体楼,最后施工中间运动场及文体楼通道。

4.2F64-2地块总体施工流程

4.2.1施工要点

在土石方开挖及支护过程中按“分层、分步、对称、平衡、限时”五要点进行施工。

4.2.2施工原则

基坑支护及开挖总体施工原则:

竖向分层、纵向分段、平面分块;

挖土施工过程中考虑如何不对轨道隧道周边岩体的扰动,制定以下原则:

(1)合理安排土方施工流程,即对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同时采用人工开挖方式进行,确保基坑、桩孔土体安全的原则。

(2)精心组织施工,保证劳动力、机械、设备投入,确保土方施工工期的原则。

(3)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加强监测,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4)加强土方开挖、运输管理,制定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确保安全文明施工达标的原则。

综合项目的周边环境,土方挖运遵循“分层、分步、对称、平衡、限时”的要求进行,并尽量减少基坑的暴露时间,使土压力均匀且逐步地释放,做到随挖随施工基础混凝土,严格控制基坑变形,以保证基坑在安全地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

4.2.3基坑开挖质量保证措施

(1)基坑开挖严格按编制的基坑开挖方法组织施工,分层分段开挖。

(2)为减少对隧道周边岩体的扰动,基坑的土方采用人工开挖。

(3)开挖过程中,周期性的对围护结构埋设的水准点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的数据控制开挖,减少基坑的变形。

(4)开挖过程中按设计要求进行基坑降排水,确保基坑的整体稳定,防止基坑失水而造成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2.4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施工

土方开挖前先按定位控制点定出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边框灰线,砌筑井圈,并在上口抹20厚1:

3水泥砂浆,待砂浆干后用经纬仪将轴线引测至井圈上,并用红油漆标识(轴线与中心线不一致时,中心线用黄油漆标识)。

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开挖施工顺序为:

土方开挖→清孔壁、校核垂直度和尺寸→循环下挖→中风化岩层取芯→验槽

1)本工程独基、条基范围岩石情况较好,地貌以下为强风化泥岩。

轴线经复核无误后采用风镐凿岩施工。

垂直运土,用电动卷扬机进行垂直运土。

2)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开挖以两人为一个小组配合,每小组一天安排2个基坑进行开挖作业,保证每基坑正常开挖。

3)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开挖时,随时校核井圈上的轴线。

基坑开挖至持力层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的清底处理,并按规定取岩心试件。

4)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施工过程中,工程坑与坑间刚性角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控制好基础的深度。

5)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符合设计要求后及时请有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浇筑C20混凝土垫层及时封闭。

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钢筋及柱插筋绑扎好后垂直安放,固定位置,设置好保护层,及时完成混凝土浇筑。

4.2.5人工挖孔桩成孔施工

4.2.5.1桩基施工方法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挖孔桩在地表面和中风化泥岩层之间采用人工挖孔、钢筋混凝土护壁的施工方法;中风化泥岩层采用风镐凿岩施工成孔的施工方法。

2)人工挖孔确保成桩的质量,保证桩基在成孔施工中能安全成孔,达到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3)每天施工前,应安排下井人员对已做护壁进行检查,在无异常样情况下,才能进行下模成孔的开挖。

4)为避免可能产生垂直偏差,每挖好一节均应用锤球吊中检查垂直度,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见图)。

5)当桩孔深度开挖时至8.0米采用人工送风措施,并应加强对孔内有害气体的监测(如下孔前投放小动物检查)。

4.2.5.2工程桩开挖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

工程桩开挖施工顺序为:

土方开挖→清孔壁、校核垂直度和桩径→绑扎护壁构造钢筋(与上模绑扎搭接150mm)→安装护壁模板→浇捣护壁混凝土→拆模(循环下挖)→中风化岩层取芯→验槽。

1)采用风镐或人工凿打施工。

垂直运土,用电动卷扬机进行垂直运土;轴线经复核无误后开始第一节开挖,每进尺1米浇捣护壁混凝土一次,即以1米为一个施工段;当桩孔深度超过8.0米时用空压机和输风管向桩孔中送入新鲜空气,提土桶或吊笼上下保证联系通畅。

桩孔较深时用橡皮电缆36V以下安全灯照明。

2)桩位、垂直度、直径校核:

基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桩位轴线用正交的十字线控制,作为往下施工模板对中和桩位垂直度偏差控制的依据,直径检查用尺杆找圆周的办法进行。

3)、成孔过程中,从桩孔内挖出的废土或石碴应堆放在不影响施工的场地上,及时完成挖孔桩混凝土浇筑工作。

土方回填后,多余的土方应立即调运出场。

4.2.5.3人工挖孔桩桩芯混凝土施工

桩芯混凝土的运输及浇筑必须严格按GB50204-2002的具体规定执行。

1)选择具有资质和实力的商品混凝土商,提前将配合比及混凝土浇捣令报验批准,待监理工程师签发混凝土浇捣令后,立即进行桩身混凝土的浇捣。

2)浇灌前应事先确定混凝土的垂直运输方法和浇灌顺序。

3)验收合格后,清洗护壁及桩底,确保桩底没有沉渣,且抽干地下水,孔底剩余的少量积水须用铁瓢把水排干。

4)钢筋笼安装后,应对其标高、轴线、垂直度、保护层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及时请监理单位验收,办理隐蔽工程签字手续。

5)浇灌前,应事先安装好传料串筒,串筒底距桩底混凝土面不大于1.5米,保证混凝土不产生分层离析现象。

当桩顶有钢筋网片时,根据设计要求先将桩芯混凝土浇到钢筋网片的位置振捣密实,再将绑扎好的钢筋网片绑扎在桩钢筋笼上,再一起浇筑混凝土。

6)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坍落度控制在设计配合比的范围内,应现场取样,由试验员检验其坍落度,合格后方可开始浇捣。

现场混凝土试块制作采取随机取样制作,制作时,应请监理人员监督检查,试块制作数量应严格按“JGJ94-94”《桩基技术规范》的要求制作,且保证每根桩必须有一组试块。

7)混凝土浇灌时,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实(振捣时人工下井作业),整个桩芯混凝土必须连续浇捣成型,保证桩身完整,密实性良好。

8)在混凝土浇灌前,应事先测好每个桩孔口标高,及设计桩顶标高,用红油漆作上标记,以便混凝土浇捣时,控制浇捣面的标高,桩顶浮浆根据现场实际浇注情况预留高度不少于50mm。

4.2.6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措施

①临边必须搭设安全围护设施;②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带安全带;③参加施工的工人要熟知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在操作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严禁酒后操作。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安全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禁止穿拖鞋或光脚;

施工现场的脚手架、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告牌不得擅自拆动,需要拆动的,要经工地负责人同意。

施工现场的洞、坑、沟等危险处,应有防护设施或明显标志。

4.2.7降水措施

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场地地下水较贫乏,未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所以土石方开挖无需进行降水。

4.3F64-2地块基坑施工监控量测

4.3.1监测项目

(1)为确保轨道周围土体的安全,拟对F64-2地块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当变形异常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2)对于基坑边坡及周围环境的目视巡视。

4.4.2监测变形控制要求

(1)监测周期:

F64-2地块沉降观测点位安装完毕后,进行初始值观测,监测周期如下表所示:

施工监控量测的内容和频率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1

水平位移

1次/7~15天

2

沉降

1次/7~15天

施工过程中如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应增加监测频率或增加观测点,直至恢复正常为止:

①开挖速度较快、降雨量较大;

②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③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④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⑤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⑥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⑦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⑧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2)监测警戒值:

①水平位移观测累积变化监控报警值为10mm,取监控报警值的70%作为水平位移监测预警值,即该地地块水平位移观测累积变化监控报警值为10mm、监测预警值为7mm(10mm×70%=7mm)、水平位移变化速率为2mm/d。

②沉降观测累积变化监控报警值为10mm,取监控报警值的70%作为沉降监测预警值,即该地块沉降观测累积变化监控报警值为10mm、监测预警值为7mm(10mm×70%=7mm)、沉降变化速率为2mm/d。

4.4.3变形观测应急情况处理措施

(1)观测数据异常:

当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数据表明观测点位突然发生显著变形、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等异常情况时,首先应复核观测数据正确无误后,再向建设、监理、施工、轨道单位等通报异常部位及位移量的大小情况,同时立即缩短观测周期,必要时增加变形观测点位,直至采取有效措施,数据恢复至正常为止。

(2)现场情况异常:

当现场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发生增减变化、周边地表出现裂缝,基坑四周有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或地基周边地表面发现裂缝时,应立即缩短观测周期或视险情区域具体情况新增观测点位,直至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数据恢复至正常为止。

4.4.4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

监测资料按照表格进行整理,并根据每次观测数据写出监测报告,说明最大水平位移值发生的位置与方向、位移发展速率观测时间施工进度观测计算和校核责任人等。

凡在当天监测得到的数据,必须当天处理完毕,并将数据和分析结果当天公布。

检测人员必须在当天向施工技术主管人员进行口头提醒,并将每周的报表进行处理,绘制成果表进行周报,必要时向其主管部门通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