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088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docx

现代文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

一、动物冬眠之谜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

人们观察了若干种动物冬眠,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

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

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màibó()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

这时,用脚踢它,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松鼠睡得更死。

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

把它摆在桌上,用针也刺不醒。

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

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入口。

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人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壳密封起来。

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

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

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

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一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下的仔。

    动物冬眠的时间长短不一。

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和我国的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

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

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的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低到最低限度。

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启发。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么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呢?

许多冬眠的昆虫会不会冻结呢?

    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

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入防冻液。

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

    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

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

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完全被冻结,也会造成死亡。

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

    昆虫是怎样制造防冻液的呢?

天暖之后又怎样将防冻液除掉呢?

为什么要除掉防冻液?

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仍找不到答案。

    至今,人们尚未能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

但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研究动物的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

(选自《科学》杂志)

1.本文是按照哪几种类型来介绍动物冬眠之谜的?

分别介绍了有关动物冬眠的哪些方面的奥秘?

(4分)

 

2.为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分)

用脚踢它,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汉字注音。

(2分)

màibó()极为微弱造成致命的创伤()

4.动物冬眠是表面现象,冬眠的本质特征是怎样的?

(2分)

5.“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

”一句中“长期”和“部分”两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6.试分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分)

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入防冻液。

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

 

7.每一种事物的出现,总会有利弊两面。

设想科学家已经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人们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控制人类的休眠。

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请发挥你的想像作一番阐述。

(60字左右)(3分)

 

二、悟

供电局的柳书记每天下班一进屋,孙女小娟就捧过一杯茶,甜甜地说:

“爷爷,您喝茶。

”而大娟却在里屋埋头做作业。

因此,柳书记非常喜爱小娟。

哪怕只有两个苹果,也要先尽小娟挑,剩下的再给大娟。

他怕大娟生气,常常给大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其实,她们是孪生姐妹,大娟比小娟只大四十分钟。

一天,柳书记头晕发烧。

小娟妈怕她们_____爷爷讲故事,就谎说爷爷的病传染。

小娟远远地躲着爷爷。

大娟见爷爷脸红喘粗气,就仿效妈妈以往的样子,把毛巾用凉水浸湿拧干,轻轻地放在半睡着的爷爷的额头,然后用蒲扇给爷爷扇风。

柳书记觉得清爽了许多,渐渐地睡实了。

梦里夸着:

“小娟真是好孩子。

他醒来一看,咦?

坐在身边的是大娟。

他揉揉眼定定神,确实是大娟。

小娟见大娟一直在爷爷身边,才知道爷爷的病不传染,准是妈妈骗她。

又听见爷爷的说话声,知道爷爷醒了,便急忙进去说:

“爷爷,你喝……”“茶”字还没出口,发现捧在手里的杯子是空的。

她匆忙之间居然倒了半杯茶叶,她不知所措,呆望着大娟。

这时大娟走过去,麻利地纠正了这一切……

柳书记一怔,每天的茶莫非……只见大娟熟练地取茶倒水,一缕茶香顿时飘过来,小娟赶忙捧过杯子微笑着送到爷爷手里。

柳书记看着她俩,突然想起耿秘书常说的那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柳书记_____出了其中的滋味,又想起了前天那个重要会议,赶忙下床穿鞋。

大娟见此,忙扶住爷爷,说:

“您头晕,要注意。

柳书记摇摇头,说:

“清醒了清醒了。

”说着出门直奔组织部长家去了。

1.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分) 

A.拉 想B.缠 想C.缠 悟D.拉 悟

2.小说以《悟》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书记为什么要“直奔组织部长家去”,联系前文,说说他去干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2分)

A.上级有偏爱,下级一定更会投其所好

B.领导喜欢的,下级也一定会喜欢

C.上级领导喜爱什么,下级一定更喜爱什么

D.上级偏爱某人,下级一定会更偏爱某人

5.小说最后一小节写“柳书记摇摇头,说:

‘清醒了清醒了。

’”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是怎样变来的

我们常见的马是经过人工驯养而成的家马,像战场上的战马、赛马场上的跑马、运输用的驮马等等。

家马的祖先是野马。

最早的马是生活在五千多万年前的始祖马。

这种马生活在森林地带,只有60厘米高。

后来经过不断演化,马的体型逐渐变大,而且开始由森林地带走向开阔的草原地带生活,成为以草为食的野马。

由于马是一种奔跑迅速、负重力强、体态优雅,而且十分聪明的动物,很容易接受人的训练,于是慢慢被人们驯养。

历经数千年的驯养,终于使它变成了一种为人类服务的家马。

千里马的秘密

人们常用“千里马”来形容马跑得快,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战场上用它来作坐骑和传递消息。

同时,赛马也成为许多国家盛行的娱乐活动。

据记载,最早的赛马比赛开始于公元前1400年的土耳其。

到公元前624年,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上也有了赛马项目。

我国在战国时期也有了赛马活动。

马到底能跑多快?

据说可以和火车比高低,1996年6月9日,在美国的一次比赛中,一匹赛马用了1分31.8秒跑了1英里,速度相当于每小时63.1千米。

后来又出现了每小时70千米的纪录。

马之所以能快跑,也是慢慢演变来的,它的躯体由小变大,四肢从短变长,脚趾从多到少。

大约经过三千多年,才由始祖马变成了三趾马,最后形成单趾真马。

它的行动也由跳跃改为奔跑,才成了今天的“千里马”。

马有哪些近亲

马科动物中除了马以外,还有斑马和驴。

它们的特点是长腿的哺乳动物,足上有蹄,尾毛长而柔软,颈背上部有一列鬃毛。

它们除了有上面的外形特征外,在性能上也有许多优点,如跑得快,嗅觉灵敏,视觉良好,听力敏锐,所以有“老马识途”的美名。

斑马是马科动物中惟一身上有条纹的近亲。

斑马皮肤上的条纹是一种保护色,这使它在森林中不易被猛兽发现而得以生存。

驴是马的另一种近亲。

家驴是由野驴驯养而来的。

野驴现存有亚洲驴和非洲驴两种。

驴体态较马小,但较马能吃苦,它能忍饥耐渴,适宜在沙漠干旱地区生活,是负重的好把手。

骡子也是马的近亲。

人们将雌马与雄驴进行交配,生下的一代是骡子。

骡子不能生育,但也是一种负重的能手。

(摘自《少年科技博览》2002年1期)

1.马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完成下图。

(3分)

 

 

 

 

 

 

2.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设计一个简明的表格或示意图来说明马科动物的种类。

(2分)

4.文中说到“我国在战国时期也有了赛马活动”,请你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证实。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三个带“马”字的成语。

(3分)

答: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

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谈天。

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风趣幽默,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看成是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的。

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

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

于是他就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

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教授大为惊喜,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而流传开来。

这本书鼓励了许多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联系。

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咸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我没有读过这本曾在韩国引起轰动的书,但凭我的人生经历,我已经感知到了它要说的一些道理:

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和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1.选用文中的词句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这位韩国学生研究韩国成功人士心态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文中“举重若轻”中“重”是指_________________,“轻”是指________________。

(2分)

4.“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是说成功需要一请举出两个表现同一内容的成语或格言俗语。

(3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就本文中你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谈谈感想。

(4分)

答:

 

五、爱的旅程

晨义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

”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

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

”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

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

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

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拿些料喂喂它。

”父亲吩咐。

儿子拖下条麻袋。

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

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

“哎哟!

爸爸你看——”

“什么啊?

”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

”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

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

这就是那只母刺猬。

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

“怎么办啊?

”儿子停下手。

能怎么办呢?

父亲摇摇头:

“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

一天了,那么小。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

”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

”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一天一夜。

很有可能,也不一定。

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

“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

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

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

“你要照看好孩子。

”这还用说吗?

我的儿子!

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

现在想想,多遗憾。

“放心吧!

我,你还不放心吗?

”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

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

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

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

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

“多好的爸爸啊!

这么累,这么疼我。

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

”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

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你饿了吗?

”父亲问。

“不饿,你呢?

“我也不饿。

“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

”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

“刺猬呢?

爸爸,刺猬呢?

“跑了吗?

找找。

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

“跑哪儿去了?

这个家伙。

”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

你看!

小刺猬是白搭了。

“胡乱跑!

”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

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哏吧?

“问那个干什么?

也可能没事儿。

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

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

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

“爸爸!

”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

“是吗?

”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

真是它吗?

“是!

是它。

“像!

”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

它怎么回来的?

百十里山路啊!

了得!

“血!

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

“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

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

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

这家伙真厉害。

“它怎么认得路呢?

这么远,还在麻袋里。

“就是呀,怎么认路呢?

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

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

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

”父亲边寻思边解释。

“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嗯。

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

”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1.这篇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的故事;一条是关于的故事。

(2分)

2.文章题目“爱的旅程”有哪些含义?

请你写出来。

(3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

4.文章最后说,“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儿子为什么流泪?

谈谈你的看法。

(2分)

 

5.本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较突出,请你任选一处,写出例句,加以欣赏(3分)

例句:

欣赏:

 

6.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读完此文,我们感到父爱同样伟大。

请你对天下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不超过50字)。

(3分)

 

六、帽子的故事

⑴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

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

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

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

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

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

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⑵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

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

⑶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

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⑷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

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⑸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

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⑹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1、解释文章第

(1)段中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

(1)难堪:

         

(2)抢眼:

2、文章第⑵段,班主任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

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一举措的意图。

(2分)

3、文章⑶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2分)

4、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⑸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2分)

5、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后面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3分)

七、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

不久前,中国和美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

我们的新闻是:

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

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而美国的新闻是: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下。

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和以前相比,这次还有所提高。

但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

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

没有数学,国民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

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的混合。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

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

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

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

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

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

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

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

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

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

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

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

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

这对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

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

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

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

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从某种层面上说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选自2005.1.28.《中国红十字报》有删改)

1、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花边新闻:

         

(2)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

白领:

        

(3)国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

异想天开:

   

2、开头引用了中美两国有关国民素质的新闻在文中所起何种作用?

(2分)

                                 

3、作者认为阅读的特点可概括为哪两种?

(2分)

                                 

4、第9段“这对能保持自己的工作就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2分)

                                 

5、联系全文,作者认为读书率下降将会导致什么危机?

请作概括说明(要求在20字以内)(2分)

                                 

6、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并请用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2分)

                                 

7、你认为提高读书率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请列举出你认为可行的两条措施来。

(2分)

                                 

八、和谐如山景

和谐,是一个人见人喜的词儿;和谐社会,是一个人皆向往的社会。

为什么?

“人望幸福树望春”。

幸福就是和谐,和谐就能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和谐之幸福颇如山之景色。

山之景色,即山景也。

山景是四时不相同,早晚不相谋的。

它忽而“昔去雪如花”,忽而“今来花似雪”;忽而“日出而林霖开”,忽而“云归而岩穴瞑”。

这种变动不居的山景,     是春,     是夏,     是秋,     是冬。

这景这画,气象万千,生机盎然;含霞吐虹,和谐天然。

更重要的,和谐如山景,在于它切实不表面的神似。

山景始终充满着祥和。

不论是昂首挺立之健树,或是屈膝弯腰之病树;不论是根植沃土之群树,或是根扎悬崖之孤树;不论是枝繁叶茂之大树,或是枝孤叶稀之小树,它们虽有竞有争,都在拼命争阳光、争水分、争空气,但却能和睦相处:

异枝共迎南北鸟,殊叶同送往来风;都能和衷共济:

春天来了共沐,北风来了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