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9741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师培训内容.docx

新教师培训内容

2013年8月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内容

(一).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

师德建设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

师德最基本的内容一是敬业,二是爱生。

一个人从事教师职业的起始标准就是敬业。

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德的核心,就是爱生。

爱学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核心,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召,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

一、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调解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遵守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问题,教师要养成的道德义务感至少要做好以下几项主观上的努力:

第一、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

第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

第三、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

2、教师良心。

教师良心是指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道德意识,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感,是深存于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制能力。

教师良心根源于教育职业生活,它是教师对客观存在的教育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首先,它是教师在深切地体会和认识自己对社会、对学生、对他人的义务时才产生的。

其次,教师良心对教师自身行为的判断、评价、调解和控制,是以深刻理解和真诚信仰的一定社会的教师道德原则与规范为依据的。

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好教师、名教师,学历也许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有没有职业道德。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教师必须自觉地守住这良心这个道德的底线,保持心态宁静平和,校园这方净土才不会被玷污。

坦坦荡荡,为人师表,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精神铸造精神,用人格塑造人格。

今天的教育,缺的不是楼房,而是文化与技术;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为与操作;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和精神。

教育的希望,在乎教师良心的回归、精神家园的重建。

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自傲,多一点进取;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公正;少一点享乐,多一点磨练;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敬业;少一点势利,多一点奉献。

3、教师公证。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侪、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

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公正就是指教师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要求、合理评价给予他。

具体来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公平公正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

4、教师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生的强大动力,爱心和责任心的培养是品格的培养,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中可操作的标准价值。

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

教师的责任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与承担就是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教育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

试想,要是人们放心大胆地、不加思考地把受教育的道德、心智及其灵魂信托给教师,而教师却并未意识到这一伟大重托,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呀。

无论如何,在教育界“安身立命”的教师,必须以受教育的一切为最高宗旨。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清醒的教育意识,即如何使学生感到在学校安然自在、不受拘束,而且觉得学校充满创造的活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的动机,使每种学习活动切合学生,唤起对各种学习材料和生活问题相互联系的意识以及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也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同样也是教师的责任。

这样的教师,会有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的力量、师爱和师生协作与精诚团结的力量。

二、解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解读。

新《规范》有6条基本内容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第一条是“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第二条是“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第三条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第四条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条是“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第六条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现代教师的育人能力。

对于一个教师是否胜任教肓工作,不仅仅看学历,更重在教师的实际能力。

教师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

1、了解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育人先知人,知人先知心。

作为现代教师,了解学生绝非是对学生表面现象的一般知晓,而是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全面把握。

了解学生整体,从宏观上熟知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所呈现的共性特点,以便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时,做到高屋建瓴,更富有全局性和针对性。

了解学生个体,从微观上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爱好特长、思想行为等,以便区别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准确客观的评价,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学生准确客观的评价,就谈不上进行适宜的有效的教育。

3、转化后进生的能力。

后进生转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能否及时有效地转化后进生,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转化后进生要有晓之以理的说服力,一是说理要透,二是说理要真,三是说理要勤。

转化后进生要具有动之以情的感染力。

教师一定要动感情,要以情动情。

一是谈话语调要有情,二是谈话内容要有情。

转化后进生要具有导之以行的持久力。

后进生的行为矫正,常常比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要困难得多,并且不断出现反复。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后进生的行为方面既要细心周到,又要有“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和“防止反复”的具体步骤,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力。

“教师是引导者,是放飞学生梦想的人,是点燃学生激情的人,是激发学生创造的人,是鼓励学生进取的人,是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高雅品位的人。

”总之,为人师表,身教育人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只有以身立教,才无愧于社会、家长和学生;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二)、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的理念层出不穷,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我们的老师如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当前每位教师急需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使用者"到"开发者"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一线的教师按照即定的教材来完成教学大纲,老师有了教学参考书甚至连备课的环节都可省略。

教材制订者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生产"与"需求"的矛盾,教材与教师教学的矛盾,教材与学生需求的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传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参与课程开发的是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校外官员和学者,由他们设计好规范的课程文本,最后由教师去实施。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作为一线许多优秀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有非常好的建议,他们熟知怎样安排教材更好的落实知识点,选择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参与课改、参与课程开发,而作为学校之主要构成部分的教师自然地成为了新课改的主力军。

 

  二、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

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教师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

新课标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

研究并不神秘,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研究。

譬如,上完一堂课,教师也许会想为什么某些学生学得那么好,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一无所获呢?

样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长进,我们老师要做许多方面的探讨研究,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

 1.对教材的研究。

要上好一堂课,研究教材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在备课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首先就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教材乃教育教学活动"木之本、水之源",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是要有创新意识,在深刻把握章节本体性知识架构、知识点的实践价值、横向知识的贯通联系、以及渗透的情感价值目标的前提下,跳到更高的层面上重新审视教材,并结合当地的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生成新教材、生成新活动。

2.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练习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采取应材施教。

3.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项活动的体现,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当然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两方面的统一体,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出学习方法的弊端,剔除不良习惯;对学生方法好的学生做经验总结并推广,做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借鉴。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不同,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帮助其确立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演奏家"到"指挥家"的转变。

新课改的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何组织好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任务。

具体而言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三种设计:

1)学习情境设计。

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设备,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评价、纠正错误等等。

2)信息资源设计。

教师要确定某个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3)协作学习设计。

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评判、探讨各种理论观点,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

  四、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

  "讲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新课标要求更多的是"导师"型而不是"讲师"型的教师,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

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

再次,强调师生之间理论观点的坦诚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沟通。

作为"导师"型的教师其主要工作是做好"五导":

1)引导: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诱导: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辅导: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5)教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具备区分良莠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为教师的角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面对课改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我们要用先进的课改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

(三)、新课程如何说课、听课、评课

说课

说课的内涵——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与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说课,是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常规性内容。

在听课、评课等教研中,说课也是一种主要的研讨形式和表现手段。

一、说课的类型

1、课前说课——预测性和预设性说课

课前说课,就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分析教学资源、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基础上的一种说课形式,是教师个体深层次备课后的一种教学预演活动。

2、课后说课——反思性和验证性说课

课后说课,就是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并在上课后向所有听课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自己教学得失的一种说课形式,是建立在教师个体教学活动基础止的一种集体反思与研讨活动。

3、评比型说课

评比型说课,就是把说课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评比的内容或一个项目,对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际水平、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做出客观公正评判的活动方式。

1、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点

无论是备课还是说课,其目的都是为上课服务,都属于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

从涉及的内容来看,由于说课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活动,所以在主要内容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从活动过程看,两者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时间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并结合有关教学理论,选择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流程。

(2)不同点

①内涵不同。

一般来说备课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而说课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

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反思方面,说课显然要比备课更深入、透彻、细致。

②对象不同。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般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不直接面对学生或教师,而说课是说课者直接面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备课及备课的依据。

③目的不同。

备课是为了能上课,为了能正常、规范、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

而说课是为了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改进和优化备课,它以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的。

④要求不同。

备课强调教学活动安排的科学、合理和全面,其中,能为上课提供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的教学流程是备课的关键内容,因此,备课一般只需要写出教什么、怎样教就可以了,而无需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

而说课就不一样,教师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不要从理论角度阐述为什么这样教。

2、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

如,在课前说课中,所展示的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其实都会在上课时得到充分的体现,又如,在课后说课中说课者进行反思活动时所涉及的内容,则更多的是上课时师生活动的再现。

然而,说课、上课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它们存在着一定的本质区别。

(1)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解答“为什么这样教”。

(2)对象不同

教师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而教师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同行和领导。

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影响,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说课也不受教材、年级、人数的限制,大可到区域、学校、小可到教研组、备课组。

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而言,它是一种教学改进和优化活动;对于上课而言,它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过程。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课也是对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过程的一种折射。

三、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说课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

教师说课就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

因此,说课教师应在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牢牢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编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课说好、说活。

2、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区别,说课不能照教案说

备课是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写出教案。

教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流程,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板书设计和目标测试题等。

说课是教师在总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些想法和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

简单的说,说课主要回答自己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

因此,说课教师不能按照自己写好的教案详细讲解教学过程。

3、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区别,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

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上课有鲜活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动态生成的师生活动,有严密的教学程序和系统的操作流程,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说课则不同,这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唱“独角戏”,是教师“唱”给教师听,它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因而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的性质,也可以说,它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说课与上课的性质根本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说课回答了自己怎样上好这堂课的问题。

四、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说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2、课时安排

(二)说目标

三维目标的统一

(三)说学情

学情,就是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和经验等在内的总和,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1、已有知识和经验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来,把打算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与经验说清楚,有利于实现学生“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解决教师“怎样教”的问题

2、学习方法和技巧

所谓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知识,它具有传递性、交互性和特点。

说学习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说出学生从已有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转化的切口或途径,说出学习新知识时应重点关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四、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教法与学法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说教法与学法,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所所谓教学程序,就是指教学活动和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

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如何展开的,最终又是如何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

也只有通过对教学程序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1、教具学具准备

2、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就是对教学流程主要环节的概括。

说设计思路,有助于听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说课者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

3、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就是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具体的教与学活动安排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

在说教与学的内容时,不能照搬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详细讲解,而要

力争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内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包括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简单说。

只要让听者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视具体说课的要求而定。

一般地,若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说课,这一环节可以省略;但若作为业务评比,则可在说课的过程中直接在黑板上演示就行。

评课

一、传统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师”轻“生”

传统的听课评课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听评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

即使对学生主体有所关注,也只是将其作为对教师行为的“点缀”。

2、重“教”轻“学”

在听课评课中,考虑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有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效果如何则关注不够。

3、重“知”轻“能”

传统听课评课中,很关注教学内容,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如知识的讲解符合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教学内容、容量恰当等,而对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