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641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docx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

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

         

考试目标要求:

 1、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

  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时间和长度的单位及换算,误差概念、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力、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危害;二力平衡的条件,运动和力的关系。

2、简答类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首先要能够“记忆”和“举例”。

在此基础上,还要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说明有关现象。

  力,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惯性的利用和危害。

  3、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

  测量长度;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

  4、作图类知识点

  力的示意图(会用F、G、Ff、FN等表示力),难度要求达到四个力。

  5、人文类知识点: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产生过程,体会人类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

知识考点梳理:

机械运动:

  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参照物:

  定义:

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运动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B、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

速度计

      速度图象:

  

变速运动:

  A、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

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误差: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时间的测量:

  1、单位:

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力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特点见十三章)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运用物理研究方法:

模型法。

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

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惯性:

(牛一定律推论)

  ⑴定义: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无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如: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等。

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如:

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等

二力平衡:

(牛一定律推论)

 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

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应用: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

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哪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规律方法指导

  本知识点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

将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去更方便地研究问题。

  例:

本章中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受力,用箭头方向代表受力方向,线段长短表示受力大小。

  

  本章的主要题型做物体受力示意图。

  例如:

如图所示,物体A重30N,受到一个大小为20N的力F的作用,静止在竖直的墙壁上,画出物体A受力的图示.

    

典型例题

  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

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min内能飞行5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3:

有同学说:

“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4 下面哪种情况是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

[]

  A.木块沿光滑斜面加速下滑          B.抛出去的手榴弹

  C.在水平笔直的铁路上,匀速前进的火车    D.汽车进站时的运动  

5:

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6:

吊车吊着重2000N的集装箱以0.2m/s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_______

拉力,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1m/s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__________N拉力.

 7:

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8:

静止不动的墨水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  )

  A、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B、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D、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9:

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的安全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