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614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docx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与效率学时:

6

本章的教学目的:

本部分学习是要求学生具体掌握公共事业管理领导权力、领导素质、行为、体制;沟通的含义、作用与方法;激励的性质、原则方式;控制的功能类型方法;和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特点、评估措施等,重点是各种行为的性质与方法。

教学形式:

授课、讨论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

领导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能。

无数管理实践证明,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是组织群体中的领导者,他们对企业生存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以及公共事业管理领导权力、领导素质、行为、体制。

领导一词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含义。

1、作为名词,领导(leaders)指的是人,是领导者。

领导者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居于领导职位的人,另一种是并不处于正式的领导职位,但对他人产生了影响的人。

从前一种来看,组织中所有被称为“上级”的人,都属于这种。

这些人是组织所正式任命的,拥有合法的权力,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命令和奖励处罚。

法定权,即职务权力,一个人被组织正式授予某种职务所拥有的与职务相适应的权力。

它包括:

决策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和否决权。

除了这类人以外,现实中不有一类领导者,他们是从一个群体里自然产生出来的,并不拥有正式的职位和职权,也不需要运用这种权力,但却能对他人的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作为动词,是指指引、引导和动员他人行为与思想的过程。

领导者通过其领导过程,带领人们朝着一个确实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样,他领导下的一批人才有可能结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人的团估,对远景目标形成一个共识,并共同奋斗。

领导是指领导者发挥其影响力,建立团队精神,激发成员工作动机,从面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含义:

(1)领导一定要与所领导的群体的其他人员发生联系。

有领导者就一定有被领导者。

他们可能是心甘情愿的,也有可能是被迫地屈服于领导者的权力。

(2)权力在领导者和其他成员中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领导者拥有相对强大的权力,使他能对被领导者产生各种影响。

领导者具有引导和指挥下属思想和行为的权力,他不仅能够指导他人如何去做,而且能够影响其去做什么。

(3)领导的目的是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决不是为了体现领导个人的权威。

组织需要建立领袖的权威,但独裁的领导方式通常并不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有效的领导者应当赋予被领导者在执行组织任务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定的自由度。

一、公共事业管理领导权力

权力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职务权力,也称制度权力。

这种权力是由上级和组织所赋予的,并由法律制度明文规定,故称制度权。

制度权不会随着任职者的变动而变动。

有职位者就是制度权,无职位者就无制度权。

第二类叫做个人权力。

这种权力不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职位产生的,而是领导者由于自满天飞的某些特殊条件才具有的。

例如:

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专业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特殊的个人经历和背景等等。

这种来自于个人的权力,通常是在组织成员自愿接受的情况下产生的影响力,因而易于赢得组织成员发自内心的长时期的敬重和服从。

(人格魅力)

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导权力中,后者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大,通俗一点讲,大部分公共事业都是良心事业,文教科卫,担负的维护公共利益、履行公共责任、追求公平与正义。

因此公共事业部门领导者更是要才德兼备,领导者要想更多的人更加努力地为大众目标服务,其个人的修为和感召力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希望工程款、成龙、成都志愿者朋友)

二、公共事业领导素质

(1)政治素质: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正直的品质和民主的作风;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2)业务素质:

应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应懂得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应懂得思想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作好政治思想工作,激发职工士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业务技能:

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决策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沟通、协调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  

(4)身体素质:

领导者的指挥、协调、组织活动,不仅需要足够心智、而且消耗大量体力,因此,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三、公共事业领导行为和领导体制

1.领导行为含义

领导行为就是领导者领导群体去实现目标的行为。

 

2.四种领导体制:

1)专权独裁式的领导。

权力集中在最高一级,决策和组织目标设置都是大多由高级管理阶层做出,以命令形式强制推行。

2)开明专制式。

权力集中在最高一级,他们也授予中层一定权力,决策大多由高级管理阶层做出,但是中层也有一定决策权。

3)协商式领导。

重要问题的决策权在最高领导,中下层人员在次要问题有决定权,也实行某种程度的参与制定计划。

4)参与式领导。

领导让下属参与管理,上下级处于平等地位,协商解决问题。

四、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

1.共同点——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区别

1)素质不同。

对公共事业管理者要有较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工商领导者要有很强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工作方式不同。

对公共事业管理者工作方式是开放的(面对公众服务),工商领导者极其工作要有更多的隐私,工作方法是内部运作。

3)人事权限不同。

对公共事业管理者人事权限受到很多制约,工商领导者作为独立法人,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4)与大众传媒关系不同

5)绩效评估的方法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者的业绩表现为公共效益,涉及众多因素和主观评价标准。

工商领导者的业绩主要在于利润,衡量方法简单

议一议:

你心目中的偶像哪点儿吸引你?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含义

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公共事业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公共事业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而对彼此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二、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作用

1.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2.使决策更加合理

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4.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动。

三、公共事业组织中沟通的基本方式

按照信息是否是组织设计过程中所正式规定的,可分为:

1.正式沟通

指在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内,依据明文规定的原则、途径和手段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主要优点在于正规、严肃,易于保密,权威性强。

主要缺点在于依靠组织层层传递,很刻板,沟通速度慢。

(1)向下沟通

(2)向上沟通(3)横向沟通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指正式组织结构以外的途径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主要通过个人之间的接触来进行。

由于不必受规定的程序或形式的种种限制,因此,灵活、迅速。

但也有随意性强、信息扭曲和失真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产生流言等问题。

(1)非正式沟通的作用——弥补了正式沟通的不足

(2)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3)正确对待非正式沟通。

正视它,认识它;进而控制它,利用它,充分发挥其正面的作用,抑制流言的产生。

四、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4.策略地运用非正式组织原则

五、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效果的办法

1.进行信息沟通检查。

经常对公共事业组织信息沟通网络进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

沟通层次越多,失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同时尽可能采用双向沟通。

3.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辅助作用

4.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友谊、谅解等良好的沟通氛围是提高沟通效果的先决条件。

5.提高信息的清晰度。

信息发送者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选择精确的词汇,信息内容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6.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提高注意水平、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情绪。

7.掌握沟通的技巧

(1)选择适当的交谈地点

(2)选择适当的交谈时机并掌握好时间

(3)学会有效地倾听

8.运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

第三节: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

什么是激励

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太阳之光。

没有太阳,花就不能开放;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没有女性,就没有爱情;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和英雄。

而激励就如太阳、爱情、女性、母亲一样。

“激励”意味着什么?

《韦氏新世界英语词典》说这个词的意思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而“积极性”一词意思是“促使一个人做事或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内心的动力、冲劲或意欲”。

所以,激励涉及到如何激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即潜能。

现在人们似乎希望一种外力可使自己和周围的人朝着预定方向前进。

但凡是由外力促成的行为,都不可能持久。

这就象一辆汽车,有时有汽油有时没有。

汽油用完了,汽车要人推才能走,一不推,汽车马上失去动力,很快便停下来。

但如果油箱中汽油常常是满的,车内的发动机就能不停地驱动汽车前进,几乎没有尽头。

人和激励的关系也是这样。

没有激励,人就很难动起来,更不可能鼓起冲劲,也就很难发挥潜能。

但如果一个人不停地受激励驱动,他就能永远前进。

因此,安东尼·罗宾指出,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会调动别人内心深处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潜能,你必须“给他们的油箱加油”。

在一次调查中,要求70位心理学家说出主管人员必须懂得的人性中的最关键的东西,有65%的人说“积极性”,就是使人行动起来的那种感受和认识。

如果你不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你就不能领导他们。

如果你领导不了别人,那么你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要由自己独立完成。

我们的公共事业管理也是一样。

我们的目标最终要由人来完成。

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其成员的积极性,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一、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含义

通俗地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把潜在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下属表现出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

如何去调动呢?

如何使员工有工作的意愿呢?

这就要激发下属工作的动机。

行为动机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一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愿望;二是外部提供的诱因和刺激。

因而,关于激励的所有研究就在于分析人的需要,研究如何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外部刺激,使员工产生积极主动的符合组织目标的工作行为,并得到自身需要的满足。

二、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基本原则

1、目标认同原则

(1)目标方向要正确。

(2)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要协调一致。

(3)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要过于抽象笼统。

(4)目标的价值要大。

(5)目标的难度需适中,成功概率要大。

(6)要遵循小步原则,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阶段,几个小目标,便于逐步实现。

2、公平、公正原则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4、随机制宜原则

三、公共事业管理激励方式

1.内容型激励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激励

人的需要五种:

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

食物、水、住房等

●安全:

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需要

●社交:

人在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等方面的需要

●尊重:

在受人尊敬方面的需要,如地位、认可和关注等

●自我实现:

人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成就、实现理想抱负等需要。

(2)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

2.过程型激励

(1)期望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V.H.弗鲁姆(V.H.Vroom)于1964年在其著作《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在这一理论中,弗鲁姆认为激励力(motivation)的效果取决于效价(value)和期望值(expectance)两个因素,即: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M=V×E

在公式中,激励力表示人们受到激励的程度。

效价指人们对某一行动所产生的结果的主观评价,取值范围在+1~-1之间。

期望理论说明,促使人们去做某件事的激励力大小同时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因素,且只有在效价和期望值都高的情况下,员工的激励力才会高。

(2)公平激励

公平理论主要研究相对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它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做出成绩而取得报酬后,并不会只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会通过自己相对于投入的报酬水平来与他人相比,从而判定自己的所得是否公平或公正。

公式为:

个人所得的感受/个人付出的感受=个人对他人所得的感受/个人对他人付出的感受

人们一般都使用横向的比较。

比较的结果会有三种情况:

(O/I)A=(o/I)B

(O/I)A>(o/I)B

(O/I)A<(o/I)B

O(outcome)为报酬,包括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如工资、奖金、提升和赏识等;I(input)为投入,如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技术水平、努力程度、时间和精力等;A为自己;B为参照系,一般是于自己大致相当的同事、同行、邻居和朋友等,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

公平理论基于人们的认识和感受来进行行为的调整,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付出和他人的所得,或是过低估计自己的所得与他的付出。

不公平感产生后,个人便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公平感。

通常会采取以下做法:

●歪曲自己的付出和他人的所得

●采取某种行为使得他人的付出或所得发生变化

●采取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

●选择另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

●辞去现有工作

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绝对收入的影响,而且会受其相对收入的影响。

3.行为改造型激励

(1)采取宽容态度

(2)教育当事人端正认识

(3)改变环境,注意转化

(4)精神宣泄法

四、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方法

1、思想政治工作

2、参与管理

3、工作丰富化

4、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

一、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根据拟定的计划,对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确定或衡量的过程。

简言之,控制就是用于确保结果和计划相一致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控制职能,是指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对各项公共事业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监测,按照事业发展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为标准,纠正偏差,使之沿着预期方向发展,以保证组织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在公共事业活动中,往往出现偏离计划目标的现象。

从客观方面分析,当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使公共事业发展与预期发展目标之间形成差距,就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校正公共事业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向计划目标确定的方向发展;从主观方面分析,如果发生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不高、不遵守组织有关规定等情况,也会产生偏离计划目标的现象,要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就需要对有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纠正、控制,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全面理解公共事业管理控制职能的含义,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1.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建立;

2.对越轨行为的惩罚,也包括对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

3.既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者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公共事业组织成员之间的互相控制以及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对管理者的监督。

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相比,公共事业管理控制职能有其特殊性,需要在管理活动中予以关注。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控制职能的弹性较大。

在企业管理中,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对有关工序实行严格的控制,有非常具体的精确度要求,而在慈善、公共文化、基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中,只要将有关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即可,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精确度要求。

第二,尊重专业劳动的特殊性。

教育、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劳动情况较为复杂,和企业对生产线上职工行为监督有很大区别,特别需要注意尊重专业劳动的特殊性,如在生产车间安装监视设备监督和控制生产情况一般是可行的,如果在教室和科研场所安装类似装置监控教师和科研人员行为,则往往很难接受,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的功能

1.社会秩序的保障。

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活动限制在一定的社会秩序范围之内。

2.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保证。

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能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为各种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为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提供规范指导和行为约束,使它们不至于偏离正轨,造成管理脱节;

3)通过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和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使公共管理中的共同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深入人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4)通过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的引导和调空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轨道上来。

三、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的类型

1.根据形式化程度的高低或有无明文规定,将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划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程度较高,有明确的规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予以执行;非正式控制的形式程度较低,往往没有明确规定,以无计划、无组织的方式予以执行。

2.根据使用手段是奖励还是惩罚,将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划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积极控制就是鼓励控制对象的某些行为,既包括晋升等正式控制方式,也包括微笑等非正式控制方式。

3.根据控制者与控制对象之间的关系,将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划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就是公共事业组织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施加直接影响的过程,即控制者是亲自约束控制对象;而间接控制是公共事业组织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借用别的谋介来施加影响的过程。

4.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将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划分为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

内在控制也称自我控制,是公共事业组织成员自觉地把公共事业管理规范内化,用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外在控制是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从外部加给人的一系列的约束,如法律、规章制度等。

5.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将公共事业管理划分为强制控制和非强制性控制。

强制性控制是公共事业组织依靠社会强制力而实施的控制,包括政权、法律、政策、纪律等具体形式;非强制性控制是公共事业组织依靠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非强制性力量进行控制,包括道德等具体形式。

四、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的方式

1.强制性控制方式

(1)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并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的控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指导作用、威慑作用、惩罚作用。

(2)纪律。

纪律公共事业组织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具体的行为准则,具有几个特征:

组织性、多样性、强制性。

2.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

(1)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公共事业管理行为,在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管理行为规范。

(2)舆论。

又称公众意见,是社会上众人对共同关心的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某有事物、人或问题的议论和评价,态度和意见。

具有大众性、现实性和迅速性等特点,舆论的控制作用体现在:

1)引导公共事业管理行为的方向;2)监督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3)预防公共事业管理中越轨行为的发生。

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压力政治”时代。

这种压力不是来自单一方向的压力,而是“互联网”式的整体性压力,往往一触即发。

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压力。

它是无形的,却是强大的,没办法破解和抗拒。

第四种力量:

新闻媒体,代表电视、报纸、互联网

第五节公共事业管理效率

一、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概念

二、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特点

1.不存在利润指标

(1)难于决策

(2)难于量化分析

(3)难于比较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别

2.对目标与战略有更大的制约

3.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4.缺乏竞争

5.员工大多数是专业人员

三、公共事业管理效率评估

1.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的意义

2.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评估方法

(1)定性的方法

(2)定量的方法

四、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

1.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2.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

3.分权

4.电子化建设

5.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核

(1)考德

(2)考能(3)考勤(4)考绩

德、能、勤、绩、廉、健各方面的地位是:

“德”是核心,即政治思想品德是核心,德的地位处在“首要”位置。

“能”是本领,能的地位处在“重要”位置;“勤”是态度,是对本职岗位事业勤奋敬业的态度。

勤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勤的地位处在“必要”位置;绩是成果.是考核的重点,绩的地位处在“重点”位置,或者说处在“落脚点”位置;“廉”是操守,是开展工作的人格保障;“健”的地位处于精神层面,贯穿于“德、能、勤、绩、廉”的整体之中。

“德、能、勤、绩、廉、健”六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六者之间的关系是:

德是统帅、能是将领、勤是士兵、绩是战果、廉是保障、健是灵魂。

保持健的作风、有德、有能、有勤、再加廉,一般说来,就能创造绩。

绩,尤其是工作成绩.是在德、能、勤、廉、健五者相互作用下,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德、能、勤、绩、廉、健缺一不可,这就是德、能、绩、廉、健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