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9491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

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

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

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定期找组长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对管理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小组教师要给组长使加一定的压力,让组长觉得自己的小组管理不好是由于自己的不负责或无能,这样促使小组长更认真的干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三、评价让学生更心悦诚服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正确的评价,只有评价得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因为我们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班内学生一般又比较多,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所以应选择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1、课堂提问评价。

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可以用举手指累计各组回答问题的次数。

对回答问题过程可以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有不少不足和偏面的地方,但只要回答合理,对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就让学生举起一个手指。

学生经过回答、讨论,对问题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再设计回答问题的第二阶段,再找一些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加分,如果回答不正确,小组减分。

下课时可以比一比哪个组是优胜组。

这样,就能形成了组内互帮互助,组间展开竞争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内合作的习惯。

2、对作业评价。

我们批改作业,一般只打对、错号,很少打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这样也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认真做作业的积极性,培养不出学生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

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作业以组为单位量化,每组基础分为100分,做完作业后,小组间互查,每错一题最多减5分,如果组内全部成员都没有错题,得分就是100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组间竞争,组内互助的做作业氛围,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总之,教学的策略有千条万条,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

升序降序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2009-06-1013:

32:

52)转载▼标签:

教育长方体正方体性问题小棒东北分类:

教学经验

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也有可能不同。

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方法,并且这些策略、方法是在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践了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互动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互动教学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互动等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下面以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说明运用互动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方向,形成空间观念。

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多样,可以是提问式对话,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可以是答问式对话,让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在对话中,教师边指导、边释疑,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在本课中,初次认识东北面时,教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

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

你们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生1:

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

生2:

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北面。

生3:

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北一些。

师:

如果从学校走到超市,你认为可以怎样走呢?

生1:

先向东再向北就可以走到了。

生2:

也可以先向北再向东。

教师让学生边说边指出由学校到超市的行走路线。

师:

从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

在正北面吗?

在正东面吗?

(不是)看来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还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物体的方向。

从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一些,同时它也在学校的北面偏一些,即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我们给它一个新方向——东北面。

对于东北面这样的方位词,学生生活中听说过,但并不能正确使用,教师并没有因为有学生会就简单教学,也没有因为有学生不会就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让学生感性地“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超市所在的方位,之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位就称为“东北面”。

这就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生生互动:

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

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

如本课中,在学生认识东北面后,教师出示西南面的公园让大家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

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同桌的相互交流,学生模仿东北面的认识方法,对西南面的方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别方位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出示西北面、东南面的建筑物让学生说出方位,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表达起来就较为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环境的互动:

本节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具体的方位,在教室的南面墙壁上挂了中国结,在西北面放了一个盒子。

让学生说说教室的各个方位有什么东西。

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

二、合作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

下面以四年级“怎样滚得远”一课为例说明合作教学策略的使用。

编制合作学习小组。

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桌两人成一小组,可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可根据特殊的合作内容组成特别的学习小组。

师:

这个实验我们全班一起做好不好?

生:

不好,我们分小组做。

师:

那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在实验中分别要做什么。

生1:

实验要一个人负责滚,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观察看量得是否准确,还要有人记录。

师:

一个人测量行吗?

生2:

不行,要两个人。

师:

这个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一些器材,因此还要安排同学负责有关器材的事情。

这样的分工明确,学生到操场后,就很快进入实验环节,实验进行得很顺利。

合作讨论实践方案。

如在本课中,在实验操作之前,学生先在小组内思考,实验可怎样操作,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讨论实验的注意点。

师:

你们认为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斜坡)

生1:

小棒的两头要一样重,这样才能滚得直。

生2:

滚的时候不能推,要让小棒自然地往下滚。

生3:

不能有人站在前面,不能挡着小棒滚。

生4:

滚的时候要放在同一位置上。

师:

为了使滚的时候从同一高度滚下来,我们可以从哪里往下滚?

生:

从顶部。

师:

我们可以从顶部,也可以从同一指定高度往下滚,我们统一从所画的这一条线开始滚。

生:

斜坡不能随随便便地移动,这样会影响测量的数据。

师:

只测一次就可以了吗?

为什么要测几次呢?

通过这样的对话,既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前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对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实验的操作活动就能顺利开展了。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学生根据方案开始活动,教师相机进行观察与调整,适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

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变监管者为引导参与者,积极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合作成功。

合作反思,深化认识。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分小组讨论分析所得的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并进一步向生活延伸,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同时,师生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着重评价学生实验的态度,合作的态度。

三、参与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由问题产生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下面以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说明参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全员参与。

问题的提出、实践的操作、结论的生成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全员参与的活动,可以是个体独立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的共同参与。

“找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根据盆花的摆放规律,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

在此基础上,关于彩灯、彩旗的问题都让学生先尝试练习,再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的全过程。

主动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愿意主动参与。

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要加强参与指导,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得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与参与能力的培养。

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尤其要给予表扬。

如“找规律”的教学中,当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请这个学生到前面来当小老师,接受其他同学关于这种解法的提问。

学生对这种生生对话很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如:

“你的算式中15表示什么?

2表示什么?

”“算下来的7的单位为什么是组?

”“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

”“你怎样说明第15盆花就是红花?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对这个算式的理解。

主动提问,是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结果。

差异参与。

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

学生参与的要求和程度应有弹性,参与的方式要有不同,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如让学生解决彩灯的规律问题时,教师提出你可以用你刚才的方法,也可以用刚才其他同学的法,如果你会几种方法,可以都试一试。

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而且易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四、问题引导策略及实施方法

教师用问题引导调控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做数学、生成数学结论。

问题引导策略的重点在于产生问题。

在一节课中要围绕学习内容产生多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从问题产生的先后次序来看,主要有:

(1)目标性问题。

围绕教学的重点产生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教学中要解决的大问题,用这个大问题统领全课,围绕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性子问题。

为了解决目标性问题而产生的子问题。

教师和学生围绕目标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产生的一系列过程性子问题的思考与对话,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的研究过程来看,有观察性问题,通过对一些现象和规律的观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反思性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和知识获得后,都会产生一些以比较、小结的形式出现的让学生反思学习内容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反馈性问题,学生完成任务后,在汇报时提出的问题,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问题。

问题引导策略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关于问题的对话。

通过对话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的方向。

问题引导策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有方向、实践有方法,探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绝不能用教师的引导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下面以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说明问题引导策略的使用。

产生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开始,教师给学生呈现牙膏盒和粉笔盒,让学生看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让学生从口袋中摸一个长方体,要求摸出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出这是长方体的。

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这时产生问题:

怎样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这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

对话研究产生过程性问题。

围绕产生的大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对话。

在对话中,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有可能又会产生解决大问题的小问题,进而围绕这样的大问题或小问题有效地开展活动。

如本节课产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大问题后,教师和学生对话又产生了以下子问题:

仔细观察长方体,你有哪些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

)长方体面的特征、棱的特征是什么?

你会用什么方法研究?

通过对话,学生知道了不仅可以用看的方法,还可以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是探究式的活动,可以是体验式的活动,也可以是验证式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法的内涵,形成能力。

如学生探索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时,学生先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自主独立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发现: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棱是平行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当教师要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学生就自然生成了“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就形成了丰富的体验。

尝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练习,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过程中,通过长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学生获得了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对正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尝试练习、及时巩固方法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

“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了长方体?

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

”让学生独立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找到正方体的特征。

反思延伸,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通过反思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化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让学生永远充满对数学的好奇。

研究好正方体后,通过研究“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结全课时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不仅整理所学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感受到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进而让学生联想到,提出给你一个长方体,怎样变成正方体?

会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吗?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出课堂。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黄为武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映在课程上:

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

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

”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

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

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

“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

”多么有创意的解法!

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

我们不禁要问:

“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

教者追问:

“你是怎么想的?

”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

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

一位学生回答:

“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

教者冷冷地说:

“是吗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

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

也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

也既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

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

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

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绍兴上《百分数的意义》是,首先问学生:

“你们绍兴有好多特产,真了不起,都有哪些呀?

”学生自然说到了黄酒,“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

”“是17.9%。

”“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类似的表示方法呢?

”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又比如有老师在《时、分、秒》教学时编:

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

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停的跑,结果跑的怎样呢?

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

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

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

例1,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与众不同?

(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现有三个整数,问这三个数具备什么条件时,它们的和能被3整除?

(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

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