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471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docx

陈书华新稿黄帝内经论文

《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初探

陈书华周亚东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8)

 

〔摘要〕《黄帝内经》既是一部中华医学理论专著,又是一部哲学理论巨著。

它上承《周易》的生命美学思想,在医学领域作了具体精微的论述和阐发,生动展现了人体阴阳二气动态平衡的中和之美。

《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生命美学思想是人类反思生命本质,实现生命价值的理论源泉,是对人体审美实践的有益探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

〔关键词〕黄帝内经;生命美学;当代价值

西方医学中的人体是生命的对象和机体,这其中的美只不过的个别操作的工艺美,不可能具有完整的生命美学价值。

〔1〕而中华传统医学从诞生起就追求生命之美的完整与和谐。

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传承《周易》的生命美学观,结合人体科学理论来解释《周易》生命美学思想内涵。

〔2〕《黄帝内经》作者以阴阳平衡和五行循环动态美为指导原则来编写其内容,[3]概括了古代医学完整的生命美学思想,奠定了生命美学思想的发展基础。

《黄帝内经》所追求的是人体的形、气、神的和谐统一,力求达到动态平衡的生命之美,强调遵循生命自身的规律,在合“道”的前提下,探索生命最完美的模式。

一、《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与西方哲学、美学不同,中国美学实际上就是一部生命美学史。

《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与传统哲学有着很深的思想渊源。

例如它在说明医学问题时,经常运用先秦重要哲学概念。

对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道、气和天人关系学说等进行了大量理论阐述,对我国古代生命美学思想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灵枢.本脏》言: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指出了精、气、神是贯穿生命之始终,维持生命的三大要素。

这也就是后世医家称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的理论来源。

[4]《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的直接源头是《周易》,学界例来认为((周易》是一部“弥纶天地之道”[5]的书。

叶朗指出,《周易》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其甚至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

〔6〕

《周易》认为,宇宙间的最高品德就是创造生命。

其对生命问题的关注,对生命规律的探寻,形成了忧乐圆融的生命美学思想。

《周易》的作者把整个宇宙系统看成是一个生命系统,阴阳是宇宙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命力,其交感结合就形成了宇宙生命。

《易经》称最初形成的八种生命现象为“八卦”,“八卦”之间又交感相生,化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易经》的成书在社会动荡的殷周之际,那么其作者当然也是在忧国优民的极艰危处境中完成的这部著作的,因此,忧患意识在《周易》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周易•序卦》指出,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

蹇者,难也。

这段话表明了在逆境中对未来的信念。

李泽厚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乐感文化,他说:

“中国人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

”〔7〕《周易》中的忧患总是暂时的,它终究会被克服。

“眺望未来”是《周易》乐观精神的根基。

另外,《周易》之“乐”又是以忧为底色的“乐”。

这种“乐”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忧乐圆融的生命美学境界。

《周易》的巫术智慧虽然使《周易》具有非理性的乐观情怀,但更多表现的是忧中之乐,它又是一种有理性之乐。

因为这种乐从忧而来,乐是忧的目标,忧是乐的基础。

这种对生命的忧患意识即生命美学思想,是《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的直接源泉。

黄帝内经对生命始终如一的关怀,对阴阳平衡生命美学的认识,直接取法于《周易》对生命忧乐圆融的美学思考,是《周易》生命美学思想在人体的具体体现。

二、《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生命哲学的关注与研究都有悠久的历史,而生命美学则是上世纪末才在中国大陆上才流行起来的一种美学理论。

1781年,随着卡尔•菲利普•莫利兹《生命哲学论文》的问世,“生命哲学”开始进入世界哲学史,生命美学就是在此理论指导下从19世纪初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的。

人本主义哲学对传统生命的反叛和对个体生命的重视成为生命美学产生的直接哲学背景。

生命美学作为一个美学流派是指19世纪末在德、法产生的,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借助肯定人的生命价值来冲决理性绝对主义美学观念的一种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威廉•狄尔泰和法国的亨利•柏格森。

〔8〕

在我国,代表生命美学最早的理论成果是潘知常的《生命美学》,1991年出版的。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与黎启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的问世,生命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开始在我国构建起来。

与实践美学不同的是,生命美学将审美活动放在人类生命中来考察,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高的精神活动。

它是以人类生命为理论逻辑出发点的,反对形而上、重思辨、重理性的美学研究思路,重人本,强调审美的感性、精神性、自由性以及超功利性。

可见,生命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重大超越,它确立了人类生存本体论的生命美学研究思路。

封孝伦认为,人类生命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基本、最坚实、最有力的根源。

他认为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也是认识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

〔9〕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10〕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源头,更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它传承了《周易》的生命美学思想,开启了我国庞大的医学体系,不仅蕴藏着深刻的医学思想,还包揽了广阔的古代哲学内容,是一部中国哲学巨著。

20世纪初期,就有人认识到了《黄帝内经》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论的研究也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空前水平。

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方法》一书的问世后,在中医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此书从中国哲学理论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

张其成也认为,《黄帝内经》是一种蕴含着浓厚人文科学色彩的医学体系。

〔11〕中医学与其它文明医学有着深刻的不同,因为它与中国古代哲学关系密切,中国医学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从哲学来探索生命,进而从生命探索人生的道路。

中国传统医学从诞生起就追求生命之美的完整与和谐。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就是是恢复、更新和创造人体之美。

而中医辨病论治则是中医在审美过程中对疾病个性、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12]《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包括哲学,天文、地理、伦理、心理等各科知识,其之所以成书两千年仍然能带给现代人无穷的生命智慧,究其原因就是是“道”之作用。

《黄帝内经》之“道”,以人体各种衰老、病变之表现作为变,以人体自身发展客观规律作为不变,做到了以不变应万变,探索出了一条人体审美实践的独特途径。

(一)天人之际:

生命的价值构成。

中国文化是注重生命的文化,中国文化精神实质就是一种生命精神。

所谓“生生之谓易”〔13〕;“大哉乾元,万物资始”〔14〕;“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15〕《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起源于“天地合气”,“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保命全角论》)人是由天和地和其气而产生的,人的生死即气之聚散。

人生活在天地之气中,人的生命必然受自然界的影响,人与自然界必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黄帝内经称“生气通天”。

《灵枢·岁露论》曰: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16〕中国哲学称天、地、人为“三才”,“《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材之道也。

”(《易传·系辞下》)黄帝内经以考察三才中的人为中心,并详细考察了人与其它“两才”的关系,其生命美学中的天、地、人“三才”关系集中体现在天人关系上。

它从哲学、医学、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角度,对天人关系理论进行了丰富的论证,得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生命美学结论。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人体和人体以外的世界是相通相生的,人体是外部大宇宙中的一个小宇宙。

它展示了人与宇宙自然同源同构,息息相通的生生大化之美。

充分体现对宇宙自然生命之美的关照。

刘长林认为,《内经》是在否认神鬼迷信的前提之下,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有共同本原,并且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支配为理论根据,在大量的实际观察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人与天地相参的结论的。

〔17〕“人与天地相参”的生命美学思想是一种整体思想,它把天、地、人置于相对平等地位,强调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只有统一和谐的世界才是美的。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自然之生命与人之生命是平等的关系,同源同构,相互依存,同生共死的。

关注人和自然的整体统一性不被破坏,这是黄帝内经的生命美学之基础。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大的生物整体,天地之气是生命之源,创生了万物,使自然万物实现各自的发展。

也就是说,人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

〔18〕人类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还要顾及他人及万物的本性得以实现。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要求人类从整个自然大生命的内在价值出发来助成天地的化育之德。

〔19〕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然关系密切,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大地养育万物,《易•系辞》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可见,“地道”自古就与“天道”、“人道”并称。

《黄帝内经》与《周易》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儒家由《周易》开始了对社会人学的研究,关注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价值。

而道家、养生家则是由《黄帝内经》开始了对生命本质与生存目的研究。

《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是从身心一体、道生一体、天地人一体的角度来认识生命的,其中蕴涵着深邃的生命美学智慧。

《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认为,人与天地相通、阴阳相应、四时通变。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素问•四气通神大论》言: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

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由于天地给人以精气,只有二者调和人才能生存,人与天地万物应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素问•移精变气论》言: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治肌肤,其次治筋脑,其次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火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同胜竭。

”以上认识,强调万物一体,万物只有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才能产生变化。

《黄帝内经》将环境与人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来对待,重视生命的价值构成,是人类生存智慧的高度体现。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藏象学说对这种统一与和谐描述得最为具体,它以五行为基本框架,勾画了一个内外相应,协调统一的整体生命模式。

〔20〕人类与天地万物有相类的形体结构人体有与天地气机运动变化规律相类的生命运动,人体生理功能节律变化伴随天地四时之气的变化。

《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生命美学思想阐释了生命的价值构成,为消除人与自然环境的对立状态、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和之美:

生命的动态平衡。

中国哲学《国语•郑语》中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

意思是对立的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相克相生,才能产生新的事物。

这里的“和”与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立的概念,矛盾事物的对立统一产生新的事物,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中医学说的理论根基是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1〕王旭东在《中医美学》一书中明确,中医阴阳学说的美在于“中和”,并指出“中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更胜”,事物阴阳运动转化是决定的、必然的,而转化的形态和结局是相对的,多样的,形式和结局是双方互相融合,这就形成了事物阴阳运动过程中的“中和”状态。

〔22〕《黄帝内经》作者把阴阳学说引入医学领域,用其来解释人在生命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把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不同的病理过程及诊治法则都分属为阴阳,并将阴阳作为诊治的基本理论。

例如,在解释人体组织结构时,之外的体表属阳,在内的脏腑属阴,脏属阴,腑属阳。

它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的过程。

〔23〕把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养生宝典,竭力探索生命的阴阳“中和”之美,它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只有处于阴阳二气的“中和”状态,人体才能是健康的生命体,才能展现生命之完美形态。

刘叔成等认为: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24〕而事物的本质力量来自于事物内在对立面和多因素的中和。

〔25〕阴阳“中和”之美在《黄帝内经》里,表现为阴阳动态平衡的生命状态,其阐释的人类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并保持动态平衡理论具有强烈生命美学特征。

阴阳动态平衡理论取法《周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系辞》)《黄帝内经》动态平衡思想包括天地万物的平衡、人体自身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等,其核心是要“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实质是要实现人体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

气是万物生发之根源,人的生命活动与精神活动皆依赖气而产生。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用来表述世界本源的最基本哲学范畴,是基于道论而形成的。

中医学将先秦两汉关于气的概念引入其体系之中,结合医学内容把气的概念进行了发展,这样,就使气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范畴。

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并被赋予了生命美学特征。

全书162篇文章中,有150篇文中提到气的概念。

内容涵盖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病机等各个方面,如阳气、阴气、宗气、真气、经气等。

〔26〕对于客观存在的致病因素,黄帝内经用“邪气”这一概念来表述。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气”。

他承袭了黄老之学气或道的思想,〔27〕发展了《易经》“运气”及“气机升降”学说,我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自然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的本源。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黄帝内经》以气为人的生命之基础,人禀气而生,气化生情感,因此,气也构成了人情感变化之基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28〕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受气的主导,因此,气是审美主体生命力的源泉。

气在人体内升降出入,承载人的思想情感,布化着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生命之美。

《黄帝内经》阴阳平衡中和之美还体现为时间概念的循环之美。

西方传统文化和思维以空间为主,即人的一切围绕有形之物——空间而存在和旋转。

西方生物医学也相应的将人体的一切功能和属性归因于一定的实体物质结构,因而重在探讨人体生命空间上的循环美,例如哈维发现并证实了人体内部的血液循环运动。

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是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的。

《内经》的循环之美突出体现在生命的时间性节律之中。

西方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的一个过程,而中国古人却认为时间流变是具有周期性的,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会发生空间状态的周期演变。

《内经》就将人的生命过程看成是一个特殊的延续过程,不是着重研究它的实体结构,却采取考究时间过程之特殊方法来体察生命。

在气、经络和藏象等时间概念基础之上,《内经》以“天人相应”为核心,建构了人气生长收藏节律、经络气血流注节律、脉象变动节律、五脏主时节律等较完整的反映生命节律之立体网状理论结构体系。

这是《内经》生命节律美的最大特征。

《灵枢•根结》认为,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又言指出,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终始”就是时间延续的一个段落,“知终始”指了解经络其时间特性和时间规律。

五脏功能系统实质上反映了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之时间节律之美。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内经》认为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当中,随着十二时辰变化,依次流注于十二经脉,气血所注之经就像潮之涨一样,气血是充盛的,功能活动非常旺盛。

气血所注之时也就是该经当旺之际。

这样,便形成了十二经脉气血在十二时辰盛衰的规律,经络气血流注之时辰节律循环美便体现出来了,展现了经络气血流注独特的循环之美。

《素问•天元纪大论》写到: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言,形式的结构使人的感应包含了一种心理上力的平衡。

《黄帝内经》认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为万物。

(《素问•天元纪大论》)。

人体阴和阳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不断保持动态平衡,饱含着生机之美。

展示的是自然界和人体旧的阴阳平衡不断被打破,新的阴阳平衡不断被建立的动态过程,也就是阴阳二气不断消长,不断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阴阳平衡,达到“中和”的状态,自然也就达到了内心的空明与澄净,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实现了生命世界的对称与奇异的完美统一。

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将生命美学观的模式发展到具体的人体之上。

与道合一,身心和谐,祛病延年、体格健美,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三)养生之道:

生命的实践向度。

保证人的生命健康,是医学审美的终极目标。

一般美学关注的是人的品格之美,即人格美,注重研究人格美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的理想的生命之美。

传统生命美虽然关注到了人格的超越之美,但是其对于生命本身的品格之美即体格美的构建不完善。

另外,传统宗教追求的是一种得道成仙,顿悟成佛的生命之美。

而从《黄帝内经》关注生命的方法和实践来看,它追求的是一种合生命美学之道的美,即体格之美。

只有身体健康,体格才美,生命才会美。

〔29〕

现代生命科学已经确立了生物医学模式,当今医学可以从各个组织器官、组成成分的角度对人体健康进行分析,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福音,各种流行性疾病也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感觉医学似乎可以解决包括生命健康在内的所有问题。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虽然制住了病原菌,却也同时破坏了菌群间的相互平衡,造成许多常见感染性疾病就越来越难以控制。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结核、肺炎、肠胃炎等疾病,而是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酗吸烟酗酒、精神紧张、暴饮暴食、失眠及生活不规律等。

现代人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迷惘,甚至找不到生命的本真。

高科技的生物医学,使人体作为有机体原有的和谐状态遭到了破坏,另外,伴随各种特效药物不断出现,人们对药物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这样,人体的健康和对疾病的控制就完全建立在对药物疗效的依赖上了。

与此同时,人类自然生存的能力和素质却在明显下降。

目前普遍存在的各种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疾病,完全依靠现代生命科学高科技的治疗效果根本不能达到很好的疗效。

《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不仅重视个体组织器官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还重视心理及形体健康的反作用,以及个体在自然、社会中所面临的状态对健康之影响,强调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在个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将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反复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即外部的各种病源;“干”,即侵扰。

《黄帝内经》认为,只要人体的气机正常运行不被破坏,邪气便不能侵袭人体,即使已经感染的疾病也有可能被战胜,所以,《黄帝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扶正祛邪,固本益气”。

《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强调把人看作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能够全面地对待个体生命的健康。

体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是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有益补充。

《黄帝内经》中的生命美学思想倡导的是一种形神兼备、强调健康的个体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养生思想,能够启发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养生观。

它的生命美学思想从身心一体、道生一体及天地人一体的整体观角度来认识生命,其中包含着对生命问题的深刻见解,蕴涵着深邃的生命美学思想智慧,不仅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还对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人类生命个体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提出了“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这一贯穿全书的思想,体现了无处不在的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对生命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心呵护的思想。

从其呵护生命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来看,它视宇宙人身为一体,观天地以察人体,透周身而通宇宙,追求的是理想的生命。

它把个体生命、群体生命、宇宙生命间的关系论述得十分透彻。

《内经》中的生命美学价值蕴藏在和谐的人体之中,源远流长。

其实《内经》中已明确指出,可以通过解剖来认识机体。

例如《灵枢•经水》写到: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

即便如此,《内经》的理论体系却并没有在生物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相反则建构了一套“立体透视解剖图体系”。

它是一套以人体经络为渠道,流动着生命之气,关乎活体生命的理论体系。

究其根源,它最主要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影响,即天人合一,以生命为本的自然生命美学观念。

这种美学观念要求按照有机体原样来认识人体。

《黄帝内经》的审美实践不是传统意义的人类的创造实践,更不是哲学思辨实践,指的是一种使生命更完整的养生实践。

各种保养生命的方法充斥《黄帝内经》。

历代医家认为《黄帝内经》是托黄帝之名,实乃道家医学代表作,其中养生理想人物,养生方法等与老庄思想如出一辙。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的提出,“无论对当和后世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哲学,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30〕而贯彻黄帝内经全篇的同样也是“道”。

《黄帝内经》中269次论及“道”,单次出现186次。

其直接继承了道家的“道”论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31〕《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言“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32〕《黄帝内经》所用之“道”首先指的是宇宙、天地、自然规律之“道”,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言: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而《黄帝内经》之“道”更多的是指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规律之“道”例如“经脉之道”、“营气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提及的知“道”者是懂得生命养护规律之人,只有生命活动合于“道”,才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33〕可见,《黄帝内经》中的“道”指的是生命的本体,其对生命之“道”的论述,是生命美学之道,对人体审美实践的有益探索。

三、《黄帝内经》生命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人类需要反思生命的本真,既需要现代哲人的引导,也需要古代哲学智慧的启迪。

《黄帝内经》作者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起关注人体生命的哲学理论体系。

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重视外在自然是不同的,其关注的是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个体内在自然之和谐,它最大的通性就是对生命之重视。

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典哲学即生命哲学,最后达到之“天人合一”的境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境界。

〔34〕因此,中国古典哲学是处处“流淌”着生命的,是洋溢着丰沛的生命意识与艺术精神的生命美学。

与西方生命美学家所说的“生命”相比,中国美学的“生命”意涵,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中国人所谓的“生命”,不仅是外在的、客观的、可见的物质生命,更是内在的、主观、深藏于内心世界的精神生命。

《黄帝内经》将自然界作为一个生命整体来进行研究。

讲的是天道自然,然而其最终落脚点则是人的生命健康,形成了一套人体生命美学体系。

对生命理想状态的生动描绘,蕴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精神生命的倡扬与发挥,并崇尚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感性的方式让人来体会生命活动中的“无言之美”。

中国美学中的生命,带有着浓烈的人文取向,在中国美学中,最强烈的美感总是与最高的善、最高的真相互贯通,以真、善、美价值统会的方式构成生命的自由之境,这正是人类最高的审美之境界。

其独特的生命美学价值启迪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意义及生活的态度等重大人生问题,确立全面、健康的生命观、促进生命的完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2〕〔29〕参见吴正荣、任宏志:

《〈黄帝内经〉的生命美学价值》,玉溪师范学院学2002年第2期,第18页、15页。

〔3〕郑振禄:

《医学美学的产生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第54页、55页。

〔4〕〔16〕〔27〕程雅君:

《中医哲学史》,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第489页、489页、504页。

〔5〕朱安群等:

《一十·三经直解》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7页。

〔6〕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7〕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