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423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7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游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浮游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浮游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浮游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浮游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游生物.docx

《浮游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游生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游生物.docx

浮游生物

浙江海洋学院

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浮游生物的观察

指导老师:

赵盛龙

 

专业:

生物技术

班级:

A10生技1

学生姓名:

孟伟杰

同组者姓名:

实验日期:

2012.3.8

气压:

温度:

实验目的

掌握解剖镜等工具的适用方法,了解浮游生物的结构特点与生理习性。

实验要求:

观察浮游生物的主要特征与形态

实验工具

解剖针、解剖镜、放大镜、剪刀、镊子、蜡盘

作业:

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具有色素或色素体能吸收光能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浮游生活的微小藻类的总称,是水域的初级生产者

例1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

单细胞。

细胞盘形或球形,偶有短轴形,或长轴形。

壳面有孔纹或点纹或杂有线纹。

一般呈向心排列。

营浮游或底栖生活

例如:

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图1)细胞大型,盘状至短圆柱形,具大而明显的中央玫瑰区。

内孔明显,网纹的辐射列和螺旋列排列整齐,网纹大小几乎一致,或向外围略有缩小,外缘孔纹小而孔壁加厚。

壳缘狭,具辐射条纹。

色素体小而多(

图1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

例2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

壳面椭圆形、三角形、四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

壳面有2个突起,或每角有1个突起,也有少数种类不具突起。

单细胞,有的靠突起端分泌的胶质相连成锯齿状链。

营浮游生活,少数为固着生活,极大部分为海产

例如:

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sinensis(图2)细胞呈面粉带状。

宽壳环面为长方形或近方形,狭壳环面为长椭圆形。

细胞宽62~320μm,高112~264μm,细胞高度比例变化很大。

在壳套和壳环带之间没有凹缢。

壳面椭圆形,中央平或稍凹。

从细胞的四角伸出细长的突起。

突起为棒状,平行于壳环轴或稍弯向细胞内侧,其末端截形。

突起内侧的壳面上有明显的小隆起,上面着生粗壮中空的刺毛1根,刺靠近并平行于突起,刺的末端略向内弯曲。

顶端有小分叉。

细胞有借助刺插入邻胞,组成短的直链,但大多数营单独生活。

细胞壁薄,孔纹精致,为六角形。

色素体小而多,呈颗粒状。

图2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sinensis

例3.根管藻科Rhizosoleniales

细胞长圆筒状,一端延长成针状或长棘,横断面观为圆形,也有的细胞长轴弯曲或弧状,形成螺旋状群体。

壳面突起呈半球形、锥形、斜锥形或鸭嘴形,末端常有小刺,相连带有许多间插片。

色素体小粒状。

海产种类繁殖有复大孢子、休眠孢子及小孢子。

例如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setigera(图3)细胞呈棒状,单个生活,少数组成短链,直径7~18μm。

壳面斜圆锥形,稍带倾斜。

末端生有细长而直的刺。

刺基长,粗而坚固,末端呈细毛状。

沿岸广温、广盐性种类,早春或盛夏为盛产期。

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有分布。

图3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setigera

例4楔形藻科Licmophora

细胞楔形。

壳面楔形或棍状。

具隔片。

群体像把扇子,借胶质营附着生活

例如:

平板藻属Tabellaria(图4)细胞常连成“Z”字形或星形的群体。

壳面棒形或线形,中部常明显膨大,两端略膨大。

假壳缝狭窄,两侧具由细点组成的线纹。

壳环面常具许多间生带。

纵隔片直。

大多数为淡水种类,海水种类少。

图4平板藻属Tabellaria

例5舟形藻科Naviculaceae

细胞一般为舟形,上下壳面均具壳缝、中央结和端节;上下壳面花纹相同。

壳缝位于正中线上,或接近中线。

壳面形状直,壳缝也直。

壳面呈“S”形、月形、壳缝也同形。

壳环面呈长方形。

本科为羽纹藻纲中最大的科,淡海水品种均有

布氏藻属(布纹藻属)Gyrosigma (图5)细胞狭而扁。

壳面呈“S”形,从中部向两端逐渐尖细,末端尖或钝圆。

中轴区狭,中央节处略膨大。

壳缝“S”形弯曲,具小的中央节和极节(端节)。

壳面花纹为由纵横线纹十字形交叉构成。

壳环面披针形。

为淡水、半咸水或海水中的浮游硅藻

图5布氏藻属Gyrosigma

例6直链藻科Melosiraceae

细胞一般呈球形,少数呈盘形或短柱形,壳套发达。

靠壳面的胶质相连成直链,或以壳面紧连,或由刺相连。

大部分海产,主营浮游,少数营底栖生活。

具槽直链藻Melosirasulcata(图6)细胞短圆柱状,壳面平,紧连成丰链,两细胞间有凹纹。

通常10~20个细胞相连成串。

壳面正圆形,有射状排列的花纹。

海产,分布很广,虽为底栖种类,但经常出现于浮游生物群中,有时数量还不少,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为硅藻中主要的饵料生物之一

图6具槽直链藻Melosirasulcata

例7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

细胞透镜形或圆柱形至球形,壳面四周有一圈硅质细刺与邻近细胞的相对细刺相互连接。

细刺或称小刺,与链轴平行。

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图7)细胞为透镜形或圆柱形。

直径为6~7μm。

壳面圆而鼓起,着生一圈细长的刺与相邻细胞的对应刺相接组成长链。

刺的多寡差别很大,有8~30条。

细胞间隙往往长于细胞长度。

色素体数目1~10个,但通常呈现2个,位于壳面,各向一面弯曲,数目少的形状大,2个以上的色素则为小颗粒状。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繁殖中有增大孢子

图7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

例8海链藻科Thalassiosiraceae

细胞圆盘形,或呈半球状突起,也有呈短轴状的。

细胞表面的真孔分沁胶质,胶质线位于壳面中央,1条或多条,或位于壳缘,或具胶质块。

细胞以胶质线相连,或包埋于胶质块内。

有的壳面边缘有小刺。

壳面花纹呈射出状排列。

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图8)细胞壳环面八角形,壳面正圆形,直径12~43μm。

壳面边缘有一圈向四周斜射的小刺。

壳面中央凹入处胶质线将细胞连成群体。

链直或弯曲,壳环面有领纹。

壳面花纹精细,壳面中央点纹排列不规则。

色素体多数,板状。

每一个细胞具一个休止孢子。

北方沿岸性种类,太平洋东北部极丰富,也是常见赤潮种类,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渤海、东海至台湾海峡

图8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

例9三角角藻Ceratiumtripos图9

细胞宽60~93μm。

前体部短,左侧边少许凸出,右侧边凸出明显。

后体部与前体部等长或略长,左侧边一般凹入。

三个角均很粗壮,一般右角比左角显著细弱。

图9三角角藻Ceratiumtripos

例10菱形藻科Nitzschiaceae

细胞长形,罕为椭圆形。

细胞每一壳的壳面一侧具龙骨突。

在龙骨突上具管壳缝。

管壳缝的壁有许多小孔,即龙骨点。

上下壳的龙骨突多彼此交叉相对。

因此,壳环面观呈菱形

菱形藻属Nitzschia,(图10)细胞梭形、茧形、舟形。

壳面直或S形、线形、椭圆形,具横线纹或横点纹,两侧边缘缢缩或不缢缩,两端尖,近喙状或渐尖。

龙骨点明显。

上下龙骨突彼此交叉相对。

壳环面呈菱形。

常为单细胞,少数种类形成群体或细胞位于单一或分枝的胶质管中,营浮游生活或附着在其它物体上

图10菱形藻属Nitzschia

2浮游动物(zooplankton)

体形细小,且缺乏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主要以漂浮的方式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动物的总称

例1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本门动物体透明似箭,俗称箭虫(arrowworm)、玻璃虫(glassworm),因体前端具颚毛(刚毛),故名毛颚动物。

除个别种类为内湾浅海底栖生活外,皆为典型的海洋浮游动物,在中水层拖网中的生物量中常占优势。

毛颚动物可大量吞噬其他浮游动物和幼虫,同时本身又是许多鱼类等的摄食对象,被称为是海洋食物链中次级生产力的代表。

例如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图一)

成体长10~15mm,肌肉发达,体硬而通常较不透明。

前侧鳍比后侧鳍长,始自腹神经节的中央,有“无鳍条带”。

后侧鳍略呈三角形,并跨于躯干及尾部,也有“无鳍条带”。

纤毛环乙型。

贮精囊略呈卵形。

颚刺6~7个。

前齿8~13,后齿16~29。

为沿岸种,常在不同水团或海流交汇处大量繁殖,是我国东海、南海区最占优势的毛颚类

图1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

例2仔鱼(larvafish)图2

卵黄囊逐渐完全消失,有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着易时期的鱼类个体

图2仔鱼(larvafish)

例3鱼卵(图3)

鱼类的卵

图3鱼卵

例4多管水母科Aequoreidae 

水螅型世代不明。

水母型个体常较大,盘状或半球形。

胃宽大,无胃柄。

有许多简单或分枝的辐管。

生殖腺在辐管上

多管水母Aequorea,具有许多简单不分枝的辐管

多管水母Aequorea

例5哲水蚤科Calanidae

一般为中型桡足类。

头胸部呈长筒形,头和第一胸节一般分开,胸部分4~5节,后端圆钝。

腹部雌性4节,雄性5节。

第一触角雌性25节,雄性24节,超过尾叉,末第2、3节有2条羽状长刚毛。

胸足的内、外肢均3节,第五对末变形,仍保持游泳足形状,雌性似第4对,雄性左足外肢比右足稍长。

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图5)广泛分布于渤、黄、东海,为这一水域的优势种,为鲐等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

图5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

例6磷虾Euphausiidae

磷虾体呈小虾状,细长,左右略侧扁,与十足目的真虾类形态相似。

有1对具眼柄的大复眼。

头胸甲发达,包在头胸部的外侧。

在两眼柄间的前端部的头胸甲形成额板,在额板的前端向前突出为额角。

头胸甲的前缘具眼下刺、侧刺。

额角常不显著。

腹部较长,7节,侧面有明显的侧甲板。

尾节细长,末端甚尖,两侧有1对活动的片状刺(真虾类缺)。

第一触角双肢型,两鞭约等长,3节。

大颚具触须。

第二小颚外肢小。

胸肢8对,形状相似,均为双肢型,不形成颚足,外肢发达,边缘羽状毛,具有强的游泳能力,无爬行机能,末对或末2对常退化或完全消失。

腹肢5对,内、外肢均呈片状,边缘具羽状毛,具内附肢,雄性第1、2对内肢变为交接器。

尾肢双肢型,片状,与尾节形成尾扇。

磷虾的鳃为指状的足鳃,仅一列,裸于头胸甲之外,着生在胸肢的底节上,通常在第1胸足上的构造简单,末3对分枝较多,尤其是最后1对分枝更多,大多数种类的这对胸足基本上已退化,仅留一多分枝的足鳃

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图6)额角很短,具一侧齿。

第一触角柄节有尖锐小叶。

雄交接器基突的末部为较长的顶叶,其末端钝圆。

本种为北太平洋温带海区种类,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较少,冬季可出现于台湾海峡附近。

出现时常数量很大,是上层鱼类如鲐鱼和小緼鲸的主要饵料。

图6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

例7糠虾opossumshrimp图7

糠虾目(Mysidacea)甲壳动物,已知450种,多数海产,少数在咸淡水,极少数在淡水中。

多数1∼3公分(约0.4∼1.2吋)长。

雌虾有孵育囊,幼虾有几周生活在囊内。

多数在很深的冷水中。

有的钻入底层,或在底部或在植物上爬行。

有的在宽阔的水带游泳,偶尔集成大群。

图7糠虾opossumshrimp

 

例8樽海鞘(Salps)(图8)

一种类似海蜇的动物,以水中的浮游植物(海藻等)为食,通过吸入喷出海水完成在水中的移动。

他们身体呈桶状,且几乎完全透明,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

它是具有类似于水母的半透明、稍扁平桶状的海洋生物。

作为部分生殖周期,它们形成环状结构。

图8樽海鞘(Salps)

例9阿利马幼体(图9)

虾蛄幼体

图9阿利马幼体

 

例10浮蚕

身体透明,有黄色花纹状色素粒。

浮游生活。

环节数目少,只有18~20个体节。

口前叶有一对长触手。

疣足宽大,没有刚毛

太平洋浮蚕Tomopterispacifica(图10)长约12mm,宽2mm,头部半月形,头部背面有1对细小的眼点。

第一触手小,第二触手甚长,占体长三分之二。

疣足宽大成鳍状,第一、二对疣足无色素点,具“玫瑰”型器官,第三、四对无玫瑰状器而有色素点,腹腔有鳍腺,内藏有卵。

第十八、十九、二十对甚小。

有色素点而无鳍腺。

尾部细,为体长三分之一,系由11个体节组成。

图10太平洋浮蚕Tomopterispacifi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