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245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docx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课文分析

高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现代文讲解

第一册

第一单元:

生命的独特体验

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特的。

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

指点江山;居里夫人站在智慧的高地,坚守理性的美丽。

即使是普通人的生命也各有精妙和美妙,不可重复。

体悟创造生命之美,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意义所在。

一、沁园春·长沙

一、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与世长辞。

毛泽东青年时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从那时起就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诗词》及各种单行本。

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就是配音乐的歌词,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称之为“词牌”,又称“词调”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忆江南》等,词牌决定词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即所谓“词有定格,字有定声”。

因为词的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牌和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用题目来说明词的主题或者缘由。

每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绝不可以没有词牌。

词的分类(按照字数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文章概括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处于低潮的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力量。

《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三、文章要点:

1、词人的风发意气与满怀豪情

2、本词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写景的角度:

远近高低、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独特的生命体验,不同于常人的“悲秋”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文学常识

玛丽·居里——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伟大的女性。

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教师家庭,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

她与丈夫皮埃尔一起研究放射性现象,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死于车祸,但居里夫人仍然继续研究,并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

她的长女依莱娜和女婿约里奥在这一年里发现了人工放射现象,并于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著名散文有《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把栏杆拍遍》等。

二、文章概括

全文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艰苦工作,提炼出镭;拒绝追慕,静心苦读;青春换镭,意义重大;成就显赫,精修细研。

四个方面围绕一个中心写,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三、文章要点

1、叙述之美类比、引用、叙议结合的写法

2、意境之美

3、哲理之美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第一,内在美和外在美

第二,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即使曲折。

第三,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才有更大的能力去做更多的事。

第四,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因为它不会永远萦绕着你。

第五,在生活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单元:

领悟亲情

亲情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与生俱来。

《边城》中亲人的爱,自然、明净而深沉,甚至令人伤感。

母爱更是无私、博大,子女永远无法全然报答。

我们要细心领悟亲情,学会感恩,让美好的感情贮满心灵。

四、边城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二、内容概括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课文节选了两段)

三、文章要点

1、主题:

《边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2、边城的特点:

美:

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爱:

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纯:

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

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自然:

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3、写作特点: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人性的真善美

五、合欢树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人。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的影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史铁生的作品除了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外,还表现为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明白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二、内容概括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

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

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

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三、文章要点

1、线索:

时间线索

2、插叙: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本文第七节才提及“合欢树”,第八节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

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

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

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

3、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A.合欢树象征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B.合欢树象征母亲。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

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象征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C.合欢树是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是母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拳拳之情;是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心。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1、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身体有残疾,却可以成为一个精神上健康人。

史铁生21岁时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2、伟大深沉的母爱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

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

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

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人与人之间需要亲密的联系,需要理解与包容。

真诚的交往使人温暖,相濡以沫的扶助令人动容;理解伟人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普通人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感人肺腑。

七、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文学常识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法国]莫泊桑(《项链》《羊脂球》)[俄国]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

二、文章概括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

好朋友苏艾为了能卖画赚钱帮她看病,请楼下的老贝尔曼来当模特,并告知了这一事件。

这“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

琼珊增加了活下去的信心,她战胜了死亡。

后来,她知道了,这“最后的叶子”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最后的杰作。

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

三、要点文章

1、主人公:

贝尔曼

2、刻画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

善良和同情心

侧面描写: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3、物线:

常春藤叶

4、留白: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中的留白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徜徉于许多可能发生的情景之中,这是留白艺术的魅力。

小说中,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小说没有提及,这就是小说中的留白。

5、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作者往往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

6、伏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比如,贝尔曼“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凶狗”,当他得知琼珊的想法后,跟苏艾“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这些都为他为琼珊在雨夜画常春藤叶埋下伏笔。

7、先抑后扬:

小说开头是把贝尔曼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的,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急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画杰作,但还只是白纸一张。

直到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揭示他的崇高品德。

在“先抑后扬”中,揭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普通人之间的关爱,人性的善良光辉

八、邂逅霍金

一、文学常识

1、葛剑雄:

历史学家。

2、霍金:

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家。

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报道称,霍金患有卢伽雷氏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几乎完全瘫痪。

他不能说话,只能通过一台模拟人声的电脑与人交流。

通常,此病被诊断之后也就相当于判了“死刑”,因为多数情况下不会存活超过3年,而霍金被诊断出此症之后,仍旧顽强地与死神搏斗了40余年。

二、文章概括

霍金留给作者强烈的心理震撼。

作者第一次见到霍金就震撼不已——霍金的身躯是如此的弱小和残疾,霍金的行动如此的不便,霍金的语言如此的艰难,而霍金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如此的巨大,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是第一层震撼;但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是内心的第二层震动:

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是,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外,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章要点

1、侧面描写 谈《时间简史》凸现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影响。

正面描写 体态:

稍向右侧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的背上

目光:

异乎寻常、极度冷漠、超常的魅力

2、文章以作者与霍金的相遇为线索,从作者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出发来表现主旨:

先是敬意、期待、百感交集、震撼、感染、惋惜、庆幸最后到期望。

3、启示:

在现代社会,应当给予名人包括普通人人文关怀。

剑桥人给予霍金的,是把他视为常人的尊重,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1、霍金在科学成就上,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最持久吸引我们,打动我们的并不是他的科学成就,我们往往被他不幸的病痛、超常的智慧和毅力深深触动。

他曾说:

“我得病的一个体验是:

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

”恐怕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到今天。

2、感恩:

有一次,一个学术报告会将结束时,一位年轻的女记者走上讲坛,面对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大师,不无悲悯的问道:

“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把你永远固定在了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如此突兀而尖锐的问题,让报告厅顿时鸦雀无声。

霍金听了,依然微笑着,用他还能活动的一根手指,艰难的敲击着键盘,随着合成器发出的声音,投影屏幕上缓慢的显示出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霍金不仅仅是智慧的勇士,更是人生的斗士。

感动人们的并不是霍金从前的苦难,而是他直面人生的坚守、勇气和乐观。

人生如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总是自以为失去很多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3、链接:

2009年8月12日,在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颁奖仪式上,奥巴马亲自为霍金佩挂上了总统自由勋章。

白宫网站称,“霍金在学术上和非学术上的成就无与伦比,他的坚持和奉献打开了人类通往探索的新道路,激励着当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九、一碗阳春面

一、文学常识

栗良平,日本作家。

2、文章概括

小说选取北海道一家小面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通过四个大年夜吃阳春面的故事,描写了母子三人在遭受厄运后积极勇敢面对生活,顽强奋斗渡过难关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并传达出周围社会温暖的人间真情。

三、文章要点

情节安排:

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的变化,四个吃面场面

结构线索:

一家三口四次吃阳春面的过程

环境:

自然环境——“大年夜”“白雪”“清风”

社会环境——“北海亭面馆”“二号桌”

人情美:

母子之情(母子三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亲情的力量、生活的勇气)、主顾之情(店主夫妇对逆境中的人们所给予的同情、鼓励和尊重)、向上奋斗之情等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人情美,歌颂了在逆境中顽强、团结、奋争的重要性,揭示出团结奋斗者必能成功的生活哲理。

第四单元:

诗歌及其欣赏

本单元为新诗单元。

新诗是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体诗歌。

它深受外来诗歌的影响,接近口语,自由成章,没有固定的格律;同时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中的一些艺术手法,不断创造新的形式。

优秀的新诗作品与古典诗歌一样,情感真挚,意象丰富。

十、再别康桥

1、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

在剑桥学习期间,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自剖》等,另有小说散文集、日记、译著等诸多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2、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3、本文是一首留别诗,写的是作者第二次离别康桥(即剑桥)时的情形。

全诗通过对康桥优美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康桥的深情依恋。

毕竟在康桥的那段岁月,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为此他曾三度以“康桥”入题抒写自己对康河永久的恋情(1922年诗歌《康桥,再会吧》、1926年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歌《再别康桥》)。

4、本诗所体现的“新月派”诗歌的“三美”:

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

节奏感、旋律美(语言)

绘画美:

金柳、新娘、青荇、彩虹似的梦(意境)

5、写作特色:

全诗运用一系列意象,表现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无论是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潭水,还是凄婉的笙箫、西天的云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意象,都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

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使得这位浪漫诗人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渴望放歌却又不能放歌,不想沉默却只能沉默,不忍离别却不得不离别的那份惆怅和淡淡的忧伤。

6、物象与意象: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的形象,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事物形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

十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巧借寒雪、暗夜象征当时的局势,曲折地表达凝重的忧国之情和赤子之心。

借对凄冷、阴暗、看不到尽头的北国风雪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内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伤。

3、艾青是自由体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齐,也不注重押韵,而是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

他的诗善于捕捉意象,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4、写作特点:

回环复沓的手法:

全诗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话领起四幅图景,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而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

流离失所——失去依傍——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这种手法使得诗作在内容上渐进渐升,在情感上渐进渐强,在表达上复沓咏叹,如此一来,凝重与悲情得以强化,诗作更具震撼力。

十二、双桅船

1、舒婷: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她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之中,1979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已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等,代表作品《致橡树》。

她的诗风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

2、朦胧诗: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基本特征:

在构思上,强调内在的思维结构;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借以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在主旨的表达上,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读者对于同一首诗可以作不同的解读。

朦胧诗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国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风貌。

其作者们是一批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

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

3、《双桅船》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这两个主要意象展开,以哀婉而缠绵的诗句,诉说离情别绪,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而其意象的含蓄与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将其理解为“爱情宣言”,也可将其理解为作者对于友情、亲情乃至对于人生漂泊和追求目标过程的认识。

4、艺术特色: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意象组合的方式表情达意:

以“双桅船”喻“我”,以“岸”喻自己追求的对象,以“雾”、“风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