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415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

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

(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

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

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

27-19=8,73+8=81 ;19+12=31,38+31=71;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

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第二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

“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

“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三单元小结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道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是基本练习部分,包括游戏和练习1-3题,使学生能进一步的认识角的特征,能正确辨认各种角.第二部分似乎提高练习,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第三是发散思维,通过动手实践,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什么是锐角?

什么是钝角?

会画直角、锐角和钝角了.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朴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纯熟把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朴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把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纯熟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为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思考问题提供了条件.在这里,熟悉的情况使学生不自主地亲近数学,吸收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动,使学生学习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数、整千数的加减法.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本单元分利用了计数器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让他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尤其在末尾和中间有0的数字的读写上,教师下了很多的工夫,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数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思考.

  实施新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那么如何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落到实处呢?

我首先通过“要想知道一个阅兵方队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还记得以前学过哪些数数的方法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35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小组合作数出1000根小棒之后,孩子们感知到具体的“千”是多少,理解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了计数单位“千”,并说说“你对数数有什么新发现”.另外,也要注意估数只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方面,而且估数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以一小捆小棒为参照物,让学生去估计小组的小棒大约有多少根;以一个阅兵方队为参照物,让学生估计参加整个大阅兵的人数.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既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在上到千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小棒,学生数的方式很多,经历了数1000以内数的全过程,没有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为了把数的活动内化为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里有多少根小棒?

接着提出了数的要求:

(1)数得快

(2)数得准确(3)数的结果能很快让别人看明白.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小组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又如,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本单元存在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有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但在有些方面显得有些急躁,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如数出352根小棒后,学生有的50根一捆,有的100根一捆,这里我处理的不是很好,我是追问学生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然后请一个小组来展示.这样处理仍然是让学生在被动接受,如果我能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下:

怎样才能一看就清楚是352根?

可能效果会不一样,不足的地方有待于今后努力.

  .

第六单元小结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

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

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第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我在教学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再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先让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

23+30=53,53+1=54.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第八单元统计单元小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

在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5个单位.

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

”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学生在课下搞一个小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孩子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学具袋中已为孩子准备好了.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

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真诚的希望各位教师、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这名新教师沿着准确的教育方向,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第九单元找规律小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后,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

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

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在生活中,家庭和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宾馆的室内装修有很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在本单元开始设计了家庭厨房装修的画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标准》中指出:

“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单元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单元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