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393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docx

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DOC

1、泥岩中常见的粘土矿物有

(1)伊利石、

(2)高岭石和(3)蒙脱石。

2、三角洲通常是由(4)顶积层、(5)前积层和(6)底积层三部分组成。

3、火山碎屑物态包括(7)玻屑、(8)晶屑和(9)岩屑。

4、组成沉积岩的沉积物质来源有(10)陆源物质、(11)生物源物质、(12)深源物质、(13)宇宙源物质。

5、按弯度指数和游荡性指数,河流可分为(14)辫状河、(15)曲流河、(16)顺直河和(17)网状河。

6、无障壁海岸的亚环境包括(18)近滨、(19)前滨、(20)后滨和(21)滨岸砂丘。

7、按潮汐作用的水动力条件分带和沉积特征,潮坪可分为(22)潮上带、(23)潮间带和(24)潮下带三个带。

8、衡量碎屑岩成分成熟度的标志是(25)石英和硅质岩屑的含量,衡量碎屑岩结构成熟度的标志是(26)碎屑的分选性、(27)磨圆度和(28)粘土杂基的含量。

9、(水下)沉积物重力流类型主要有(29)碎屑流/泥石流、(30)颗粒流、(31)液化沉积物流和(32)浊流。

1、沉积岩:

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杂基:

是指与碎屑同时机械沉积的起填隙作用的细屑物质,即粒度<0.0315mm的粘土物质和细粉砂或碳酸盐灰泥等。

3、瓦尔特相律:

唯有那些相邻发育的相才能相互重叠地产出,称之为“瓦尔特相律”。

即①只有顺序发展着的相才能上下重叠;②一定的相在水平方向上必与有相关的相相邻。

4、等深流:

在陆隆地区,由地球旋转所形成的平行于海底等深线的、稳定低速流动的热盐水循环底流,主要出现在深水的斜坡区

5、碳酸盐沉积补偿面(CCD面):

是指海洋中的一条深度界限,当海水深度增加至此界限时,由于水压增大、温度降低、有机质分解等因素,使得水中的CO2分压增大,从而使碳酸钙不饱和,致使从海面下沉的钙质微体、超微体浮游生物骨骼遭受溶解,因此在CCD深度以下的沉积物中无碳酸盐组分存在。

换言之,生物成因的碳酸盐的溶解速率和物质供应速率在此深度处于平衡状态。

6、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是指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也就是沉积物在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

7、生物礁:

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高:

宽之比大于1:

30,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

8鸟眼构造:

在泥晶、微晶或球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大致平行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1、图示指示古流水方向的沉积构造(3种),标出沉积构造的名称及其所指示的古流水方向。

(1)斜层理:

纹层的倾斜方向代表水流方向

(2)波痕:

陡坡的倾向代表水流方向

(3)砾石的定向排列:

砾石的定向排列时的倾向代表迎水方向

(4)槽模:

陡、尖的部位代表上游,宽、缓的部位代表下游

2、图示颗粒支撑和杂基支撑,并用文字加以表述。

颗粒支撑:

颗粒含量高,填隙物的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大部分颗粒彼此直接接触,呈点接触或线接触或凹凸接触关系。

杂基支撑:

碎屑颗粒在杂基中大多彼此不接触,而呈漂浮状孤立地分布。

(×)1、生物的沉积作用相对来说意义不大,但其搬运作用意义巨大。

(×)2、硅质岩的化学成分以SiO2、Al2O3、H2O为主。

(∨)3、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石灰岩的主要碳酸盐矿物都是方解石。

(∨)4、岩浆岩的风化产物是沉积岩的主要来源。

(×)5、沉积岩的种类繁多,但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是页岩,其次是砂岩和硅质岩。

(×)6、牵引流属于非牛顿流体,而重力流属于牛顿流体。

(×)7、球度高的碎屑磨圆也好。

(×)8、长石砂岩中长石含量必须高于石英。

(∨)9、孔隙也是沉积岩的结构组成部分之一。

(×)10、在碎屑岩中,杂基可起固结作用,因此杂基也是胶结物。

1.比较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纹层呈直线互状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

(2分)

(2)不同点

区别

水动力(1分)

岩性(1分)

能量环境(1分)

沉积环境(1分)

沉积作用(1分)

水平层理

水动力条件弱

泥质岩、粉砂岩以及泥晶灰岩

低能环境

深湖、泻湖、深海等环境

由悬浮物沉积而成

平行层理

水动力条件强

中-细砂岩

高能环境

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

由平坦的床沙迁移而成的

对比风暴岩与浊积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两种都属于密度流形成的沉积岩(1分)

浊积岩(3分)

风暴岩(3分)

作用

浊流,单向沉积物流

风暴浪:

振荡水流

风暴流:

单向水流

层序

鲍马五段

四段

沉积

构造

多种单向水流(密度流)引起

流水沙纹层理

丘状交错层理、浪成交错

反映牵引流和密度流构造

古流向

单向

单向或多向

生物群

浅水和深水交互(原地和异地交互)

浅水(基本为原地)

位置

主要在深水(大陆坡脚)

正常浪基面之下,风暴浪基面之上(即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

1、列举白云岩的成因机制类型,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详细描述,并做出示意图

(1)白云岩的成因机制类型(5分)

原生沉淀作用(1分)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1分)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1分)混合白云化作用(1分)调整白云岩化作用(1分)

(2)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5分)

在潮上地带形成的高镁粒间盐水,当其对表层沉积的的白云化基本完了时,产生这种高镁盐水的地质条件还仍然持续存在,那么多余的高镁盐水必然会向下回流。

这种向下回流渗透的高镁盐水,在其穿过下伏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必然会使它们发生白云石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或部分白云化的石灰岩。

2、评述砂岩的成分—成因分类方案及命名原则

(1)先依杂基的含量分大类:

杂基含量少于15%的…………净砂岩(砂岩)(1分)

杂基含量大于15%的…………杂砂岩(1分)

这两类砂岩是有明显差别的,因为杂基能反映砂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搬运介质的流动特征。

(2)净砂岩和杂砂岩的进一步细分则用三角图,其三个端元所代表的碎屑物质组分为:

Q(石英)端元:

石英、燧石、石英岩和其它硅质岩岩屑。

(0.5分)

F(长石)端元:

长石以及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类岩屑。

(0.5分)

R(岩屑)端元:

除Q、F中的岩屑以外的其它岩屑(火山岩及其变化产物,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等浅变质岩,粉砂岩及泥质岩、碳酸盐岩等沉积岩),以及碎屑云母和绿泥石。

(0.5分)

各端元的成因意义是:

Q的含量或Q/(F+R)值反映砂岩的成分成熟度(0.5分);F/R值既反映物质来源(深成岩或表成岩)、又反映大地构造情况(0.5分),F端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和风化作用特点(0.5分)。

(3)三角图的进一步分区:

首先是根据Q的含量95%和75%值为界分成三大区,即石英砂岩区(Ⅰ)、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区(Ⅳ~Ⅶ)、以及二者的过渡区(Ⅱ~Ⅲ)。

然后再根据F和R的相对含量将后两个区加以细分,总共划分了七个类型。

杂砂岩的分区方法相同。

Ⅰ:

石英砂岩(杂砂岩)(0.5分)

Ⅱ:

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0.5分)

Ⅲ:

岩屑石英砂岩(杂砂岩)(0.5分)

Ⅳ:

长石砂岩(杂砂岩)(0.5分)

Ⅴ:

岩屑长石砂岩(杂砂岩)(0.5分)

Ⅵ:

长石岩屑砂岩(杂砂岩)(0.5分)

Ⅶ:

岩屑砂岩(杂砂岩)(0.5分)。

砂岩分类三角图(2.5分)

(4)砂岩命名原则:

颜色+结构(粒度)+填隙物(或自生矿物)+基本名称(2分)

3、图示威尔逊海相碳酸盐沉积模式,并将其与欧文的模式进行比较。

(1)威尔逊模式与欧文模式的变化和对比关系

威尔逊模式的1-3相带为盆地相区与欧文模式的X相带相当,水体运动很弱或处于静止状态,属于低能带(2分)

威尔逊模式的4-6相带为台缘相带与欧文模式的Y相带相当,波浪作用强烈,属于高能带(2分),

威尔逊模式的7-9相带台缘相带与欧文模式的Z相带相当,水体运动比较弱,属于低能带(2分),

(2)图示威尔逊海相碳酸盐沉积模式

(7分)

9、沉积物被搬运和沉积的方式有

(1)机械搬运和沉积、

(2)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和(3)生物搬运和沉积等三种。

10、沉积分异作用可分为(4)机械沉积分异和(5)化学沉积分异二种类型。

11、沉积期后阶段的主要作用有(6)压实作用、(7)压溶作用、(8)胶结作用和(9)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矿物的多相转变)等。

12、层理的组成要素为(10)细层(纹层)、(11)层系和(12)层系组。

13、沉积岩的颜色可分为(13)继承色、(14)自生色和(15)次生色三种。

14、具粒屑结构的灰岩中,主要的粒屑(颗粒)类型有(16)鲕粒、(17)团粒、(18)团块、(19)内碎屑和(20)骨粒(或核形石)。

15、硅质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有(21)蛋白石、(22)结晶质的玉髓和(23)自生石英。

冲积扇的沉积类型有(24)泥石流沉积、(25)片泛沉积、(26)河道充填沉积和(27)筛状沉积(筛积物)。

9、有障壁海岸地貌单元包括包括(28)障壁岛(障壁沙坝)、(29)泻湖、(30)潮坪和(31)潮上盐沼。

10、按潮汐作用的水动力条件分带和沉积特征,潮坪可分为(32)潮上带、(33)潮间带和(34)潮下带三个带

11、控制现代珊瑚礁生长的最基本因素有(35)温度、(36)水体深度和(37)盐度。

12、按照水体动力条件对三角洲的控制,三角洲可以分为(38)河控三角洲、(39)浪控三角洲和(40)潮控三角洲等三种成因类型。

1、物源区

地表先成岩石(可以是岩浆岩或变质岩,也可以是先成的沉积岩)经风化作用,并提供沉积物的地区,即母岩存在的地区,称为物源区(也称供给区或陆源区)。

2、陆源碎屑岩

陆源碎屑岩是指由母岩经风化作用(机械破碎)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沉积岩类。

3、粒序层理

粒序层理又称递变层理,从层的底部到顶部,沉积物的粒度发生逐渐变化,内部除了粒度渐变外,不具任何纹层。

(粒度由粗逐渐变细者称为正粒序,若由细逐渐变粗者称为逆粒序。

4、鲍马层序

在浊积岩形成过程中,在垂向上形成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的层序,称为鲍马层序,一个完整的鲍马层序由五个连续的构造段组成:

A段块状层或粒序层段、B段:

平行层理段、C段:

沙纹层理段、D段:

水平纹层段和E段:

泥质岩段。

5、凝灰结构:

系粒径小于2mm的火山碎屑物含量超过半数,被更细小的火山碎屑物(火山尘)及火山灰的水化学分解物质胶结而成的结构。

6、沉积相

沉积相就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7、泥质岩

又称粘土岩,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及粒度小于0.0039mm的细碎屑(>50%)组成,含少量粉砂碎屑。

8、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地质时期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的总称。

2、图示3种能够指示岩层顶底的构造,并简要说明。

3、

(1)波痕:

波峰代表上部、波谷代表下部(2分)。

4、

(2)斜层理:

细纹层收敛的一面代表下部(2分)。

5、(3)泥裂:

“V”字型上开口代表上部(2分)。

6、(4)雨痕及印模:

上覆岩层底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瘤状突起,所以出现凹坑的总是岩层的顶面,出现瘤状突起是岩层的底面。

7、(5)虫迹:

形成的U形痕迹。

2、图示风暴岩的层序构成,并加以简单文字表述。

(1)理想的风暴岩垂向层序是由(a)粒序层或滞留层沉积段、(b)平行层段、(c)丘状交错层理或浪成交错层理段和(d)泥岩或页岩段组成的正粒序

(2)单层厚度约几十厘米到1米,砾石、生物化石是原地或浅海环境的

1、古代辫状河与曲流河的鉴别标志

(1)曲流河鉴别标志(6分)

(A)曲流河以侧向侵蚀及侧向加积为主,以边滩地貌单元为特征,呈板状产出

(B)层序上:

下部为不稳定的透镜状滞留砾岩,往上为堤岸的薄层泥、粉砂及细砂的互层沉积,最上部则为河漫滩(或洪泛平原)的粉砂河泥质;

(C)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半韵律旋回性,旋回底部为清晰的冲刷面,旋回下部主要为砂质沉积,上部为粉砂质泥,二者之比1:

1;河流曲率愈大、洪泛平原愈发育,即旋回上部的粉砂、泥的含量(按厚度)愈高。

(D)单个半韵律旋回内,粒度向上变细、单层厚度向上变薄,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弱的层理类型也相应变化。

(E)具明显的单向水流型层理。

下部砂岩中有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上部粉砂、泥岩中则为沙纹层理、水平层理及其它沙纹层理。

海常见泥裂、钙质结核、植物根、虫孔等构造。

(F)交错层的流向比较分散,其离散度较大。

(2)辫状河鉴别标志(5分)

(A)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以心滩地貌单元为特征,呈剖面上透镜状产出,平面上则为不稳定的透镜体-带状;

(B)剖面上半韵律旋回性,但上部旋回的粉砂质泥占的比例很小。

通常没有堤岸沉积,洪泛平原沉积也很少;

(C)一般没有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常见向上便粗的剖面结构

(D)具有代表强水动力的单向水流交错层理,代表水浅流急的层理构造,如平行层理、大型槽状交错层理、逆行砂波层理。

冲刷面出现频繁;

(E)表明流向的交错层理倾向的离散度较小。

2、以曾允孚的方案为例,评述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方案及命名原则。

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曾允孚等,1980)

颗粒百分含量

主要填隙物

颗粒石灰岩类

原地固着生物灰岩类

内碎屑

生物(屑)

鲕(豆)粒

团粒

团块

三种以上颗粒混合

大于50%

亮晶

亮晶内碎屑灰岩

亮晶生物(屑)灰岩

亮晶鲕(豆)粒灰岩

亮晶团粒灰岩

亮晶团块灰岩

亮晶颗粒灰岩

1、生物(珊瑚、红藻、苔藓虫、海绵动物、层孔虫、等)礁灰岩2、生物(海百合、层孔虫、藻类)层灰岩3、生物(枝状珊瑚、海绵动物、苔藓虫、藻类等)丘灰岩

灰泥

微晶内碎屑灰岩

微晶生物(屑)灰岩

微晶鲕(豆)粒灰岩

微晶团粒灰岩

微晶团块灰岩

微晶颗粒灰岩

50%-25%

灰泥

内碎屑微晶灰岩

生物(屑)微晶灰岩

鲕(豆)粒微晶灰岩

团粒微晶灰岩

团块微晶灰岩

颗粒微晶灰岩

25%-10%

灰泥

含内碎屑微晶灰岩

含生物(屑)微晶灰岩

含鲕(豆)粒微晶灰岩

含团粒微晶灰岩

含团块微晶灰岩

含颗粒微晶灰岩

<10%

灰泥

微晶或泥晶灰岩类

重结晶灰岩类

具残余结构(各种颗粒、或生物礁)晶粒(粗晶、中晶、细晶)灰岩

(1)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遵循三条原则:

(1.5分)

A.亮晶/灰泥的比值——强调了胶结作用的特征;

B.颗粒/灰泥——强调能量问题;

C.区分颗粒类型,并增加了生物灰岩一列。

(2)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图表(曾允孚等,1980)(5分)

(3)图表分析:

(3分)

A.颗粒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能量由高到低。

B.其中i颗粒灰岩(广义);ii颗粒微晶灰岩(广义);iii含颗粒微晶灰岩(广义)

C.在颗粒灰岩中,a行:

亮晶/灰泥比>2/3;b行:

亮晶/灰泥比<2/3。

(4)灰岩的命名原则:

颗粒结构:

颜色+填隙物+结构+矿物成分(基本矿物成分)(1分)

泥晶、微晶结构:

颜色+结构+名称(0.5分)

简述古代三角洲的主要识别标志,并作出三角洲简要剖面结构示意图。

(1)剖面结构:

在河流不断向前推进的条件下可形成粒度向上变粗的层序,eg.发育较好的delte具海退沉积层序,顶积层三角洲平原亚相则为上细下粗,即构成了细—粗—细的韵律旋回。

(1分)

(2)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上显示有河流流水和波浪、潮汐的共同作用;在垂向上以水平层理和沙纹层理为主,向上出现大型交错层理(eg.楔状交错层理),并有较多的变形构造(同生变形构造);古流向显示有双向性,也有单向性。

(1分)

(3)生物化石组合:

生物化石组合包含有海相生物及陆相生物,并有较多的半咸水生物。

(1分)

(4)沉积物厚度:

沉积物通常很厚,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1分)

(5)沉积物性质:

沉积物为细砂、粉砂和泥,尤其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由极细砂与粉砂或粉砂质泥组成互层状,含大量植物碎片、云母片和一些Fe、Mn、Al、Si的胶体物质及海绿石等。

(1分)

(6)砂体呈透镜状,底冲刷不发育。

(1分)

三角洲剖面结构示意图(5分)

4、图示塔克海相碳酸盐沉积模式,并将其与威尔逊的模式进行比较。

(1)威尔逊模式与塔克模式的变化和对比关系(5分)

1.威尔逊模式的1-3相带相当塔克模式的盆地相带;

2.威尔逊模式的4相带相当塔克模式的斜坡相带;

3.威尔逊模式的5和6相带相当塔克模式的陆棚边缘礁或滩相带;

4.威尔逊模式的7相带相当塔克模式的开阔台地静水泥和开阔台地砂和滩;

5.威尔逊模式的8相带相当塔克模式的滩后泻湖相带;

6.威尔逊模式的9相带相当塔克模式的潮坪(萨勃哈)相带

(2)图示塔克海相碳酸盐沉积模式(6分)

1.沉积期后变化各阶段划分及特征。

(1)同生作用

是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反应。

这种作用的特点往往与底层水的性质有关,而底层水的性质则与沉积盆地的循环状况、沉积速率等关系密切。

当水盆地循环良好,底部氧气充足则发育喜氧细菌,导致沉积物中有机质分界产生CO2,pH值降低。

在循环很差的盆地中,水处于停滞状态,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为厌氧细菌作用,产生H2S,使底层水被污染、毒化而缺乏底栖生物,因而造成暗色、水平层理保存完好的微—薄层状泥质沉积物,pH值偏高。

同生作用带的s狠毒下限,从沉积物表面向下延伸,一般不超过几十厘米,它取决于盆地的深度、有机质的数量、堆积的速度等。

(2)成岩作用

是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所发生的作用。

其特点是本层物质的迁移产生重新分配组合为主,没有或很少有外来物质的参加;温度不高,压力不大;主要是碱性还原条件。

所表现的结构构造特征是自生矿物颗粒不大;新生矿物和集合体的分布受层理控制,可穿过层理,但不穿过层面。

(3)后生作用

是继成岩作用阶段之后,在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之前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和变化。

后生作用阶段因温度压力高,作用时间长,所形成的矿物晶体也较粗大;由于外来物质的加入,新生矿物(自生矿物)的性质往往与本层物质迥然不同,其分布也不受原生的层理控制,既可穿过层理,也可穿过层面。

最常见的现象是交代、重结晶、次生加大等。

所形成的自生矿物反映了后生阶段介质的pH、Eh条件,而且是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

(4)表生作用

是指沉积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主要通过大气水渗透到地下深处所发生的作用,成为潜在表生作用或隐伏表生作用,此种作用基本上是在厌氧细菌条件下进行的。

在接近地壳表面,在地下水潜水面以下进行的作用成为浅部表生作用或狭义的表生作用,此种作用的特点是以喜氧细菌作用为主。

2、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准则和命名方案。

(1)属真正化学和生物化学成因的微晶或泥晶石灰岩类,形成于低能沉积环境,具微晶或泥晶结构。

福克称此类岩石为正常化学岩类。

(2)经过波浪及流水作用(包括岸流、底流及潮汐流)或重力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常为颗粒石灰岩或粒屑石灰岩类,具典型粒屑结构特征。

福克称此类岩石为异常化学岩类,邓哈姆、恩布里和克洛范称为异地石灰岩。

(3)由生物作用为主形成的石灰岩,福克成为原地礁灰岩,邓哈姆等成为原地(生物)石灰岩,具有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

(4)重结晶石灰岩类。

1.论述碳酸盐岩的6种颗粒类型及其特征(10分)。

(1)鲕粒

鲕粒呈球状—椭球状颗粒,由一圈或多圈规则的同心纹围绕着一个核心组成。

核心通常是一个碳酸盐颗粒或者是陆源碎屑。

鲕粒的直径限定在2mm以内,一般多在0.2到0.5mm范围内,直径大于2mm的类似颗粒称豆粒。

是形成于动荡水中,由于潮汐及风暴水流和波浪作用,它们经常呈沙浪、沙丘及沙纹被搬运。

(2)团粒

次球状、椭球状和杆状颗粒,由泥晶碳酸盐组成,不具内部构造。

多数团粒是粪便成因的粪团粒腹足类、甲壳类及多毛类能大量产生粪团粒,在已知的粪团粒内,团粒大小往往非常一致,不同岩层内的粒度变化在0.1~0.5mm范围内。

粪团粒有规则的外形并富含有机质,常见于局限环境的沉积物中,如泻湖及潮坪环境,它们常和有孔虫及软体动物碎屑伴生,并常和潜栖生物或生物扰动构造一起产出。

(3)团块

是由几个碳酸盐颗粒被灰泥或藻类粘结在一起形成的。

在巴哈马滩,这样的颗粒被成为葡萄石,又称巴哈马石。

现在已知的葡萄石是固定在藻席shang的颗粒,是由强烈泥晶化及钻孔藻的碳酸盐砂,被就地沉淀的文石灰泥粘结起来的。

(4)内碎屑

内碎屑是从已沉积的,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岸流、波浪和潮汐等作用剥蚀出来并再沉积的碎屑。

古老石灰岩经风化剥蚀而来的碎屑不属内碎屑,应是外碎屑或陆源碎屑。

内碎屑按直径大小可分为:

砾屑:

>2毫米;砂屑:

2—0.062毫米;粉屑,0.062—0.032毫米

由于内碎屑是由还处于塑性或刚粘结状态的碳酸盐泥破碎、改造而成,故常具塑性变形形状、棱角状或磨圆状。

其成分常以泥晶或微晶碳酸盐矿物为主,也可见到含生物,鲕粒或球粒等的碎屑。

内碎屑,特别是粗粒的砾屑,砂屑常产于高能环境,如水下高地、浅滩,潮间高能区等。

微屑,泥屑为主的灰岩,多为低能区产物,常见于礁后泻湖,潮上及潮下低能区。

(5)骨粒:

是无脊椎动物分泌的碳酸盐骨骼组分,一般具有完整的生物形态。

破碎的生物骨骼碎屑称骨屑。

原地固着生长的造礁生物骨骼称骨架,骨粒是碳酸盐岩的重要造岩组分,骨骼组分是判断水深、水温、盐度、底质及水流动态等环境因素的重要标志。

(6)核形石:

形状不规则的颗粒,常由非同心状的藻类泥晶纹层围绕一个固体核心组成,常为厘米大小。

1、古代辫状河与曲流河的鉴别标志(有)

2、以曾允孚的方案为例,评述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方案及命名原则。

(有)

3、简述古代三角洲的主要识别标志,并作出三角洲简要剖面结构示意图。

(有)

4、图示塔克海相碳酸盐沉积模式,并将其与威尔逊的模式进行比较。

(有)

2、简述三角洲的主要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组成,并作出海退(进积)三角洲简要剖面结构示意图。

一,河控三角洲相1,三角洲平原2.三角洲前缘3.前三角洲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1,三角洲平原亚相

(1)分流河道微相:

(2)陆上天然堤微相:

(3)决口扇微相:

(4)沼泽微相:

(5)淡水湖泊微相2,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至波浪基准面之间,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向海洋一侧边缘,即分流河道的前端。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

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河口沙坝、远沙坝,末梢坝)、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

3,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亚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角洲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

前三角洲的海底地貌为一平缓的斜坡。

其沉积物完全是在海面以下,而且大部分是在海水波浪所不能及的深度下沉积的。

岩性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可以有三角洲前缘滑塌来的浊积砂。

二,扇三角洲,1,扇三角洲平原。

(1)泥石流

(2)河道充填(3)漫滩

2.扇三角洲前缘

(1)水下分流河道

(2)支流间湾(3)河口砂坝(4)远沙坝

3.前扇三角洲

1.沉积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