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936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docx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New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2015年06月

摘要: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由此产生的大量垃圾所带来的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已经摆在了人们的眼前。

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类回收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三种方式中属于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范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最终又能在分类后回收到多少垃圾?

前者是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效应的微观反映;后者则是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规划的数据基础,决定该体系各环节所需设施设备的规模、数量,并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本文基于此对垃圾分类现状简要介绍,并就垃圾分类提出几点建议。

1.国内垃圾分类现状: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655个城市中1/3垃的圾总量达1.52亿吨。

其中,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的比例分别高达38.4%、50.4%,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通过焚烧、堆肥等方式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仅11.2%,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和水体,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为此,垃圾问题已引起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

从国外经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垃圾通过分类资源化后已大幅减少,最终进入填埋处置的只有很少部分。

比如瑞典通过分类回收后,47%的垃圾进入再使用和再制造环节,50%用于焚烧发电,最终填埋的仅占3%

这也印证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再生资源,其90%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研究结论。

建设部在2000年分别选取了北京、杭州等8

个大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均因措施不当而未取得预期效果。

2010年,首批试点的部分城市再次进行试点,并陆续有成都等新成员城市加入。

2.垃圾分类意义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

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费是1.16元/吨,是1979年的4倍。

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

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

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一、减少占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

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二、减少环境污染

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三、变废为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

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

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

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

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

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

3.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3.1缺少对垃圾合理分类的研究

确定的垃圾种类多,将需要更多回收设施和更大城市空间,也将增加居民参与回收的难度和时间,垃圾分类回收面临的阻力也会更大;反之,如果分类过少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并将大幅提高后续利用、处置环节的难度和成本,从根本上降低回收利用效果。

由于没有理论支持,实践中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都很大。

比如,西班牙把垃圾分为5类;加拿大是4类;美国相对简单,为3类;日本则相反,不仅分类复杂,且不同类别投放时间也不同。

在国内,《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8)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其他垃圾等六大类。

在首轮试点中,杭州将垃圾分为4类,目前则减为3类;北京前后试点均按3类进行回收;有些城市则直接简化为可回收和不可回

收2类。

另外,国内有学者认为把垃圾分为4类较为合理,但未说明具体理由。

可见,应该分为几类以及如何分类合理是垃圾分类回收决策的首要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3.2设施设备配置不合理

分类垃圾桶不统一,标识不清。

由于全部更换为分类垃圾桶的成本过高,非政府财力所及,目前试点小区的原有垃圾桶与新置的部分分类垃圾桶混合使用,采用在垃圾桶上贴宣传画或文字标识的方式对垃圾桶的用途进行区分。

垃圾桶不统一,既影响了社区美观,同时也给居民投放垃圾增添了麻烦。

特别是在夜晚等视线不佳的时候,居民丢垃圾时需要仔细辨认桶上的标识才能进行分类投放。

部分居民看不清标识,就乱投乱放。

垃圾桶配置数量存在随意性,缺少配套垃圾袋带来垃圾桶清洗问题。

调查发现,有些小区每个单元配一组垃圾桶,有些则整栋楼配一组垃圾桶。

究竟多少住户配一组分类垃圾桶为合适,没有经过科学测算。

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目前放置的垃圾桶数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

与此同时,由于配备垃圾桶时没有发放配套垃圾袋,绝大多数小区在垃圾桶使用中都不套袋。

由于厨余垃圾气味大,易招蚊蝇,垃圾桶需要每天清洗,但是很多社区并没有可供清洗垃圾桶的公共水龙头或地点,造成保洁员工作的不便。

缺少与垃圾分类相应的转运站。

目前所分的四类垃圾中,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仍然按照

过去的办法进行收运;有害垃圾由于缺乏专门的处理技术,往往滞留于小区;而厨余垃圾由于临时资源处理中心尚未规划建设而直接运往填埋场,运输成本很高。

垃圾末端处理技术不成熟,设备设施滞后。

分类垃圾的末端处理,尤其是厨余垃圾的处理是当前工作的瓶颈。

3.3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相脱节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和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因此,只有当分类出的垃圾可以专法处理时,分类才具有意义。

现在执行的垃圾分类方法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等四种类型。

但实际上,除了厨余垃圾实行了单独的收运措施之外,其他各类垃圾仍在沿用以前的收运办法,垃圾收运并未真正按类分流,造成垃圾分类与垃圾的收运、处理相脱节。

3.4没有充分考虑居民愿意为分类回收支付的时间和费用

在统计分析中,居民参与分类回收所消耗的时间和可能承担的费用会作为调查变量考虑。

其他研究方法在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时,它们也会以某种形式涉及其中。

但是居民究竟愿意为此支付多少时间和费用则缺乏定量研究,致使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效应微观基础不够,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

4.垃圾分类的建议

依靠社区消费者面对此现状,首先一定要尽快规范拾荒者的经营行为,加强引导和管理,在使其减少对社会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经营企业的转变,充分发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更加超前的消费者分类回收体系。

第一、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

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同时教会消费者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第二、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

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

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

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

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

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企业可以承担制作费用。

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贴补消费者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

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

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划垃圾回收站,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第三、改善垃圾储运形式。

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压缩后进行储运。

尤应注意的是,要对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分隔式的改造,分类装载垃圾。

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

另外,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

第四,实行家庭短期收集定期分时段分类回收

可以将垃圾分类一星期内暂时由家庭保管,环卫每天早晨收集容易腐烂的菜叶等餐厨垃圾,每天中午收集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中午收集建筑垃圾,晚上收集其他垃圾。

社区或物业管理部门定期对新来户上门指导或发宣传册,让居民都知道如何垃圾分类。

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定期播放学习国外环保收集垃圾的视频,提高本地区居民的素质,养成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习惯。

5.境外成功经验

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先进国家(地区)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利用,在实践中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

其成功经验包括:

(一)制定科学、清晰的垃圾分类方法垃圾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

例如比利时将垃圾分为纸张、纸箱、塑料、金属包装、玻璃以及无回收价值的废弃物等几大类,日本则将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大型垃圾、其他垃圾和电子垃圾。

再如我国台湾地区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厨余和其他垃圾。

无论垃圾如何分类,其最终目的都是从垃圾中分离出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对这部分物质进行回收、加工与再利用,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

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依据自身垃圾处理技术与能力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方法。

(二)制定合理的垃圾收费制度

垃圾的收集、运输与处理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财力,依据“谁排放,谁付费”的原则,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按照垃圾排放量多寡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政策。

例如美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等均施行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

居民丢弃垃圾时必须使用政府指定的专用垃圾袋,按照垃圾袋的大小进行付费。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是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其成功得益于拥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早在197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

2000年又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德国也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废物分类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来保障垃圾分类的开展。

(四)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实施垃圾分类,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

为了调动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各国(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

其一是实行弹性垃圾收费制度。

为了鼓励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美国实施差别化的垃圾收费政策,如果居民对丢弃的垃圾进行了分类,收取垃圾费时就可以按比例打折。

台湾地区则对居民分类出的可回收垃圾免征垃圾费。

其二是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

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方法与益处。

为了使实施垃圾分类深入人心,促进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日本政府很早就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把垃圾问题纳入小学社会课课本。

其三是奖励垃圾分类行为。

台湾设置了资源回收管理基金会,对居民的分类回收行为进行奖励。

凡是小

区或居民自组回收组织,依据其收集的资源回收物状况,可从政府的资源回收管理基金会取得一笔回馈金,用于小区公共用途。

(五)适当采用强制性措施

福兹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自愿模式而言,采取强制模式的地方公众参与率与垃圾分类率更高。

固定垃圾回收时间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措施。

日本政府每年印发垃圾分类收集的资料,并以“日历”的形式发给公众,在“日历”中标注各类垃圾收集的时间、回收方法及联系方式,公众在一年中都要按照“日历”丢放垃圾。

一旦错过某种垃圾的丢放时间,得等待下一次垃圾车的来临。

比利时要求不同的垃圾必须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装,一旦放错,垃圾回收工有权拒绝运送。

2005年开始,台湾地区实行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制度,对不分类的居民处以新台币1200-6000元不等的罚款。

这些强制性措施的实施,很好地促进了公众垃圾分类意识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