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209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前导引】

本文是唐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对上||。

疏,奏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据史载,这篇奏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四月上陈的。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唐太宗君臣亲身体验过。

贞观||初年,他经常考虑怎样以亡隋为鉴戒,不蹈其覆辙||。

但是随着内外治安已取得成就,唐太宗和部分重臣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生活也渐趋奢侈,对人民的剥削也加重起来。

贞||观十一年这一年,魏征一连上疏四篇都是规劝太宗要以亡隋为戒,仍然保持贞观||初年的作风,戒骄戒奢,修德图强。

其中以这篇最受人重视。

这篇《十思疏》奏进||后,太宗曾亲写手书作答,其中有“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公之所陈,朕闻过矣”等语。

《贞观政要》||还载,太宗将魏征所上奏疏,使人书写在屏风上,朝夕阅||读,引以自戒,后来有人评论这篇奏疏说:

“非魏征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能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

”《贞观政||要》和《旧唐书·魏征传》都收录了这篇奏疏的全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所讲的治国之道与为人之道。

2.重点掌握“安、信、求、实”等文言实词和“||以、哉、所”等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能熟练地翻译和背诵全文。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1.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

写作

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字词储备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4.古今异义

①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

树根。

今义: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②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

放纵感情,含贬义。

||今义:

尽情。

③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

把……当作。

今义:

认为。

④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

使心虚。

今义:

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⑤何必劳神苦思何必,古义||:

为什么一定。

今义:

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5.词类活用

①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牢固。

②知止以安人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6.后代沿用的一些成语

||①居安思危:

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②载舟覆舟: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③垂拱而治:

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④择善而从:

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⑤善始善终:

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课文剖析

1.内容结构梳理

全文共分三段,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

”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

||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

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2.

写作

方法借鉴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

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疑难问题精释

(1)求木之长者。

||长:

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ɡ,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

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

“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2)||戒奢以俭。

以:

另一种解释是把“以”看作介词||,“戒奢以俭”意为“用节俭来戒掉奢侈”,也通。

(3)诚||能见可欲。

“诚能”二字是贯穿整个“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意思。

(4)三驱以为度。

三驱:

另有两种解释。

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

一供祭祀,二享宾客,三||充君之庖厨。

比较优长,还是以课本中的注释较符合文义。

4.参考译文

我听说: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

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学习方法指导】

字字落实法

字字||落实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把每个字词的意思都搞清楚。

||如果是实词,就看它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虚词||,就要弄清它的意义或用法。

如果与现代汉语同义,可以不去管它。

||“字字落实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最扎实的方法,尤其适合于初学文言文||。

如果我们能把学过的课本都做到“字字落实”,那么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应付考试甚至高考也就轻而易举了。

下面我们就结合例子来谈一下。

例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臣,作者自称;闻,听说;求,追求,希望||,想要;木,树木;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下||两个相同;长,生长,动词;者,表提顿的助词,||以下两个相同;必,一定,以下两个相同;固,使……稳||固,使动用法;其,代词,它的,以下两个第一个相同,第二个||代“君主”;根本,树根;欲,想要,希望;流,水流,名词;浚,疏通;泉源,泉||水的源头;思,想要,希望;安,安定;积,积累;德义||,道德仁义。

连起来就是: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仁义。

例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承受,接受;景,大,重大;||命,使命;善,好;始,开始;者,……的人,下同;实,确实,实在;繁,多||;克,能够;终,坚持到最后;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寡,少。

连起来就是||: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始终如一的大概就不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字字落实是||指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而言,而不是说翻译时把每个||字词的意思连起来就可以了。

翻译时有的意思或用法不一定都写出来,而有时又要补充||一些成分,或调整一下顺序。

这就是我们另外探讨的问题了。

【知识拓展】

·迁移

《谏太宗十思疏》

写作

手法试析

王兴明

《谏太宗十思疏》谈论的虽||然是帝王的治国之道和修养问题,但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戒鉴意义。

这篇奏疏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在

写作

手法上也颇有特点,现试析如下:

一、一字贯穿,前后勾连

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

第一段,作者先通过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喻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再用原来的比喻从反面强||调这一主旨,最后又从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出发推出这一主旨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由此,不难看出作者一个清晰的思路:

“思||国安”必先“积德义”,“积德义”对人君来说,就表现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总之,人君当“思”:

思虑国家的安定,思谋国运||的长远,思考为政的得失,思量潜伏的危机。

正如魏征在另外一篇奏疏||中指出的:

“祸福相倚,吉凶同域,唯人所召,安可不思?

”一个“思”字不仅把第一||段的内容有机地组织了起来,而且也隐含了魏征对唐太宗的谆||谆告诫:

作为人君,万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啊!

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

||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

他总结历史教训,指出||历史上一种常有的现象: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然后用一反诘句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质疑: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但人君的取易守难毕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作者接下来就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殷忧”||时,竭诚待下;“得志”后,纵情傲物,直至滥用||刑法,目空一切,最终导致天怨人怒,自取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

“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

魏征在这里所提出的这一切都有理有据,||焉能不使守成之君的唐太宗思前想后,思深忧远呢||?

所以,这一段不仅依然紧扣“思”字回答了人君为什么当“思”,也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

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应如何“思”||。

他围绕节欲、谦逊、谨慎、明智、守法五方面具体提出“十思”,并||指出,倘若人君能做到这些,则不但使普天下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各展所长,尽心辅佐,而且也能使人君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免却“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的繁||冗和辛劳。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紧扣——“思”字做||文章,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最后归结为“||何必思”。

从“思”到“无思”,一字贯穿,前后勾连,使文章条理清晰,思路缜密,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二、一发破的,正反跌宕

紧紧抓住事物的要害,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对比,使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入浅出,令人难忘,是本文在

写作

上的第二个特点。

本来||,国家的长治久安,人君的德行道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颇为抽象的道理。

然而||,作者却洞幽烛微,化难为易,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便一下子点到了事物的要||害,可谓一发破的。

树木、河流是人们习见的事物,求木之长必固根本,欲流||之远必浚泉源也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看到了树木的||茂盛与国家的兴旺,江河的长流与国运的久远以及根底的加固与德行的积累、||源头的疏通与道义的流播这两者之间所具有的极其相似的关系,以此构成||比喻,便把道理说得透彻而又形象,易于为人接受。

在运用比喻作了||正面论述后,作者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紧扣前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述,以起强调作用。

但在行文时又有所变||化,把正面论述时的两个比喻的顺序巧妙地颠倒了一下,使文意灵动多姿。

紧接着,||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论述,指出人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即“积德义”的话,那就不仅仅是“根不固||”“源不深”的问题,而是“伐根”“塞源”。

这就把“不积德义”所||带来的反面结果推到了极致,从而从正面有力地肯定了“||积德义”这个论题的正确性。

此外,第二段中“殷忧”和“得志”的对比,第三段||中“恩所加”与“罚所及”等的对比,都一正||一反,不仅内容相对,形式规则,而且观点鲜明,语气肯定,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性质。

||总之,本文比喻的巧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感性,又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所要阐明的主旨的印象。

而正说反说、对比鲜明的手法,则不但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且使主旨的阐述更为具体、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

||

三、一唱三叹,情理交融

在充分说理的同时,又满溢着充沛||的感情,使文章融情于理,情理交融,是本文在

写作

上的第三||个特点。

魏征对唐太宗是颇有感情的,这不但因为唐太宗具有弃怨用才的宽广胸怀与气度(||魏征曾是太宗的政敌),更主要的是他从太宗的身上看到了||修仁政、济苍生、达到天下大治的希望,看到了自己||为国家大展宏图的前景。

当47岁的魏征开始辅佐比他小18岁的太宗||的时候,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因此“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而太宗对魏征的谏言也“未尝不欣然纳受”。

对唐太宗来说,||魏征既是一位犯颜直谏的良臣,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严师。

因此||,这种亦臣亦师的身份使魏征的奏疏既理正词严,又情真意挚,说理||和抒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表现在本文中也是||如此。

第一段开始的说理庄重从容,感情平缓,至||“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一句,则感情初起波澜:

既有对不“积德”却指||望“国安”的断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谦,更有希望太宗无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

而“人君”一句感情则再掀波澜,||这一句无异于对太宗的当头棒喝:

处在如此高位,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可怕的后果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

至第二段,作者似乎从刚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来,以“凡百元首||”一句转入对历史教训的论述之中,感情委婉深沉。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推心置腹,是提醒,是规劝,也是警告,不能不令||人动容。

至末段,在具体提出“十思”的时候,更是感情真挚,语重心长,||作者把他所能想到的,把他认为帝王必然遇到或经常遇到而且必须有明确认识并能正||确对待的问题一一罗列,声声“思”字,如记记重锤,敲打着唐太宗的心灵,||也敲击着读者的心灵。

而“总此十思”几句则勾画了人君“思”||后出现的美好图景,感情又趋于热情奔放。

至最后“何必”一句全||文戛然而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58岁的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感情慢慢趋于平缓,更||是他为国家着想,尽了为臣之职以后的释然和安然。

因此,作||者的感情随说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时而平静和缓,时而委婉深沉,时而又热情奔||放。

作者或以抒情的语调用含情之笔说理,自始至||终让人觉得是从作者肺腑中吐出,亲切入微,如“||十思”的阐述;或以形象的语汇用明理之言寄情,紧扣人的心弦,如主旨的提出。

总之,||本文理真情切,情与理得到了有机的交融,不仅使情的||抒发不失之空泛,更使理化为了一种闪烁着个性色彩的||情思,让人刻骨铭心,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所以,||太宗在阅读了魏征包括本篇在内的四篇奏疏以后,有这样||的评语:

“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还称赞魏征“体国情深”。

清代的唐德宜||在《古文翼》中也说此文“款款而陈,情词肫挚,忠爱之忱,||溢于言表”。

这些都是对本文具有情理交融这一特点的恰当评价。

四、一气呵成,骈散相间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

但魏征的这篇文章却一扫六朝浮华的余习,不仅内容充实,明白||畅达,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从语句看,一是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

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

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

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有||的美感。

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

语言

明白晓畅。

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学语文》2019.5)

·发散

“宏兹九德”怎样理解

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选入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课文末段“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句有注:

“〔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

宏,使……光大。

兹,此。

九||德,《尚书·皋陶谟》:

‘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但||在魏征这篇奏疏中,结合具体的语境,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这样理解||却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宏兹九德”句中的“兹”,毫无疑问是“||这”的意思。

那么,“这”指代什么呢?

倘若||是指《尚书》中的“九德”,则“九德”在前文||从未出现,怎么能指代呢?

其次,从章法上看,“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讲完“十思”后的总括之语,下面几句是说这样做必能得人,君主||可以垂拱而治,从而结束全文。

文章写到这里,只能是||总结前文,而绝不会在上文已阐明的概念之外再提出新的说法,提出什么九德||。

所以,在“十思”之外再按照《尚书》提出“九德”,是不符合行文规||律的。

在本文中,“九德”与“十思”作同样的理解似乎更为合适,即||:

“总此十思”与“宏兹九德”是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说,||构成对偶,就像前文的“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初唐正是骈文流||行的时候,本文句式整齐,排比和对偶俯拾皆是,显然是骈文的写法。

那||么,又出现一个问题,“九德”若与“十思”等同,“九”只能理解为虚数,泛言其多,||“十”能否说成“九”呢?

众所周知,“九”在古书中常作虚数用,极言||其多。

例如,“肠一日而九回”“九死一生”“九牛一毛”“虽九死其犹未悔||”“九折肱而成医”等等。

《论语·宪问》曾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事实是齐桓公纠合诸侯共||计十一次,而孔子却说成九次,这是泛言其多。

十一可以说成九,十为何不能说成九||呢?

鉴于以上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宏兹九德”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扩大这许多美德。

九德,即上句的||十思。

九是虚数,不是实指。

(《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