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199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县高架桥一侧有这么几句宣传语“车让车,让出效益。

车让人,让出安全。

人让车,让出文明。

人让人,让出和谐”。

下列思想中体现不出“和谐”的因素是()

A.仁者爱人B.兼爱非攻

C.天与人,不相胜D.刑不上大夫

2.有人写道: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自然规律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和谐

D.人的生命

3.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5.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

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6.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7.中国古代科技曾取得非凡成就,其中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雕版印刷术

8.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

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起源于唐代

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9.曾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有三项重大发明在3——13世纪让“西方望尘莫及”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三项古代重大发明是()

①造纸术②指南针③火药④印刷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以下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徽剧、汉剧及其他剧种相互融合而成B.在明代形成成熟的表演体系

C.涌现出了谭鑫培、梅兰芳等众多艺术大师D.将中国传统戏曲推向新的高峰

1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12.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B.李清照C.陆游D.辛弃疾

13.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鼎盛时期,其中倡导个性解放、挑战传统的小说是()

A.《西游记》

B.《儒林外史》

C.《聊斋志异》

D.《红楼梦》

14.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15.有一位民国时期的诗人(1896—1931)曾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辛亥革命对新青年的影响深远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16.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7.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8.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

“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19.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D.国家核定地价

20.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

“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1.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城西北郊的杨家岭村沟口中央大礼堂举行,主席台前的石拱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大幅标语(如下图)这说明

①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指的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设小康社会

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3.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他相关部门的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

D.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2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6.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7.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28.下面是《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某位获奖者的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它褒奖的是

A.钱学森B.杨利伟

C.邓小平D.袁隆平

29.下列有关我国计算机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计算机

③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0.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②“向科学进军” 

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最新】9月27日晚,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杏坛剧场拉开帷幕。

开幕式上演了《大哉孔子》,演出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

整场演出由序——你是一团遥远的火、礼乐篇、仁爱篇、大同篇和尾声-一千年孔子五个部分组成。

在祭孔大典上,还颁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

据悉,孔子文化节以私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2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流传至今。

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

明万历九年(1581年)。

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

……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

书成未用。

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

……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

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

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回答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其历史意义如何?

(2)根据图二指出,毛泽东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

(3)读图三,联系中共十三大的有关知识,概括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可知体现的是和谐,A、B两项都是说爱人,体现人际关系和谐;C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D项是体现法治严刑峻法,无从体现和谐的因素,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

2.B

【详解】

材料“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出自《周易·系辞》,意思是说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目的地。

结合所学,诸子百家虽然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但是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诉求,故B符合题意;只有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故A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的是君主集权,以权威来震慑臣民,并没有追求一种和谐,故C项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关注的不仅只有人的生活,更是国家治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国力衰微推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国家强盛,改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为独尊儒术,这种文化政策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政治统治理念的调整,B选项正确。

使用或废除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质上不是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不是儒家在唐宋时期提出的道学理论,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与材料里的文化政策变化无关,AC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故选C。

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

宋明理学

点评:

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

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5.D

【详解】

由材料中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来看,朱熹在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故答案为D项。

A项中的“治学态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两项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均排除。

6.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判断应选A。

君主批判思想和“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的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明清之际的思想特点,排除C;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前早已出现,排除D。

故选A。

7.C

【详解】

宋朝时人们制成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它传入欧洲以后,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C符合题意;火药应用于军事是唐末宋初,汉代发明造纸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BD不符合题意。

8.C

【解析】

【详解】

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因此出现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并用的现象。

故答案为C项。

根据题干,唐代已有象棋,排除A项;唐末火药已经用于军事,排除B项;材料中的“炮”不是洋炮,排除D项。

9.D

【详解】

我国西汉就能造纸,东汉年间,即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不符,故①错误;火药应用于军事是唐末宋初,北宋发明指南针,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10.B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京剧是在同治和光绪年间形成成熟的表演体系,故B符合题意;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京,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来,故A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有谭鑫培、梅兰芳等,故C不符合题意;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而京剧将中国传统戏曲推向新的高峰,故D不符合题意。

11.D

【解析】

根据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A项为行书,B项为隶书,C项为小篆,D项为草书,只有D项草书符合“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标准。

故答案选D。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士词”词风是豪放派,而辛弃疾的词风也属于豪放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李煜属于婉约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李清照也属于婉约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陆游属于诗人而非词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词风

13.A

【详解】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通过“大闹天宫”和降魔除妖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个性解放、挑战传统的深刻思想内涵,故A符合题意;《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故B项不符合题意;《聊斋志异》是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故C不符合题意;《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故D不符合题意。

14.B

【详解】

根据题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可知,王国维强调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特色,说明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王国维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排除A。

C项是题干表象,无法体现题干是内涵,排除。

D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5.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是科学理论,民约论是民主政治理论;该诗人24岁之前正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该诗人与中国其他进步青年一样深受其影响,追求民主和科学,A项正确。

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的全面革新和解放,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走向现代,排除B。

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对新青年影响深远,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而是强调该诗人与中国其他进步青年一样追求民主和科学,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分两步:

一是弄懂“在24岁以前”所指的时间范围,二是抓住关键信息“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6.B

【详解】

《相隔一层纸》是一首白话文诗歌,结合所学,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故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早于新文化运动,而五四运动晚于新文化运动爆发时间,抗日战争晚于新文化运动,故ACD不符合题意。

17.B

【解析】

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

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题。

18.D

【详解】

根据“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可知当时的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D项正确;《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项错误;宣言单纯强调工人阶级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作用,说明工人阶级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故C项错误。

19.A

【解析】

【分析】

从“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可知孙中山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故选A

【详解】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表明孙中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选D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21.B

【解析】

中共七大对于毛泽东思想进行正确表述,该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与总结,②④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1942年的延安时期,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是建国后,排除①③,选择B项正确。

2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3.D

【详解】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铺开。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目的是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D符合题意;A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不符合题意;B是文革时期文艺方针,故B不符合题意;C不是材料的主要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4.C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和苏联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中共中央做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故C符合题意;A是发展“两弹一星”的影响,但那不是主要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两弹一星”属于国防科技,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关系不大,故B不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但不是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2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提出的治国主张,即侧重于政治主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主张在科学技术上百家争鸣,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26.D

【详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年到1966年。

随着全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和劳动者成为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故D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故A项不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符合“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故B项不符合题意;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