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语未了_______(liǎolē),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_______(zēnɡcénɡ)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xìjì)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不同(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_______(zhāocháo)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
(1)给多音字选择恰当的读音。
(2)为画横线的字词写一个近义词,填在旁边的括号里。
(3)“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怎么样?
(4)短文通过哪两个方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请你结合对人物的描写,试着评价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
(1)liǎo、cénɡ、xì、cháo
(2)都、异乎寻常
(3)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4)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
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
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理解句子句意,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liǎo、cénɡ、xì、cháo;
(2)都、异乎寻常;
(3)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4)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
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
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雅舍(节选)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留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予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
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
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但是我仍安之。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田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1)读完短文可知,“雅舍”,虽以“雅”取名,实际上是一间________。
(2)“雅舍”的特点有( )。
(多选)
A.结构简陋,不蔽风雨
B.位置荒凉,坡陡难爬
C.隔墙传声,鼠蚊肆虐
D.月光送寒,大雨送泥
(3)在画“__”的句子中用“○”圈出大雨滂沱时“雅舍”屋顶变化的词语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屋顶崩裂生动地比作________,可见短文语言的风趣。
(4)写出文中你认为最幽默的一句,并说说它的妙处。
解析:
(1)破房子
(2)A,B,C,D
(3)
;比喻;奇葩初绽
(4)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但是我仍安之。
这句话把蚊虫叮咬的包比作玉米,生动形象地把蚊虫叮咬这么痛苦的事情说得很幽默,体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得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
(1)破房子;
(2)ABCD;
(3)
;比喻;奇葩初绽;
(4)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但是我仍安之。
这句话把蚊虫叮咬的包比作玉米,生动形象地把蚊虫叮咬这么痛苦的事情说得很幽默,体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3.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故都饱含秋意的景观,其中有五处景观用笔极简,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样一笔带过的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笔极简
(2)作者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经常提及南方的秋天,这样写的用意是( )。
A.故都和南国的秋都富于特色,二者放在一起才能表达作者对秋的怀念
B.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C.写出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都是好的,作者难以取舍
D.将所有自己怀念的故都的秋和南方的秋都记录下来,表达自己对二者的喜爱
解析:
(1)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B
(2)B
【解析】【分析】
(1)①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第3自然段第二句话),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②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1、陶然亭的芦花2、钓鱼台的柳影3、西山的虫唱4、玉泉的夜月5、潭柘寺的钟声;B
(2)B
【点评】
(1)①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山庄湖色
避暑山庄在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
她虽然名为山庄,规模却是很宏大的,那随着山势蜿蜒起伏的宫墙里有着564万平方米的湖光山色。
当你走进山庄的丽正门,从玲珑精巧的宫殿区开始,而后是峰峦叠翠的山区和景色明丽的湖区。
漫游山庄诸胜时,你就会亲身(领悟 领略)到,那以山林野趣为特色的塞外风光,远比挂在墙上的名画更有生命力,更富牵襟扯裾的力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庄里每一颗明珠,无不使人观之辄(zhé)喜;每一处胜景,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在这山庄纵览诸胜时,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有那么一瞬间,要把视线投向那碧波粼粼的塞湖。
我不能不看她,她有着一种魅力,强烈地(吸引 引诱)着我。
在我看来,她是绿中之绿,胜中之胜,她是镶嵌在这翡翠画屏上的鲜美晶莹的碧玉。
塞湖是山庄上湖、下湖、澄湖、银湖、镜湖、如意湖六湖的总称。
那喷珠吐玉的热河泉,就活跃在澄湖的东北隅。
湖上的早晨是迷人的,也许是有了热河泉的缘故吧,轻纱笼罩的湖水显得那样温柔、清澈,像多情少女的眼睛。
朝霞仿佛格外垂青这湖上的晨光,它似乎等不及水面上轻柔的白纱散尽,就把自己的全部艳丽(倾注 倾泻)进湖中了。
这时,是湖上最绚丽多彩的时节。
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脂。
碧玉般的绿,胭脂般的红,这自然界中最鲜明、最美妙的色彩交融在一起了:
绿水温情地拥抱着红霞,胭脂尽情地在碧玉上流泛。
当人们为这湖上的奇观深深吸引,一时竟闹不清究竟是湖水飞上了霞中,还是红霞落进了塞湖的时候,朝日又把万道金光射向湖面了。
这时湖上微风乍起,细浪跳跃,真似搅起满湖碎金。
当嬉戏的细浪潜到湖底憩息的时候,湖水又恢复了平静。
那乱真的倒影,把山庄的胜景都摄取进了湖中。
于是,塞湖上出现了奇妙的“水中天”。
(1)把文中括号里运用不恰当的词用“/”画去。
(2)文章采用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写作方法,由美丽动人的山庄全貌转而写到迷人的塞湖风光,对塞湖奇观进行了细致描绘。
(3)文中画线句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
作者把“她”比作了________,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考查语文要素]将描写方法选填到对应句子后面的横线上。
(填序号)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①绿水温情地拥抱着红霞,胭脂尽情地在碧玉上流泛。
________
②轻纱笼罩的湖水显得那样温柔、清澈,像多情少女的眼睛。
________
③这时湖上微风乍起,细浪跳跃,真似搅起满湖碎金。
________
④那随着山势蜿蜒起伏的宫墙里有着564万平方米的湖光山色。
________
(5)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
(1)领悟;引诱;倾泻
(2)整体;部分
(3)塞湖;碧玉;形象地写出了塞湖色彩的美
(4)B;A;B;A
(5)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及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读句子,”亲身领悟、强烈的引诱、倾泻进湖中“更为合适。
(2)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阅读文章可知,作者先介绍整个避暑山庄,再详细介绍山和湖,采用先整体后部分的写作方法。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介绍塞湖的,由此可知,“她”指的是塞湖。
这里用到比喻的修辞,可以形象地写出塞湖色彩的美。
(4)考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动态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一是对静物所作的动态。
①从“拥抱着、流泛”可以看出,是动态描写,②本句是描写的静态的湖面③从“细浪跳跃”可以看出,是动态描写,④本句是描写的静态的湖面。
(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文可知,作者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及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1)领悟;引诱;倾泻
(2)整体、部分
(3)塞湖、碧玉、形象地写出了塞湖色彩的美
(4)B、A、B、A
(5)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及热爱之情。
【点评】
(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方法的掌握能力。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5.课外阅读。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
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吗记性这么差?
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
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
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
“记不得了。
”
侦探问:
“您一上午看几号?
”
华大夫回答:
“半天只看六号。
”
侦探说:
“这就奇了!
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
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
“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
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
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
“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
华大夫说:
“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
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
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
侦探说:
“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
“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这事传出去,人们对他那费猜的事就全明白啦。
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还能不高?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顶天:
________
费猜:
________
(2)两个令人“费猜”的问题分别是:
________
(3)“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这句话能否删去?
为什么?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华大夫是个正派、善良的人
B.华大夫是个医术高明却十分傲慢的人
C.华大夫虽然性子有点急,但是为人正直
D.华大夫是个医牙技术高超、有正义感的人
(5)结尾处说“这事传出去,人们对他那费猜的事就全明白啦”,试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人们究竟明白了什么,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解析:
(1)文中形容医术极高。
;让人捉摸不透。
(2)能耐大、记性差
(3)不能。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华大夫生怕黑脸巨匪跑了,体现了华大夫的正义感。
(4)B
(5)示例:
人们明白了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才高超。
我明白了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仔细、负责,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词语本意和文章上下文,正确理解语境。
“顶天”出自句子“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这里形容华大夫的医术极高;“费猜”一词出自“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对华大夫为何有如此高的医术,琢磨不透。
(2)考查学生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两个令人“费猜”的问题分别在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述华大夫能耐大,相关句子“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第二自然段运用具体事例讲述了华大夫记性差,相关句子“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
(3)比较辨析有无此句话对体会人物性格的影响,从而说明此句话的作用,解答时要注意说明从这句话描述的细节当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句话出自华大夫去巡捕房报信,通过句子,得知华大夫生怕黑脸巨匪跑了,体现了华大夫的正义感。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从“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华大夫是个医术高超、正直善良的人,故ACD项正确。
(5)结合上下文作答,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做到:
一、联系文章的主旨,二、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从第
(2)小题得知他令人“费猜”的原因,要结合文章内容点答题。
故答案为:
(1)1、文中形容医术极高。
2、让人捉摸不透。
(2)能耐大、记性差
(3)不能。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华大夫生怕黑脸巨匪跑了,体现了华大夫的正义感。
(4)B
(5)示例:
人们明白了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才高超。
我明白了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仔细、负责,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点评】
(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语境。
(2)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3)此类题目的考查对有无词语或句子的比较辨析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程度 (5)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及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领悟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第9车厢
[俄]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一位读者为我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他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车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