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9177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docx

人教版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运动与力讲练

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运动与力讲练

知识点讲解及例题解析

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状态或__状态

(2)理解:

①该结论是由实验推理概括出来的结论;②“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③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

(1)定义:

一切物体都有__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2)影响因素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有关,物体的____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我们就说它的惯性越大

(3)理解:

①任何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②惯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是“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或“克服物体的惯性”,一般只能说“具有惯性”

(4)利用:

如拍打尘土、体育比赛中的各种投掷项目、助跑等

(5)危害:

如刹车倾倒、走路滑倒和绊倒等

知识点2: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条件:

同物: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等大:

两个力大小相等;反向:

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共线:

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3)注意:

二力平衡时要求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提示】

(1)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三种方法:

①根据二力条件来判断;②根据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来判断;③根据物体所受合力是否为零来判断。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知识点3: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

①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____

(4)分类:

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5)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测量原理:

____

探究过程:

①把同一木块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②在木块上加不同质量的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同一接触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同一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____;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考点1:

惯性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运动时产生惯性

B.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方法点拨:

关键是对惯性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质量大小有关。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成“受到惯性作用”,而应该描述成“具有惯性”。

考点2:

牛顿第一定律

例2 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

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C.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方法点拨: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注意:

①“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②“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是“选择”的意思,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不能把“或”错写成“和”。

考点3:

二力平衡

例3 小华同学在科技馆观摩自行车走钢丝表演后回家做了一个模型。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的重力与钢丝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自行车和所挂物体总重力与钢丝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自行车对钢丝的压力与钢丝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自行车对绳的拉力与钩码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方法点拨:

判断一对力是否是平衡力,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只要两个力“同体、等大、反向、共线”,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二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判断,如果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受到一对力而运动状态保持不变,那么这一对力就是平衡力,反之,就不是平衡力。

是根据物体所受合力是否为零来判断。

例4 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方法点拨:

重点是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牢记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即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反之减小摩擦,另外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实验2: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命题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控制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在水平桌面上铺材料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

2.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运动的远近来反映小车受到阻力的大小)。

3.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还能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4.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小车在不同情况下所受的阻力不同)。

实验结论:

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

若物体不受阻力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即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5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所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选填“大”或“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___(选填“远”或“近”)。

(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不考虑空气阻力,在图乙中大致画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v-t图线。

(4)在我们已学的物理知识中,也有用到这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如____(列举一例)。

同步练习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总结概括出这重要规律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托里拆利

2.现在全市各校都在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

关于同学们在足球比赛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足球鞋底凹凸不平,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

B.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受到了运动员的脚对它有力的作用

C.用头顶足球攻门时,头感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守门员一下子抱住射门的足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同一小车每次都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滑下,使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运动直至静止,小车运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在毛巾上运动的距离最短,所以它消耗的机械能最少

B.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长,所以它消耗的动能最多

C.小车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每次小车获得的内能相同

D.小车在毛巾、棉布和本板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每次小车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同

4.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于物理学中运动与力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惯性的概念

B.物体只要受到了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C.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是能够通过现代的实验手段直接来验证的

D.伽利略对理想斜面的研究采用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发展了人类的科学

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5.在图所示实验中,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图6甲中虚线OA所示。

在OA方向的侧旁放一磁铁,再次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图乙中虚线OB所示。

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小铁球在桌面上继续运动是由于受到向前的作用力

B.磁铁对小铁球没有作用力

C.力可以改变小铁球的运动方向

D.力可以使小铁球发生形变

6.如图所示,骑自行车出行郊游,是一种时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在平直路面上匀速向前骑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自行车停下,惯性就消失了

B.自行车受到的动力大于自行车受到的阳力

C.路面受到的压力与人受到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和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人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7.荆州国际马拉松赛激情开跑.这是荆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国际体育赛事,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生态、人文、健康、创新、开放的荆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某选手冲线后没有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B.运动员鞋底面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主要是为了增大压力

C.奔跑中的运动员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去,是以大地为参照物

D.某选手跑前1km用时5min,最后100m用时20s,该选手跑最后100m平均速度大

8.如图所示,小丽用力F把一才块压在竖直墙面上静止,现有以下受力分析,下述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①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墙对木块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②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木块对小丽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

9.如图所示,用线将灯悬挂在天花板上。

当灯静止时,灯所受拉力的平衡力是()

A.线所受的重力B.灯所受的重力

C.灯对线的拉力D.线对天化板的拉力

10.如图所示,一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的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和铁块对磁性平板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B.拉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若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铁块会一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D.铁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

11.在水平轨道上有一辆实验车,其顶部装有电磁铁,电磁铁下方吸有一颗钢珠。

在实验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钢珠因断电下落。

如图是描述钢珠下落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钢珠下落的路径。

以实验车为参照物,正确描述钢珠下落路径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2.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速前进,则()

A.木块受到的重力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水平桌面越粗糙,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C.木块相对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D.测力计对木块施力,木块对测力计没有力的作用

13.阅兵仪式中,检阅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

D.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14.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块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沙桶相连,当沙桶与沙的总质量为m时,物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mg

B.物块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继续向沙桶中加入沙子,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增大

15.如右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知,关于A、B间摩擦力f1和B、C间摩擦力f2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f1=0,f2≠0B.f1=0,f2=0

C.f1≠0,f2=0D.f1≠0,f2≠0

16.下列实验不能在太空舱中失重环境下进行的是()

A.测量平均速度B.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C.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D.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7.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惊艳了全世界,在美轮美奂的光影中,冰上少年与智能机器人随音乐共舞,20多名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精准优美,和炫舞少年相得益彰,关于正在表演的机器人和冰上少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在弯道滑行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B.机器人在冰面上运动时,不受力的作用

C.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滑行中的机器人是运动的

D.相对于自己的溜冰鞋,滑行中的少年是运动的

18.据统计,造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超速行驶,因为超速行驶的汽车刹车时,需要行驶更远的距离才能停下来.关于汽车刹车后还继续向前行驶一段距离的原因,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刹车后,汽车没有受到摩擦力B.汽车具有惯性

C.刹车后,汽车的惯性减少D.刹车后,汽车所受的力平衡

19.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对A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受的摩擦力为0

B.A受的摩擦力向左,大小为F

C.A对B的摩擦力向左,大小为F

D.地面对B的摩擦力向左,大小为F

20.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足球守门员戴有防滑手套B.骑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C.运动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D.给自行车的车轴加润滑油

21.在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A.

B.

C.

D.

自行车的车闸冰壶运动滚动轴承气垫船

22.如图,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重30牛的物块在AB段受F=1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到B点时撤去水平拉力,物块仍继续运动,到C处静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B段物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为10牛

B.在AB段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20牛

C.在BC段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10牛

D.在C点物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为30牛

23.海南省正在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规定汽车礼让行人。

汽车不避让行人且冲过斑马线是很危险的,这是因为汽车具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刹车不易停住。

汽车轮胎表面刻有深槽花纹,是为了摩擦力(选填“增大”或“减小”)。

24.滑板车是小学生喜爱的玩具之一.用脚向后蹬地,滑板车会沿地面向前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的;如果不再蹬地,滑板车的速度回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滑板车在水平地面上静止且人的两脚站立在滑板车上时,滑板车受到的支持力与________是平衡力(选填“人的重力”、“车的重力”、“人与车的总重力”).

25.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1=10N作用下,木板甲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向右运动,同时物块乙相对于地面静止,已知此时墙壁对物块乙的拉力F2=4N.则木板甲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N。

26.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B,重均为20牛。

(1)在10牛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两者同时以2米/秒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

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为3米时,推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__焦。

(2)若物体A、B在15牛的推力作用下以3米/秒的速度在另一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

则此时A对B的推力为_________牛。

27.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用完全相同的木块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实验。

(l)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木块做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甲、乙两个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两个实验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3)小明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面积有关,于是他在上述用实验的基础上,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成两部分继续进行实验,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由表中数据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种做法________(正确/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次数

木块大小

接触面积S/cm2

摩擦力f/N

1

整块

150

1.5

2

三分之二块

100

1.0

3

三分之一块

50

0.6

28.物体A、B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A的受力示意图。

29.如图所示,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平板小车右端放置一小木块,当使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木块滑出小车。

请你作出:

(1)木块滑出小车前受重力的示意图:

(2)木块从离开小车到落地这一过程的运动轨迹。

30.如图甲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实验所用的长木板,一面比较光滑,另一面比较粗糙。

同学们根据猜想进行了实验,得出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长木板表面

木板放置方式

拉动木块的个数

弹簧测力计实数/N

较粗糙

平放

1

1.5

较粗糙

平放

2

3.0

较光滑

平放

2

1.6

较光滑

竖放

2

1.6

(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由实验序号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3)由实验序号②③可得到的结论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有关。

(4)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测量滑动摩擦力发现效果更好。

图乙实验中(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5)根据你在本实验中的收获,请写出一种避免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出现打滑现象的具体做法:

 

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运动与力讲练答案

知识点讲解及例题解析

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静止_状态或_匀速直线运动_状态

(2)理解:

①该结论是由实验推理概括出来的结论;②“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③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

(1)定义:

一切物体都有_保持原来运动状态_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2)影响因素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__质量__有关,物体的__质量__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我们就说它的惯性越大

(3)理解:

①任何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②惯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是“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或“克服物体的惯性”,一般只能说“具有惯性”

(4)利用:

如拍打尘土、体育比赛中的各种投掷项目、助跑等

(5)危害:

如刹车倾倒、走路滑倒和绊倒等

知识点2: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条件:

同物: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等大:

两个力大小相等;反向:

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共线:

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3)注意:

二力平衡时要求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提示】

(1)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三种方法:

①根据二力条件来判断;②根据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来判断;③根据物体所受合力是否为零来判断。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知识点3: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

①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__相反__

(4)分类:

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5)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测量原理:

__二力平衡__

探究过程:

①把同一木块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②在木块上加不同质量的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同一接触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同一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__大__;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__粗糙__,滑动摩擦力越大

考点1:

惯性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运动时产生惯性

B.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方法点拨:

关键是对惯性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质量大小有关。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成“受到惯性作用”,而应该描述成“具有惯性”。

考点2:

牛顿第一定律

例2 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

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C.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方法点拨: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注意:

①“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②“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是“选择”的意思,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不能把“或”错写成“和”。

考点3:

二力平衡

例3 小华同学在科技馆观摩自行车走钢丝表演后回家做了一个模型。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自行车的重力与钢丝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自行车和所挂物体总重力与钢丝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自行车对钢丝的压力与钢丝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自行车对绳的拉力与钩码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方法点拨:

判断一对力是否是平衡力,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只要两个力“同体、等大、反向、共线”,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二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判断,如果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受到一对力而运动状态保持不变,那么这一对力就是平衡力,反之,就不是平衡力。

是根据物体所受合力是否为零来判断。

例4 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B )

方法点拨:

重点是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牢记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即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反之减小摩擦,另外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实验2: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命题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控制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在水平桌面上铺材料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

2.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运动的远近来反映小车受到阻力的大小)。

3.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还能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4.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小车在不同情况下所受的阻力不同)。

实验结论:

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

若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