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147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时评打印版倒序.docx

1时评打印版倒序

2017年国考申论热点:

“问题跑道”不能久治不愈

发布时间:

2016-08-15编辑:

玉君手机版

  有媒体统计,2015年至今,被报道的校园“问题跑道”事件至少有21起,涉及多个省市,其中“仅4起最终检测出有毒物质超标,其余的或跑道再次检测结果合格、或无送检的相关后续报道”。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2017年国考申论热点:

“问题跑道”不能久治不愈,欢迎大家阅读!

  除了矫正建设理念,更新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唤起相关各方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真正做到各守其分,各尽其责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中小学被曝出存在问题塑胶跑道,学生出现身体不适、流鼻血、眼睛红肿等症状。

据报道,有些跑道竟是用废轮胎、废电缆等做成的。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已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立即采取措施:

对经过环保、质检等权威机构检验确认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塑胶跑道,立即进行铲除;利用暑假期间,邀请环保、质检等部门专业机构对近期新建的塑胶跑道进行一次检测和排查,根据排查结果进行分类整改;立即叫停在建和拟建的塑胶跑道,在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的基础上方可继续施工。

  “问题跑道”并非新话题。

有媒体统计,2015年至今,被报道的校园“问题跑道”事件至少有21起,涉及多个省市,其中“仅4起最终检测出有毒物质超标,其余的或跑道再次检测结果合格、或无送检的相关后续报道”。

这不禁让人对检测所依照的标准产生疑惑。

  据报道,目前一些地方对塑胶跑道进行的检测是物理性能参数检测,而无论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于塑胶跑道的某些疑似毒性成分,均没有明确规定。

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厂商为了压低成本,用废轮胎、废电缆,以及说不清来源和品种的橡胶垃圾作为原料,施工时加多少胶水“全凭感觉”。

虽然还不能断定这些工业废料就是“毒原料”,但劣质材料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跑道变“毒”的可能性。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问题跑道的出现,有着多重的现实根源。

比如,本为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无意中也催生了不少地方对塑胶跑道的旺盛需求。

面对教育督导部门的检查,一些学校因为前期保障资金不到位,不得已采取突击应对方案,只求跑道迅速建成,很难顾得上质量把关。

资质作假的中小企业低价中标,然后随意转包,施工方轻易在材料上“做文章”,监理方无法有效辨别原材料的优劣,职能部门还在为监管责任推诿扯皮……一个个环节的失守,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这也提醒我们:

从招标、生产、施工,到监理、验收、监管,除了矫正建设理念,更新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唤起相关各方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真正做到各守其分,各尽其责。

  从“问题校服”到“问题跑道”,从食品安全到校园安全,只要和校园相关的隐患,无不激起学生家长的巨大焦虑。

客观而言,找到治理短板,明确责任主体,其中绝大多数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

但如果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事发源头、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预防和精确管控,不在标准制定、法规执行上赋予相关部门更多“适应性管理”权力,类似“问题跑道”的事件可能还会上演。

到时受损的,将不仅仅是学生的健康,还有社会公众的安全感。

增强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强制性,防止生产过程的监管缺失,对在体育场地建设过程中因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造成体育场地设施不符合质量标准甚至“有毒”的相关责任人,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决不手软……教育部的鲜明态度,让人看到治理“问题跑道”的希望。

而随着深圳出台国内首个塑胶跑道工程建设标准、陕西省开通体育场地物理化学指标咨询热线,在塑胶跑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

期待这样的探索,能与顶层设计形成有效互动,早日清除跑道“毒质”,还孩子们一个安全清新的健康校园。

2017年申论热点:

赶紧堵住疫苗安全的监管漏洞

  2011年,七部门出台《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针对疫苗流通环节隐患指出:

“疫苗管理有待加强。

疫苗供应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目前缺乏总体协调。

疫苗流通管理较为薄弱”,并有针对性提出:

“建立健全疫苗冷链配送管理体系,加强冷链运输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疫苗运输质量保障水平”。

  法规条文白纸黑字摆在那里,但“问题疫苗”非法交易依然屡禁不绝。

而疫苗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人们期待,在及时查清公布涉事疫苗及制品的来源与流向之外,痛定思痛,追根溯源查堵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漏洞。

相关职能部门应恪守职责,用高效透明、严丝合缝的监管措施阻遏非法疫苗流通,确保疫苗安全。

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和”的境界

2016-08-1715:

08来源:

新华网作者:

赵银平

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地球村”的每个成员,如何携手共进?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给出中国方案:

“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习近平在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构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博大的天下情怀。

中国“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反映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初心。

习近平倡导“命运共同体”,时也,势也。

为中国谋,为世界谋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上,清晰而明确地向世界传递了这一理念: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之后的上合组织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峰会、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一直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深入阐述这一主张。

“命运共同体”成为习式外交的象征性符号。

毋庸讳言,“命运共同体”是“为中国谋”。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才能延续战略机遇期,才能安心谋发展图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

“命运共同体”也是“为世界谋”。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是中国人的理念。

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对其他国家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中国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不仅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减负,更带来宝贵经验。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减轻这个资源日益匮缺的拥挤星球的压力……

中国好,世界才会好。

习近平以“四个坚持”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现实路径:

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联合国讲台上,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大国风范,大国担当

中国人言必信行必果:

在硝烟弥漫的异国,有中国维和军人“马革裹尸”;在病毒爆发的非洲,“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在炮火纷飞的也门,有中国军舰帮助外国公民安全撤离的温暖;经历过强震后一片断壁残垣的尼泊尔,有中国救援队的不舍昼夜,不抛弃不放弃……

大爱,不分种族、国度。

中国更有一份“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愿景。

上合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南南合作等,中国尽心竭力,为双边多边合作发挥了粘合剂、强心剂的作用。

亚投行、“一带一路”,中国殚精竭虑,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打造共同发展双引擎。

它们引发了一轮洲际开发热潮,点燃了欧亚非大陆共同发展的星星之火。

立足现实,放眼全球,着力未来。

所谓天下情怀,即如此;所谓天下为公,当如是。

中国倡导,中国践行。

人间正道,“和而不同”“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中国的“和”文化,坚持的是“以和为贵”、“有容乃大”格局;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秉持的是“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哲学思想。

“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吸收“和”文化精髓,内化新时代要求,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

在国际关系准则上,“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是习近平口中的关键词。

他强调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并反复阐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习近平大力倡导、推进的“一带一路”就是要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

亚投行,习近平的“邀请函”早已发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中国梦”是和平、富强、幸福的梦,不是唯我独尊的梦。

“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庞大。

必须厘清的是,“和”既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无原则的“和谐”相处。

事关原则性的大事,必坚定不移、寸步不让。

正如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

“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

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譬如南海问题,我们愿意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但是,如果有人不顾公理道义得寸进尺,那么中国人从来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血性。

予谓不信?

尽可一试!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

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

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

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习近平说。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和”的文化,延伸到当代就是“命运共同体”理念。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命运共同体”的“美”,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

“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和人类高度,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

“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

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

史称,张载“喜论命”。

“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

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

“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

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

“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

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

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

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

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

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

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

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做一棵低头的稻穗

2016-08-1709:

37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

习骅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升华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上,权力和责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然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必须老老实实为公而不为私。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党有党纪,只要权力而不接受约束,三百六十行没有一行允许,何况是引领社会前进的先进分子。

那些以权谋私、恣意妄为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栽跟头的。

心存敬畏是党员干部的终身修行,不是什么“从政技巧”。

有的人认为现在上面抓得紧、处理严,所以要小心谨慎、夹紧尾巴,好汉不吃眼前亏,这被一些人视为“生存智慧”,实则是十足的机会主义。

合格的党员干部靠长期身体力行修炼而成,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必须体现在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上。

与组织捉迷藏玩魔术,对组织的谈话函询和关爱一味拍胸脯、“挤牙膏”,刚刚还在学习党规党纪,转头就去践踏党规党纪,自以为掌握了所谓“官场秘笈”,实际是腐朽的封建旧官场做派,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必须坚决反对。

当然,就像保险丝是为了更好地送电、车闸是为了更好地开车,心存敬畏、有所不为正是为了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正事不干、错误不犯”是极其有害的作秀,与党纪初衷南辕北辙,这样的人,迟早要被淘汰。

低头的是稻穗,抬头的是稗子。

谁心存敬畏,并且愿意为国家民族建立功业,谁就拥有了真正的自由,未来海阔天高。

在政治新生态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的新风貌新境界:

夹紧尾巴做官、埋头踏实做事。

《人民日报》(2016年08月17日04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用好社会资本,要慢工出细活

贾壮

2016年08月15日05:

14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既弥补了资金缺口,又能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更有助于拉动低迷的民间投资,进而提升经济活力

  近日据媒体报道,全国各省区市在安排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普遍重视重大项目落实,其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占较大比例。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就有贵州、甘肃、安徽等六地推出了示范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7500亿元。

为提高社会资本积极性,多地还设立了引导基金,黑龙江、新疆等地的省级引导基金规模超过千亿元。

此举对于拉动基建投资、稳定经济增速,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PPP是国际上流行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模式。

根据财政部门的定义,这一模式通常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这一合作模式兼具“引资”和“引智”的双重功能,从融资模式创新升级为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各级政府既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又要保持经济增速平稳,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是兼顾促转型和稳增长的有效手段。

然而,凭政府一己之力难以支撑规模庞大的投资项目,寻求与社会资本合作成为理性之选。

另一方面,巨额的社会资本长期徘徊于公共服务领域之外,尤其是大量的民营资本四处游弋搜寻投资机会,容易在一些领域集聚成风险隐患。

有了公私合作的合理制度安排,可以有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既弥补了资金缺口,又能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更有助于拉动低迷的民间投资,进而提升经济活力。

  在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叫好的同时,也应当看到,PPP项目的数量看似很多,真正进入执行阶段的比例却很小,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有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该模式不是单纯的融资模式,而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模式,涉及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对政府的监管能力、社会资本的经营和掌控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

政策推动和现实需要只是将这一合作模式推上了轨道,高效的执行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在完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方面,相关参与方都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就政府一方来说,目前我国PPP政出多门的问题仍然存在,应当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相关法律体系层级较低,立法的盲区与交叉重叠并存,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观念淡薄,违约事件频出,也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就市场一方来说,目前还有不少社会资本想的是“一锤子买卖”,没有认识到项目长期和微利的特征。

国际经验显示,PPP项目不可能带来暴利,优势是回报长期稳定,参与项目的社会资本对此应有理性认识。

除此之外,也要警惕个别地方政府将PPP当成全新的“现金奶牛”,视为融资平台被堵住之后的“第二财政”,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违规或变相举债。

  细节决定成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就是一件需要重视细节的慢工活。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处着眼,从“一针一线”的小处着手,才有可能把这一模式的制度红利,转化为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社会资本获利和百姓享受公共产品的现实红利。

  《人民日报》(2016年08月15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更好释放“老同志下乡”的正能量

毕诗成

2016年08月15日05:

14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对“老同志下乡”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形成人才资源与乡村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

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决策者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

  一名副部级干部主动申请做驻村书记的事迹,近日受到媒体关注。

这位老同志经中组部批准,下沉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尽心做事,带领群众努力脱贫,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临近或已退休的高级干部,如何到广袤乡村发光发热,在当下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新课题。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提高,60岁左右或退居“二线”的干部,很多仍然年富力强,且经过多年历练,有较宽的视野、丰富的阅历。

“退而难休”的背后,除了较强的成事能力,更有已经看透沉浮、静下心做点具体事情的意愿。

  另一方面,在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中,人的问题已成为最突出的矛盾之一。

有能耐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导致一些农村“空心化”;有些乡村干部,身在农村,心和家庭却在城里,很难与乡村“同呼吸、共命运”。

如果没有人才的“润泽”,将资源导入并结合实际盘活,只是简单把钱和物投到农村,很难发挥可持续的造血功效。

  上述两方面的诉求汇流到一起,有理由对此赋予更多期待。

实际上,中央充分认识到了离退休干部的意义。

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推进“四个全面”中作出新贡献。

在此之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已有不少退休官员主动下乡出力,成为奉献乡里的“新乡贤”。

  与此同时,也有老干部在媒体上反映:

自己也有到乡村做事出力的愿望和热情,就是不知道人家接受不接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怕“开始容易、成事儿难”。

由此可见,“老同志下乡”目前虽然还属于自发的特例,但这种热情有普遍意义,应该加强引导,逐步探索工作机制,以组织规范和程序引导。

  离退休干部有一定特殊性,中国农村更有着复杂的特殊性,这两方面的对接,并不如纸面上说起来那么容易,既可能两相契合带来积极可喜的变化,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越是这样,越需要从一开始就要严谨、细致,边探索、边总结、边规范、边完善。

对于新生事物,我们不能简单盲目地叫好,而应该鼓励尝试、完善机制、因势利导,让更多有能力、有能量、有意愿的离退休干部,到农村大地“释放激情”。

如果简单寄托于个别老同志的高境界、高觉悟,而一旦出现失败案例,就又把这种现象一竿子打死,将两方面需求与热情简单扼杀掉,显然也是一种轻率。

组织与群众监督机制,不胜任工作的退出机制,与现有治理机构的沟通机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决策者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

对“老同志下乡”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形成人才资源与乡村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可以出台更多措施,鼓励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等多种类型的“告老还乡”,推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也急需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营造开放格局避免局部封闭,以文化为底色,形成更有效的吸纳社会能量的运行模式,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努力弥合当下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差距。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努力。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中影上市,产业升级呼唤文化担当

刘阳

2016年08月11日04:

21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影“国家队”进入资本市场,意味着国有电影企业正式在资本市场上面对普通投资者,背负的期望将更重

8月9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登陆A股市场,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首个交易日,中影股份即上涨43.95%被秒停,公司总市值冲至240亿元。

高涨的股价背后,市场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信心表现得牛气冲天。

中影股份并不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影视公司。

早在2009年,中国影视第一股的称号便被华谊兄弟摘得。

7年间,万达院线、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民营影视公司也相继登陆资本市场。

此次中影股份的上市之所以获得非同一般的关注,原因恰恰在于,它不仅意味着又一家影视企业进入了资本市场,使得中国电影行业的市场化、金融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为国有电影第一股,它代表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获得的不菲成就,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国家队正式进入资本市场迎接更艰巨的考验。

国有文化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