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101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docx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梳理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第1节、数学伴我们成长

主要掌握多边形的周长计算,平均分的算法。

第2章、有理数

第1节、有理数。

第一课时、正数和负数。

区分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正负数的分界点以及对相关论述的判断。

第二课时、有理数。

清楚什么是有理数,按照要求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能对相关的论述进行判断。

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第2节、数轴

第一课时、数轴。

明白什么是数轴,清楚数轴的正确画法。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判断数轴是否绘制正确,能确定点与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移动。

能够确定确定到原点一定距离的整数点有哪些,

1、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为6个单位长度的点有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能够找出到给定点一定距离的整数点有哪些?

2、在数轴上表示到+3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能够找到到给定点一定范围的整数点有哪些?

3、在数轴上表示到+5的距离小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注意线段的覆盖问题,爱好者上(12页9题和14页的例题2)

第二课时、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牢记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则,运用规则比较数的大小以及正确的解题步骤和要求。

法则:

在数轴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位于左边的数要比它右边的数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解题步骤:

1、准确无误的画出数轴;

2、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关数据,并辅以文字说明

3、利用法则比较数的大小,并下结论。

第3节、相反数。

什么是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正确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

定义1:

只有正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称它们互为相反数。

定义2:

到原点的距离相同,且位于原点的两侧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定义3:

和为零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求相反数的法则: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化简(由内及外,层层化简):

注意:

1、在一个数前加一个“—”表示它的相反数。

2、在一个数前加一个“+”表示它的相反数。

3、在一个数前加上一个“—”并不意味它就是负数。

相反数喜欢和倒数放在一起出现,

如:

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求

的值。

第四节、绝对值。

什么是绝对值,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正确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

定义:

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可以位于原点的同侧,或异侧。

求绝对值的法则:

正数的绝对是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非负性:

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大于(或等于)0.

注意这几类题型的出现:

1、求某个数的绝对值,如求

的绝对值。

2、求绝对值等于某个给定值的数,如求

的数。

3、求绝对值等于一个给定值(这个给定值需要化简)的数。

如求

的数。

4、还可以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如:

已知

,求

的值。

或:

已知

,求

的值。

第五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直接比较法(绝对值法),数轴比较法。

并根据题目是当选取合理的比较方法解题。

在进行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时,需注意其步骤:

1、先说明情况(这是两个是负数比较大小)。

2、求出各自的绝对值。

3、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4、根据负数的比较法则下结论。

在利用数轴比较大小的时候,要学会看数轴,他会给我们很多信息。

第六节、有理数的加法。

第一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牢记加法四则(同号相加,异号不等相加,互为相反数相加,和零相加),

清楚对应的题型,根据题目选取合理的法则进行加法运算,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

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定:

一定和的符号,二定和的绝对值。

注意:

一正一负,两相加,结果为负,负绝大。

一正一负,两相加,结果为正,正绝大。

同正其和,不小零,同负其和,不大零。

列式计算,看题意,一分一毫,误差零。

第二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牢记加法运算律(交换律(

)、结合律(

))。

清楚对应的题型,根据题目选取合理的运算律进行加法运算。

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还需注意到凑整,归零,小数与分数的转化,带分数的拆分。

第七节、有理数的减法。

牢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清楚对应的题型,根据题目选取合理的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变减为加两注意:

一变减号为加号,二用减数相反数。

减一负,加一正,其差大于被减数;减一正,加一负,其差小于被减数。

这种题目也会做。

如已知

,求

的值。

第八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在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中注意减法法则的运用,

清楚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中的步骤。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运用。

根据题型,适当运用运算律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1)、正与负,要分开。

(2)、含相反,县运算。

(3)、能凑整,就凑整。

(4)、带分数,记拆分。

(5)、分数小数,多走动。

(6)、如遇括号,先计算。

(7)、需要化简,先化简。

第九节、有理数的乘法。

第一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牢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成。

与1相乘,是本身,—1相乘,变相反,与零相乘都为零。

同号绝非只能同正,亦可同负,异号只能两正负。

几个数,没有零,要相乘,积的正负看负数,

负数为偶,记为正,负数为奇,记为负,莫忘绝对起相乘。

注意这类题目的出现:

(1)、

(2)、

注意爱好者上第39页的8—12题。

第二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理解记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根据情况适当选取相关运算律解题。

着重看爱好者(40页)上的例题,变式练习,课堂精练第3题的解题过程。

爱好者(41页)双击过关第6题,能力提升第9题(尤其是它的

(2)小题)。

掌握42页10题的第

(1)小题的解题过程。

第十节、有理数的除法。

理解记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变除为乘,两牢记,一变除号为乘号,除数要用其倒数。

注重看爱好者(42页)课堂精讲的例题及其变式训练。

注意爱好者(44页)第5题和第9题,理解10,11题的解题过程。

第十一节、有理数的乘方。

首先要清楚乘方的概念,

其次能够熟练地掌握由乘积形式向幂的形式转化,由幂的形式向乘积形式转化。

注意以下四个的读法及其形式。

(1)、

—2的二次方,底数是—2。

(2)、

的二次方,底数是

(3)、

2的二次方的相反数,底数是2。

(4)、

2的二次方除以3,底数是2。

着重看爱好者(46页)第6题和第7题。

47页的第11题。

第十二节、科学记数法

掌握书上和爱好者上的两种科学记数法。

掌握大数据与科学记数法之间的转换。

大数据向科学记数法转换:

一数零的个数,二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三确保整数位只有一位,注意正负号。

零的个数和移动小数点的次数之和为

的指数。

科学记数法向大数据转化。

一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二添零的个数,注意正负号。

零的个数和移动小数点的次数之和为

的指数。

第十三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主要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先后顺序。

其次是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在解题中的灵活使用。

着重看爱好者(51页)课堂精讲的例题及其变式训练。

52的6题、53页的9题及课堂精讲的例题。

54页的第3题,55页的第7题。

第十四节、近似数

掌握三个概念:

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字。

近似数是与实际很接近的数。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

中间所有的数字(包括零)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度的求法,精确到哪一位,就先找到那一位,然后对其后面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在确认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的时候,要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

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不难看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为3个,分别是6,0,1

但要确定它的精确度,必须先将其还原成原来的数据,即

然后找到有效数字最左边的那个数,确定它在原数中的位置(精确度的所在)。

所以这个数的精确度为精确到百位,而非百分位。

着重看爱好者(56页—57页):

课堂精讲,课堂精练以及双基过关的第2、3、4题

能力提升的10题、13题、14题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算一算,有时还得看一看。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知识梳理

第一节、列代数式。

1、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的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时,乘号要写成“.”或省略不写,如

(2)、数与字母相乘时,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如

(3)、数与字母相除时除法要写成分数形式,如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改写成假分数的形式,

(5)、字母表示数,结果为和差形式,后面有单位时,一定要加括号。

2、代数式。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代数式,代数式的特征有哪些?

代数式:

由数和字母用运算符号连接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组成对象:

数和字母;组合方式:

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等)

注意:

单个的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组合方式只能用运算符号连接。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⑴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或省略不写,如6×b常写作6·b或6b。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字母前面,如6b一般不写作b6.

⑶除法运算写成分数形式,如1÷a通常写作

(a≠0)。

⑷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如

(5)用代数式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量时,如果所列的代数式是“和”或“差”的形式,并且有单位,那么必须把所列代数式用括号括起来,后面写上单位。

3、列代数式。

首先清楚什么是列代数式,列代数式的基本方法,注意细节等。

1、基本方法:

总的来说,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其次是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1)认真审题:

抓住关键性的词、字,如“大”、“小”、“多”、“少”、“和”、“差”、“倍”、“商”、“倒”数“平方差“、”余数“、”平方“、立方“、”增加”等等;

(2)正确判断各种数量关系中的运算顺序:

通常是先读的先写,后读的运算后写,并且正确对待遵循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和运算括号(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

(3)对于复杂的题目,应“浓缩原题,分段处理,最后组装”。

如“a的2倍与b的平方的和”与”b的立方与a的倒数之差“的积,此题可浓缩为”两数和与两数差的积“,第一段可列出:

”2a+b2”,第二段可列出b3-1/a,故所列出的代数式为

(4)要理解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路程=时间x速度工作量=工作时间x工作效率

总价=单价x数量溶质=溶液x浓度

第二节、代数式的值。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代数式的值,

其次,掌握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注意细节。

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求代数式的值的步骤:

(1)代入,将字母所取的值代入代数式中;

(2)计算,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进行,计算出结果。

注意细节:

(1)由于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中的字母所取的值确定的,所以代入数值前应先指明字母的取值,把“当……时”写出来。

(2)如果字母的值是负数、分数,代入时应加上括号;

(3)代数式中省略了乘号时,代入数值以后必须添上乘号。

求代数式的值的两种类型:

1、直接告诉字母的取值,2、间接告诉字母的取值。

第三节、单项式。

首先清楚什么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特征。

单项式:

由字母和数用乘号连接的代数式叫单项式。

组成对象:

数和字母,组合方式:

用乘号连接。

单项式的重要特征:

(1)、系数:

所有的数字因数;

(2)、次数:

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

注意:

单个的数和字母也是单项式。

强调

是常数,并非字母。

形如下类的都是单项式。

注意区分各自的系数和次数。

系数

次数

系数

次数

1

1

1

0

2

1

3

3

3

第四节、多项式。

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注意:

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多项式的次数:

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即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

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而仅仅是次数最高项的次数。

解:

(1)、项:

;次数:

3次,项数:

四项。

(2)、项:

;次数:

4次,项数:

三项。

第五节、升幂排列和降幂排列。

1、升幂排列。

升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2、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是按X的降幂排列。

无论是对多项式进行升幂排列还是降幂排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常常按照其中某一字母升幂或降幂排列.

(2)、清楚多项式中有几项,每一项中相关字母的次数各是多少。

第六节、同类项。

首先清楚什么是同类项,同类项的基本特征和无关因素,给出两个单项式能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类项,能在多项式中寻找同类项,并用同种符号标记同类项,各类之间符号号不同。

同类项:

所含字母都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等的项。

注意:

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强调

是常数,并非字母。

概念中的所含字母都相同的含义是项中所有的字母都相同。

正确区分:

2x2y与-3x2y(是)2abc与2ab(不是)

-3pq与3qp(是)-4x2y与5xy2(不是)

强调:

是否为同类项只与项中所含的字母和相同字母的指数有关,项中所含字母的顺序和项的系数无关。

(1)5x2y-3y2-x-4+x2y+2x-9;

强调:

同类项要用相同符号标记,不同类要用不同符号加以区分。

注意关于同类项的相关运算,如已知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且系数相等,求各自的系数和相同字母的指数的含参问题,见数学爱好者81页:

10题,12题,14题,80页的例题2

第七节、合并同类项。

首先清楚什么是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指数保持不变。

同类项的合并往往和多项式连在一起出现,因此首先要清楚多项式的项,如何在多项式中寻找同类项,如何标记。

在多项式中合并同类项的步骤:

1、清楚多项式中的项(包括前面的符号)。

2、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并标记出来。

3、将同类项写在一起。

4、进行同类项合并。

(只进行系数的加减,对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作任何处理)

但在考试中,同类项的合并往往是求多项式的值的第一步,另外一步就是求代数式的值。

换而言之,合并同类项可以让多项式的求值简洁化。

如理科爱好者82页的4题,8题,9题,10题,11题。

第八节、去括号和添括号。

1、去括号。

去括号在多项式简化的过程中极其重要,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因此要清楚去括号的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将括号和前面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号,将括号和前面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注意:

法则中的“都”,含义就是要变全都变,不变都不变。

多重括号去括号,由小到大依次去,边括号边合并同类项。

检验去括号的依据:

乘法分配律。

改变法则:

同号正,异号负,多个负号看个数。

2、添括号。

添括号在多项式简化的过程中极其重要,因此要清楚添括号的法则:

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号,则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号,则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注意:

法则中的“都”,含义就是要变全都变,不变都不变。

变号依据:

乘法分配律。

改变法则:

同号正,异号负,多个负号看个数。

添括号往往使得多项的简化更快,更方便。

注意:

检验添括号是否正确的办法就是去括号。

第九节、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的注意事项:

括号前面是“+”号,将括号和前面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号,将括号和前面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法则中的“都”,含义就是要变全都变,不变都不变。

多重括号去括号,由小到大依次去,边括号边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注意事项:

1、标记同类项(各项前面的符号也算在内)

2、合并同类项。

第四章、图形的基本认识知识梳理

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

区分:

柱体、锥体和球体:

(1)、柱体分为圆柱和棱柱,如图所示:

(2)、椎体分为圆锥和棱锥,如图所示:

(3)、球体,如图所示:

2、柱体的特征:

(1)、上下两地面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2)、侧面的各棱在空间中是平行的;

(3)、上、下两底面都是圆形,则为圆柱,上下两底面都是多边形,则为棱柱;底面多边形是几边形,柱体就是几棱柱。

3、椎体的特征:

(1):

只有一个底面(棱锥的各棱在空间中是相交的);

(2)、底面是圆形,则为圆锥,底面是多边形,则为棱锥,底面多边形是几边形,柱体就是几棱锥。

4、多面体:

围成多面体的各面是平的面。

5、欧拉公式:

顶点数+面数—棱数=2。

(爱好者95页:

变式练习3)

第二节、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1、清楚视图的分类:

一般将视图分为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以左视图为主)。

(1)、主视图:

从物体正面得到的投影(从正面看,能看到的物体轮廓。

(2)、俯视图:

从物体上面得到的投影(从上面看,能看到的物体轮廓。

(3)、侧视图:

从物体侧面得到的投影(从侧面看,能看到的物体轮廓。

(4)、三视图均为平面图形。

(5)、参考题目---理科爱好者:

97页:

变式练习1,课堂精练1、2、3题,

98页双基过关1、5、6、7题,100页课堂精练2题。

2、三视图的一般位置排放:

(以圆锥为例)

(1)、主视图在俯视图正上方,左视图正左方;

(2)、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

(3)、左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

3、三视图的绘图规则:

(1)、高平齐:

主视图和左视图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高度要相等。

(2)、长对正:

俯视图在主视图正下方,长短要一致。

(3)、宽相等:

俯视图与俯视图的宽度要一致。

(4)、看不到的轮廓线要用虚线表示出来。

(5)、参考题目---理科爱好者:

97页:

例题1和变式练习。

4、三视图告诉我们的基本信息(以长方体为例):

(1)、主视图(正视图):

长方体的长和高(长在上下,宽在左右)

(2)、侧视图(左视图):

长方体的宽和高(宽在上下,高在左右)

(3)、俯视图:

长方体的长和宽(长在前后,宽在左右)。

第三节、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1、能根据三视图大致判断立体图形:

(1)、如果正视图和俯视图是三角形的,一般和锥体有关,再根据俯视图是圆形或N边形判断是圆锥还是N棱柱。

(2)、如果正视图和侧视图是长方形的,一般和柱体有关,再观察俯视图是圆形或N边形,可以判断是圆柱和棱柱。

(3)、如果三视图都是圆形,则为球体。

2、三视图告诉我们的基本信息:

(1)、圆柱:

一般情况下,主视图和左视图反映的是圆柱的高和底面圆的直径;俯视图反映的是圆柱的底面圆的直径。

(2)、圆锥:

一般情况下,主视图和左视图反映的是圆锥的高

和底面圆的直径;俯视图反映的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

(3)、三棱锥:

一般情况下,主视图反映的是棱锥的高和底面三角形的边;侧视图反映的是棱锥的高和地面三角形的边所对应的高;俯视图反映的是地面三角形。

3、常见物体的体积公式:

(1)、圆柱:

(S是底面圆的面积,h是圆柱的高);

(2)、圆锥:

(S是底面圆的面积,h是圆锥的高);

(3)、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a、b、c分别对应长方形的长、宽、高)。

(4)、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

(5)、参考题目------理科爱好者:

99页:

例题1,100页:

变式练习1,101页探究拓展5题,103页:

探究拓展8题。

4、小正方体的堆放问题:

(1)、主视图(正视图)反映的是立体图形的上下层数,列数(纵向),

(2)、俯视图反映立体图形的前后行数(横向),列数(纵向),

(3)、左视图反映立体图形前后各行的层数。

(4)、参考题目---理科爱好者:

98页第8、9题,99页第12、13题,100页变式练习2,101页能力提升4题。

第三节、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1、清楚什么是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把一个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2、常见图形的侧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一般情况下,长为底面圆的周长,宽为圆柱的高。

(2)、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可以是半圆),扇形的弧长是底面圆的周长。

(3)、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由几个相等的长方形拼接而成,一般情况下,侧面展开图的宽是棱柱的高,长为底面多边形的周长。

3、熟记正方体的11种常见展开图,见理科爱好者102页----特别提醒。

3、能够根据平面展开图大致判断原立体图形。

4、能够根据平面展开图进行相应的表面积计算或体积计算。

--理科爱好者103页8题

第四节、平面图形:

1、什么是多边形----平面内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多边形最基本的图形是三角形。

2、多边形的划分:

根据围成封闭图形的线段数量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3、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圆不是多边形。

4、多边形的切割:

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多个互不重合的三角形。

(1)、从N边形的顶点开始切割,可切割为N-2个互不重合的三角形。

(2)、从N边形的边上一点(除开顶点)开始切割,可切割为N-1个互不重合的三角形。

(3)、从N边形的内部一点开始切割,可切割为N个互不重合的三角形。

第四节、点和线:

1、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射线:

线段

射线

直线

端点

2个

1个

0个

能否延伸

不能

单一方向无限延伸

无限延伸

2、注意几个客观事实:

(1)、直线和射线的长度是无法测量的,更不能说画长度为多少的直线和射线。

(2)、射线和直线都可以由线段延伸得到。

(3)、两条射线共端点,延伸方向相反,组成的图形不是一条直线。

3、相关公理: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1)、线段和直线都可以用图中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2)、线段和直线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但是必须将小写字母写在直线上。

(3)、射线用两个大写的字母表示时,端点字母写在前面。

5、线段的数量统计以及车票的印制。

直线上的点数

3

5

N

线段数量

3

10

车票

6

20

6、直线的交点个数(最多):

直线的数量

3

5

N

交点的个数

3

10

第五节、线段的长点比较。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