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963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docx

二年级下第5单元设计

握山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科语文教师姓名钟燕金授课班级三2班

课题

13、动手做做看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难点

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预习

设计

1、自由读文,圈划生字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

教学过程(仁博灵实、“设疑、解疑、展疑、拓疑”四疑阶梯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启发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动手做做看。

(板书课题)

1、图片导入。

出示两张图片:

这个小女孩怎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圈划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交流,汇报。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画出伊林娜情绪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梳理问题:

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

又为什么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读书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朗读。

(1)“哄骗”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五、总结。

一、读题质疑。

二、自由读文,按学习目标学习。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

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三、全班交流汇报:

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读思

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

1、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2、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2)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3)练习读这句话,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反问的语气。

3、指名读妈妈的话:

“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

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一、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二、读文。

1、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

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2、交流。

三、小组汇报。

四、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

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一、复习。

二、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课文。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交流汇报。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

为什么?

你想对她说什么?

四、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板书

设计

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伊琳娜

想、做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课后

达标

作业

1、黄冈第13课。

2、汉拼写生字。

教学

反思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课标》语)对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

全课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全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在学生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

备注: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突出握山小学“仁、博、灵、实”的课堂理念以及“四疑阶梯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自主感悟重点词句,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

重点

认识生字词。

教学

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2、培养学生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

预习

设计

1、自由读文,圈划生字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带齿孔的邮票是怎么发明的?

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仁博灵实、“设疑、解疑、展疑、拓疑”四疑阶梯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观察。

出示不带齿孔的最早的“黑旋风”邮票的图片问:

这是什么?

(板书:

邮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邮票齿孔的故事。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指正。

结合语句认识生字:

伦敦、研究。

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裁”“撕”。

借助汉字表音的特点识“究”“政”。

3、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你指我认——看口型猜字——做动作识字。

三、读思

1、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2、小组讨论:

带齿孔的邮票是怎么发明的?

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二、读题质疑。

二、自由读文,按学习目标学习。

1、“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看插图你能想象出当时阿切尔的动作神情吗?

学一学他的样子,理解“吸引”一词,使学生感受到阿切尔能细心观察生活的细节。

2、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

怎样读这些句子才能突出他们在用心思考呢?

四、学生展示。

1、比较读——范读——练读——比赛读。

2、让学生撕一撕有齿孔的邮票,体验有了齿孔之后所带来的方便。

五、拓展。

 

一、复习。

1、认读生字:

开火车竞赛读、摘果子游戏。

2、指名读阿切尔被那个人吸引的内容。

二、读思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

(1)“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

”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

通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2)“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从“仍然”一词你又知道了什么?

用敬佩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中的后两句。

三、拓展

1、邮票的齿孔还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发,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

可采用什么方法解

一、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四、交流汇报。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

学习伙伴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收集一些邮票。

2.故事会。

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这一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四、书写

1学生观察,练习书写。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指导:

“英”字第七笔撇上边要出头。

“式”字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写美观。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写不好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五、拓展。

1、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呢?

为什么?

板书

设计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

英国发明家

看:

翻找求助想取刺拽

想:

机器打孔

做:

研究很快超出

善于观察、思考、实践

课后

达标

作业

1、黄冈第14课。

2、汉拼写生字。

教学

反思

当我和学生们一起学完这篇课文,在要结束课文时,我说道:

“学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几只小手高高的举起。

我点了许家诚,他说:

“我想说一个词,那就是‘创造’”。

听了他的发言,我为之一震,立刻伸出大母指夸奖道:

“说得好!

你真是太棒了!

”在他的启发和我的夸奖下,小手举得更多了,更高了,有的说“智慧”,有的说“观察”,有的说“动手动脑”,还有的说“勤思勤问”,这时学生又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说句话,‘观察才能有创造!

’”

课题

15、画风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

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

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预习

设计

1、自由读文,圈划生字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教学过程(仁博灵实、“设疑、解疑、展疑、拓疑”四疑阶梯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猜谜语。

出示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

(谜底:

风)(板书:

画风)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识字。

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试着领读他们的名字。

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小翔、小陈、小赵,你们好!

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四、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一、学习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小组内互相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2、全班交流。

二、学习课文。

A、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

“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B、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画文中的景色。

C、请学生给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

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

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

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书写

 

一、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交流学习。

四、汇报。

1、用“找朋友”游戏的方式检查生字。

2、指名读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说说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五、朗读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为什么说一阵风吹来,画显得更美了?

2、仿说句子。

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六、指导书写。

一、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交流学习。

四、汇报。

五、学生书写。

练习写前六个字,重点指导:

(1)不要多笔画:

“丹”字只有一点。

“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

“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

“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美观书写。

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

“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板书

设计

15、画风

飘扬的旗子

弯弯的小树事物有特点

斜斜的雨丝观察要仔细

转动的风车

课后

达标

作业

1、黄冈第15课。

2、汉拼写生字。

 

教学

反思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课标》语)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

全课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全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在学生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

课题

16、充气雨衣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

重点

抓住小林“看、想、做”三方面内容读书思考,感悟小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教学

难点

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预习

设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好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仁博灵实、“设疑、解疑、展疑、拓疑”四疑阶梯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图片导入。

出示充气雨衣的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这种雨衣遇到雨天再也不会淋湿裤腿了,你知道它是怎样发明的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文,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四、小组学习。

1、互做监督员:

俩人合作,一人读一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读准,互相帮助正音。

2、“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五、指导书写。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文,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1、互做监督员:

俩人合作,一人读一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读准,互相帮助正音。

2、“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3、“悄悄话”。

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

4、“接力赛”。

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

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

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5、指名读文,正音评价。

相机学习多音字“假”“缝”。

三、书写。

四、拓展。

 

一、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便之处,动手改进一下。

2.响应课后学习伙伴的倡议,做个小制作。

三、学生展示。

四、拓展。

一、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五、学生展示。

1、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2、你喜欢小林吗?

为什么?

3、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

4、读读写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灵感的句子。

六、拓展。

板书

设计

充气雨衣

想旋转起来的裙子想塑料求生圈

————?

—————称赞

做雨衣做充气雨衣

 

课后

达标

作业

1、黄冈第16课。

2、汉拼写生字。

 

教学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举例理解课文,课堂气氛较好。

课题

17、古诗两首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

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

难点

识字、写字。

预习

设计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过程(仁博灵实、“设疑、解疑、展疑、拓疑”四疑阶梯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问: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

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

四、学生展示。

一、导入课题,质疑。

二、根据出示学习目标学习。

三、学生交流汇报。

1、自学诗句。

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

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四、拓展。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

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

“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

“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三、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

三、小组合作交流。

四、学生展示汇报。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

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

如:

“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五、书写生字。

板书

设计

望庐山瀑布——三千尺——似银河

壮美

课后

达标

作业

1、黄冈第17课。

2、汉拼写生字。

 

教学

反思

课题

18、雷雨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

难点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预习

设计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教学过程(仁博灵实、“设疑、解疑、展疑、拓疑”四疑阶梯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引发想像:

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小组学习交流。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四、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五、交流汇报。

一、出示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三、根据自学导航学习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

思考:

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

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五、总结。

 

一、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汇报。

(1)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

能把它去掉吗?

为什么?

“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四、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四、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

能把它去掉吗?

为什么?

“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2、指名汇报。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五、拓展。

 

板书

设计

前:

乌云大风闪电雷鸣

雷雨中:

下起来——越来越大——渐渐下了

后:

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

课后

达标

作业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越越。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

黑沉沉(    )(    )(    )  

教学

反思

1、本课教学充分利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生活,并把生活中的细节放大,让学生细细感受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具有生活情趣的语文综合活动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2、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地表现作者写作的顺序及描述的景象,雷雨前和后的景象重点分析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雷雨中重点表现雨的变化过程。

课题

19、最大的“书”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

重点

读好人物的对话。

把生字写美观。

教学

难点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预习

设计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教学过程(仁博灵实、“设疑、解疑、展疑、拓疑”四疑阶梯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四、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1)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

(2)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如,地质勘探队员--我喜欢书中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因为他懂的东西多。

五、书写指导。

一、读题质疑。

二、根据学习目标学习。

三、检查学习目标。

1、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1)写正确

四、指导书写

1、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

“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

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2、写美观。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

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

指导应以示范为主,不妨多示范几次,让学生反复观察由“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感悟由“竖”到“撇”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