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950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

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

55.5:

40。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领先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作用更加凸显。

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1%提高到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超15000件、3300件。

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6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

中科院大科学中心获批筹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城市建成区扩展至420平方公里,滨湖新区等城市组团展现新姿,市区常住人口超过40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70%。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新桥国际机场、南站、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米”字型高速铁路网逐渐形成,国省公路干线、水运航道建设不断升级。

城市路网持续优化,轨道交通加快建设。

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公用设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天网工程”“数字城管”“公交都市”等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城乡统筹取得突破。

坚持“全域”理念,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提升至33%。

五县(市)在融合发展中实现提质提速,全部进入中部百强县,肥西、肥东跻身全国百强县。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37%。

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养殖业比重超过50%,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呈现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态势。

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美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先行示区获得国家批准,生态湿地、山体修复等环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西半湖水质得到改善。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85%提高到98%,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

滨湖湿地公园、蜀峰湾公园等建成使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4.4%提高到46%,人均公园绿地由12.2平方米增加到12.9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森林蓄积量达700万立方米。

荣膺国家森林城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50亿元以上,惠及人口超过3000万人次。

创业就业示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83万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0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0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90元。

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覆盖、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510元,农村居民保障标准年人均不低于2100元。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利益维护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日益健全。

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幸福城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第三次捧得“长安杯”。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

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确定8大方面、43个领域、237项改革任务。

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光伏精准扶贫方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引领示全省、彰显特色的改革成果。

生态文明先行示区等69项改革被纳入国家试点围。

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27万亿元,年均增长15.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5亿美元、年均增长13.2%。

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9家,与央企合作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58亿元。

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港等八大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开通国际货运航班。

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03.4亿美元,年均增长14.8%。

经济圈一体化步伐加快,成为长三角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合作交流不断深化,现代产业园等与皖北结对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成果。

这五年,全市上下坚持改革开放,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引领新发展;坚持真抓实干,锲而不舍扭住发展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推动发展提质提效;坚持市场导向,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民生为本,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凝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分类指标单位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总量增速(%)总量增速(%)

  经济

  发展

  (5项)生产总值(GDP)亿元—12左右5600以上12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1300012000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182360019.6

  其中:

工业投资亿元850016左右8500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85015左右218316.9

  财政收入亿元93013左右1000.514.5

  结构

  调整

  (6项)三次产业比%3:

55:

424.5:

55.5:

4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5左右2255.715.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323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0226010

  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33.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812

  城市建设(3项)建成区面积km2420420

  市区常住人口万人430435

  城镇化率%7070

  资源

  环境

  (9项)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4.955.79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吨标煤/万元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

  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6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吨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

  二氧化硫吨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

  氨氮吨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

  氮氧化物吨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

  污染

  处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898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

  资源

  环境

  (9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46

  森林

  增长森林覆盖率%28以上26.8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700700

  人民

  生活

  (5项)年末总人口万人766自然增长7‰780自然增长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81001532080统计口径调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9001615890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累计)万套23.126

  人均期望寿命岁7976.6

  社会

  建设

  (7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161.5184.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66301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含新农合)%>9696.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122

  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万人6083

  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4以

  对外

  开放

  (2项)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亿美元90—9513.2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7612左右203.414.8

  说明:

以上增速均为年均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节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追赶超越的黄金机遇期,是全力改善民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也是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关键突破期。

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创新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十三五”时期,从全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

从国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深刻转换,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主题。

从看,人均生产总值将由1万美元接近2万美元,经济社会处于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在经济发展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新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上进入现代都市区发展新阶段,在对外开放上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在环境建设上进入生态优先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上进入攻坚冲刺和规成型新阶段。

  总体来看,宏观环境对发展有利。

一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以智能制造为标识的工业4.0时代和以新能源为标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为发挥科教优势,加速融入全球发展分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供了宝贵机遇。

二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的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双节点城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为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新机遇。

三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

随着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凸显了区位优势,极拓展了发展空间,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加了商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加快枢纽型经济发展。

四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

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等创新试点,为在更高层面、更大围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机遇。

  与此同时,也要增强忧患意识,集中精力解决好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类结构性、深层次矛盾。

一是提升城市地位面临新挑战。

地区和城市间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城市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有限,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二是发展动力转换面临新挑战。

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优,服务业比重不高,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三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

城区与县域在发展水平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

生态文明先行示区建设任务较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将面临更多考验。

五是维护社会公平面临新挑战。

富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口老龄化带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多元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对提高施政水平和保障城市常态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不动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当好全省“三个排头兵”,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不断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程度决定改革深度、推进力度、发展速度。

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敢走新路、敢破难题,勇于打破旧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改革创新之举,不断释放全社会发展活力。

  ——致力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快创新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变、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向涵式集约化转变、城市建设与管理向功能品质提升转变、公共服务向均等化优质化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突出生态优先。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推进依法治市。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战略定位

  “十三五”时期,对照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要求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愿景,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为:

  ——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

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重大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率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统筹推进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高等级公路枢纽、航空门户枢纽、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畅通人流物流渠道,为聚集国外资源,促进枢纽型经济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筑牢基础。

  ——全国陆开放新高地。

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地型、服务型开放平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规模,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接轨国际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以生态文明先行示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

挖掘城市文化涵,集成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整合周边生态旅游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环国家旅游休闲区。

  第四节发展目标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位次前移。

在提高创新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力争“两位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

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8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万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0亿元。

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累计招商引资2万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0亿美元。

  ——创新水平全国一流。

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

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为4:

50:

46。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

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11%。

  ——城市功能显著增强。

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完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达到50%。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实力持续增强。

水、电、气、热、公交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国际化都市区框架初步形成。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

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

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化配置,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超过8.5;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普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和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

生态文明先行示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质总体保持地表Ⅳ类水标准。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重超过8%;空气污染物浓度下降,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上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省控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平安”持续深化,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突破,国际化及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专栏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单位总量增速(%)指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11项)

  生产总值(GDP)亿元1000010左右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12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4000011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160010左右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400011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10左右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460011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50010预期性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60预期性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亿美元180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008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5项)

  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3.5预期性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家1600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7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2预期性

  互联网

  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70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90预期性

  三、协调发展(3项)

  建成区面积km2500预期性

  市区常住人口万人500预期性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75预期性

  户籍人口%50左右预期性

  四、生态文明(10项)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4.78约束性

  地表水

  质量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劣V类水比例%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吨标煤/万元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左右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吨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二氧化硫吨达省控目标

  氨氮吨达省控目标

  氮氧化物吨达省控目标

  空气

  质量PM2.5下降%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优良天数比例%达省控目标

  森林

  增长森林覆盖率%28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80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约束性

  五、民生福祉(14项)

  自然增长率‰10以约束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300010左右约束性

  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约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万套13.6约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率%100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万人210约束性

  城乡居民万人290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68约束性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约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约束性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65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4.5预期性

  人均期望寿命岁77.6预期性

  第三章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