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820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docx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康托尔指出:

“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

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

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

课堂上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插话。

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失去发言机会,火花随之而熄灭。

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智慧型的教师常常会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

这样既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留给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善问”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首先就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提问,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怎么办?

”“是什么?

”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提问的习惯。

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提问的良好风气。

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

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乐此不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启发学生问“半径长度都相等”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特征的实质。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

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时学生的提问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会问”

小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的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问,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没有掌握。

面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方面对它进行提问,这类学生占大多数。

常言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让学生“会问”才是具备提问能力的重要标志。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标中提出“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发现和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善于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认识闰年时,教师可先谈话创设情境:

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

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随即教师指出:

等你们对照万年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就知道了,这样的学习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2、创设拓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寻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拓展空间,让学生标新立异。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

我在上课时特意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思考,有些同学就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

”这样,拓展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如:

在乘法分配律的复习之后,有学生就提出了有没有“除法分配律”这个样的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

有些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

有学生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个说法。

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呢?

“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

”学生们自由组合了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

100÷5+200÷5=(100+200)÷5;(2000+3000)÷10=2000÷10+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

(a+b)÷c=a÷c+b÷c……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

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了肯定,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古人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

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

“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那位教师告诉我:

“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

”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

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

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

课堂“火药”味太浓。

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

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

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

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

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

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

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

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

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

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

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

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

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

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

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有教师对我说:

“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

”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衡量呢?

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

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

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

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

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

“同学们都懂了没有?

”学生齐答:

“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

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

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

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

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

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

”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

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

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

专家研究证明:

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

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

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

这样的教学,是“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

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

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

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

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

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

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

“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

”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

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

“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

”这位教师回答说:

“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

”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

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怎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广大教师都能实施呢?

我强调,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

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产生对教师的误导。

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

”。

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

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

我不提倡上“豪华”课。

“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

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

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

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

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

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

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

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

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这里面还有应试的原因);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

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

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

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

扎实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倡立“三实”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

谈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

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高度的近视已成了现代小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

而知识的经济,竞争的社会,发展中的中国又在渴望着新一代的接班人。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作业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合理的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作业的特点。

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具体说来,数学课外作业有以下特点:

1、生活性。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

学习统计图知识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开展“下宁桥路口通过车辆的情况分析”调查活动。

调查小组中有的专门负责数汽车、卡车、自行车数量,有的专门把车辆分类记录,有的根据数据画成表格,填上具体的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制成环保情况调查的统计图,排列出污染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写出分析报告,从中发现汽车的行驶对杭州市道路、空气污染情况以及改进的发展情况。

这些作业,涉及阅读、收集整理、手工制作等多项训练,且富有一定层次性。

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

2、综合性。

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作业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同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发动学生拓展设计这样的练习:

配制含糖20%的糖水,可以怎样解?

这是数学问题,它是科学问题还是化学问题已不再重要,这正是综合的体现。

3、趣味性。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如教学《分一分》后,让学生回家以后,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用课上学到的方法,给它们分一分类,看一看有几种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这种作业方式一定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开心的作业。

二、数学课外作业的具体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

数学课作业设计若能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就会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作业中。

数学课作业的形式一般有:

1、游戏类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

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游戏类作业要考虑与所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系,此类作业主要用于低中年级。

如《认位置》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

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

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活动。

2、创作类作业。

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数学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故事等不同形式。

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

如《千克、克》一课可让学生写关于重量的数学小故事,说说生活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或者是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