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861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4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x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及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一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略去。

1。

2中国古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受儒家教育思想影响,我国自古重视教育.

【人性本质与教育功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根本问题之一是:

探讨人性本质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对这一观点:

孔子认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表明人性包括本性和习性方面.本性来自遗传,习性成于环境.教育对人是必要的,具有使人改变性情的功能。

孟子认为(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强调:

人性之中本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根,顺乎人性本质发展,即可形成合乎教育理想的仁、义、礼、智的行为.孟子视教育功能为人性发展的思想。

荀子:

基本理念是:

“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指有学习而矫正其本来恶性的意思。

强调教育具有“化性起伪”的功能.认为: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指人的本性是不学而能的,但本性中的恶劣成分是可以改善的.认为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人性。

【道德教育(德育)与知识学习(智育)】

道德教育上:

孔子持有的知、情、意、行四者并重的理念,可视为最完整的德育心理思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中心,认为“克己复礼为仁”—-指能克制私欲而实践礼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在教育实践方面,如何使学生学到“仁”的理念与行为,他主张以下途径来实施道德教育:

A、道德认知.“未知,焉得仁",认为知是实现仁的先决条件

B、道德情感.“仁者不忧",“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认为有道德的人是有感情的

C、道德意志。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认为有志于仁的人,是不会做坏事的

D、道德实践。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道德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知识学习上:

孔子仍主张知、情、意、行四者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荀子对其进行补充,特别强调“知”之后的“行"的重要性。

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另外,关于教师心理的思想也很有价值。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出了理想教师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点;唐代韩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2进步教育运动——以杜威思想为中心的

杜威的主张:

(民主教育)

A、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充实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重于教其准备未来的生活

B、学校课程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C、强调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知识,因而主张“做中学"

D、主张教育本身无固定目的,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影响】

实验在30所中小学进行,8年后,实验结果并未发现进步教育运动对学生学习成绩与身心发展的显著影响。

这项研究的受挫降低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者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兴趣与信心,并使此后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陷入了正轨。

3、心理科学取向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偏离正轨

经历两次失败后,走上了心理科学研究之路——目的只在从人或动物的行为变化中发现普遍的原理。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极不相同——强调在教育情境中了解人性并改变人性。

因此,这使其偏离了自身的目的,并最终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不再关注儿童在教育情境中的发展,也不再重视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而专注于远离教育实践的规律的发现.

典型代表—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使得教育心理学沦落为“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导致了对教育心理学自身理论建构的忽略。

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很多学习理论,但都是建立在非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基础之上的,对于解决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缺乏应用价值.

 

第二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学生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的科学,既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条件,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课堂的学习与教学问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专门研究儿童时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科学,也称为:

儿童心理学。

—-属于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心理学—-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因此,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有基础科学的色彩,又有应用学科的特性.是研究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以及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科学.

总: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1.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时基础

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题,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非和谐发展.因此,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从而使得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成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首要内容。

1.2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

因为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条件等内容自然成为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重点。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解释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与类型。

其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该解释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学习的发生、变化及发展的必然性。

学习规律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是以学习的发生、变化及发展的过程或阶段表现出来的。

学生在学习中由不会到会,这些变化时不同学习过程的体现。

另一方面,过程的进展及结果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学习是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发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变化的.所以,学习规律的研究,除了要揭示表示学习进展的过程意外,还要揭示直接影响过程进展的条件。

学习规律分为:

【一般规律】

指各种不同的学习所共有的规律,作用范围较广。

【特殊规律】

指各种学习所特有的规律,作用范围较窄。

1.3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学生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要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生的各种学习规律,同时也要研究这些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以利于他们转化为教学技术。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策略、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该系统包含以下5种要素和3种活动交织在一起。

2。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因素,从两方面影响教与学过程。

一方面是: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例如:

年龄差异会造成思维水平不同)

另一方面是:

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因为学习就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不是忽视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它们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由此引导学生获得更精确、更丰富、更恰当的知识经验。

【教师】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具有引导者和指导者的地位。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物质环境:

课堂自然条件(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空间布置(座位)等

社会环境:

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组织.

2。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策略、能力和品德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品德等。

【评价-反思过程】

虽是一个独立的才成分,但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

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总:

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互动模式中,5种因素共同影响着3个过程,而且3个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的。

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3。

1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新手教师刚开始教学时,往往存在三类错误:

●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必须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积极主动的加工,才能理解知识的含义。

如果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之前,具有很多与科学概念想违背的错误概念,则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时改变其错误概念,否则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认为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

有关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了解学生特点等知识,也是新教师所必需具备的。

新教师缺乏如何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为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知识,学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获得有效教学所必需的各类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个教室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有关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则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教室自己学识渊博是学生有效掌握有关知识的重要条件,然而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并不是看教师自己拥有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得到了什么程度的发展.

●认为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教学经验对新教师的成长固然重要,但仅有实践远远不够,实践能积累经验,但这些经验本身可能存在两个问题:

一方面,新教师观察到的教学或自己的教学不一定都很成功,故而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经验并不能有助于自身教学的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即使是同样优秀的教师,他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漫无目的地学习各类成功经验,不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情况,也无法有效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专家型教师

指具备科学的教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具有四种教学专长:

【学科知识专长】

指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包括一个组织良好且易于提取的知识实体。

例如:

A、事实的或概念性的知识

B、各种特殊的解题方法

C、对课程目标、内容等的反思

D、知识的优化组织

E、任务的难度

总:

学科知识专长不仅指特定内容的知识,还有优化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

【课堂管理专长】

指支持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课堂条件的知识。

作用在于:

A、维持课堂教学任务的进行

B、预防或迅速消除课堂的不良行为

C、创造良好课堂气氛而采取的教学行为等

【教授专长】

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与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有关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

教授专长存在于复杂但有规律的教学中,涉及的能力包括:

计划、监视、控制、评价和应变等。

【诊断专长】

指获得关于全部学生和个别学生信息状况的方法,这些信息状况主要有:

A、学习需求

B、学习目标

C、学生的能力

D、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

E、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总:

这四类专长只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热爱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正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是上述四类专长的综合运用,还与教师的人格特征、攻击、价值观与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3。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教师可以应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对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例如:

点名回答问题,应综合考虑不同年级、不同点名方式的利弊等,才能选取恰当的点名方式.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和谐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例如:

A、依据学习动机规律—-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B、依据知识学习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建构与整合。

C、依据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心理的健康和正常发展。

【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例如:

对低年级学生擅自离座行为,教师应不理睬,只是表扬哪些安静坐在自己座位上的学生时,离座率反而会下降。

因为,他们只是想引起师生的关注,教师的批评和要求正是对它的一种关注,从而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如果教师表扬其他遵守纪律的同学,而不关注该学生,则可以强化良好的课堂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习惯.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主要是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理解、反思、探究

1、谈谈你对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分合价值的认识.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典型案例】

小学生明明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欺负同学,欺骗家长,顶撞老师等等.

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看法:

【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之父

观点:

明明的行为是学来的

解决办法:

使用行为矫正的办法来改变。

当他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及时给以惩罚;当他一段较长时间表现良好时,要给予表扬和奖赏。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观点:

明明的“超我"和“自我”发展不好,做事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不能考虑到社会的道德规范.

解决办法:

应对明明过去的生活事件加以分析,找出对其造成了深刻痛苦、影响其发展的重要事件.一旦这些事件显现出来并得到了分析和解释,明明的这些不良行为就会自行消失。

【自我统一论】——埃里克森

观点:

明明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好,在某些重要时期没有很好地解决关键的危机.

解决办法:

鼓励明明多参加一些学习或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多鼓励,帮助建立自信,克服内心的自卑感.

第一节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能训练成各种职业的孩子."

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可以造就一切——这就是华生的思想。

1、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1。

1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华生的行为注意理论中——基本论断是:

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是对以外部行为的观察为基础的,而不应该关注不可观察的潜意识动机和认知过程。

认为:

在外部刺激与可观察的反映之间所建立的良好联结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华生眼中,刚出生的婴儿像是一张白纸,等待着日后的经历在上面涂写。

孩子的成长完全依赖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

华生的一个重要论断:

认为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即儿童一出生,在构造上是有所不同的,但仅仅是一些最简单的反应而已;比较复杂的行为则完全来自环境,特别是早期训练的作用。

华生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将人类行为中所有近于本能的行为都看成是在实际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射。

他十分重视学习的作用,他的学习理论基础就是条件发射.认为条件反射是整个习惯所形成的单位,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

所以,多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行为主义的观点:

发展是不能分阶段的,而是一个连续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一系列的行为变化,是由个体所处的独特环境形成的。

1.2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

行为主义将人类的思维、情绪等看做是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人格也是由各种行为组成的。

因此,一切心理现象都可以还原成行为问题,从行为的角度进行解释。

【思维的发展】

行为主义将思维的发展看作是喉部和唇部肌肉活动逐渐减弱而内隐的过程。

华生看来,儿童的思维首先是从言语——微弱的嘴唇活动—-无声词的活动.这种内隐的活动虽然难以观察到,但仍是肌肉活动。

在行为主义眼里,思维不是脑的机能。

【情绪的出现】

华生对儿童心理研究的兴趣集中在情绪的课题上。

通过对情绪的研究——证明了儿童的高度可塑性以及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情绪同样是一种行为,只不过这种行为既包括外部运动,也包括身体内的活动,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的一些动作和变化。

因此,情绪也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

华生用“刺激—反应”的过程来解释情绪的出现。

认为:

环境中某些特定刺激的出现使身体对它做了反应,也就形成了情绪。

【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是一切动作的综合。

要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就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其行为.

华生认为:

人格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各种习惯综合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2、评价与启示

2.1对环境决定论的评价

【优点】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为儿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提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教育措施,反对统一的教育标准,提倡区别对待;反对体罚,提倡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

【缺陷】

首先,他过分夸大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完全否认遗传的影响,将儿童的个体差异完全归因于环境。

其次,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完全将儿童置于被动的位置上进行教育,否定了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再有,方法上,华生使用了很多实验室实验的结果来证明他们的理论.但是真实情况很多是很难模拟的。

最后,华生的理论很少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

儿童对于环境的反应和受到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

对同一件事,处于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儿童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

他忽视了这一点。

2.2环境决定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华生重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强度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行为习惯。

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刚开始,未养成很多习惯.因此,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中,应很好地发挥强化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应及时给予表扬,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也应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而对于学生的改变应具有充分的耐心,因为学生的行为改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会有突然的飞跃。

【补充材料】——体罚的利弊

虽然在行为主义理论来看体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华生极力反对体罚儿童。

他还指出,在学校和家庭中,不应该存在“体罚”这个词。

体罚优缺点:

体罚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减少和消除的作用。

然而,体罚的作用是有限的。

特别是孩子年龄增大后,是弊大于利.因为体罚只能消除错误的行为,而不能建立起正确的行为.学生考试差,受体罚,他会感到疼、后悔没考好,会尽力避免同样的事发生。

但是,他并不能从体罚中学到该如何学习,并不知道怎样做才使下一次考得好一点,甚至可能并不会因此而感到自己应该勤奋一点。

那么,当这个孩子在下次考试中作弊、涂改分数的行为,又能责怪谁呢?

体罚的另一个弊端在于,它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崇尚暴力的榜样,使他们逐渐学会了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当孩子因为自己做错事而受到粗暴的体罚时,同时也在学校如何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待那些使自己不高兴的人。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运动的奠基人。

1、心理发展的本能论

为了减轻精神病症状,他用了催眠、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方法,帮助他了解了病人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动机。

通过分析这些无意识动机,他总结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的本能论。

其和心思想是--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1.1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

意识—-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作用十分有限。

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察觉,却在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

【解读】

作为生物个体,我们有着各种本能和欲望需要满足。

而在社会中,有很多是为违反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的。

于是,这些本能和冲动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

但是,存在于潜意识之后,却未完全被压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这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驱里.

1.2人格的结构

从无意识理论出发,将人格结构分为:

【本我】

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本能是储藏心理能力的地方,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作用就是要满足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而且还希望立刻去满足它。

本我接受快乐原则支配,只能追随内部冲动的作用而寻求自身渴望的满足,并不考虑是否现实、是否被社会认可及其后果。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就越重要。

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

【自我】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本我是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的,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流,必须要通过自我。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不断扩大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学会了不能完全凭冲动随心所欲,必须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功能是去寻找能能够满足本能需要的现实方法。

例如:

孩子练习走路时,能抑制随便走的冲动,考虑避免碰撞——这就是自我的控制作用。

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本我)提供了运动的力量,骑士(自我)具有决定其方向和指导它的权利。

本我也是有用的。

【超我】(良心+自我理想)

生活中,可以满足本我需要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都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

当孩子做坏事,会受良心谴责。

良心就是超我的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