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508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docx

阳明病病机复习完整版

阳明病基础病机复习

2017.1.3丁杰讲述杭州-王磊整理

师曰:

若能明了阳明病机,则后世温病学派则无出现之必要。

但是说实话,最近我接了很多阳明为主的病人,就是治不好。

所以,阳明病是看起来简单,要全解疾病还真不容易。

不过基础病机还是简单。

难的是复合病机

今晚先讲一下基础病机

问曰: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79]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基本病机提取出来就是热,燥,结。

然后分表里。

一.里热

1.苦寒(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阳明正法

阳明里热,这和太阳发热完全大相径庭。

它需要苦寒的药来解决,需要以寒胜热。

太阳之热因卫强在表,是卫津聚集发热,津是多余的过盛的。

阳明之热因邪盛于里,是邪热,会灼伤津血,津是不足的。

所以阳明热不能发散津液,越发散越重;太阳热不能补益津液,越补益越不能解表。

太阳病是辛温解热,阳明病归结为清热四法,就是用辛寒、酸寒、咸寒和苦寒来解决阳明热,四种都是以寒胜热的方法。

在热的层面,阳明正法,就是苦寒法。

代表药就是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这类苦寒药,在性味上以苦寒为主,是以寒胜热、以苦开泻。

2.酸寒(苦酒、栀子配伍淡豆豉)——阳明中的厥阴法

还有一个层面,是酸寒。

酸寒的药是苦酒,还有栀子配伍淡豆豉来达到这类功效。

因为酸寒的方法,是仲景独特的概念,在他之前,《汤液经法》的节略本《辅行诀》里边,它是不重视酸寒解热之法的,也不重视酸苦涌泻之法。

苦酒,正是因为它的辛、苦、甘、酸这些味,所以它是酸寒解热的代表。

比如乌梅丸,它有辛开苦降的作用,里面有辛的药,有苦的药,但是里面还有苦酒。

所以用乌梅丸,一定不要忘了放苦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药。

豆豉这个药是酸的,还微微有一点温的作用,用栀子来平衡它的温性,就可以达到一个酸寒的状态。

淡豆豉的功效全面的阐释有四个方面的作用,清热化湿除烦,和中养胃健运,疏散微透表邪,涌泄轻宣郁滞。

但是,为什么栀子豉类方是酸寒法则,而不用别的药来配伍豆豉?

栀子: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

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因为栀子本来就可以利水湿,可以治疗面部脓疱,这也是一种水饮,喜欢配伍豆豉这类酸苦涌泄的,一起配伍治疗水火同病,火病中的水病。

3.辛寒(石膏、寒水石、葛根、升麻、连翘、丹皮等)——里热兼表

辛寒来解的热,都是里热兼表的热,既有里热,表上还有外邪。

辛能解表,所以石膏、寒水石、葛根、升麻、丹皮、连翘,这些药既可以清里热,也可以照顾到表的问题。

比如石膏,可以治疗阳明的大汗出、身恶热。

在风引汤里,“除热瘫痫”,用寒水石来解表上的瘫和痫。

葛根、升麻,都是可以解表的药。

所以我们说项背强几几,或痉病,用葛根来解;续命煮散,用升麻来解表上的瘫痪、表上的失和。

包括丹皮、连翘,都是有这样的作用。

附:

六病发热治法:

六病皆可发热,太阳病辛温除热为主;太阴病甘温除热为主;少阴病辛热除热为主;少阳病辛温+甘温+苦温除热为主;厥阴病辛热+甘温+苦温除热为主(真、类皆是);阳明病以寒胜热为主,又分辛寒、苦寒、咸寒、酸寒诸法。

由此我们得见,在六病施治中,纯粹的以寒胜热法只适合于阳明病。

二.里燥

里燥,就是在热的基础上,出现津液被耗光的情况。

这种情况,补津液反而是助热的。

那么怎么治疗?

1.咸寒(芒硝、硝石等)

咸寒的药,比苦寒要重,比酸寒要重。

酸寒有涌泄的作用,也有轻微的泄下的作用。

所以吃栀子豉汤,在上焦的热可以呕吐而出;在下焦的热,可以大便溏泄而泻下。

而咸寒的药,就是以攻下为主的。

咸能软坚、润下,它的代表药是芒硝、硝石,这些承气类方常用的药物,包括三承气,包括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这样的方子。

2.辛寒(石膏、寒水石、葛根、升麻、连翘、丹皮等)

里燥有一个层面,当里燥以大便干燥为所急所苦,但是表上还有皮肤干燥、甲错,表上有一些不能濡养的现象,可用辛寒的药来解。

既有以清代下的方法,比如石膏大剂量应用,它会有泻下的作用;然后又能解表。

经方有一丝一毫的表证,它就会照顾到表,就会不让表邪入里。

所以会用辛寒的药来解这个表里都有的燥。

当然它以里燥为主。

三.里结

里结,也叫阳微结。

一般我们临床中常见两个层面。

第一,是大便的燥结不畅。

第二是比如妇女月经有血块,或者以血的失和(为表现),或者腹部按之硬满等。

许师关于阳明结的解释

许师曰:

有形的东西,都是结。

凡是结都归阳明

但是不一定是热

在体表的高出皮肤的肿物是阳明的外结,面部色斑也属于外结。

在里的肿块,中医是必须能摸到的才算内结。

或是腹诊硬满也算内结。

比如:

里有癌肿,但是不可见,也触摸不到,这不算内结。

再说虚寒人的月经血块问题,也属于结。

因为阳明除了热以外还有实。

实有热实和寒实。

寒实就是寒结,虚寒人的月经血块就是属于这一种。

如:

大黄附子汤证的寒结,用附子细辛温化用大黄攻下。

——结在燥矢

①咸寒(芒硝、硝石等)

②辛寒(土瓜根、升麻、丹皮等)

大便干燥这样的情况,是用咸寒的方法来对治的。

用芒硝、硝石,这些药,咸能软坚散结,寒能攻下。

如果是伴有表证,既有里面的大便干燥,表上还有表位失和,就像咱前面讲过的那些规律和现象,就用辛寒的方法。

用丹皮、土瓜根、升麻这些药来解。

这些药是辛寒的,这三个药有什么特点呢?

既有辛寒的作用,大剂量运用都有以寒代下的作用,都能令大便溏泄。

所以临床中用丹皮、土瓜根、升麻的方子,剂量大一些的话,大便会微溏的。

它既可以解表,又可以治里。

——结在血分

①咸寒(䗪虫、水蛭、虻虫等)

②辛寒(土瓜根、升麻、丹皮、蒲黄等)

里结结在血分的时候,用䗪虫、水蛭、虻虫这些药来解。

这些药是咸能入血的药,寒能清热的药、寒能泻下的药。

前面讲过,土瓜根是有泻下的作用,䗪虫也有泻下的作用。

所以土瓜根散这个方子,病人吃了会有两种反应:

一种是呕吐,如果他上焦被结得比较重的话,会呕吐而出;二是溏泄,在下焦结得比较重的话,大便会溏泄。

用这类方子的时候和病人要说一下,用这方子大便会拉稀一些,或者恶心呕吐一些,这是正常的,是一种排病的反应。

没有这些过程,病不会好,病不会解。

因为经方是重视运用汗、吐、下来排出邪气的。

只有邪气发掉、排掉,人体的正气才能来复,病才能解。

所以说用经方,咱要把很多病用药以后的反应提前告诉患者,这样患者不慌张。

因为现在患者往往比较敏感,心理比较脆弱。

有一两个不舒服以后,它认为是你的药出了问题。

或者你给它用错药了。

那么咱能够未卜先知地把一些药的反应告诉他的话,他会很佩服你。

这种情况,就必需建立在对药性精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里结结在血分,表里同病出现的时候,还是用辛寒,这个药也是以牡丹皮、土瓜根、升麻、蒲黄这类药为主。

这些药也有大量用的话会泻下大便的特点。

四.外热

辛寒(石膏、寒水石、葛根、升麻、连翘、丹皮等)

阳明的外热,首先用辛寒的方法去解。

因为辛能开散,辛能升散,能达到表位。

阳明的外热,往往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皮肤的红赤、瘙痒,我们临床常见的荨麻疹,一些湿疹、皮炎、银屑病,这都是外热非常明显的病变。

辛寒的药,用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

它的代表药,石膏、寒水石、葛根、丹皮、升麻、连翘,这些药既能解外,大量的话还可以对治里热。

这些药本来是以辛为主,还有寒能清、寒能下的作用。

五.外燥

①辛寒(石膏、寒水石、葛根、连翘、丹皮等)

②咸寒(芒硝、硝石等)

外燥,是阳明病最基础的病机。

所以《伤寒论》说它是一个“燥烦满实大便难”,他告诉你一个燥,但是没有说燥在哪里啊。

其实,燥既有外,也有里。

现在很多人一想“燥烦满实大便难”,就认为燥和大便难是一样的。

其实是不一样的。

燥是燥,大便难是大便难。

外燥的话,也是用辛寒的药来解。

用石膏、寒水石、连翘、丹皮、葛根这些药来解。

这些药,辛能解表,寒能清能润。

还有一个层面,如果燥是血结,或者燥伴有伤血的层面,我们要注意咸寒药的运用。

就比如说牛皮癣的患者,如果皮肤是干燥甲错出血,里面再大便干燥的话,那么要注意咸寒药的运用。

咸寒药是以芒硝和硝石为主的。

六.外结

——结在卫津

辛寒(石膏、寒水石、葛根、升麻、连翘、丹皮等)

阳明外结,如果是结在卫和津液的层面的话,用辛寒药去解,也是石膏、寒水石、葛根、升麻、丹皮、连翘。

这种结在卫津是什么表现呢?

比如荨麻疹、皮炎、皮肤异常的高凸、肿块,只要是外在的、可见的、凸出的、过度有余的,就是外结。

就用辛寒药来解。

临床常用的漏芦连翘汤就是以这些药为主。

还有,麻杏甘石汤。

——结在营血

①辛寒(土瓜根、升麻、丹皮、蒲黄等)

②咸寒(䗪虫、水蛭、虻虫等)

如果结在营血,也是用辛寒来解。

但是因为他有营血的层面,这些药必需入血分,那就升麻、丹皮、土瓜根、蒲黄。

后面三个药入血,大家都能理解。

升麻为什么能治疗血病呢?

麻黄升麻汤,唾脓血,这个升麻本来就是能涌散、清解恶血或者脓血。

正因为这样,能治疗什么?

瘀血入表,刚才讲到的续命煮散,为什么能治疗中风、偏瘫、瘫痪?

麻黄类的、升麻类的,都能治疗瘀血入表,麻黄是这个作用,升麻也是这个作用。

只不过麻黄是辛温,升麻是辛凉。

还有一个层面,外结如果结在营血的话,比如银屑病的伤血的层面,可见性的出血、可见性的血的异常、血络浮露,就要注意咸寒药的运用,还是䗪虫、水蛭、虻虫这类药。

外结,结在血分,有的是辛寒,有的是咸寒,临床如何辨判断辛寒与咸寒的选择?

如果结在血分,要用辛寒,是要以表为主;如果是咸寒,就是以里为主。

比如表上皮肤的郁结、异常的血络浮露,往往是辛寒;如果是妇女闭经、月经失调,往往是咸寒为主的。

之所以说为主,因为在仲景的方子中往往还要有配合。

既有咸寒,也有辛寒。

阳明病基础病机,在字面上还是比较简单,用药方向也比较分明。

所以,理解上一般还是没难度。

而且各种病机的在内在外表现,前面师兄师姐们都讲烂了。

但是,复合病机,特别是结合了太阳,厥阴,太阴理法的,治疗起来就非常棘手。

而且,这方面的方子,也是栋师最近才慢慢补入的。

这部分血泪史,后面再聊。

基础病机简单嘛,就到这里了。

 

阳明病的复合病机

一.阳明中风=里热+里燥+外热——白虎加人参汤

相关条文: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阳明中风其实就是里热、里燥、外热,这个基础病机罗列起来,组合成的就叫复合病机,即阳明中风,代表处方是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中风主要是以汗液外泄而有口舌干燥、表上微恶寒、还有烦渴不解或者轻微的大便干燥为主。

二.阳明外证=里热——白虎汤

相关条文: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太阴的外证,甘草干姜汤。

还有一个阳明的外证,“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古人的学说、中医的理论,在阴阳的层面都是一个圆满的构建。

它既然有里虚寒的外证,就必然会出现一个里实热的外证。

这个里实热的外证,就是阳明外证,它是以里热为主,对应的方子是白虎汤。

为什么说它是外证呢?

外证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规律

第一、必需是汗出多

第二、必需是小便数

如29条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有汗出和小便数。

白虎汤的条文,“下之则额上生汗”,或者是“自汗出”,还有“谵语遗尿”,也有小便和汗的问题。

这就是外证的典型的症状,必需有汗液或尿液的失常,才叫外证,外证不是盲目叫的。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的患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不是和29条说“不可发汗”一样的?

不可再攻了,也不可再温了,因为这个是阳明的里热病。

那就是用清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外证。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小数频数、遗尿,都是用温固的方法。

寒药,也是可以来治疗遗尿的,为什么?

阳明里热迫使津液外泄。

所以经方是非常圆融的,它不会出现一个症状马上用一个方子。

外证为什么必伴有汗出和小便的异常?

师曰:

外证是中风病的一个伸延。

29条为什么会用桂枝攻表?

这个医生也不是随便用桂枝攻表的,因为他觉得是中风。

浅一层,是中风的表现,如果中风的病机病传,传变的话,就会形成外证。

外证,第一不能攻表了。

所以有类似于中风的概念、现象、临床表现、症候群,但是和中风的基础病位(相比),已经发生变化了。

所以说,它和中风类似。

但是中风是以汗出为主的,外证多了一个小便数。

异常的津液,都是水饮。

在外的水饮,需要治中风;在里的水饮,需要治里。

治里的方法,是用温和清的方法,热则清之、寒则温之。

就是说,它本来是中风的一种病传;体现的是津液的一种状态,津液在表在里不一样,趋势不一样。

那为什么是汗和小便,而不是其它的呢?

师曰:

津液的输布离合是通过人体的窍来体现的,不管是生理还是病理,人体生命的活动,病理的变化,都会有窍的变化。

人体的汗窍,还有尿窍,是代谢津液最常用的通道。

我们都知道活动会出汗,正常人会觉得比较舒服,如果汗大泄的话,人会发虚。

正常的话,我们都有小便。

如果小便异常,就最先从小便来观察疾病的特点。

本来人生理所具有,病理会最先出现异常,便于观察,再就是说它是津液的一个通道。

三.阳明腑实证(本病)=里热+里燥+里结

1——胃家(肠间)燥矢——承气汤

阳明的腑实证是阳明病的本病,就是承气汤证。

它是由里热、里燥、里结组成的,所以胃家实,就是肠间有燥矢。

“胃中有燥矢五六枚也”。

承气汤证,是分三个层面的。

如果是以里面气滞伴有阳明腑实证的时候,会用到小承气汤,它是由枳实和厚朴配伍的,既可以行气通滞,又可以攻下大便。

如果是以里燥,大便干燥为主,或者是别的燥症——口舌干燥为主的话,是用调胃承气汤,里燥对应的药就是芒硝,然后再加上大黄去攻下。

如果是热、燥、实都非常典型、都非常突出的时候,用大承气。

下面是重点

用大承气汤还有什么特点?

不但能攻下大便,还能利小便。

用大黄去利小便,治水湿。

栋师在病例里至少讲过5例。

很多大小便不通的患者,大便下来了,小便也下来了。

比如说很多老年患者,有习惯性便秘的,再伴有前列腺胖大的,不但大便干燥难解,小便也是不通的。

这种情况,里面有热、有燥、有实,如果再用茯苓、白术去利小便的话,则胃中更燥更实更热,津液更虚,大便更干燥。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大承气汤来解,因为通大便也可以利小便的。

还比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

2——血室瘀血——下瘀血汤

相关条文:

师曰: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还有结在血室的情况,瘀血内结,结在下焦,结在血室,就是用下瘀血汤来解。

它也是里热里燥加里结为主,只不过前面是结在肠中燥矢,后面是结在血室的瘀血,结在血分。

所以说,经方用药是丝丝入扣的。

虽然都是阳明病,都是阳明的腑实证,但是结在血分和燥矢完全不一样,所以经方是非常细腻的,如果只是辨到六病的话根本没法用药。

只有分析到最小的病机、最基础的病机才能去用药。

四.阳明水热(阳明太阴合病)=里热+水饮——猪苓汤、茵陈蒿汤

相关条文: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金匮》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这个病机,比较独特。

它本来就是太阴和阳明合病。

所有的水饮病,都是太阴病,因为水饮的基础是胃虚和津液不化。

而最能代表胃虚的就是太阴病。

水饮化热,以热为主的时候,就不是单纯治太阴能解的。

它会出现一种水热现象。

那么就会出现阳明的口干咽燥、口苦,渴欲饮水,还会出现黄疸之类的。

小便不利、赤痛、频数、灼热,甚至小便带血,这种情况,就要既能治水,又能治热的药。

治水、治热,而以治热为主,就是水热。

阳明的水热,以两个方子为主要代表:

水热互结,以水为主的时候用猪苓汤;

水热互结,以热为主的时候用茵陈蒿汤。

所以说,大黄能利小便。

茵陈、栀子、大黄,里面是用茵陈和大黄来利小便的。

猪苓汤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这都是利小便的,这是以水为主的。

而茵陈蒿汤是以热为主的,所以茵陈、栀子、大黄,都能清热。

所以仲景的方子,从来不浪费一味药。

把每一味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发挥到极限。

只有这样,才能单刀直入,把病机解得非常透彻。

如果是把茵陈蒿汤再加上茯苓、赤小豆、萆薢,再加上一些利水的药,反而不利于解热。

热不解会耽误病情,而不是解决病情。

茵陈蒿汤是一个水热为主的方,热是发黄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所以说茵陈蒿汤证经常可以见于黄疸病。

但是临床中不要胶柱鼓瑟,如果没有黄疸,但是有里热和水热,完全可以用。

茵陈蒿汤非常好用,不但可以治疗黄疸,还可以治疗妇科白带,男性小便的异常--一些所谓前列腺炎的症状,这个方子非常好用。

很多现在说的淋病什么的,这个方子用上去,一付药就能解。

五.提问鉴别篇

阳明酸寒法和类厥阴甘寒法如何鉴别?

师曰:

经方本来就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来对应病的虚实寒热,一定用本草药石的寒热温凉对应。

阳明清热四法我们知道有辛寒、苦寒、酸寒、咸寒,其中有一个酸寒法,类厥阴有一个甘寒法。

酸寒法(阳明法中的厥阴法):

立足的根本还是在阳明层面,所以酸寒是酸苦涌泻的,寒能清热的,对应的病虽然是虚实寒热表里杂错,但是总会以实以热以里为主。

当里边以里虚热为主的时候,你再用酸寒法则就不能丝丝入扣。

甘寒法:

甘能补益,寒能清热,甘能对治虚,麦冬甘寒,能对治心腹结气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等虚的层面,麦冬、生地、人参、玉竹、百合都是甘寒药。

治里补虚同时兼有清热的,这是甘寒法则;

泻里实热的同时兼顾里虚,这是酸寒法则。

问:

阴病转阳,是不是就是三阴病转成三阳病?

师曰:

可以这么理解。

在最基础的层面是这么理解的,中间还有一些细腻的方证变化。

比如说本来这个人是用续命煮散的,也是一个表里同病;后来用越婢加术汤,也是表里同病。

但有可能,越婢加术汤证偏实、偏表、偏热一些,他需要发得比较剧烈,但是在病人恢复的层面上比续命煮散要强多了。

伤寒论中相对论的重要性。

问:

阴病转阳了以后,是不是会反复转?

师曰:

会反复转,这是人疾病恢复的一个客观规律,会反复地转。

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消灭敌人,也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把这些病机一个个地消灭掉,把门打开,把窗打开。

要在病传的层面上去把握这个疾病。

这个病人过来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病情是怎么样的发展规律,在阴阳气血,在水火气血上是怎么发生和发展的,那么把某个病机解决掉以后,下一个病机会是什么病机,用什么方子去解。

并不是病人感觉轻了就轻,病人感觉重了就重。

用病机去看,是在表还是在里,是虚是实,是阴是阳,是寒是热,是需要解外还是需要治里,是需要从阴治还是从阳治。

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阴阳客观存在的规律。

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疾病的轻重,那么下面这段治疗过程就是把一个“简单的感冒,中间反复发作,最后治成重度肾病的医疗事故了”。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必厥。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就阳明病本身来说,单纯的病机都比较好治疗。

难的是阳明病结合了太阳法和/或厥阴法、太阴法。

以前这类方子不多,现今栋师补入了很多这类方剂,比如太阳麻黄法+阳明苦寒法+阳明辛寒法+阳明酸寒法+厥阴甘寒法+太阴中风法+太阴虚寒水饮法。

这些法则可以随意组合,有的还组合到4-5个以上。

比如:

芍药四物解肌汤、黄芪竹叶汤、千金阴旦解肌汤、百合前胡汤、小品前胡汤、近效消渴方、黄连知母丸、千金竹叶黄芩汤、前胡大黄汤、深师三黄石膏汤、黄芪升麻地黄汤、前胡升麻地黄汤、古今录验栀子汤、千金时病表里大热方、小品芍药地黄汤、小品小三黄汤、知母解肌汤、栀子薤白豉汤、栀子黄芩豉汤、栀子黄芩芍药豉汤等等。

这些方子在阳明为主的皮肤病领域,用的机会很大

下面分享一下我在用这些方子治疗皮肤病方面的一些经验。

我的经验就是:

不管是我水平太差的主要原因,还是病人激素用太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很多阳明为主,兼有太阳、厥阴、太阴病机的皮肤病,我自己也没搞懂,真难。

说完了,莫打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