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8382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docx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doc

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

1精调作业流程

1.1预组装法、原位组装法精调作业流程如图1.1。

图1.1预组装法、原位组装法精调作业流程图

2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

2.1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作业流程如图2.1。

图2.1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作业流程图

2.2底座混凝土边模的精确定位应符合规定。

2.3支承层混凝土摊铺精度应符合规定。

3道岔控制基桩测设

3.1道岔控制基桩测设流程如图3.1。

图3.1道岔控制基桩测设流程图

3.2道岔控制基桩测设主要设备见表3.2。

表3.2道岔控制基桩测设主要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用途

1

全站仪

1台

道岔放样、加密基桩测设

2

电子水准仪和

条码铟瓦水准尺

1套

施工水准复测、CPⅢ点高程测量

3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1台

道岔、长钢轨精调测量

4

CPⅢ目标棱镜

8个

全站仪自由设站边角交会的目标

5

微型棱镜

1~2个

岔位放样定位

3.3道岔控制基桩测设应遵循以下步骤:

1以轨道控制网CPⅢ为基准,测设道岔控制基桩(岔尖、岔心、岔尾),沿直股、曲股中心线的法线测设道岔各分段控制点;

2测设过渡段起讫点以及道岔前后100m~200m范围内直股、曲股的中线控制点及轨道加密基桩;

3用电子水准仪测设道岔控制基桩高程;

4在底座(支承层)上标记道岔控制基桩位置。

3.4道岔控制基桩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站仪设站应符合本指南第4.4.6条的规定;

2高程测量起闭于二等水准基点,且一个测段不应少于3个二等水准点;

3加密基桩应与3对以上CPⅢ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得到基准点的平面坐标;

4加密基桩宜设置在线路中线两侧,间距宜为3~5根岔枕;

5加密基桩按5m~10m间距向线路两侧外移1.8m,点位偏差应小于1mm;

6道岔控制基桩应位于线路中线上,横向允许偏差为±1mm;

7相邻岔控制基桩允许偏差为:

间距±2mm,高差±1mm;

8相邻道岔控制基桩偏差应在相邻CPⅢ点内调整;

9相邻加密基桩相对精度:

平面±0.2mm,高程±0.1mm。

4轨排组装

4.1原位组装法轨排组装作业流程如图4.1。

图4.1原位组装法轨排组装作业流程图

4.2轨排组装主要设备见表4.2。

表4.2轨排组装主要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用途

1

道岔组装平台

1组

组装道岔

2

全站仪

1台

道岔放样

3

电子水准仪及

铟瓦水准尺

1台

施工水准复测、CPⅢ基标高程测量

4

CPⅢ目标棱镜

8~12个

全站仪自由设站边角交会的目标

5

轨道尺

2把

检测轨距及水平辅助工具

6

支距尺

2把

检查道岔内部尺寸

7

轨道方尺

2把

方正轨枕

8

塞尺

2把

道岔内部密贴检查

9

测力扳手

若干

拧紧扣件

10

100m钢尺

2把

枕木位置及间距测量

4.3轨排组装应遵循以下步骤:

1根据测设的道岔控制桩位置安装组装平台;

2布放岔枕;

3道岔扣件、垫板安装;

4道岔基本轨和尖轨安装与粗调定位;

5道岔可动心轨辙叉安装与粗调定位;

6道岔钢轨件与岔枕联调;

4.4轨排组装精度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无砟轨道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5道岔精调作业

5.1道岔精调作业流程如图5.1。

图5.1道岔精调作业流程图

5.2道岔精调作业主要设备见表5.2。

表5.2道岔精调作业主要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用途

1

全站仪

1台

道岔精调作业

2

电子水准仪和

铟瓦水准尺

1套

CPⅢ高程测量

3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1台

道岔精调,及轨距、水平检测调整

4

CPⅢ目标棱镜

8~12个

全站仪自由设站边角交会的目标

5

轨道尺

2把

检测轨距及水平辅助工具

6

支距尺

2把

检查道岔内部尺寸

7

轨道方尺

2把

方正轨枕

8

塞尺

2把

道岔内部密贴检查

9

测力扳手

若干

紧固扣件

5.3道岔精调作业应遵循以下步骤:

1调整轨距、支距;

2调整尖轨、可动心轨密贴和顶铁间隙;

3整组道岔精调完毕对弹条螺栓、岔枕螺栓副、限位器螺栓、翼轨间隔铁螺栓副、长短心轨、间隔铁螺栓副进行复拧,复拧扭矩应达到设计值;

4调整支撑螺杆高度、精调起平道岔;

5调整侧向支撑螺杆,对道岔方向不符合限差要求点进行局部精调。

5.4道岔精调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不少于6~8个CPⅢ点和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对道岔进行精调。

2设站坐标分量中误差不应大于0.7mm,定向中误差不应大于1.4″;

3道岔钢轨平面位置和高程偏差不应大于0.7mm,超高偏差不应大于0.5mm;相邻两根轨枕钢轨平面和高程偏差之差不应大于0.5mm,超高偏差之差不应大于0.5mm;

4不同测站的重复测量应不少于8根轨枕,重复测量偏差应小于2mm,平顺性搭接长度应遵循不大于1mm/10m变化率原则,并在下一站测量区间顺接。

道岔精调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4的规定。

表5.4道岔精调允许偏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特性分类

1

道岔始端轨距

±1

B

2

尖轨尖端轨距

±1

A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特性分类

3

直线尖轨轨头切削起点处轨距

±1

A

4

直尖轨第一牵引点前与曲基本轨密贴

缝隙≤0.2

A

5

直尖轨其余部分与基本轨密贴

缝隙≤0.8

B

6

直尖轨工作边直线度

密贴段0.2,全长1.5

A

7

直尖轨与曲基本轨间顶铁间隙

缝隙≤0.5

C

8

直尖轨各牵引点前后各一块滑床台板

缝隙≤0.5

B

9

直尖轨轨底与其余滑床台

缝隙≤1.0,不能连续出现缝隙

C

10

曲尖轨第一牵引点前与直基本轨密贴

缝隙≤0.2

A

11

曲尖轨其余部分与基本轨密贴

缝隙≤0.8

B

12

曲尖轨与直基本轨间顶铁间隙

缝隙≤0.5

C

13

曲尖轨各牵引点前后各一块台板

缝隙≤0.5

B

14

曲尖轨轨底与其余滑床台

缝隙≤1.0,不能连续出现缝隙

C

15

转辙器部分最小论缘槽65mm

≥0

A

16

尖轨限位器两侧缝隙偏差

±0.5

B

17

直尖轨固定端支距

±1

B

18

曲尖轨固定端支距

±1

B

19

直尖轨跟端支距

±1

B

20

曲尖轨跟端支距

±1

B

21

尖轨跟端直股轨距

±1

B

22

尖端跟端曲股轨距

±1

C

23

可动心轨辙叉趾端开口距

±1

C

24

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宽

±1

B

25

心轨尖端至第一牵引点处密贴(直)

缝隙≤0.2

A

26

其余部位心轨与翼轨密贴(直)

缝隙≤0.8

B

27

心轨尖端至第一牵引点处密贴(曲)

缝隙≤0.2

A

28

其余部位心轨与翼轨密贴(曲)

缝隙≤0.8

B

29

叉跟尖轨尖端(100mm)与短心轨密贴

缝隙≤0.5

B

30

叉跟尖轨其余部位与短心轨密贴

缝隙≤1.0

C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特性分类

31

心轨牵引点处轨底与台板间缝隙

缝隙≤0.5

B

32

心轨轨底与其余台板缝隙

缝隙≤0.1,不能连续出现缝隙

C

33

心轨直股工作边直线度

0.3/1m,全长(心轨尖端500至可弯中心后500)2.0,不允许抗线

B

34

长心轨轨腰与顶铁的缝隙

≤0.5

C

35

短心轨轨腰与顶铁的缝隙

≤0.5

C

36

叉跟尖轨轨腰与顶铁的缝隙

≤0.5

C

37

心轨实际尖端至直股翼轨趾端的距离

+4

0

B

38

可动心轨尖端前1m轨距

±1

C

39

可动心轨可弯中心后500mm轨距

±1

C

40

护轨轮缘槽宽度

+1

-0.5

B

41

查照间隔1391mm

≥0

A

42

可动心轨跟端开口距

±1

C

43

导曲线部分轨距(尖轨跟端至导曲线终点或辙叉趾端总长的1/4、1/2、3/4共3处)

±1

C

44

辙叉跟端轨距

±1

B

45

辙叉趾端轨距

±1

B

46

尖轨各牵引点处开口值

±2

B

47

可动心轨辙叉第一牵引点处开口值

±1

B

48

道岔全长

±10

C

注:

项点分类判定规则为,A类项点合格率100%;B类项点合格率90%;C类项点合格率80%。

5浇筑混凝土前,道岔轨排不允许有任何扰动;

6最后一次精调和浇筑的时间差超过12小时,或气温变化大于150C,或轨排受到

任何干扰时,应重新复测。

5.5道岔系统工电联调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岔转辙机及相关设备安装应与精调同步;

2电务转换设备应保证道岔可动机构在转换过程中动作平稳、灵活,无卡阻现象;

3整组道岔调试完毕,安装尖轨和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构,应进行各项密贴和行程指标检查,锁闭装置正确锁闭,信号表示正确;

4道岔系统工电联调检测过程中,应对转换装置、锁闭装置工作性能检测值和道岔轨距、方向、密贴和间隔等几何尺寸检测值进行详细记录;调整到位后,作定位标记。

6道岔区道床混凝土浇筑监控测量

6.1混凝土浇筑前应满足道岔铺设验收要求。

6.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道岔平面位置及高程进行监测,若有异常及时处理。

7道岔几何状态检测

7.1道岔几何状态检测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1的规定。

表7.1道岔几何状态允许偏差

序号

指标

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

备注

1

轨距

±1mm

道尺,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2

轨距变化率

1.5‰

3

水平

±1mm

道尺,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4

水平变化率

2mm/2.5m

三角坑

5

轨向(短波)

2mm/30m弦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2mm/10m弦

弦线

6

轨向(长波)

10mm/300m弦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7

高低(短波)

2mm/30m弦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2mm/10m弦

弦线

8

高低(长波)

10mm/300m弦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9

轨底外侧与轨距块缝隙

0.5mm

塞尺

10

轨枕挡肩与轨距块缝隙

0.3mm

塞尺

11

扣件扭力矩

180~250N.m

测力扳手

满足设计要求

序号

指标

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

备注

12

弹条中部与挡座间缝隙

0.5mm

塞尺

13

焊缝

顶面

0~+0.2mm

1m平直度尺及塞尺

工作边

0~-0.2mm

1m平直度尺及塞尺

圆弧面

0~-0.2mm

1m平直度尺及塞尺

轨底焊筋

0~+0.5mm

(注: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