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380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docx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

一、2009娄底《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分)

   答:

 

                                                                     

二、2009安徽芜湖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

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

真是,实在。

③舅:

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三、2009广东茂名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1.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四、2010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2010四川省成都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

值得D.处处志之       志:

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五、2010•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

(10分)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 

六、20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后遂无问津者。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

       

(2)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七、2010吉林省长春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

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2分)

12.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2分)

13.盛世少有隐者。

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

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分)

八、2011年中考试题《桃花源记》(2011年浙江湖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2分)

九、、(2011年河北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

今河南汤阴。

②负:

具有。

③强:

擅长于。

④斤:

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

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

箭。

⑦的:

箭靶的中心。

⑧筈(kuó):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

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答:

 

十、(2011年山东菏泽)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xún):

确实。

④浣:

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黄发垂髫         (        )    ②甫行数里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阡陌交通         (      )    ②悉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十一、(2011年福建泉州)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3.翻译句子。

(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4分)

                   

十二、(2011年湘潭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分)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3.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分)    

4.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分)    

                                                                

十三、(2011年大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

(1)屋舍俨然  俨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便要还家  要:

   (4)乃不知有汉 乃: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

(2分)

1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3分) 

      

14.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3分)

《桃花源记》 中考试题答案                 

一、答案:

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

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

(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二、17.(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2分)(意对即可)。

三、答案:

8.B解析:

悉:

全,都。

9.A解析:

A.豁然:

开阔或通达。

8.交通:

古:

错杂相通;今:

运输事业。

C.绝境:

古:

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D.无论:

古:

更不要说;今: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0.C解析:

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11.

(1)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或者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老人和小孩者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或者:

问起现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汉朝)(评分意见:

各小题满分3分:

抓采分点,符合大意即可)

四、【答案4.D(志:

做标记)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五、【答案】

12.

(1)交错相通   

(2)计划   (2分,每小题1分)13.B (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或: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六、【答案】 7.(2分)

(1)阡陌:

田间小路 

(2)向:

从前的、旧的8.(2分)④9.(共4分)

(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七、9.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10.①类  ②交错相通  ③通“邀”,邀请 ④愉快的样子

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

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八、答案:

1(共3分,各1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

2.(共3分)(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乃”“无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3(共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不例l:

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九、答案:

1.

(1)邀请

(2)没有成年2.B3.

(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十、答案:

1.答案:

①tiáo②fǔ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2.答案:

①交错通达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评分:

每小题1分,共4分。

3.答案: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

答对得2分。

共2分。

4.答案:

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

每小题2分,共4分。

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5.答案:

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评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十一、答案:

1.(2分)B2.(3分)D3.(6分。

每句3分)

(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其中“复”“延”各占0.5分)

(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4.(4分)答案要素:

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

(2分)示例:

(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十二、答案:

1、

(1)(通“邀”)邀请

(2)与世隔绝的地方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是魏晋俩朝了

3、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4、突出强调桃花源是、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十三、答案:

10.(2分)

(1)俨然:

整整齐齐的样子  

(2)交通:

互相通达(交错相通)  (3)要:

通“邀”,邀请  (4)乃:

竟然  11.(2分)答题示例:

村中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2.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2分)13.(3分) 答题提示:

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4.(3分)答题提示:

开放题。

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