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338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教案.docx

《《伶官传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伶官传序》教案.docx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欧阳修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生平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分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祐五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

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

居颍州。

卒谥文忠。

  文学创作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

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

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

《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

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

他的一些诗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

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

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

他的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

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

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

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

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

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作品集和版本 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

其生平事迹,宋人胡柯撰《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附录于全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

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

十岁能作诗赋。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其后任监察御史、馆阁校勘官等职。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夷陵(现在湖北宜昌)令。

几年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以后又被贬官为知滁州、转知扬州等。

回朝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著《集古录跋尾》十卷,开创记录古物(金石学)的风气。

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传中说: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于此用事,遂至于亡。

”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选自人教版《教学参考用书》

  二、二十四史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总称。

唐有三史,宋有十七史,明有二十一史之目。

清乾隆四年(1739),《明史》定稿,诏刊二十二史,又增《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薛居

正《旧五代史》,合为二十四史。

流行的二十四史有两种,一为武英殿本(清官刻本),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为研究提供了方便。

二十四史书名与撰者如表。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

  三、文本阅读

第一段

  呜呼!

盛衰之理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③可以知人矣。

④【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文言现象】

  ①理:

道理,规律。

②天命:

上天的意志。

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欧阳修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重视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人事:

人为的努力,人的作用。

这里指人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③原:

追究原因,动词。

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23—926年在位。

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所以:

表因果的固定格式,……的原因。

其:

代词,指庄宗。

之:

代词,指天下。

④之:

代词,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道理。

  【内容分析】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参考资料】

  1.唐庄宗其人(朱则莹摘编)

  欧阳修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客观地分析唐庄宗的成败得失。

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

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压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

他初有大志,着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

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梁国军队。

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称后唐。

  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

最激烈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战。

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刘城,与号称十万之众的梁军日夜苦战,庄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

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

赫赫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

伶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

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

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帛慰劳。

周匝说:

“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

”庄宗当场答应封官。

郭崇韬竭力劝阻说:

“帮陛下取天下的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

”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储为宪州刺史。

  唐庄宗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

景进等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是非。

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

最阴险的是那个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因有些军功,被封为掌握亲兵的从马直指挥使。

因姓郭,又去亲近权臣郭崇韬,并拜其为叔父。

崇韬无辜被杀,郭从谦借此机会在营中蛊惑军心。

当时军士王温趁夜作乱,事发后被斩。

有一次庄宗戏语郭从谦,说:

“你的党朋,忘恩负义,又教王温造反。

你们还想干什么呢?

”从谦大为震惊,回来后便进一步煽动兵将道:

“快把你们的积蓄拿出来买酒肉吃,不必考虑后事。

”大家问为什么,他说:

“陛下为王温的事,等到攻占邺地,要把你们统统活埋。

”从此,这支亲兵部队便萌发了叛乱的念头。

  不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庄宗。

《伶官传序》把这个过程概括评述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当初梁国大将王彦章就说过:

“李亚子是个斗鸡小儿,不足畏。

”诚然,庄宗把打仗治国视为斗鸡寻乐,此外一无所知。

正如欧阳修所说: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因此,唐庄宗斗败梁国,自己也接着灭亡。

(《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有改动)

第二段

  世言①晋王之将终也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③: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梁,吾仇也④;燕王,吾所立⑤;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⑥。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⑦。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⑧!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⑨。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⑩,请其矢⑾,【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很恭敬地领取(他父亲留下的那)三枝箭,】盛以绵囊⑿,负而前驱⒀,及凯旋而纳之⒁。

【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文言现象】

  ①世人说。

②晋王:

李克用,沙陀族,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

将终:

临死。

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③以:

介词,拿。

矢:

箭。

④梁,吾仇也:

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梁王。

唐僖宗时,朱全忠拟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

从此梁、晋之间战争不息,仇恨很深。

⑤燕王,吾所立:

刘仁恭本来是幽州将领,借用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

后来刘仁恭归附朱全忠,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

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

⑥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姓)阿保机(名)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

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

⑦恨:

憾事。

⑧与:

给予。

尔:

你。

其:

副词,表示祁使语气,意为“一定”“要”。

无:

通“勿”,不要。

乃: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⑨而:

顺接连词,并且,而且。

庙:

主庙,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

君主的主庙称为太庙。

⑩则:

就。

从事: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一少牢:

羊、猪各一头。

古代祭祀用牛、猪、羊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告庙: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⑾请:

很恭敬地领取。

⑿盛以绵囊:

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

以:

介词,用。

⒀负:

背。

而: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前:

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

⒁及:

等到。

凯旋:

胜利归来;旋:

归来。

而:

连词,表顺接。

纳之:

把(箭)收藏(在祖庙)。

之:

代祖庙。

  【内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

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

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

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

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

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

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

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

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

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

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

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参考资料】

  1.此三者,吾遗恨也。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后梁朱温、燕刘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机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李克用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世统领沙陀部落。

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朱邪赤心统领骑兵帮助唐王朝镇压了起义军,因而受封代北行营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

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属追击屠杀起义军,受封河东节度使,后进爵晋王。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义军叛将朱温等相约合击黄巢。

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朱温假意置酒宴请,夜里却纵火烧上源驿,企图杀害李克用。

适逢倾盆大雨,将大火熄灭,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缒城逃出,双方从此结怨。

朱温窃取农民起义果实,于公元907年废唐称帝,各地势大力强的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扰割据的时期──五代十国。

在你争我夺的血战中,双方结怨越来越深。

  刘仁恭原是幽州李可举的部属。

李死后,其子匡威、匡俦相互残杀,刘仁恭趁机拥兵攻打幽州。

兵败之后,刘仁恭投奔晋王李克用,常“道燕之虚实,陈可取之谋”,受到宠信。

后来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求兵于刘仁恭,刘不但不给,反而杀了晋王的亲信燕留得,反目成仇。

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于公元911年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与契丹阿保机关系密切。

公元905年,阿保机极盛时期,统领30万军,应李克用邀请来到云州。

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

后来,阿保机却背约归梁。

  因此,《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

“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

”且曰:

“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梁君臣之首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③,【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

【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⑥,【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仓皇东出⑦,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⑧;【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⑨!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⑩?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⑾?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⑿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⒀。

【《尚书》上说: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文言现象】

  ①方:

当,正当。

其:

他,指后唐庄宗李存勖。

系:

捆绑。

以组:

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

组:

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仍被俘获。

父子都被处死。

②函:

匣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公元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

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

皇甫麟杀了末帝,随后自杀。

③还矢先王:

“还矢(于)先王”的省略。

先王:

指庄宗的父亲晋王李克用。

告以成功:

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

而:

连词,并且,而且。

④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⑤及:

到,等到。

仇雠(chóu):

仇人。

雠,与“仇”同义。

⑥一夫:

一个人。

夜:

名词活用作状语。

屯驻在贝州(现在河北清河)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在河南安阳)。

邢州(现在河北邢台)、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⑦仓皇:

匆忙,慌乱。

东:

名词活用作状语。

皇甫晖作乱以后,唐庄宗从洛阳往东走,到了万胜镇(现在河南中牟境内),听说李嗣源(李克用养子,但是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现在河南开封)。

唐庄宗声色沮丧,登高叹息说:

“吾不济矣!

”立刻下令把军队开回去。

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

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摆了酒悲痛地哭泣。

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誓死以报。

⑧及:

到,等到。

而,连词,表顺接,就。

顾:

看。

所归:

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指“归”的处所。

⑨至于:

连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襟:

古代指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

何其:

多么。

⑩而:

连词,表并列。

欤:

表反问的语气词,吗。

⑾抑:

或者。

本:

根据,这里是推究,推原。

迹:

行动留下来的印痕。

而:

皆自于人欤:

都由于人事呢?

自于人:

取决于人,由人事决定。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是反问句(“岂……”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

⑿《书》:

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引语见《尚书·大禹谟》,原作“满招损,谦受益。

”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安乐。

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兴”“亡”: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理:

道理。

  【内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

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

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

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

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参考资料】

  1.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

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

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

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报。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

‘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

’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

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

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

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传四起,人心浮动。

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